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24届高三年级TOP二十名校调研考试二历史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在思考如何发展农事生产以满足生存需要时,逐步认识到“天时”的重要性,于是形成了天象观测的传统。如距今5300年的青台遗址遗存中,指导农业的“斗柄授时”证明当时已观测出“北斗”天象。这表明我国原始农业A.呈现出精耕细作的特征B.提升了历法的准确程度C.加速了早期国家的形成D.促进了早期文明的发展2.下表展现了先秦时期部分思想家或学派的观点。这可用于印证当时A.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B.社会动荡影响艺术发展C.民本理念得到一定凸显D.诸子百家之间和而不同3.有学者在谈及秦统一的原因时指出:“在秦人的价值评价中,没有给道德伦理留下位置……内心修养或道德的自我反省,在这里是没有必要的,需要的是对自我以外实际世界的探求和自身物质需要的索取。所以人们关心的是生产、作战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务,而不注意仁义之兴废、礼乐之盛衰以及道德之完善。该学者意在强调A.秦人汲取了法家强权的思想B.功利主义价值观念推动秦的统一C.秦朝的国家组织力较为强大D.耕战思想利于强化专制集权统治4.汉高祖时期,“(诸侯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与中央官的设置类似。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公元前154年)以后,规定王国丞相改为相,省去御史大夫、廷尉等官。汉成帝又令相治民如太守,中尉如郡都尉。这些做法A.减轻了中央财政压力B.表明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变C.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D.推动了中枢行政体制逐步完善5.汉文帝时期,在晁错的建议下,“募民徙朔方十万口”;汉武帝时期,“通西南夷道,并“募豪民田南夷,此外派司马迁为钦差负责新开拓地区的郡县设置,以其故俗治,毋赋税”。这说明西汉时期A.民族政策呈现镇抚相济B.采取多元措施促进民族交融C.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D.重视边疆地区的开发与治理6.十六国时期,匈奴族刘渊称帝,以刘汉后裔自居,因此国号为汉。随后,刘渊否定西晋的政权地位,同时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这些做法A.反映出中原故土文化依然强势B.意在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C.彰显了其对统治合法性的追求D.有效缓和了阶级和民族矛盾7.20世纪70年代初发掘的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墓道两壁上绘有一幅以六人组成的“客使图”(如下图)。位于左边的三人为唐代鸿胪寺文职官员;位于右边的是东罗马使节和东北靺鞨族的使者。该图可用于说明当时A.大唐文明的影响力强大B.民族关系和谐稳定C.中原王朝疆域空前扩大D.朝贡贸易开始兴起8.有学者认为,唐代文化呈现出贵族化的特质,蕴含着诸如华严、天台宗教义等较为深奥烦琐、理论色彩浓厚的思想。而宋代时期的新禅宗、理学以及新道教鼎立而三,都代表着中国平民文化的新发展,并取代了唐代贵族文化的位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儒学完成了哲学化和思辨化B.文化转型深受政治经济发展影响C.市民文学成为主流文学形式D.宋代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9.北宋时期,在士大夫们的参与设计和更革下,官、职、差遣分离,主民政的中书门下、主军政的枢密院、主财政的三司,形成事任分立的相互维系态势;宋神宗元丰年间的官制改革及此后的三省体制改革中,中书门下体制中决策过程出令与审核逐渐分离。这些调整A.降低了中央决策与行政效能B.反映出体制变动具有随意性C.加剧了地方冗官冗员的现象D.适应了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10.辽朝统治者很重视对儒学人才的吸纳和重用,如圣宗就曾“诏诸部所俘宋人有官吏儒生抱器能者,诸道军有勇健者,具以名闻”。此外,辽朝还通过兴办官学、开科取士等方式,培养和选拔儒学人才,涌现出一批“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士。这些做法A.利于推动契丹政权封建化进程B.旨在消除契丹与汉族间矛盾C.确立了儒学在辽朝的正统地位D.体现出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11.元朝前期,在“尽收诸国,各依风俗”的执政思想影响下,不同职业和民族的人有不同的诉讼管辖,如有对蒙古人和两都诸色人分设审判机构。刑事案件的管辖方面遵守着属人管辖的原则,而非属地管辖。