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陕西省铜川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陕西省铜川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格式:docx页数:12页大小:37.6 K上传日期:2024-05-01 22:58浏览次数:120 侵权/举报

铜川市2024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所谓“文学美基于语言美”,严格地说应是“文学美基于文学语言的美”。因为文学语言既不同于日常语言,也不同于科学语言,它有自身的审美功能特点。不妨通过三者的比较,进一步弄清文学语言的审美特质。对语言功能类型的区分,始于黑格尔而大兴于现代形式主义文评。韦勒克明确把语言分为三种,他在讨论“文学的本质”时写道:语言是文学的材料,要阐明文学的本质,“必须弄清文学的、日常的和科学的这几种语言在用法上的主要区别”。事实上,一种民族语言为全民族共有而非文学家独有,文学反映的内容又包含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种情态,因此这三种用法在作家笔下无疑存在着许多混合的形式和微妙的转折变化。不过,三种用法由于功能目的的不同,确又存在各自的特点。日常语言不是单独的概念,它包含口头语、商业语、官方语、教师用语和学生用语等十分广泛的变体。尽管如此,突出实用性,实现当下语境中实际信息的交流和传播,是日常语言的共同特点。日常语言大多是面对面的交流,虽然它有时也追求科学语言的精确性和文学语言的生动性,但在许多地方可能是非理性、非逻辑的,在特定语境中允许民族语言特有的种种变化。科学语言来源于日常语言。钱锺书说:“‘书名’之名,常语也;‘正名’之名,术语也。……专家著作取常语而损益其意义,俾成术语……”从常语到术语是科学语言形成的普遍规律。科学语言也是一个集合概念,它包含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后者中又包含侧重于人文的文、史、哲和侧重于科学的经、政、法等。尽管有种种区分,但科学语言以准确传播科学知识为目的,精确性是科学语言的基本特点,它不允许日常语言中非理性、非逻辑现象的存在。理想的科学语言纯然是“直指式的”,它要求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一一吻合。文学语言同样源于日常语言,但又是日常语言的升华;它是以生动的形象外观和丰富的情感色彩体现作品审美意蕴并唤起读者审美注意的意象性语言。日常语言突出实用性,科学语言强调精确性,文学语言则追求审美性。别林斯基说:“诗歌用流畅的人类语言来表达,这语言既是音响,又是图画,又是明确、清楚地说出的概念……”韦勒克则指出:“文学语言远非仅仅用来指称或说明什么,它还有表现情意的一面……文学和科学的语言之间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区别,即文学语言强调文字符号本身的意义,强调语词的声音象征。”如果说别林斯基特别强调文学语言的音乐性和形象性,那么韦勒克除此之外,充分阐述了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和表情性。综上所述,文学语言作为一种意象性语言,其审美特性主要有四大特点,即形象美、意义美、情感美和音乐美。文学美基于语言美。因此,上述四大特点既是文学语言的审美特点之所在,也是文学美的独特魅力之所在。文学美的欣赏,始于对语言美的品味。那么文学语言的四重审美特点是怎样形成的呢?帕克《美学原理》认为:“一个词是有声音的和吐发出来的,是有意义的,是表现感情的,并且能唤起形象的。”换言之,每一个语词都包含四个要素,即声音、意义、感情、形象。与日常交谈和科学表述相比,文学创作特别重视语词本身的审美表现力。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多义性、抒情性和音乐性等审美特点,正是语言艺术家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对语词的表象、表义、传情和声音四要素加以审美强化和审美升华的结晶。(摘编自陈文忠《论汉语文学的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尽管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具有各自的功能目的,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追溯其源头,俱为日常语言。