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2024高考衡水内部卷生物第十六套新高考
2024高考衡水内部卷生物第十六套新高考
格式:docx页数:11页大小:555 K上传日期:2023-11-29 15:29浏览次数:254 侵权/举报

组编:赵丽梅校对:徐健审核:高三生物作业第16套生态系统及稳定性一、单选题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0分)1.中耕是农业生产中经常采取的一项措施,在降雨、灌溉后以及土壤板结时,疏松表层土,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促进硝化细菌将亚硝酸转变为氨,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B.避免根细胞由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对根系造成伤害C.促进葡萄糖在线粒体中分解,为生命活动提供更多能量D.促进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可能导致局部大气CO2浓度升高2.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生态学家对某地云杉林中四种林莺的生态需求进行了研究,四种林莺主要觅食树皮和树叶上的昆虫,觅食部位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林莺在生态系统中属于三级消费者 B.四种林莺在云杉林中处于相同的生态位C.栗颊林莺与黄腰白喉林莺之间竞争强度较弱 D.标志重捕法是在此研究过程中的首选方法3.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会形成复杂的食物网,原因是(       )A.食物链的每个营养级只有一种生物B.营养级的层级与消费者的级数相同C.同一种生物可能捕食不同种的生物D.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所捕食4.下图为甲、乙、丙三个不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和某时刻三个种群的实际个体数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上述三个物种可形成一条食物链,则该食物链最可能是甲→乙→丙B.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乙种群C.最接近“J”型增长模型的是甲种群D.甲、乙、丙环境容纳量不同的原因是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依次降低5.科学家在加勒比海格兰德特雷红树林中腐烂的树叶表面发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细菌——华丽硫珠菌,它可长到2厘米。与大多数细菌不同,这种单细胞生物体包含两个膜囊,其中一个包含所有DNA,核糖体也位于其中;另一个囊中充满了水,占其总体积的73%,有助于保持细胞内容物紧贴细胞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华丽硫珠菌的细胞核中含有DNA和核糖体B.华丽硫珠菌细胞的转录和翻译在膜囊中进行,由线粒体供能C.富含水的膜囊增大了膜表面积与体积的比,有利于物质的交换D.华丽硫珠菌作为消费者,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6.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条食物链如图所示。大量捕捞花鲢后,其他生物种群的数量也将有所变化。下列短期内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最可能的是(       )A.绿藻的数量增多 B.白鲢的数量增多C.水蚤的数量增多 D.乌鱼的数量增多7.下面的图l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的甲和己均代表的是第二营养级,属于一个种群B.调查图1中的戊和庚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标志重捕法C.当丙迁入这个生态系统后,数量变化如图2中的曲线YD.若图2中的曲线Y代表的是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数量变化,则b点对应的是图3中的t2时刻,此时可适当捕获8.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生物群落内各物种之间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可构建食物链B.整合调查所得的全部食物链,可构建营养关系更为复杂的食物网C.归类各食物链中处于相同环节的所有物种,可构建相应的营养级D.测算主要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9.粉红椋鸟号称“蝗虫收割机”,一只粉红椋鸟每天摄入蝗虫约180只。图是能量流经蝗虫和粉红椋鸟两个营养级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表示蝗虫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B.B中能量包含流入粉红椋鸟的能量C.D中的能量也属于蝗虫的同化量D.一只粉红椋鸟捕食180只蝗虫后,能量传递效率为15%10.研究人员为研究某农田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的种间关系,给玉米施加含有放射性标记的尿素,一段时间后在甲、乙、丙三种动物中检测到的放射性情况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有机肥中的放射性来自单一元素,则该元素可能是15NB.图中甲动物可能是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C.该放射性元素经过的食物链可能是玉米→乙→甲→丙D.放射性元素经代谢排出是甲、乙、丙放射性强度降低的原因之一11.某养殖四大家鱼的人工池塘中,部分能量流动如图所示,其中字母表示能量(单位:kJ)。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输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B.草鱼的同化量可以用c—f表示C.f的存在是生态系统中能量逐级递减的原因之一D.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c/a表示12.某人工鱼塘繁育鲢鱼,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浮游植物个体小、寿命短,而且易被鲢鱼捕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净光合固定的能量及人工饵料的能量B.该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其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C.调查该鱼塘中鲢鱼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记重捕法D.短时间内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的形状可能上宽下窄13.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田鼠的种群密度不受到大豆生长周期的影响B.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C.设置模拟树桩改变了群落的空间结构D.设置模拟树桩提高了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14.下图表示生态位分化中的食性分化模式图。自然选择对以c为食的个体有更大的压力,因而A、B两个种群中以c为食的个体数会逐渐减少。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竞争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稳定性B.生活区域不同的生物,食性也一定不同C.A、B种群在竞争中都没有灭亡,最终都适应环境而共同发展进化D.c同化的能量去向包括呼吸消耗、用于生长发育繁殖、流入A、B15.如是某农业生态系统的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存在4条食物链B.图中仅缺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粪肥还田”有利于促进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农作物、家禽、家畜和人之间,能量循环流动16.