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贵阳第一中学2024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历史试题
贵阳第一中学2024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历史试题
格式:docx页数:8页大小:39.3 K上传日期:2024-05-27 17:59浏览次数:409 侵权/举报

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左传》记载,戎子驹支(羌戎首领)对历史和现实政治了如指掌,并且能赋《诗》言志。晋文公之舅狐偃深明大义,精通历史,学识过人。据此可知,该时期A.争霸战争礼崩乐坏B.华夏认同逐渐形成C.宗法血缘观念淡化D.华夷文化交流融合2.“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材料中反映的政治发展趋势是A.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B.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3.有学者分析:“北魏均田令的性质,是把被隐占的人口纳入国家户籍,据此,凡属私人占有的土地,都必须向国家缴纳租调。总之,原封不动地保留中原地区旧有的土地剥削关系,而不从根本上去触犯坞壁主和贵族的利益。”据此说明均田令A.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B.具有户籍、土地、赋税制等多重性C.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和缓和社会矛盾D.实现了对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抑制历史·第1页(共8页) 4.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明确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唐宋到明清政府逐渐严厉防止“冒籍”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以削弱地方势力B.为加强专制集权C.保证了选官公平D.为缓和社会矛盾5.16~18世纪,“中学西渐”下欧洲出现“中国热”。16世纪利玛窦用拉丁文翻译《四书》,17世纪比利时神父柏应理著《中国哲学家孔子》,18世纪欧洲编著的《中华帝国全志》使许多启蒙思想家从中获益颇多。据此推知,中学西渐A.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双向交流B.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开端C.利于西方文化传入开阔眼界D.启迪了欧洲的思想解放6.“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城市化的道路。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是在自然经济占主导的社会展开的,很大程度上也受到西方殖民侵略的影响。……西方是城市的拉力强于农村的推力,中国则是农村的推力大过城市的拉力。”据此可知,近代中国城市化A.具有半殖民地的色彩B.是工业发展的吸引力C.是无工业化的城市化D.有发展不平衡的特点7.严复极力反对女子缠足,认为妇女进行教育和参加体育活动除有益于家庭和睦外,最主要意义在于女子的智力和体力得到开发,这对于民族体质提高有巨大推动作用,他认为“盖母健而后儿肥,培其先天而种乃进也”。其思想A.促进了近代革命运动的发展B.促进了重体轻文的思潮盛行C.顺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求D.推动了清末新政的深入开展历史·第2页(共8页) 8.“太平洋战争的结束开创了东亚的一个新时代。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该学者所描述的近代中国取得的成就主要源于A.此阶段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B.此阶段中国的综合国力超过日本C.太平洋战争削弱日本的整体实力D.中国抗战胜利所作出的重大贡献9.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定了一项外交原则———“一边倒”,即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领导人把外交战略调整为“一条线、一大片”的设想,即建立一条从日本经过欧洲一直到美国的统一战线,以抗衡当时霸权主义野心日益膨胀的苏联。外交战略的调整,说明中国A.开始推行全方位外交布局B.首次打破了帝国主义封锁C.抛弃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D.弱化国家利益中的意识形态因素10.有人说:“1990年以前社会主流价值观对下海还是不齿的态度,大家都支持鼓励别人下海,但自己不下海。最早认为下海的都是混不下去、没办法、走投无路的人,或者是犯了错误的人,再晚一点认为是本事不大的人,但到了1992年下海的就都是体制内或社会上的精英分子了。”材料中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们思想观念的日益解放B.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C.城市所有制结构不断发展完善D.中国更深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11.亚历山大灭亡波斯后,基本上沿袭了波斯帝国的行省制。一方面主要依靠希腊一马其顿人进行统治,对本地人利用而不重用;另一方面采取宗教宽容政策,如在埃及拜谒阿蒙神庙,在巴比伦向当地的主神马尔杜克献祭等。这些举措反映A.亚历山大推行多神崇拜B.希腊文明是最古老的文明C.东方宗教深入希腊城邦D.武力扩张促进了文明交融历史·第3页(共8页) 12.16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把欧洲经济力量的重心由意大利和地中海永远移到了大西洋,但其繁荣昙花一现,未能持久;而大西洋沿岸的其他国家如英国、荷兰和法国很快承袭了它们的衣钵,崛起为世界名列前茅的经济强国。这一过程主要反映A.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是崛起的基础B.各国的崛起开启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C.新的经济内驱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D.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瓦解封建经济13.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其第552条规定:“土地所有制并包含该地上空和地下的所有权”“所有人得在地上从事其认为适当的种植或建筑”;第545条规定:“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并且还具体规定了凡是土地产生的果实(耕种所得产品、房租、利息、家禽繁殖的小家畜等)均归土地所有者。这些规定A.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制度B.明确维护法国大革命成果C.传播了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的观念D.推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建立14.甘地认为,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不仅仅是人类道德的堕落,而且也毁灭了整个印度传统社会的经济秩序……独立后的印度绝不能建立以工业文明为模式的西方式社会。他理想中的社会是建立在印度文明——由手纺车、犁和印度哲学构成的基础之上的真理和非暴力社会。由此可知,甘地主张A.