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历史-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
历史-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
格式:pdf页数:10页大小:727.1 K上传日期:2024-01-21 21:56浏览次数:391 侵权/举报

兰州一中2023-2024-1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试题历史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第Ⅰ卷(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道题2分,共50分)1.据记载,夏商时已存在“就地封爵”的册封政策,到周初则实行“封邦建国”,并任命王族或功臣到被征服的土地上建立诸侯国,以代天子进行统治。此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的稳固性B.宗法原则已经得到贯彻C.统治者对地方控制强化D.地方诸侯的独立性增强2.诸子百家思想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命运不同。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舆论上不大受好评,却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成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在刹那辉煌之后烟消云散。上述论述分别是指A.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阴阳五行思想、兵家思想B.法家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C.儒家思想、阴阳五行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D.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先后五次大规模出巡,除西南外,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北、南、东南各地区,每到一处,往往都要刻石立碑,祭祀名山大川,歌颂自己的功德。这些活动A.是秦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B.具有构建国家认同的政治使命C.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的灭亡D.消除了关东人民对秦朝的不满4.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推行休养生息,减轻赋税徭役,减少财政支出。武帝即位后,对匈奴用兵,采取盐铁官营、告缗等一系列政策,汲取大量社会财富解决财政危机,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变化说明A.和亲政策符合发展趋势B.经济发展促进国家统一C.对外用兵加重人民负担D.国力变化影响内外政策5.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箕坐和垂脚高坐皆被视为不恭敬的傲慢行为,在正式礼仪场合颇为忌讳。而魏晋时期,“胡床、胡坐”即垂脚坐胡床和佛教徒垂脚坐“小床”,在汉人生活中广为传播。魏晋时期习俗的这一变化表明A.儒家思想失去了正统地位B.儒佛学说开始出现融合趋势C.民族交融推动了习俗变迁D.胡化与汉化的过程交替进行兰州一中高一年级期末历史试卷第1页共6页{#{QQABDYYEogCoQAJAABhCAQW4CAIQkAACACoGgBAMsAIAgQNABCA=}#}6.唐朝德宗以后共十一个皇帝,其中顺宗、宪宗、敬宗三人死于宦官之手,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七人均为宦官所立。宦官权力的这种恶性膨胀反映了唐朝后期A.皇位继承制度不够稳定B.科举制度还不够成熟C.藩镇割据威胁中央政权D.专制皇权的畸形发展7.唐玄宗后期,均田制逐渐废弛,原有的赋税制度难以为继,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减少。780年,唐德宗采纳宰相杨炎建议,实行新的赋税制度,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这一改革措施A.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B.增加税收名目C.减轻农民的人身控制D.缩小征税对象8.原始印度佛教是一种极端出世型的宗教,根据其教律,僧徒以乞讨为生,唐代时期佛教禅宗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恩则孝养父母”。这一变化体现出唐代时期佛教A.主动适应中国社会需要B.冲击了封建政府的统治C.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D.不利于佛教在中国传播9.辽朝职官设置分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辽朝此举A.意在推行民族歧视政策B.减轻了北宋政权的边境压力C.导致民族关系日趋紧张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智慧10.宋代路级政区设有转运使、提点刑狱使、提举常平使和安抚使,分管财政、司法、储粮物价和治安边防,他们办公的机构合称为“四监司”。宋代这一设置意在A.提高行政效率B.防止官员贪腐C.实现权力制衡D.加强中央集权11.宋代理学家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宋代理学家强调“三纲”的主要目的在于A.提高民众文化修养B.维护封建统治秩序C.化解儒学信仰危机D.完善儒学理论体系12.明朝册封鞑靼首领俺答汗,在西藏设行都指挥使司,在黑龙江流域设奴儿干都司。清朝设台湾府,蒙古族地区设盟、旗,新疆设伊犁将军,派驻藏大臣,西南改土归流,设理藩院等。明清时期的这些举措A.导致中央集权的弱化B.奠定中国的疆域版图C.促进经济发展及繁荣D.反映辉煌与挑战并存13.传统观点认为,明清严格执行“闭关自守”或“闭关锁国”的政策;后有学者指出,从“海禁”、“一口通商”和其他限制性政策及政策效果来看,即使官方政策也不是长期的“闭关锁国”。据此可知,关于明清“闭关锁国”的认识兰州一中高一年级期末历史试卷第2页共6页{#{QQABDYYEogCoQAJAABhCAQW4CAIQkAACACoGgBAMsAIAgQNABCA=}#}A.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理性B.只能有一种观点正确合理C.缺乏相关史料数据的支撑D.受到阶级立场差异的影响14.有学者认为,京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是雅文化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渐趋衰落的时代变革的产物。相对于昆曲而言,京剧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由此推知,京剧在晚清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A.文人品味发生变化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C.京剧艺术发展成熟D.封建制度走向衰落15.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等湘军、淮军将领越来越多的出任地方督抚,军政结合,甚至同时掌控地方财权,权力远超一般督抚。湘淮大员的崛起A.缓解了中国的民族危机B.阻滞了洋务运动的发展C.加速了君主专制的终结D.引发了中央权势的下移16.甲午战败后,以进化论为灵魂的《泰西新史揽要》风行一时;以亡国灭种作警告的《中东战纪本末》传诵海内;以日本变法为借鉴的《文学新国策》备受欢迎。这说明,甲午战败促使A.学习日本成为共识B.民族忧患意识增强C.维新思想广泛传播D.民族危机开始产生17.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清政府主动顺应潮流进行了变革B.