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2025届高三9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桑与蚕的秘密公元1世纪前后,远在欧亚大陆西部的罗马人,第一次接触到丝绸。公元前30年左右,罗马诗人维吉尔在《农事诗》中写道:“中国人从树叶上梳下的精细的羊毛。”直到1世纪末期,那些拉丁语诗人仍然对“羊毛树”传说深信不疑。也不怪罗马人无法想象桑与蚕的故事,识蚕辨桑、驯化野蚕、养蚕种桑,皆是中国人的创造。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桑树资源分布中心,时至今日,在中国繁育的桑树有800个品种。上亿年前,雅鲁藏布江流域为桑树提供了原生环境。中国人在国内能找到的野生桑树,有15种之多。这是桑蚕起源于中国的重要因素。东晋葛洪的《神仙传》创造了一个成语“沧海桑田”,以桑田代指大地、农田,形容世事变迁,可见桑树在中国种植之普遍。《山海经》频繁提到桑树,《中山经》有14处关于桑树的描写。《诗经》描绘桑树时,三次写到它的叶子——茂盛、柔嫩、色幽。桑树能合成2000多种蛋白质。蚕发现了桑树的秘密,通过啮食桑叶,贪婪地吸收着蛋白质,自己也变成蛋白质的储存者。挑食的野蚕把蛋白质的味道刻入自己基因。而为了对付“害虫”野蚕,桑树试图唤来喜欢吃蚕的鸟类反杀,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然后有一天,人类来了,另一场大戏拉开帷幕。华夏文明迈出的重大一步在桑、蚕、人三者中,最早诞生的是桑,而最晚出现的是人。人为何会加入,结成桑、蚕、人的源三角关系?远古先民“靠天吃饭”,对一切自然都崇拜,包括桑,也包括蚕。民间的蚕神传说在四川、江南等蚕桑地区,以各种版本流传。在蜀地,人们相信上古有个蚕丛国,国王即为纵目人“蚕丛氏”,教人蚕桑。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奇特的青铜面具,隐约可见蜀王蚕丛纵目传说的影子。翻开正史,被朝廷承认的正统蚕神则另有其人。西汉刘安撰写《淮南王蚕经》,认为“黄帝元妃西陵氏始蚕”,到了北宋《通鉴外纪》中,又变为“西陵氏之女嫘祖”,嫘祖是中国桑蚕丝绸发明人的说法由此广为流传。桑蚕丝绸起源早,对经济生活影响大,或许找不到具体的发明创造者,因而才归功于“神”。华夏文明迈出如此重大的一步,其实是由很多无名氏共同走出来的。实证“世界丝绸之源”远古时期真正的丝织文物更加稀有。然而,寻找“第一缕丝”至关重要。大约150年高三语文试题卷第1页共8页前,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其所著《中国》一书中,首提“丝绸之路”。然而,西方'界一直有质疑“丝绸之路”名实的声音。著名丝绸学者赵丰先生说过,人们很重视“丝绸之路”中的“路”,而忽视了开头那个“丝”。第一个关于蚕丝的考古发现,充满争议。1926年,在山西夏县距今5500年的西阴村的仰韶文化遗址中,考古学者李济主持发掘出一件“形如花生壳的黑褐色物体”——被切割过的“半个蚕茧”。蚕茧的出土引起轰动,因为它是当时能借以考证中国蚕丝起源的唯实物凭证,但那整齐的断面、不明的用途,招致了众多的质疑,无法作为中国丝绸起源的直接证据。中国丝绸的故事,必须另有开端。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中,辨认出一些属于良渚文化时期的桑蚕丝线、丝带和绢片,时间距今约4700年左右。其中一片尚未完全碳化、仍有韧性的小块绢片是经过缫丝加工的家蚕长丝织造。这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出土的最早丝绸实物,从细密程度和丝缕长度可以看出,桑蚕丝绸生产应已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其起源时间甚至比这要早得多。