这种刑事原则A.旨在维护传统封建等级秩序B.继承了德法共治的治国理念C.适应了多元社会的发展需要D.确保了司法系统的独立运行12.明朝洪武年间,在地方设三司,三司之一的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其为一省行政长官,后因军事需要增设督抚,督抚位高于布政使;到清朝,布政使仅为督抚僚属,专管一省财政和民政。这说明明清时期A.地方行政权日益缩小B.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加强C.地方改革已无章可循D.中央随意干预地方政务13.下表是14~17世纪中国米价的变化情况。导致这种变化出现的重要原因是A.税收制度变化B.白银大量流入中国C.经济重心南移D.人地矛盾日渐缓和14.1759年,乾隆举办“定西域祀典”。其中,博克达山系(今新疆境内),素来为关外之民所重,尊之为“灵山”与“圣山”,犹“东岳”之于西域,故首先被纳入清朝国家祀典体系之中,与三山五岳等同列为山川祭祀对象。这一做法A.有利于增强国家认同观念B.反映出宗教文化受到了政府重视C.表明华夷之辨旧观念瓦解D.意在强化对边疆地区的思想控制15.清代土地契约中的“民田”并非是与“官田”相对的概念,指拥有“田底权”的田地,与“客田”(拥有“田面权”)相对。田底持有者没有耕作权,只有收租权,而田面持有者享有耕作权,并向田底持有人交租。民、客田用语上的区分,表明土地田底权与田面权的分离已成为清代部分地方的乡规俗例。这类现象的普遍A.强化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B.导致旧有生产关系的瓦解C.反映了租佃经济有所发展D.源于土地兼并的有效抑制16.明代书坊主对刊刻历史题材的故事抱有极大的热情,将历朝历代的史实加以演义,编成与正史并传不朽的小说作品。到了明朝崇祯年间,历史小说的刊刻相当完备,《列国》《三国》《东西晋》等书“与二十一史并传不朽”。这一现象的出现A.体现出文学开始呈现世俗化趋势B.说明市民文学素养提高C.反映出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变迁D.得益于商品经济的繁荣17.下表所示为徐继畲所著两本著作中关于澳大利亚的部分描述。这可用来说明A.国人对世界认识具有渐进性B.天朝上国观念遭到摒弃C.“中体西用”思想的逐渐成熟D.近代外交意识开始萌发18.晚清咸丰以后,地方督抚日渐坐大,他们以军务紧张为词,不拘常例,奏请黜陟文职道府以下、武职副将以下等官员,同时享有奏调保举官吏的权利,致使“保案踵起”。这一现象A.源于地方行政体制重大变革B.反映出东南互保影响集权政治C.表明政治权力结构发生变动D.推动了近代政治民主化的进程19.1868年,在为与列强修约做准备时,总理衙门与两江总督曾国藩、山东巡抚丁宝桢等一大批官员商议铁路事宜。曾国藩认为,无论是外国商人还是中国商人,只要修建铁路都将使“小民困苦无告,迫于倒悬”。丁宝桢指出:“此事为害过大,使我之国计民生日耗日削于冥冥之中,不堪设想。这表明二人A.对近代化道路选择出现分歧B.与列强“商战”的思想日隆C.尚未认清工业时代的必然性D.强调交通对于经济的意义20.早期维新思想家薛福成指出:“余观西洋用机器之各厂,皆能养贫民数千人或数万人……用机器以造物,则利归富商,不用机器以造物,则利归西人。利归富商,则利犹在中国,必可分其余润以养吾贫民。”这一思想A.对器物变革失败作出深刻反思B.阐明应对民生问题的近代化道路C.意在维护近代国家的经济主权D.直接推动了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21.1897年,本着“与洋争利”“夺取英法等银行的商股”的目的,在盛宣怀的推动下,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成立,效仿西方各国印发、筹缴债券,并在上海承办股票市场,成为华资银行的开拓者。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A.社会新旧观念碰撞激烈B.洋务运动路线发生改变C.实业救国思潮达到高潮D.西方列强侵华方式转型22.1906年,清廷启动预备立宪两年后,公布了《宪政筹备九年清单》,分年列示1908~1916年预备立宪应办事宜,预备事项中有20%属于一般行政事务。清廷又谕令各部院制定本机构的九年清单,农工商部的共列128项,无一与宪政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A.新旧势力间的斗争影响改革成效B.中央集权走向式微C.新政改革未能突破政治体制本身D.预备立宪不得民心23.辛亥革命后,张謇被任命为民国政府农林工商总长,他在1913~1915年的任期内“延揽通晓工商法之人,编辑各条例,先后已成二十余种”,并指出“在各业幼稚之时”,应“舍助长外,别无他策……提倡、保护、奖励、补助,以生其利;监督限制,以防其害”。张謇的这些举措A.旨在加速国内新产业的调整步伐B.体现了鲜明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C.为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D.