建立与印度文明相适应的经济秩序B.以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争取印度独立C.彻底划清与西方国家的政治界限D.保持本民族特色实行经济国有化15.列宁去世后,苏联一直面临着帝国主义发动世界大战的威胁,1927年苏联驻波兰大使被刺,整个西方世界借此掀起新一轮反苏浪潮,甚至主张对苏进行“十字军讨伐”。对此,斯大林明确指出:“国际形势已经开始起根本性变化,只有全力实行高速现代化、工业化,并通过出口更多的粮食换取外汇用以购买工业化所必备的工业设备。”材料说明苏联模式的产生是A.出自斯大林个人主观意识B.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物C.基于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D.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成果历史·第4页(共8页) 16.二战结束后,欧洲一体化被提上日程。英国政府仍把英国和英联邦及殖民地放在首位并宣称:“我们的事业和利益远在欧洲大陆之外。”20世纪50年代末,欧洲大陆主要国家经济增长率远高于英国,联邦德国和法国相继成为西欧第二及第二经济强国。1973年,英国最终加入欧共体。英国态度变化主要由于A.英属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B.法德等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实力增强C.英国经济发展放缓强国地位受到挑战D.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促使英国调整政策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法律是外在的强制性的约束,道德是自我反省和社会舆论的约束。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会借助于法律和道德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而已。材料一宋代是中国古代法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已“发展到最高峰”。宋代法律在调整经济关系、维护私有权益、推进司法公正等诸多方面,是以前任何朝代难以企及的。……宋代对法律主体的认知有突破性进展,佃户、雇工、人力、女使都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宋仁宗景裕元年(1034年),商人被编入“坊郭户”,成为“能为国致财者也”。——摘编自朱勇《论宋代法制文明及其历史贡献》材料二早在周初,周公旦鉴于商朝失德亡国,提出了“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明德慎罚等主张,强调“明德”“敬德”“成德”作为施政的理论基础和以德化民的具体措施。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为德主刑辅法制原则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并将这种本用关系提升到与自然现象“昏晓阳秋”一样永恒而不变。明太祖在《大明律》成时,特别宣誓臣民“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法制“发展到最高峰”的原因。(6分)历史·第5页(共8页)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的法律传统。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积极作用。(8分)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创建了人民政权建设的理论,并亲自付诸实施。1929年12月《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提出:“红军要担负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及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重大任务。”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指示:“在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中,将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和没有或较少买办性的民族资产阶级加以区别,建立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实行‘三三制’。”1941年11月6日至21日,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大会在延安召开,会上贯彻落实了“三三制”原则。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论人民民主专政》与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一起,成为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理论和政策基础。——摘编自邓泽民《毛泽东关于人民政权建设的理论和实践》(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人民政权建设理论形成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民政权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历史价值。(6分)历史·第6页(共8页)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世纪以前,并不存在所谓的“全球标准时间”,多种时间表述在世界范围内共存,时间通常意味着当地时间,取自太阳在当地天空中的位置。19世纪中期,统一时间运动开始于英国,随着铁路运输日益普及,许多城市很快效仿,1855年英国98%的公共时钟已经设置为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884年,国际子午线会议在华盛顿召开,正式引入世界标准时间概念,以穿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所在的零经度(称为“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将世界划分为24个“标准”时区。借助铁路、蒸汽船、电报和电话等现代交通和通信技术,标准时间在北大西洋地区率先推广开来。时间趋同在19世纪的全球化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使时空距离大大缩短。一个普遍的、同质的、深刻的时间概念被打造成无可争辩的“现代”力量,也是西式现代化的基本标识之一,支撑着西方科学和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的扩张。一部全球时间标准化的历史,根本上说是一部西方国家尤其英美等国,以全球化的名义改写世界时间进而改造国际秩序的历史。——摘编自艾仁贵《全球时间趋同的成就与隐忧》(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球标准时间”建立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全球时间标准化的历史”加以评价。(8分)历史·第7页(共8页)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南北朝时期历史主流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学术界的看法不尽一致。下表是对“分裂下的南北朝:孰是历史主流”观点的不同表述。阁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