近些年用上了更加先进的鉴定手段。一种“基于免疫学原理的丝绸微痕检测技术”诞生了。免疫法技术已在“南海一号”沉船中找到丝蛋白的信号,也在三星堆多个祭祀坑中找到青铜器表面附着的丝绸痕迹。以钱山漾遗址为代表的长江流域,以青台村、汪沟为代表的黄河流域,桑蚕丝绸生产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平行、独立,既无明显的时间先后,也无明显的传播和承接关系。可见,我国蚕桑丝绸生产的出现是多源的,给了几千年后的我们开启寻丝的密码。——本篇文章据《中华遗产》张小溪/文(有改动)材料二桑蚕丝绸的起源还有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先民关注蚕,驯化蚕,生产丝绸,很可能是出于原始崇拜。蚕作茧自缚,又破茧成蛾,让他们感到很神奇,希望通过驯养蚕,找到生命复活或者灵魂升天的力量。为了保证神奇力量的连续性与安全性,先人们才以万分的毅力去驯化野蚕。“这其中的动力必须来自人类的心灵深处”,这种坚持,想必持续了长久的时间。战国以后,中国生产力大大发展,人们更趋理性,丝绸的实用性更受到认可,并且成为区别阶层的服饰符号,最终形成享誉世界的中国丝绸文化。被人类驯化的蚕,颜色从偏黑开始变白,不断进行的蚕种培育,成为丝绸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中国人驯化桑树,在桑园中种上了更适合生成优质丝绸的品种,以青、白、黄桑为主,青丝柔软适合做绸缎,白丝适合制作轻纱。人们发现春天桑叶蛋白质最丰富,春蚕结出最好的丝,一个拇指大小的蚕茧,可以拔出千多米长的丝。而中东、欧洲的黑桑与红桑养出的蚕丝粗糙,直到1435年,中国白桑才被引入意大利,此后,丝绸之路另一端的丝织业开始顺利发展。天、地、人的合力,造就了美丽的中国丝绸。——周旸《中国丝绸:经纬纵横织造锦绣华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神仙传》《山海经》《中山经》《诗经》等书频繁提到桑树,在描绘桑树时,三次写到它的叶。B.李济主持发掘的“形如花生壳的黑褐色物体”,是当时能借以考证中国蚕丝起源的唯一实物凭证。C.远古先民崇拜蚕神,但“蚕神”到底是谁,在各种版本的民间传说与正史中,都没有统一说法。高三语文试题卷第2页共8页D.先民关注蚕,驯化蚕,生产丝绸,很可能是希望通过驯养蚕,找到生命复活或灵魂升天的力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间正道是沧桑”一句中,“沧桑”一词是“沧海桑田”的略语,意思是世事变迁。B.桑蚕丝绸起源很早,对占人的生活影响很大,在四川三星堆遗址中,能找到丝绸的痕迹。C.桑蚕丝绸生产的起源与早期发展无明显的时间先后,因此蚕桑丝绸生产的出现是多源的。D.中国人为了获得更优质的丝绸品种,不断对蚕种进行培育,并不断对桑树品种进行改良。3.下列诗句中的描写与“精细的羊毛”无关的一项是()(3分)A.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唐白居易《卖炭翁》)B.霞绡云幄任铺陈,隔巷蛙声听未真。(清曹雪芹《红楼梦》)C.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宋柳永《望海潮》)D.挥之使去定无策,葛帐十幅眠空堂。(宋曾几《蚊蝇扰甚戏作》)4材料一使用了引证法和例证法,请简要分析它们各自的论证效果。(4分)5.著名丝绸学者赵丰说:“我们今天如何弘扬丝路文化?谈丝路就不能离开丝绸,因为丝绸是丝绸之路的原动力。”“寻丝”,是对中华文明的一次追溯。请根据材料谈谈是什么造就了美丽的中国丝绸?(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陈奂生上城(节选)高晓声陈奂生在宾馆一觉醒来,想到县委书记吴楚把自己安排到这里住宿的事,心扑扑跳得比打钟还响。