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条件C.清末新政主张学习西方及兴民权D.清末新政因变革速度过快而失败18.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提出:“吾国人学术思想不进步之重大原因,乃在持论笼统,与辨理之不明。”后来,他又说:“我们中国学术文化不发达,就坏在老子以来虚无的个人主义及任自然主义。”当时还有人提出废儒学、灭道教、废汉字的学术主张。这表明,新文化运动A.具有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B.以“尊孔复古”逆流为主要斗争对象C.批判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想D.为国内学术的近代转型指明了方向19.十月革命后,时人描述:“譬如社会主义,近来似觉成了一种口头禅;杂志报章,鼓吹不遗余力”“似乎有不谈社会主义则不足以称新文化运动的出版物的气概”。这说明A.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B.社会主义已成为主流思想C.工人阶级的影响力下降D.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20.下表为中共某会议制定的纲领内容(节选)。该会议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内)为真正的共和国。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中共三大D.中共七大兰州一中高一年级期末历史试卷第3页共6页{#{QQABDYYEogCoQAJAABhCAQW4CAIQkAACACoGgBAMsAIAgQNABCA=}#}21.《红星照耀中国》(1937年初版)中对某一事件进行了描述:“这是一次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远征……像一把烈焰,贯穿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决不承认失败。”这一事件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B.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C.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D.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22.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政府通过伪满洲国政权选派中国学生赴日留学,向他们灌输亲日思想,以培养“日满融合”的“楔子”,服务于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据此可知,日本的这一侵华政策A.确立了在中国东北的殖民占领B.已经全面转向思想渗透C.带有强烈的“以华制华”色彩D.改变了日本侵华的目标23.1938年2月,晋察冀边区政府颁行“二五减租,一分减息”的政策,规定地主的土地收入一律照原租额减收25%,债主的利息收入一律不准超过10%。这一政策的推行,有利于A.边区土地革命的深入B.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C.国共合作局面的形成D.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4.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提出:“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依据这一方针,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重大军事行动是A.孟良崮战役B.千里跃进大别山C.辽沈战役D.渡江战役2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先后进行了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剿匪镇反、抗美援朝等活动,其共同目的是A.推翻南京国民政府B.解除封建土地束缚C.巩固新生人民政权D.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第Ⅱ卷(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共3小题,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明初朱元璋鉴于历代王朝地方权重,导致割据,尾大不掉,对中央离心离德的局面,废除行中书省,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使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随着政治形势变化,在运转过程中,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巡抚制度应运而生,明朝中后期,皇帝以派遣监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驻巡抚,并逐步扩大其权力。并在边疆、军事要地和数省交界之处增设巡抚。嘉靖年间,进一步规定:“凡徭役、里甲、钱粮、兰州一中高一年级期末历史试卷第4页共6页{#{QQABDYYEogCoQAJAABhCAQW4CAIQkAACACoGgBAMsAIAgQNABCA=}#}驿传、仓廪、城池、堡隘、兵马、军饷,及审编大户粮长、民壮快手等项地方之事,俱听巡抚处置。”景泰以后,随着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巡抚成为居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巡抚由临时性差遣演变为设立衙门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同时,巡抚只能奉敕行事,不得擅权越职;中央派出镇守总兵和镇守太监,以对巡抚监督。——摘自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以中央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材料二清朝创新“大一统”思想,强调“中外一家”,无“华夷”之别,内外之分。在此思想指导下,清朝废长城,拆藩篱,改土归流,内外一体治理……逐渐使边疆与中原融为一体,开启了一体化的新进程。——摘编自陈季君《论中国古代边疆与中原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以清朝为中心》材料三“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司制度与巡抚制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建立巡抚制度的作用。(4分)(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创新“大一统”思想的意义。(6分)(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4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梁启超)。戊戌政变后,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警醒于民族危机,使中国人看到了群体的形式和力量,为广开民智而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近代中国转化为政治力量。新式知识分子是“中等社会”最进步的部分,但他们的思想、观念并不是直接从中国社会里直接孕育处理的,而是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这与他们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WORD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