表明发展经济是革命的首要任务24.1917年,以先秦到清代的中国学术思想发展脉络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文录》成为北大预科国文课程中的重要部分。1919年后,课程更名为“国故论著集要”,钱玄同在《学术文录上编叙目》中梳理并重估了古代学术思想,以科学、辩证的角度重申国学之“自由”“平等”“民生”思想的要义。这些做法旨在A.促进近代民族意识的萌发B.探讨救国道路的路线选择C.从传统文化找寻济世良策D.回归传统家国情怀的教育25.法国大革命期间,雅各宾派杜梅埃领导成立了法兰西国民地图集公司,致力于为中小学教育提供教材,包括《国民地图集》《口袋国民地图集》系列在内,这些出版物着重普及法国最新的地理和区域知识,并以持续培养公民意识和民众政治信仰为宗旨。这些刊物的出版A.旨在推动法国殖民扩张的发展B.适应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要求C.表明法国民主发展的艰难曲折D.反映出工业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0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2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唐代及以前的农书总计只有70余种,而宋一代农书,《中国农学书录》《中国农业古籍目录》分别著录为115种、136种,实则远逾其数——总计九大类255种,覆盖土壤改良、除水改良、工程改良等多种新技术门类。宋代农业新技术极大地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特别是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江南本土人口和南迁人口导致的人地矛盾。北宋真宗“雕印《四时纂要》《齐民要术》付诸道劝农司,以勖民务;对地方官员来说,农桑垦殖、野无旷土、水利兴修是其考课的主要内容。宋朝统治者大开文治之风,学校教育日益推广及学生总人数的增加是此前历代都无法比拟的,整个社会文化水平大幅提升。陈勇《农书》一反传统,将“地势之宜”列在“天时之宜”之前加以论述,且更重视人的因素,赋予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更高的主体性地位。——摘编自邱志诚《宋代农学:集大成以开新统》材料二魏源、康有为、梁启超、张謇等一大批有识之士纷纷申说学习西方近代农业的必要性,提出学习西方近代农业的具体化意见,热切希望以西方近代农学来改进中国的农业,解决当时粮食不足、土产不兴、财政匮乏的局面。部分洋务官僚兴办农事学堂,并选派专技人员远赴海外学习西式农技,并倡议在科举中增设相关实用科目。1898年,清廷开办农工商总局,后效法日本改为农工商部。此后,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农垦公司建立起来,它带来农业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从1901年起规模较大的农垦公司、大型农场则层现迭出,除少数边远地区外绝大多数省份都有所开办。——唐志强肖克之《西方近代农学对清末社会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农学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近代农学对清末社会的影响。(6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二)历史试卷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四)物理
2023-11-18 10:53
21页 -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四)语文
2023-11-18 10:53
18页 -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四) 数学
2023-11-18 10:53
2页 -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四)生物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2023-11-18 10:53
4页 -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调研考试二生物试题
2023-11-18 10:53
8页 -
河南省南阳市,洛阳市等2地二十所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化学试题(无答案)
2023-11-18 10:53
8页 -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四)数学
2023-11-18 10:53
8页 -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四)数学答案
2023-11-18 10:53
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