这吴书记真是大好人,竟看得起他陈奂生;把他当朋友。陈奂生想,他和吴楚之间,要说有什么私人交往,、平生只有一次。秋天吴楚在大队蹲点,有一天突然闯到他家来吃了一顿便饭,那算什么交情呢!陈奂生想罢,心头暖烘烘,眼泪热辣辣,在被口上拭了拭,便睁开眼来细细打量这住的地方,却又吃了一惊。这房里的一切,都新堂堂、亮澄澄。地板暗红闪光,照出人影子来。紫檀色五斗橱,嫩黄色写字台,更有两张出奇的矮凳,比太师椅还大,里外包着皮,也叫不出它的名字来。再看床上,垫的是花床单,盖的是新被子,雪白的被底,崭新的绸面,陈奂生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窝里缩成一团,他知道自己身上(特别是脚)不大干净,生怕弄脏了被子……随即悄悄起身,悄悄穿好了衣服,不敢弄出一点声音来,好像做了偷儿,被人发现就会抓住似的。他下了床,把鞋子拎在手里,光着脚跑出去;又眷顾着那两张大皮椅,走近去摸一摸,轻轻捺了捺,知道里边有弹簧,却不敢坐,怕压瘪了弹不饱。然后才真的悄悄开门,走出去了。到了走廊里,脚底已冻得冰冷,一瞧别人是穿了鞋走路的,知道不碍,也套上了鞋。心想吴书记照顾得太好了,这哪是我该住的地方!一向听说招待所的住宿费贵,这样好的房间,不知要多少钱?闹不好,一夜天把顶帽子钱住掉了,才算不来呢。他心里不安,赶忙要弄清楚,横竖他要走了,去付了钱吧。高三语文试题卷第3页共8页他朝里面正在看报的大姑娘说:“同志,算账。”“几号房间?”那大姑娘恋着报纸说,并未看他。“几号不知道。我住在最东那一间。”大姑娘把开好的发票交给他,笑得甜极了。接到发票,低头一看,陈奂生便像给火钳烫着了手,他认识那几个字,却不肯相信。“多少?”他忍不住问,浑身燥热起来。“五元”“一夜天?”他冒汗了“是一夜五元。”陈奂生的心,忐忑忐忑大跳。“我的天!”他想,“我还怕困掉一顶帽子,谁知竟要两顶!”“你的病还没有好,还正在出汗呢!”大姑娘惊怪地说。千不该,万不该,陈奂生竟说了一句这样的外行语:“我是半夜里来的呀!”大姑娘立刻看出他不是一个人物,她不笑了,话也不甜了,像菜刀剁着砧板似的笃笃响着说:“不管你什么时候来,横竖到今午12点为止,都收一天钱。”陈奂生看着那冷若冰霜的脸,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哪里还敢再开口,只得抖着手伸进袋里去摸钞票,细细数了三遍,数定了五元;交给大姑娘时,那外面一张人民币,已经半湿了,尽是汗。大姑娘已在看报,见递来的钞票太零碎,更皱了眉头。陈奂生出了大价钱,不曾讨得大姑娘欢喜,心里有点忿忿然。本想一走了之,想到旅行包还丢在房间里,就又回过来。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道:“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他饿了,便去倒一杯开水和着饼吃。回头着刚才坐的皮凳,竟没有瘪,便故意立直身子,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也没有坏,才相信果然是好家伙,便安心坐着啃饼,觉得很舒服。啃完饼,想想又肉痛起来,究竟是五元钱哪!为什么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呢?他一个农业社员,去年工分单价七角,困一夜做七天还要倒贴一角,这不是开了大玩笑!真是阴错阳差,他这副骨头能在那种床上躺尸吗!现在别的便宜拾不着,大姑娘说可以住到12点,那就再困吧,困到足12点走,这也是捞着多少算多少,对,就是这个主意。这陈奂生认准了就干,但刚才出了汗,吃了东西,想找块毛巾洗脸,却没有。心一横,便把提花枕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然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了什么,他出了五元钱呢——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值!