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四川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四川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格式:docx页数:13页大小:62.2 K上传日期:2023-12-16 12:35浏览次数:387 侵权/举报

四川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大联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不管东方还是西方,衡量艺术形象的最高美学准则都可以归结为传神。传神者,传形之神也。就是说,艺术形象要形神兼备,气韵生动。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应坚持形似与神似的统一。形似是神似的基础,脱离了形似就谈不到传形之神。这与所谓通过细节真实展现本质真实的意思是相同的。正如细节真实不等于对生活事实的摹写一样,形似的“似”也是“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齐白石语)。不论“太似”,还是“不似”,者都脱离神的支配和制约,只能使艺术丧失真实。重视形似,并不是说让艺术家把重点放在形似上。艺术真实突出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曾批评过某些绘画作品“得其形似,则失其气韵”。得其形似,固然是必要的,然而“失其气韵”,便铸成大错。东晋大画家顾恺之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注]中。”相对于神似的要求来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而要达到神似之“妙”,必须注重对“阿堵”的“传神写照”。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艺术真实。同形似一样,神似的实质也是“在似与不似之间”。清代艺术理论家沈宗骞提出的“传其神之正”的理论,就是在这方面很有见地的主张。所谓“传其神之正”,就是要求对“神”有更为本质的把握,要洞察事物内部更为基本的联系。那么,具体点说,怎样才算达到“传其神之正”的要求呢?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注意形象之“神”的独特性。歌德说:“显出特征的艺术才是唯一真实的艺术。”所谓“显出特征”,是说要显示出一件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显示出黑格尔说的“这一个”的内在的精神气质。鲁迅的阿Q、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米开朗琪罗的大卫等艺术典型,所以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都是以其鲜明的独特性,突出地表现了与众不同的精神特点,达到了“传其神之正”的要求,而获得高度艺术真实的。第二,要注意形象之“神”的整体性。所谓整体性,是指艺术形象精神世界的整体联系。它是对生活真实中各种矛盾关系的整体反映。歌德说:“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就是说,对艺术形象的塑造,特别是对形象内在精神气质的揭示,要从整体着眼,通盘考虑,不要只在局部上用力。电影文学剧本《在社会的档案里》对李丽芳形象的刻画,对她内心世界的开掘,就存在缺乏整体感的问题。有些地方,这一形象的刻画还是生动逼真的,能够正确表达人物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但通观全篇,李丽芳的精神性格前后判若两人,一个本来是美好的灵魂人为地扭曲了、堕落了,失去了整体感,失去了“神之正”,也失去了艺术的真实。第三,要注意形象之“神”的典型性。它与形象之“神”的整体性、独特性有密切联系。所谓典型性,就是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就是要注意形象的“神之正”与生活环境的关系。牟世金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形神问题》一文中指出:“人的神之正,是由其特定的生活环境决定的,只有把握住这种由人的生活环境决定的特点,才能准确地表现出人的真实的特点。”