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17材料作文1.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当前正处于一个“信息碎片化”时代。阅读各种各样的碎片信息,成了很多人的日常行为,而传统意义上的整本书阅读,似乎日渐淡出他们的生活。新课改以来,《乡土中国》《红楼梦》等经典进入高中语文教材,也出现了读不进,或因太费时而不愿读的现象。为推动整本书阅读,校刊《飞鸿》将举办“寄语新生”的征稿活动。根据上述材料,结合自己读过的《乡土中国》或《红楼梦》写一篇文章,向即将迈入高中的学弟学妹分享你的阅读故事,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或者谈谈你对整本书阅读的心得体会,以说服他们认真阅读。要求:选其中一个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中学生为什么要读整本书学弟学妹们:你们好!听说你们初中时,很多同学就对“整本书名著阅读”头疼不已,不少同学产生了“厌名著”“弃名著”的想法。但我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你们还没意识到阅读整本书的重要性。而且,进入高中以后,“整本书阅读”将是你们更为广阔的天地。所以我认为,我们非常有必要读整本书,比如《乡土中国》一书,其理由如下:读好《乡土中国》这一整本书,可以让我更了解我们这个民族、我们的文化,更了解我自己。我们知道,费孝通以无比平和、静穆、亲切、自然的方式,一如长辈一般娓娓道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特性和伦理道德观念,可以说,这是他主张“学者要用老百姓明白的话告诉他们还不明白的道理”的一种文化自觉。但你还得再往深处想:这难道不是他对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人们的深情凝视?我们仅看《乡土本色》一篇,就有很多这样的语句:“我遇着一位到内蒙古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我记得我的老师……”“我初次出国时……”“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并不是说……”“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在云南,我看见过……”“我想我们很可以说……”“我以后还要详细分析……”“我想说明的是……”“我读《论语》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等。这种看似“小我”,实则关乎家国、民族“大我”的亲闻、亲见、亲历和亲悟的语句,我们在其他学人的论著中很难发现。而这样的表述句式,在《乡土中国》中随处可遇,数不胜数。深入阅读《乡土中国》后,我还对费孝通这个作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他的人生经历进行了专题研究。据不完全统计,他“三访赤峰,四访贵州,五下沧州,六上瑶山,六访河南,八访甘肃,北上内蒙古,足涉东北,像个‘行者’奔走于大江南北”。除《乡土中国》这本书之外,他还研究中国的农民如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之路;他还关心中国农村和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他也关注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的增收问题。他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个学者,一生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坎坷和磨难。但毕其一生他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志在富民”。这就践行了他说的“我一生的目标,唯一的目标,就是了解中国和中国人”这句话。正是在了解费孝通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注和思考的过程中,我进一步了认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所以,对《乡土中国》这样的经典学术著作,不读,仅读上一个节选,或仅“读懂”语言、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古人说“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读《乡土中国》,我们应努力读懂乡土里的中国;读出费孝通文字“背后”的情怀,那就是,对斯土斯人殷殷回望的深切关怀,对吾国吾民舍我其谁的责任与担当;更要读出属于我们的时代任务。让我们走进乡村,去看望那棵立在原野之上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参天大树,去触摸那片“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土地吧!请诸位打开《乡土中国》。祝安!学长:某某2022年某月某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以“碎片化阅读”和新课改推行“整本书阅读”的背景展开,指出了教学中学生对整本书读不进、不愿读的问题。由此,试题给出了写作任务:结合《乡土中国》或《红楼梦》中的其中一本,以此为载体,或向学弟学妹分享阅读故事,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或谈论自己的心得体会,让他们体会到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写作时,针对第一个任务“激发阅读兴趣”,重在记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具体操作和收获,比如制定阅读计划的乐趣、与同学一起阅读的兴趣,自己从中获得启发的乐趣等,重在以“乐”启读。而对于第二个任务“感知阅读意义”而言,可强调名著的现实作用,即寄寓作者对社会人生的透彻观察和深刻思考,吸引读者一读再读。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分析,应注意以《乡土中国》或《红楼梦》为例,具体展示这本书让自己感知到的现实人生哲理和启发。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强调名著阅读方法,即不能仅把名著当作知识来看,还要与修身养性相结合。2.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不知老之将至”就是描写“忘时”的生活。秦亡汉兴,没有关系。乡土社会中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只有在轶出于生活常轨的事,当我怕忘记时,方在指头上打一个结。指头上的结是文字的原始方式,目的就是用外在的象征,利用联想作用,帮助人的记忆。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薄。在乡土社会中黏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错认了人。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一说到来历就得从“开天辟地”说起;不从这开始,下文不是只有“寻常”的当前了么?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是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意思。在都市社会里有名人,乡土社会里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做人就得循规蹈矩。这种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这样说,中国如果是乡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的呢?我的回答是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一直到目前还不是我们乡下人的东西。我们的文字另有它发生的背景,我在本文所需要指出的是在这基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取材于《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习惯于“不为人先,不为人后”,而现代社会,“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成为了很多人的追求。