可是他睡不着,他想起了吴书记。这个好人,大概只想到关心他,不曾想到他这个人经不起这样高级的关心。千怪万怪,只怪自己不曾先买帽子,才伤了风,才走不动,才碰着吴书记,才住招待所,才把油绳的利润搞光,连本钱也蚀掉一块多……那么,帽子还买不买呢?他一狠心:买,不买还要倒霉的!高三语文试题卷第4页共8页他出门去,直奔百货公司,买了一顶帽子,立即戴在头上,飘然而去。一路上看看野景,倒也容易走过;眼看离家不远,忽然想到这次出门,连本搭利,几乎全部搞光,马上要见老婆,交不出账,少不得又要受气,得想个主意对付她。怎么说呢?……陈奂生左思右想,总是不妥。忽然心里一亮,他想到此趟上城,有此一番动人的经历,这五块钱花得值透。他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试问,全大队的干部、社员,有谁坐过吴书记的汽车?有谁住过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他可要讲给大家听听,看谁还能说他没有什么讲的!看谁还能说他没见过世面?看谁还能瞧不起他,唔!……他精神陡增,顿时好像高大了许多。老婆已不在他眼里了;他有办法对付,说这五块钱还是吴书记看得起他,才让他用掉的,老婆保证服帖。哈,人总
湖南省益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1/8
益阳市 2025 届高三 9 月教学质量检测
语 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桑与蚕的秘密
公元 1 世纪前后,远在欧亚大陆西部的罗马人,第一次接触到丝绸。公元前 30 年左右,
罗马诗人维吉尔在《农事诗》中写道: “中国人从树叶上梳下的精细的羊毛。”直到 1 世纪
末期,那些拉丁语诗人仍然对“羊毛树”传说深信不疑。也不怪罗马人无法想象桑与蚕的故事
,识蚕辨桑、驯化野蚕、养蚕种桑,皆是中国人的创造。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桑树资源分布中心,时至今日,在中国繁育的桑树有 800 个品种。上亿
年前,雅鲁藏布江流域为桑树提供了原生环境。中国人在国内能找到的野生桑树,有 15 种之
多。这是桑蚕起源于中国的重要因素。
东晋葛洪的《神仙传》创造了一个成语“沧海桑田”,以桑田代指大地、农田,形容世事
变迁,可见桑树在中国种植之普遍。《山海经》频繁提到桑树,《中山经》有 14 处关于桑树的
描写。 《诗经》描绘桑树时,三次写到它的叶子——茂盛、柔嫩、色幽。
桑树能合成 2000 多种蛋白质。蚕发现了桑树的秘密,通过啮食桑叶,贪婪地吸收着蛋白
质,自己也变成蛋白质的储存者。挑食的野蚕把蛋白质的味道刻入自己基因。而为了对付“害
虫”野蚕,桑树试图唤来喜欢吃蚕的鸟类反杀,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然后有一天,人类来了,另一场大戏拉开帷幕。
华夏文明迈出的重大一步
在桑、蚕、人三者中,最早诞生的是桑,而最晚出现的是人。人为何会加入,结成桑、蚕
、人的源三角关系? 远古先民“靠天吃饭”,对一切自然都崇拜,包括桑,也包括蚕。
民间的蚕神传说在四川、江南等蚕桑地区,以各种版本流传。在蜀地,人们相信上古有个
蚕丛国,国王即为纵目人“蚕丛氏”,教人蚕桑。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奇特
的青铜面具,隐约可见蜀王蚕丛纵目传说的影子。翻开正史,被朝廷承认的正统蚕神则另有其
人。西汉刘安撰写《淮南王蚕经》,认为“黄帝元妃西陵氏始蚕”,到了北宋《通鉴外纪》中
,又变为“西陵氏之女嫘祖”,嫘祖是中国桑蚕丝绸发明人的说法由此广为流传。
桑蚕丝绸起源早,对经济生活影响大,或许找不到具体的发明创造者,因而才归功于“神
”。华夏文明迈出如此重大的一步,其实是由很多无名氏共同走出来的。