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两者同时进行,密不可分。下列有关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时,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B.碳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由于生物体不能在代谢中利用散失的热能,导致温室效应C.人工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可能大于该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D.若某生态系统中输入的能量大于该系统散失的能量,则该系统的有机物总量增加17.生态系统的稳定离不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流动的过程B.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都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具有单向递减特征C.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渠道是食物链(网),可以在生物之间双向传递D.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促进物质循环,有利于稳态的维持18.“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鸣蝉、蛙声属于物理信息,有助于同物种个体间求偶交配B.在“树→蝉→鹊”食物链中能量只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C.采用“稻蛙共养”模式后,提高了稻田中的能量传递效率D.青蛙同化的能量不能全部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19.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包括结构和功能上的稳定。如图中“置位点”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依赖于aB.一般而言,a、b、c的种类越多,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C.图中的正反馈调节是抵抗力稳定性的基础D.当某生态系统达到动态平衡时,图中的输入等于输出20.生态位表示生态系统中每一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态环境的最小阈值。生态位宽度是指被一种生物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位相似但存在地理隔离的种群常会进化出相似的生理结构B.生态系统中的种群生态位差异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弱C.生活在相同空间内的两个种群具有相同的生态位D.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遇到外来物种入侵时,较易被淘汰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30分)21.下列有关①②③④四个框图内所包括生物的共同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框图①内的生物都是分解者,且都不能独立生活B.框图②内的生物都是异养生物,且都能分裂生殖C.框图③内的生物都有中心体,遗传物质都是DNAD.框图④内的生物都有核糖体,都能进行有氧呼吸22.生态位表示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相互关系等。下列关于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食草昆虫减少,则猫头鹰将增多,但猫头鹰的生态位不变B.该食物网中同时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的生物只有蛇与猫头鹰C.该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猫头鹰占据3个不同的营养级D.群落层次研究的问题包含种间关系、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23.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它包括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四个环节。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图中W1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B.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B1+C1+D1C.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2/D1×100%D.第二营养级生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C124.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此草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吃虫的鸟大量死亡后蝗虫数量增加,吃草籽的鸟和鼠数量减少B.第二营养级除牛以外其他生物的重量减少500kg可以使人至多增重500kgC.提高草对太阳能的同化率可以提高输入此草原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鹰增重1kg需要消耗草125~1000kg,鹰粪便中的能量可来自于第三、四营养级的同化量25.如下图为地震毁损的某自然保护区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103kJ/(m2·a)]。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计算可知,肉食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为5×103kJ/(m2·a)C.“未利用”就是指未被生物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D.在人为干预下,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为14.6%26.捕食信息素是指由捕食者释放的,能够引发猎物产生反捕食反应的化学信号。研究发现,斑鳟鱼对以斑鳟鱼为食的水貂粪便有明显的反捕食行为,而对以鸡肉为食的水貂粪便反应不明显。下列关于捕食信息素的分析,正确的是(       )A.捕食信息素在捕食者和猎物之间信息传递及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B.水貂捕食斑鳟鱼时存在物理信息的传递,物理信息包括斑鳟鱼外观、声音和气味C.水貂对斑鳟鱼所释放的捕食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在水貂和斑鳟鱼之间双向传递D.斑鳟鱼对捕食信息素的反应可能是降低群体的活动频率、改变活动时间或产生规避行为27.如图甲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乙为能量流经昆虫时部分途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农田生态系统中农作物固定的能量是其他各生物成分能量之和B.鼠和植物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不足10%是因为植物的根系未被食用C.根据鸟和昆虫摄入能量的比值可确定两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b中的能量以稳定化学能的形式储存,部分能量流到下一个营养级28.塞罕坝地区的生态环境曾经受到过严重破坏,之后很多年是一片高原荒丘。近几十年经过当地人的努力,该地区森林覆盖率逐渐升高,生态系统逐渐稳定。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塞罕坝从森林退化为荒丘,群落中物种丰富度降低,群落结构趋于简单B.近几十年森林覆盖率逐渐升高,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森林植被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植物充分利用光能,有效地提高了食物链中能量的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