这样的变化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不为人先’与‘敢为人先’”为题,写一篇议论文。【答案】例文:“不为人先”与“敢为人先”在费孝通先生笔下,“不为人先”是乡土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准则,他们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踏着前人的脚印生活;而“敢为人先”是现代社会中很多人的追求,他们因时而变,与时偕行,开拓自己的专属生活。从“不为人先”到“敢为人先”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时代的变化促使人们思想的转变,从而使人们的生活发生改变。所以,与时俱进是我们应有的姿态。乡土社会中,“不为人先”是人们的习惯。所谓乡土社会,即以土地为根,不流动,极其稳定的群居结构。这里的人们互相熟悉,一有风吹草动,大家尽知。常言道:“人怕出名,猪怕壮。”在乡土社会中,“出名”并不算是好事,所以人们做事便“不为人先”。这里的人们紧跟前人脚步,亦有敬畏之心。老子曾言:“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不为人先”便可从容淡定,顺其自然地生活。这里的人们只关注眼前“一亩三分田”的事,《道德经》曰:“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为人先”可能下场不好,而“不为人先”则可独善其身。在稳定的乡土社会里,人们生活做事习惯于“不为人先”,习惯于独善其身,习惯于敬畏谦让,亦习惯于从容不迫,顺其自然。现代社会中,“敢为人先”是人们的选择。所谓现代社会,是快速变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环境。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人们选择“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不怕苦,不怕累。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很多人迎难而上,走在与病毒抗争的第一线。医护人员选择“敢为人先”,不怕艰苦,在人与病毒之间筑起一道保护墙;生物专家们选择“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直面病毒;物流司机们选择“敢为人先”,不怕苦,不怕累,一趟又一趟走在路上,只为大家能有吃的有喝的……选择“敢为人先”,便是选择挑战自己。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如果只是“不为人先”,很快就会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中。只有“敢为人先”才能成事,让生命发光,为社会添彩。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要与时代同行。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担当,如此方能跟上时代的变化;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有“不为人先”的从容和谦让,如此方能应对社会的未知。与时俱进,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让世界更精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是命题材料作文题。标题是“‘不为人先’与‘敢为人先’”,“不为人先”和“敢为人先”都是一种价值观、一种生活智慧,题目中提到乡土社会的人们习惯于“不为人先,不为人后”,而现代社会很多人追求“敢闯敢试”“敢为人先”。联系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到乡土社会是属于定型的社会,乡土社会中的人们过着印模般的生活,他们循规蹈矩,有着重复的生活节奏,所以他们做事向来是“不为人先,不为人后”;然而现代社会是一个变动的环境,是不定型的生活,这就需要人们在变动中追求生活,在变化中求发展,所以现代社会很多人追求“敢为人先”。从“不为人先”到“敢为人先”的变化,实际上是定型生活到不定型生活的变化,是社会环境的变化促使的人们思想行为的改变。因此,我们往环境、时代的变化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和人们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发展的方向去思考。对于“不为人先”,可以批判是一种保守思想,在现代社会不提倡;但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对于名利等“不为人先”,也不失为一种高尚的品德。对于“敢为人先”,我们应当加以肯定,因为只有敢于创新,个人才能进步,社会才能发展。论述时也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辩证思考,何时“不为人先”,何时“敢为人先”,如何“为人先”,要注意些什么等。写议论文时要注意结构安排,比如可以使用总分式或者对比式的结构。在行文过程中,合理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立意:1.人们的生活态度受环境影响。2.思想行为要与时俱进。3.因时而变,与时偕行。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费孝通《乡土中国》:“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汪曾祺《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柯灵《乡土情结》:“……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乡土与时代论坛”邀请你作为青年学生代表参会,发表以“心怀乡土,拥抱时代”为主题的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乡土根植心中,奋进紧跟时代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好!很荣幸能作为学生代表站在这里发言,我演讲的题目是“乡土根植心中,奋进紧跟时代”。“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诗写出了我们对祖国,对乡土的一片深情。乡土对我们来说,不仅是一方生于斯、长于斯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17 材料作文(解析版)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17 材料作文(原卷版)
2023-11-18 09:32
6页 -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18 综合限时检测(一)(解析版)
2023-11-18 09:32
14页 -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18 综合限时检测(一)(原卷版)
2023-11-18 09:32
8页 -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19 综合限时检测(二)(解析版)
2023-11-18 09:32
12页 -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19 综合限时检测(二)(原卷版)
2023-11-18 09:32
7页 -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20 综合限时检测(三)(解析版)
2023-11-18 09:32
11页 -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20 综合限时检测(三)(原卷版)
2023-11-18 09:32
7页 -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21 综合限时检测(四)(解析版)
2023-11-18 09:32
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