实证“世界丝绸之源”
远古时期真正的丝织文物更加稀有。然而,寻找“第一缕丝”至关重要。大约 150 年
高三语文试题卷 第 1 页 共 8 页
语 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桑与蚕的秘密
公元 1 世纪前后,远在欧亚大陆西部的罗马人,第一次接触到丝绸。公元前 30 年左右,
罗马诗人维吉尔在《农事诗》中写道: “中国人从树叶上梳下的精细的羊毛。”直到 1 世纪
末期,那些拉丁语诗人仍然对“羊毛树”传说深信不疑。也不怪罗马人无法想象桑与蚕的故事
,识蚕辨桑、驯化野蚕、养蚕种桑,皆是中国人的创造。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桑树资源分布中心,时至今日,在中国繁育的桑树有 800 个品种。上亿
年前,雅鲁藏布江流域为桑树提供了原生环境。中国人在国内能找到的野生桑树,有 15 种之
多。这是桑蚕起源于中国的重要因素。
东晋葛洪的《神仙传》创造了一个成语“沧海桑田”,以桑田代指大地、农田,形容世事
变迁,可见桑树在中国种植之普遍。《山海经》频繁提到桑树,《中山经》有 14 处关于桑树的
描写。 《诗经》描绘桑树时,三次写到它的叶子——茂盛、柔嫩、色幽。
桑树能合成 2000 多种蛋白质。蚕发现了桑树的秘密,通过啮食桑叶,贪婪地吸收着蛋白
质,自己也变成蛋白质的储存者。挑食的野蚕把蛋白质的味道刻入自己基因。而为了对付“害
虫”野蚕,桑树试图唤来喜欢吃蚕的鸟类反杀,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然后有一天,人类来了,另一场大戏拉开帷幕。
华夏文明迈出的重大一步
在桑、蚕、人三者中,最早诞生的是桑,而最晚出现的是人。人为何会加入,结成桑、蚕
、人的源三角关系? 远古先民“靠天吃饭”,对一切自然都崇拜,包括桑,也包括蚕。
民间的蚕神传说在四川、江南等蚕桑地区,以各种版本流传。在蜀地,人们相信上古有个
蚕丛国,国王即为纵目人“蚕丛氏”,教人蚕桑。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奇特
的青铜面具,隐约可见蜀王蚕丛纵目传说的影子。翻开正史,被朝廷承认的正统蚕神则另有其
人。西汉刘安撰写《淮南王蚕经》,认为“黄帝元妃西陵氏始蚕”,到了北宋《通鉴外纪》中
,又变为“西陵氏之女嫘祖”,嫘祖是中国桑蚕丝绸发明人的说法由此广为流传。
桑蚕丝绸起源早,对经济生活影响大,或许找不到具体的发明创造者,因而才归功于“神
”。华夏文明迈出如此重大的一步,其实是由很多无名氏共同走出来的。
实证“世界丝绸之源”
远古时期真正的丝织文物更加稀有。然而,寻找“第一缕丝”至关重要。大约 150 年
高三语文试题卷 第 1 页 共 8 页
2/8
前,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其所著《中国》一书中,首提“丝绸之路”。然而,西方'
界一直有质疑“丝绸之路”名实的声音。著名丝绸学者赵丰先生说过,人们很重视“丝绸
之路” 中的 “路” ,而忽视了开头那个“丝” 。
第一个关于蚕丝的考古发现,充满争议。1926 年,在山西夏县距今 5500 年的西阴村
的仰韶文化遗址中,考古学者李济主持发掘出一件“形如花生壳的黑褐色物体”——被切
割过的“半个蚕茧”。蚕茧的出土引起轰动,因为它是当时能借以考证中国蚕丝起源的唯
实物凭证,但那整齐的断面、不明的用途,招致了众多的质疑,无法作为中国丝绸起源的
直接证据。中国丝绸的故事,必须另有开端。
1958 年,考古工作者在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中,辨认出一些属于良渚
文化时期的桑蚕丝线、丝带和绢片,时间距今约 4700 年左右。其中一片尚未完全碳化、仍
有韧性的小块绢片是经过缫丝加工的家蚕长丝织造。这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出土的最早丝
