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四川省成都列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四川省成都列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格式:docx页数:17页大小:419.3 K上传日期:2024-09-11 15:31浏览次数:207 侵权/举报

高三入学摸底测试历史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距今5100年左右,良渚遗址群所在区域突然涌现出超大型聚落,显然都不是在原有聚落(社会)的基础上自然发展而来。这样大规模的聚落营建,可能需要调动较大空间范围的人力物力,已经打破了原有各氏族社会的局限,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地缘关系,各族群经历了一番“成建制”的整合。这表明良渚文化()A.是早期国家诞生的标志 B.奠定了中华文明基本格局C.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D.完成了向阶级社会的过渡【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新石器时期(中国)。据题干“良渚遗址群所在区域突然涌现出超大型聚落,显然都不是在原有聚落(社会)基础上自然发展而来。这样大规模的聚落营建,可能需要调动较大空间范围的人力物力,已经打破了原有各氏族社会的局限,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地缘关系,各族群经历了一番‘成建制’的整合”及结合所学可知,良渚遗址群所在区域出现大规模的聚落营建,打破了原有各氏族社会的局限,凸显了地缘关系,各族群经历了“成建制”的整合,这表明良渚文化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C项正确;良渚文化虽然具备了一些国家的特征,但不能说是早期国家诞生的标志,夏朝是早期国家诞生的标志,排除A项;良渚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格局,排除B项;良渚文化遗址一定程度上具有国家的初始形态,但还未完成向阶级社会的过渡,排除D项。故选C项。2.尽管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宗教,但中华文明的宗教意识却相对淡薄。例如传说中周文王作《周易》是用来推演或解释未来,并不是像西方的《圣经》那样宣扬上帝造人。这反映出周(朝)人()A.迷信色彩浓厚 B.缺乏严谨系统的神灵体系C.试图掌握自然的因果关系 D.宗教地位边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华文明的宗教意识却相对淡薄,利用宗教推演或解释未来,反映出周(朝)人试图掌握自然的因果关系,C项正确;材料说明中华文明的宗教意识却相对淡薄,“迷信色彩浓厚”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材料仅说明中华文明的宗教意识却相对淡薄,未涉及神灵体系,不能确定周朝是否缺乏严谨系统的神灵体系,排除B项;周朝时期,宗教地位并不是边缘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3.晚商金文中一些器物类象形文字,在构型上与同时代器物存在明显的形态差异,反而与年代较早的二里头文化器物风格接近。这些器物类象形文字创制时间可上溯至二里头文化时期。据此可知()A.二里头文化辐射力强 B.中原地区成为文明发展核心C.华夏文明一脉相承 D.文字起源呈现出多中心特点【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中国。晚商器物类象形文字在源头上更接近于二里头文化时期,而二里头文化时期是早商时期文化,这说明华夏文明一脉相承,C项正确;晚商时期的象形文字接近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文字,这是时间上的延续,而非二里头文化在空间范围上的辐射,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其它地区文明,因此不能证明中原地区是文明发展的核心,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时间上的前后延续,而非空间上的多点分布,排除D项。故选C项。4.据商代甲骨文记载,当时酒的种类分为鬯与醴,每逢祭祀,用酒量很大,有时一次多至上百卣,而且贵族频繁地举行祭祀。仅在商王武丁时期的妇好墓中就发现40尊青铜爵,足见当时社会饮酒之风的盛行。这表明商代()A.宗教与王权紧密结合 B.农业生产的较快发展C.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D.贫富差距的持续拉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中国)。据本题材料“用酒量很大”“贵族频繁地举行祭祀”等词语可知,商代饮酒之风的盛行,酒的酿造与粮食生产紧密相关,说明商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较快,B项正确;材料强调商代贵族祭祀频繁,社会饮酒盛行,并不能看出王权与宗教的结合,排除A项;材料无法看出统治者和政府对国家治理方式和范围的改进,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商代贵族的饮酒之风,无法看出贫富差距,排除D项。故选B项。5.“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公元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畴(祭坛),祭黄帝;作下畴,祭炎帝”,这是现存最早祭祀炎帝、黄帝的历史记录。它可以用来说明秦国()A.顺应了民族交融趋势 B.遵循了宗法分封制度C.开创了祭祀炎黄先例 D.完成了一统天下大业【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秦国设祭坛祭拜黄帝和炎帝,这显然是将自己视为华夏族的一员,这顺应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趋势,A项正确;祭祀黄帝和炎帝并不能体现出对宗法制和分封制的遵循,排除B项;秦灵公是现存最早祭祀炎帝、黄帝的历史记录,但并不能证明之前没有对炎黄进行祭祀,排除C项;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排除D项。故选A项。6.战国时期,赵国已经形成完备的赏罚制度,据如表可推知该制度()记载出处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出使强秦不辱使命,完璧归赵……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A.是士卒晋升的主要渠道 B.加速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C.保障了赵国的吏治清明 D.