B.科学语言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以传播科学知识为主要任务,精确性为科学语言的基本特点。C.文学语言是一种意象性语言,具有形象美、意义美、情感美和音乐美等审美特性,它是日常语言的升华。D.日常语言基于日常生活的会话情境,它以实用为主要的价值追求,因而不能用理性、逻辑的标准衡量。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经过严密论证,得出文学语言具有形象美等四大特点,支撑起“文学美基于语言美”这一中心论点。B.本文将文学语言、日常语言、科学语言进行比较,分别突显三种语言的功能目的与特性,强调了文学语言的审美特质。C.第四段运用对比论证区别了“常语”和“术语”两个概念,论证了“科学语言来源于日常语言”这一分论点,思路清晰。D.本文用引证法、例证法、喻证法,援引韦勒克、钱锺书、别林斯基、帕克等的观点,增强文章权威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科学语言摒弃日常语言的非理性、非逻辑,如《宇宙的未来》等;文学语言强调语言的审美性,如《红楼梦》等。B.相较于日常交谈和科学表达,文学创作尤其关注词语本身的审美表现力,这与文学语言的审美特点有关。C.日常语言需在当下语境中进行实际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因而它存在许多变体,有时也追求精确性与生动性。D.不同的功能目的,决定了日常语言、科学语言、文学语言的不同特性,因此这三者之间是各自独立、相互排斥的。(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自古以来,香料便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是食物调料,也是治病的药材,还是供奉神灵和修身养性的附属品。古代人们所使用的香料分为植物类和动物类两种,尤以植物类香料为主,如胡椒、肉豆蔻(皮)、丁香、檀香木、沉香、苏合香、乳香、没药、迷迷(迭)香等。这些植物类香料多为古代印度、西亚、东南亚等地所产,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欧洲和中国,并对当地社会产生深远影响。至晚在西汉时期,中国已大量从西亚、南亚、东南亚等地进口“香药”,既入药用,也为日常熏用。广州的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熏香炉中,就残留有来自西亚的乳香块;《后汉书·天竺传》曾记述,天竺产胡椒;《魏书·波斯传》亦记录了波斯商贾从印度贩运胡椒至中国的情形。从唐代开始,随着“胡食”的流行,胡椒等渐为调料之用。随着古代中国社会对香料需求的增长,胡椒种植区东移,种植范围从印度扩大至东南亚地区。胡椒种植面积的扩大及中国胡椒进口地的改变,促使海上航路的拓展和变化,推动宋元时期中国海上贸易的发展。总体来说,香料输入中国的途径,在公元8世纪中叶以前,由于造船技术和海上航行技术尚不发达,除少量从南洋经由海路进口,主要还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从西亚、南亚次大陆等地传入。唐代中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起来,香料和瓷器渐成东西方海上贸易的大宗商品。《新唐书·地理志》引用了贾耽《皇华四达记》所记“广州通海夷道”,详细记述了唐代中国从海上前往大食地区的通道。当时,阿拉伯和南亚地区所产乳香、安息香、藏红花、小豆蔻、胡椒、檀香等通过这条航线成批输入中国;中国出产的麝香、樟脑等也输往阿拉伯地区。这一时期阿拉伯与中国东南沿海的海上交通路线,也被一些学者称作“香料之路”。宋元以来,通过海路的朝贡贸易逐渐成为香料输入中国的主要途径。明初,为了保证宫廷有足够的香料供应,永乐帝命令交趾以苏木、沉、速、安息诸香代替租赋。加之郑和在西洋收购香料,东、西洋番国知晓明朝对香料的喜好,于是番国贡献往往以香料为主。中国朝廷对番国进贡方往往给予高于贡品价值的赏赐作为回报。明代香料的朝贡贸易既体恤“皇恩浩荡”,加强了明朝与东南亚诸邦的政治、经济联系,又弥补“禁海”所致香料等的短缺。诚如明人张瀚在《松窗梦语》卷4“商贾纪”中所说:“且缘入贡为名,则中国之体愈尊,而四夷之情愈顺。即厚往薄来,所费不足当互市之万一。”受明朝朝贡制度的影响,一些不出产香料的亚洲国家也向他国采购香料,再进贡给明朝廷,促进了香料在东南亚和东亚国家之间的交互流动,推动了香料贸易的发展。这一时期,香料在中国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从奢侈品逐渐转变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品。