绸实物,从细密程度和丝缕长度可以看出,桑蚕丝绸生产应已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其起源
时间甚至比这要早得多。
近些年用上了更加先进的鉴定手段。一种“基于免疫学原理的丝绸微痕检测技术”诞生
了。免疫法技术已在“南海一号”沉船中找到丝蛋白的信号,也在三星堆多个祭祀坑中找到
青铜器表面附着的丝绸痕迹。
以钱山漾遗址为代表的长江流域,以青台村、汪沟为代表的黄河流域,桑蚕丝绸生产的
起源与早期发展,平行、独立,既无明显的时间先后,也无明显的传播和承接关系。可见,
我国蚕桑丝绸生产的出现是多源的,给了几千年后的我们开启寻丝的密码。
——本篇文章据《中华遗产》张小溪/文(有改动)
材料二
桑蚕丝绸的起源还有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先民关注蚕,驯化蚕,生产丝绸,很可能是
出于原始崇拜。蚕作茧自缚,又破茧成蛾,让他们感到很神奇,希望通过驯养蚕,找到生命
复活或者灵魂升天的力量。
为了保证神奇力量的连续性与安全性,先人们才以万分的毅力去驯化野蚕。 “这其中
的动力必须来自人类的心灵深处”,这种坚持,想必持续了长久的时间。
战国以后,中国生产力大大发展,人们更趋理性,丝绸的实用性更受到认可,并且成为
区别阶层的服饰符号,最终形成享誉世界的中国丝绸文化。
被人类驯化的蚕,颜色从偏黑开始变白,不断进行的蚕种培育,成为丝绸发展中至关重要
的环节; 中国人驯化桑树,在桑园中种上了更适合生成优质丝绸的品种,以青、白、黄桑为
主,青丝柔软适合做绸缎,白丝适合制作轻纱。
人们发现春天桑叶蛋白质最丰富,春蚕结出最好的丝,一个拇指大小的蚕茧,可以拔出
千多米长的丝。而中东、欧洲的黑桑与红桑养出的蚕丝粗糙,直到 1435 年,中国白桑才被引
入意大利,此后,丝绸之路另一端的丝织业开始顺利发展。
天、地、人的合力,造就了美丽的中国丝绸。
——周旸《中国丝绸:经纬纵横 织造锦绣华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神仙传》 《山海经》 《中山经》 《诗经》等书频繁提到桑树,在描绘桑树时,三
次写到它的叶。
B.李济主持发掘的“形如花生壳的黑褐色物体”,是当时能借以考证中国蚕丝起源的唯一
实物凭证。
C.远古先民崇拜蚕神,但“蚕神”到底是谁,在各种版本的民间传说与正史中,都没有统
一说法。
高三语文试题卷 第 2 页 共 8 页
界一直有质疑“丝绸之路”名实的声音。著名丝绸学者赵丰先生说过,人们很重视“丝绸
之路” 中的 “路” ,而忽视了开头那个“丝” 。
第一个关于蚕丝的考古发现,充满争议。1926 年,在山西夏县距今 5500 年的西阴村
的仰韶文化遗址中,考古学者李济主持发掘出一件“形如花生壳的黑褐色物体”——被切
割过的“半个蚕茧”。蚕茧的出土引起轰动,因为它是当时能借以考证中国蚕丝起源的唯
实物凭证,但那整齐的断面、不明的用途,招致了众多的质疑,无法作为中国丝绸起源的
直接证据。中国丝绸的故事,必须另有开端。
1958 年,考古工作者在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中,辨认出一些属于良渚
文化时期的桑蚕丝线、丝带和绢片,时间距今约 4700 年左右。其中一片尚未完全碳化、仍
有韧性的小块绢片是经过缫丝加工的家蚕长丝织造。这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出土的最早丝
绸实物,从细密程度和丝缕长度可以看出,桑蚕丝绸生产应已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其起源
时间甚至比这要早得多。
近些年用上了更加先进的鉴定手段。一种“基于免疫学原理的丝绸微痕检测技术”诞生
了。免疫法技术已在“南海一号”沉船中找到丝蛋白的信号,也在三星堆多个祭祀坑中找到
青铜器表面附着的丝绸痕迹。
