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2024届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
2024届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
格式:docx页数:9页大小:582.5 K上传日期:2024-05-07 13:32浏览次数:389 侵权/举报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24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反映了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分布区逐期扩大的形势。据此可以判断A.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B.区域开发呈现南强北弱态势C.早期区域文明存在交流互动D.史前人类因农业而迁徙不断2.汉文帝继位时,“绛侯(周勃)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还与颍阴侯灌婴择取“长者士之有节行者”斥退文帝举荐的贾谊。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皇帝下令居住在长安的列侯回到各自的封国。汉文帝的这一做法A.使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B.旨在调整中央决策体系C.推动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推动世官制度走向消亡3.唐代在西域地区普遍设置羁縻州,与内地一些边缘地区的经制州同为边州。边州与内地州一样,同为州一级的行政区划,原则上同为唐施政的区域。据此可知,唐朝实行羁縻政策A.有利于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B.削弱了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C.体现边疆管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D.标志着西域地区开始归属中国版图4.朱熹说:“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事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又说:“利者,义之和,凡事处置得合宜,利便随之,圣人岂不言利。”这说明朱熹A.坚持传统义利对立观念B.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思想C.主张抑制个人过度欲望D.构建了新的经济政治伦理观5.下表是学者依据《清代朱卷集成》,结合方志、家谱、日记、回忆录等资料,而整理的清中后期江南贡生及以上科名获得者的社会成分。据此可知,清中后期A.统治基础扩大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官员素质提升D.科举制度日益僵化6.林则徐的禁烟助手梁廷树指出:“西方的火炮是在借鉴了中国的地雷、飞炮基础上改进成型的;西方的坚船利炮制作技术亦于郑和下西洋之时传授的”。《海国图志》刊行之初,大多数士绅只是为书中展现的万国风土人情所折服,却对该书核心观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漠然而视。这些现象折射出A.西方的风土文化研究比技术更有价值B.“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影响深远C.传统文化是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渊源D.封建传统积习太深难以迅速转向7.据英国外交部一份咨询报告估计,20世纪早期30%~50%的进口商品是被通商口岸居民所消费,尽管他们只是中国人口中很小的一部分。富有阶级向这一地区集中,大部分生产资料也在这一地区消耗。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A.口岸开放便利了列强商品倾销B.近代市场发育呈现不均衡性C.传统贸易格局发生了根本改变D.外贸在沿海地区占主导地位8.对于中国发生的某一历史事件,当时日本政界认为它是“美英唆使下的排日运动”。该事件发生当天(中华民国八年五月七日)《大公报》有关该事件的报道,内容主要包括《北京全体学界通告》《天津各校校长请释被拘学生》等。据此可推知,该历史事件A.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B.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兴起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D.脱离中国民主革命实际9.1941年以后,上海、南京、北平、长春等大城市的公私银行发行了大量的长期债券(如下图)。这些债券的发行A.与日军“以战养战”政策相适应B.稳定了中国通货膨胀局面C.冲击了国统区的货币金融秩序D.体现了金融界的家国情怀10.下图所示为1980~2008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变化统计情况(单位:%)。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现代企业制度促使国有经济投资多元化B.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并行C.经济全球化推动中国城乡经济持续发展D.市场化改革带来社会生产力大解放11.有学者研究称:希腊化时代的斯多葛学派创造了以普世历史观念为特征的希腊主义,不但成为罗马和希腊思想的重要交融点,而且还是罗马冲破城邦束缚和统一地中海的强大精神武器。对该学者研究成果解读合理的是A.文化交流推动区域文化的统一B.罗马城邦成为希腊化世界中心C.文化交融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D.古典哲学催生西方的普世观念12.下表所示为16世纪中叶至18世纪初英国部分大学新增教席。据此可知,当时A.大学为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创造了条件B.以神学为中心的经院哲学体系稳固C.古典学术复兴推动了人文教育的发展D.人文主义精神促进人与世界被发现13.2024年1月,美国联邦政府要拆除德州与墨西哥接壤的边境地区设置的带刺铁丝网(默认允许接受移民),同时要求德州交出边境巡逻权。联邦最高法院于1月22日以5比4的投票结果支持联邦政府。对此,德州政府称德州拥有宪法自卫权,有权防御入侵,德州已经“准备好”与联邦当局发生冲突!与此同时,已经有十几个州向德州派出警卫增援,对德州表示支持。该事件反映了美国A.联邦体制正遭受严重破坏B.联邦法院对宪法拥有最终解释权C.三权分立体制具有制约性D.联邦政府与州政府间的分权制衡14.1807年,西班牙被迫参加拿破仑的“大陆封锁体系”后,英国政府先后发布了24道枢密院令,规定“任何船舶不得进行从一港口至另一港口之贸易,如该两港口属于法国或其同盟国,或在彼等控制下……均应以捕拿,连同其货物均为合法捕获品。”1810年西班牙本土大部分地区被拿破仑占领,连国王都成了阶下囚。材料中的状况A.表明西方的殖民活动具有双重影响B.为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创造了条件C.促使拉美与欧洲经济交往体系建立D.推动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15.1927年,斯大林在《国际形势和保卫苏联》的报告中重申:“现在战争问题是当前的基本问题。”1928~1929年间,苏联开始面临缺粮危机,以粮食出口换取外汇,然后从国外购买工业设备和技术的战略无法实施。在这种形势下,斯大林断言“落后就要挨打”“放慢速度就等于自杀”,号召进行高速工业化,自然能够一呼百应。据此可以推断A.苏联国家制度体系仍具一定优势B.经济大萧条导致国际关系恶化C.苏联模式的形成具有一定必然性D.苏联国民经济结构已严重失调16.有学者说:“过去(冷战时期)对‘模式’的理解,偏重于‘普世性’甚至要成为唯我独尊的和强迫别人接受的一种‘样板’”。