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对香料的需求都大为增加。明初仅太岳、太和山宫观所用的降真诸香,每3年需7000斤左右,而内府所用,能达到五六倍。到明世宗初期,每年宫廷采买沉香、降香诸香10多万斤,尚不够用。万历时,朝廷要求库存的每种香品每年达到2万斤。此时来自东南亚的胡椒还被赋予了多重经济职能,不仅成为明廷赏赐百官、奖励军功、支付薪俸的主要物品,市舶抽分、进口商税的重要来源,而且时常作为商品贸易的纽带,甚至代行货币职能。中国社会对香料的巨大需求,以及香料贸易的巨额利润,吸引了明初大批私商下西洋贩香,华商迅速发展海外贸易,构建起遍布东南亚的海上贸易网络。为了顺应社会需求和增加税收,明朝廷不得不于隆庆元年(1567年)开放“海禁”。此后,大批华人私商扬帆出海,与西方殖民者角逐香料利益。作为丝绸之路上众多商品贸易的一种,香料的普及和传播,改变了当地的饮食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甚至衍生出香文化,兼具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通过陆路和海路展开的香料贸易则把东西方联结在一起,搭建起了包括亚洲、欧洲甚至非洲在内的世界贸易网络,推动了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摘编自许序雅《香料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光明日报》)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人们所使用的香料多为印度、西亚、东南亚等地所产,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各地,并影响着当地社会。B.根据《后汉书》等史书记载及考古发现,早在汉代,香料就已大量从国外进口,用于制药,也可供日常熏用。C.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促进了东西方的海上贸易,中国不仅进口胡椒、檀香等香料,也出口本国出产的麝香、樟脑。D.明代香料的朝贡贸易加强了我国与东南亚诸邦的政治、经济联系,促进了香料在东南亚与东亚国家的经济交流。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沿着时间线路,结合贸易通道、国家政策的影响,梳理了西汉开始到明朝隆庆元年,香料贸易在中国的发展史。B.在明朝时期,诸多香料的功能从调料、药材、供奉神灵等,逐渐扩展到了经济领域,例如可以用来支付薪俸、市舶抽分,代行货币等。C.文中的唐代、明代,是香料贸易发展最为重要的两个历史时期,由此形成了相关的法律政策,以保障其平稳推进。D.宋元朝廷开放“海禁”,吸引大批私商下西洋贩香,华商的海外贸易迅速发展,构建起我国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网络。6.作者使用哪些方法来证明自己的历史观点?请根据文本举例说明。(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黎明前的故事茹志鹃这个故事发生在解放以前,虽说是故事,但事情都是真实的。当时,在上海某一条里弄里,住了一个很特别的人。他叫秦易名,有三十多岁,人生得高大、结实,有一下巴浓浓的络腮胡子。他的妻子叫韩慧,是小学教员。一个女儿叫米米,十一岁;一个儿子叫小小,八岁,都上学了。这些,当然都不是他什么特别的地方,他特别的地方,别人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他傻气,是个呆子;有的却说他是个大好人;有的又说他是“娘娘腔”。说法不一。事实是这样:他在里弄里是个公用的人,他没有工作,但每天比谁都忙,哪家吵嘴了,要他来调停;哪家女人生孩子,买不到红糖,他就骑上脚踏车,给到处去觅;住在弄堂口的寡妇胡阿秀死了公公,没钱没人,也来找到他。他就像是自己家里死了人一样,到处去借钱,把自己的棉袍大衣都去当了,买来棺材,捧头捧脚地把老人入了殓。直等到入了土,他才安下心来。更可笑的是,有一次大热天,弄堂口来了一个卖西瓜的乡下人,手里捧了一个剖开的生西瓜,跟买主在吵:一个说,我要你包开的;一个说,我光开不包的,双方吵了半天都不肯认账。结果秦易名在一旁见了,就照价把那个西瓜给买下来了。这些事情,大家只觉得他呆气,好笑,有些老年人更觉得他这么个壮壮实实的男子汉大丈夫,不出去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