以钱山漾遗址为代表的长江流域,以青台村、汪沟为代表的黄河流域,桑蚕丝绸生产的
起源与早期发展,平行、独立,既无明显的时间先后,也无明显的传播和承接关系。可见,
我国蚕桑丝绸生产的出现是多源的,给了几千年后的我们开启寻丝的密码。
——本篇文章据《中华遗产》张小溪/文(有改动)
材料二
桑蚕丝绸的起源还有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先民关注蚕,驯化蚕,生产丝绸,很可能是
出于原始崇拜。蚕作茧自缚,又破茧成蛾,让他们感到很神奇,希望通过驯养蚕,找到生命
复活或者灵魂升天的力量。
为了保证神奇力量的连续性与安全性,先人们才以万分的毅力去驯化野蚕。 “这其中
的动力必须来自人类的心灵深处”,这种坚持,想必持续了长久的时间。
战国以后,中国生产力大大发展,人们更趋理性,丝绸的实用性更受到认可,并且成为
区别阶层的服饰符号,最终形成享誉世界的中国丝绸文化。
被人类驯化的蚕,颜色从偏黑开始变白,不断进行的蚕种培育,成为丝绸发展中至关重要
的环节; 中国人驯化桑树,在桑园中种上了更适合生成优质丝绸的品种,以青、白、黄桑为
主,青丝柔软适合做绸缎,白丝适合制作轻纱。
人们发现春天桑叶蛋白质最丰富,春蚕结出最好的丝,一个拇指大小的蚕茧,可以拔出
千多米长的丝。而中东、欧洲的黑桑与红桑养出的蚕丝粗糙,直到 1435 年,中国白桑才被引
入意大利,此后,丝绸之路另一端的丝织业开始顺利发展。
天、地、人的合力,造就了美丽的中国丝绸。
——周旸《中国丝绸:经纬纵横 织造锦绣华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神仙传》 《山海经》 《中山经》 《诗经》等书频繁提到桑树,在描绘桑树时,三
次写到它的叶。
B.李济主持发掘的“形如花生壳的黑褐色物体”,是当时能借以考证中国蚕丝起源的唯一
实物凭证。
C.远古先民崇拜蚕神,但“蚕神”到底是谁,在各种版本的民间传说与正史中,都没有统
一说法。
高三语文试题卷 第 2 页 共 8 页
剩余4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湖南省益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答案
2024-09-11 15:30
4页
-
湖南省益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题
2024-09-11 15:30
7页
-
湖南省益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教学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2024-09-11 15:30
8页
-
湖南省益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2024-09-11 15:30
6页
-
湖南省益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2024-09-11 15:30
10页
-
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联考政治试题
2024-09-11 15:30
6页
-
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联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2024-09-11 15:30
8页
-
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联考试题 数学 PDF版含解析
2024-09-11 15:30
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