哈克奈斯的《城市姑娘》,就作者描写的范围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从促使人物行动的周围环境来看,从战斗的无产阶级已经奋斗了五十年光景的时代环境来看,艺术形象的精神面貌却不是典型的。这就不能不削弱形象之“神”的典型意义,难以达到“传其神之正”的要求。(摘编自孔智光《试论艺术真实》)[注]阿堵:眼睛。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神是世界范围衡量艺术形象的最高美学准则,阿Q、哈姆莱特等都是传神的形象。B.艺术真实与否,关键看其是否突出了神似,即是否体现了神韵、气韵,形似并不重要。C.形象之“神”的典型性,与独特性、整体性联系密切,典型性是独特性、整体性的基础。D.齐白石对“太似与不似”的论述,与歌德关于艺术独特性和整体性的观点有相通之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先诠释“传神”的内涵,再从三个方面解析艺术形象如何达到“传其神之正”的要求,思路清晰,论证严密。B.文章第三段引张彦远的观点论证艺术真实突出的是神似而非形似的道理,引顾恺之的观点阐释何以达成神似之“妙”。C.文章第七段以剧本《在社会的档案里》中李丽芳形象的刻画为例,论证塑造艺术形象要注意形象之“神”的整体性。D.文章末段以哈克奈斯的《城市姑娘》为例,论证形象之“神”的典型意义缺失,其根源在于未准确把握人的真实特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传形之神,就不能脱离形似;但是,形的“太似”与“不似”,都脱离了神的支配和制约,会导致艺术丧失真实。B.只要能洞察事物内部的基本联系,深入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就能使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达到“传其神之正”的效果。C.如果塑造艺术形象只是在某些局部上用力,而忽视其精神世界的整体联系,那么该艺术形象就难免失去艺术的真实。D.如果没有“未庄”社会这一典型环境,阿Q这个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就失去了存在的客观依据,也难以“传神”。(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①海滩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种蟹,长着一只特大蟹螯,比小螯大5倍,看上去就像是在拉提琴,人称“提琴蟹”。蟹壳的颜色仿佛变色龙,一天要变几变。白天颜色变深,晚上颜色变浅,到黎明时又转深了。②稀奇的是提琴蟹颜色变得最深或最浅的时间,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的。每天比前一天大约晚50分钟,正像海水每天的涨落潮时辰要推迟50分钟一样。③提琴蟹的日常活动,也正是随着潮汐的涨落表现出一种“打游击”的节律。潮退时海滩露出水面,它变得异常活跃,到处找食吃,而在它感到潮水即将卷土重来的10分钟前,它就赶快去找个安全洞穴躲藏起来,以逃避海潮凶猛的袭击。我国沿海渔民形象地把它称呼为“招潮”,大螯一招,酣兮其来!④要是将提琴蟹关进黑屋子里,蟹壳颜色变得最深的时间,也仍然坚持每天推迟50分钟。可见它们一定是通过某种方式,得知原来生活的海滩上潮水涨落的情况。多年来,科学家们总是用“适应性”,即生物对环境的长期适应来解释这类行为。然而究竟是什么自然力量或物质力量支配着适应性呢?是否至今还存在着人们所不知道的力,在控制着地球上生物的活动呢?⑤潮汐主要是由月球引潮力造成的。事实上,海洋里的每种生物似乎都以某种方式对月光或者月球引力的变化做出反应。像蛤蜊、贻贝和牡蛎,也是根据潮涨潮落来觅食的,不过它们的生活方式同招潮蟹恰好相反:涨潮时张开贝壳捕捉食物,退潮时则把贝壳紧紧关闭起来。如果你把牡蛎拿到它们看不到也感觉不到海滩的陌生地方,就会发现它们每日活动和休息的时间规律,同月球的运动仍然是合拍的。⑥眼虫藻是一种介于植物和动物之间的仅长1毫米的单细胞生命体,含有叶绿素,它们在潮差较大的英国亚芬河口的活动特点表现得特别明显:落潮时,眼虫藻从潮区的湿润沙土里钻出来,暴露于日光下,使叶绿素制造淀粉和糖,几小时后潮水返回,它便立即隐蔽到沙土里,以免被海浪冲走。一位海洋生物学家曾将眼虫藻带到实验室的水池里,它们照样每天两次潜沉到沙里,也每天两次从沙里钻出来寻求阳光。尽管它们没有脑筋和记忆,可是竟然晓得像在海边那样生活,好像它们身体里的每个部分都不会忘记潮汐的节奏。⑦更有趣的是,不少海洋生物的产卵期同月相、潮情密切相关。譬如北非的海胆仅在满月时才肯排卵。逢到夏天“花好月圆”,又有成群结队的大西洋萤火虫,聚集在百慕大群岛附近交尾。