而当今既有‘中国模式’,也有‘俄罗斯模式’、‘印度模式’、‘巴西模式’和‘南非模式’种种。”该论述折射出当前A.全球化发展进程不平衡B.多极化趋势的加强C.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确立D.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为氏。——摘自魏收《魏书·序纪》材料二柳宗元:“文皇(唐太宗)南面坐,夷狄千群趋。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摘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三“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摘自《辽史·百官志》“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虽在征伐之间,每存仁爱之念,博施济众,实可为天下主。”——摘自《元史·世祖本纪》(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对中原地区文化认同的表现形式,并简析其主要原因。(8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文化认同不断发展的深远影响。(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百年来中国的政治变化主要有三段:第一段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第二段是从甲午后维新变法运动到辛亥革命;第三段是从民国成立到国民党由广东出师北伐。第一段为外力侵入、新思想酝酿的时代;第二段为革命势力进展、清朝皇位颠覆时代;第三段为革命势力与满清残余的军阀势力斗争时代。——摘编自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材料二问:“假如战争拖得很长,日本没有完全战败,共产党能否同意讲和,并承认日本统治东北?”答:“不能。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一样,不容许日本保留中国的寸土。”——摘自《毛泽东选集第8卷——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材料三对于是否彻底摧毁国民党当局,日本华北方面军认为:“日本与重庆之间暂时处于战争状态,却有能够共存的性质。但是,日本与共产党势力之间则是不容许共存的。”1942年5月,日本参谋本部第一部长分析战争走势:“攻占重庆后,抗战的中国有落入中共手中的危险,如果没有充分可靠的估计,攻占重庆就只不过是极端危险的投机。”——摘编自刘长明程恩富《谁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至国民革命时期救亡图存进程的主要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敌后战场成为中国抗战主战场的原因和影响。(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摘编自王逸舟《创造性介入——中国之全球角色的生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与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基本判断并说明其依据。(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代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意义。(4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对于欧洲来说,征服拉丁美洲并占有其贵金属并不意味着它内部诞生了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或一个现代世界体系,但它确实意味着欧洲获得了进入以亚洲为中心的全球经济的机会,使欧洲有可能站在亚洲的肩膀上并最终在19世纪成为全球经济新的中心。——摘编自陈燕谷《重构全球主义的世界图景》材料二第一次经济全球化开始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结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第二次经济全球化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一直延续至今。——摘编自张丽《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视角》材料三新科技成果在全球的广泛扩散和全球经济的信息化、市场化、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也是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以来推动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阶段的重要动力,或构成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因素。——摘编自胡希宁《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经济全球化”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C考查中华农业文明起源。根据材料可知公元前5000~前2000年水稻在北方黄河中下游扩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稻作农业分布区逐步扩大,这是早期区域文明之间交流与互动的结果,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中国史前时期稻作农业扩展,并没有涉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稻作农业发展对比,故排除A项;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农业发展使人类定居,故排除D项。2.B考查汉朝政治。汉初除了对功臣封侯外,丞相一直由列侯担任,汉文帝列侯封国化改革名义上提升了列侯身份地位,实质是借“诸侯治民”原则,让列侯前往侯国就封,从而瓦解盘踞在长安的功臣集团。随着侯国制度的推行,功臣前往封地居住,受到朝廷严密监控,丧失干预朝政的实力,逐渐淡出中枢政治舞台,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取士标准的多样化,故排除A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秦朝郡县制的推行,故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及史实均不相符,故排除。3.A考查唐代的民族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在边疆地区羁縻州的施政,兼具“因俗而治”的特殊性与行政体制一体化的共同性,从而将社会、文化多元性的政治统治区域,整合为有别于西汉的大一统政治结构,这有利于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A项正确。羁縻制度既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又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和扶持,故排除B项;羁縻制度保留了少数民族传统的行政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C项“边疆管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表述有误,故排除;汉代设置了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地区开始归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