⑧就是植物也不例外,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宣称:每当月圆,也就是月球对地球的引潮力较大时,马铃薯块茎淀粉的积聚速度也最快。于是人们产生了疑惑:那些生物怎么会预见到月相和潮汐的变化呢?有一部分科学家推测,这很可能是生物体的生理功能,对来自宇宙环境的某种外部信号,特别是月球的节律所做出的反应。既然太阳尤其是月球的引潮力对地球上不论液体、固体和气体都起作用,产生相应的海潮、陆潮、气潮甚至地磁潮,那么也就完全可能在生物体中产生相应的生物潮作用。何况构成生命体的绝大部分本来就是受引潮力影响最大的液体。⑨人体跟地球的表面也差不多,大约80%是液体,20%是固体,那么人的行为同月相圆缺有没有关系呢?美国迈阿密的精神病学家利伯,就一直在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得出惊人结论:左右人情绪变化的主要是月球!月相的圆缺造成了人体的“生物高潮”和“生物低潮”。朔望时生物潮处于高峰,也使人的行为达到“最强状态”。他认为,人们的越轨行动往往同月球的运行周期有密切联系。这在嗜酒者、吸毒者、精神反复无常者以及有闯祸和犯罪倾向的人身上表现得格外突出。⑩利伯还列举了大量事实来证明,月球以及其他天体,主要是影响人的激素、体液和兴奋神经的电解质的复杂平衡。如果人体组织突然遭受到强大的引潮力以及周围地磁场的干扰,人体与外界间的平衡就会发生明显变化:人体不同部位的水分有的增多,有的降低;神经兴奋阈随之改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就加剧了。(摘编自郑石平《生物潮漫谈》)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提琴蟹颜色变得最深或最浅的时间及其日常活动的活跃程度,总是遵循着特定的自然规律,即与潮水的涨落成反比。B.蛤蜊、贻贝和牡蛎等都根据海潮涨落来觅食,但它们的生活方式与招潮蟹相反,这是由它们的适应性不同决定的。C.因为眼虫藻身体里的各个组成部分能识记潮汐节奏,所以它即使处在实验室的水池里仍然可以像在海边那样生活。D.构成生命体的绝大部分是受引潮力影响最大的液体,因此月球的引潮力可能在生物体中产生类似海潮的生物潮作用。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语言特点丰富多样:“一定”“正是”“事实上”等词语显示出准确性;“大约”“可能”等词语显示出严谨性;“酣兮其来”显示出风趣性。B.下面的发现可以作为证明第⑨段中心论点的材料:精神病房护理人员报告,望月时病人的乖戾程度和表现受到扰乱的行为显著增加。C.作者认为,月相圆缺是左右人体情绪变化的关键因素,它改变了人的激素、体液和兴奋神经的电解质的复杂平衡,导致非正常行为。D.作者在介绍生物潮这一自然现象时,使用了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这使本文的内容更准确、更科学,也更具说服力和可读性。6.结合本文内容,为“生物潮”下一个简明的定义(不超过50个字),并简要说明:利伯关于人体“生物潮”现象的研究,给我们科学问题研究带来哪些启示。(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文城[注](节选)余华黄昏的水面上,林祥福怀抱女儿坐在船里,他本想取下身后的包袱,可是身体往后一靠,包袱像靠垫一样让他感到舒适,他就没有取下包袱,取下了胸前的布兜,让布兜里的女儿躺在他腿上,他伸手拉开上面的竹篷,夏日的晚风吹在了他身上。船家坐在船尾,背靠一块直竖的木板,左臂腋下夹着一支划桨,劈水操纵着方向,两只赤脚一弯一伸踏着摈桨。林祥福听着咿哑咿哑的摈桨踏水声,看着水面上一叶一叶竹篷小舟破浪前行。船家们右手握着一把小酒壶,双脚一弯一伸之间,呷上一口黄酒,左手从船沿上的碗碟里拿一粒豆子,向嘴中一丢,嚼得津津有味。晚霞在明净的天空里燃烧般通红,岸上的田地里传来耕牛回家的哗哗叫声,炊烟正在袅袅升起。同时升起的还有林祥福的幻象,他看见小美了,小美怀抱女儿坐在北方院子的门槛上,晚霞映红了黄昏,也映红了小美身上的土青布衣衫和襁褓中的女儿。从城里回来的林祥福一手牵着毛驴一手举着一串糖葫芦,走到小美身前,他将糖葫芦递给小美,小美将糖葫芦贴到女儿的嘴唇上。这是小美留给林祥福的最后情景,天亮前她再次离去,一去不返。巨大的响声把林祥福从幻象里抽了出来,刚才还是明净和霞光四射的天空,这时昏天黑地,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林祥福看见船家惊恐的眼睛在雨水里左右张望,林祥福也抬头看去,看见漏斗状的旋风急速而来,尘土碎物旋转飞翔的景象,仿佛是大地的暴雨向空中倾泻。这时两个叠加在一起的竹篷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