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权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战国时期,赵国已经形成完备的赏罚制度,廉颇因为伐齐有功而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出使强秦不辱使命被拜为上大夫,这种根据才能和功绩奖赏、提拔官员的制度,有利于改变此前世官制下贵族世代为官的局面,推动封建官僚制度的形成,加速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B项正确。廉颇、蔺相如并非军队中的普通士卒,材料所述赏罚制度主要针对官员而非士卒,排除A项;推动实现“吏治清明”除了赏罚分明外,还要加强监察、考核等,仅凭赏罚制度不能完全保障吏治清明,排除C项;材料所述为奖惩官员,属于官员选拔和管理,不能直接加强君主的权力,不能得出维护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B项。7.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层,其思想较为保守和倒退,并不积极主张变法改革,延揽人才,C项正确;儒家思想中孟子、荀子分别提出“仁政”“隆礼重法”等思想,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其主张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诸侯国变法改革的需要,排除A项;墨家代表社会下层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尚贤”,希望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排除B项;法家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主张今必胜昔,因时变革,排除D项。故选C项。8.战国时期,道家学派衍生出了吸收儒、墨、阴阳等学派思想的黄老之学;韩非子借鉴了儒家的三纲,吸收了道家的君人南面之术;《吕氏春秋》融合了各家之长,是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品。这些现象()A.说明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 B.反映了分裂中孕育的统一趋势C.表明社会各阶层间流动加速 D.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家思想相互吸收、融合,呈现包容性和一体化的色彩,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是从分裂走向统一,B项正确;华夏认同是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观念,与材料的思想认同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C项;适应统治者富国强兵需要的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9.下图为秦简牍出土地示意图。其中云梦睡虎地秦简一千余枚,其中多是秦律及法律问答。龙山里耶秦简三万余枚,是一个县的档案,主要为政令与文书。这可以用来说明()A.两湖地区秦制更为突出 B.楚文化被秦文化所取代C.历史解释依赖一手史料 D.秦有效推动了文书治国【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地图显示出土秦简牍的区域多为楚地,其内容又基本为法律和管理文书,说明秦在新征服的地区,有效推行秦律,大量文书档案和详细的秦律,一同体现出文书治国的特点,D项正确;出土更多只说明了当地文物历史上遭受破坏较少,而不代表实践更为突出,排除A项;材料未能提供地域文化的信息,无从判断文化取代问题,排除B项;一手史料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历史,但“依赖”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D项正确。10.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陈胜占领陈后,三老、豪杰建议“复立楚国之社稷”,陈胜乃建号“张楚”。项羽在彭城建“楚”,号西楚霸王,分封诸侯。这折射出()A.秦朝的暴政是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B.农民起义迫切需要树立政权合法性C.秦文化的扩张严重滞后于政治发展 D.楚文化在秦朝末年最具社会影响力【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反映了楚人对秦朝统治的不满和反抗情绪,也显示了楚文化的强烈民族意识。陈胜在占领陈后,当地的三老、豪杰建议恢复楚国的社稷,陈胜便建立了“张楚”的政权。这一行动体现了楚地人民对奏朝统治的反抗和对楚文化的认同。项羽在彭城建“楚”,号西楚霸王,并分封诸侯,这一行为也是对秦朝统一政权的一种挑战,反映了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的不满。尽管秦朝在政治上实现了对中国的统一,但在文化整合方面却未能与政治发展同步。奏朝的统治虽然采用了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和中央集权,但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各地长期形成的不同文化传统和地方意识。因此,这些历史事件折射出秦文化的扩张严重滞后于政治发展,秦朝在政治统一的同时未能有效地进行文化整合,导致了统治基础的脆弱和最终的崩溃,C项正确;材料主旨并非探讨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排除A项;相对于秦政权而言,“张楚”“楚”政权并不是合法政权,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不能证明楚文化是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11.秦郡的划分,基本上是以山川为界(如下表所示),郡的辖区范围与自然地理区域颇为吻合。下表这反映了()表现示例每个秦郡大体即是按照一个地理单元来划分汉中郡的范围与汉中盆地大体相当南阳郡的辖区也即相当于南阳盆地如果自然区域的范围比较大,就分设为两郡云中与九原两都共同管辖河套冲积平原巴郡和蜀郡一起统辖四川盆地每郡大多以一个肥沃的盆地或平原为核心,然后推广到四周的高原或山地北地、上郡、上党、太原、河东、代郡、雁门等郡都是属于这种情况A.地理环境决定行政区的划分 B.政治统一消解地方割据威胁C.耕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D.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被改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郡的划分,基本上是以山川为界,以盆地或平原为中心,郡的辖区范围与自然地理区域颇为吻合,基本上每个郡都能有相当的耕种土地,为各地各郡的发展提供基本的耕地保障,说明耕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C项正确;地理环境决定行政区的划分说法错误,排除A项;政治统一消解地方割据威胁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此时划界主要按照山川形便的原则,排除D项。故选C项。12.下面是秦朝和唐朝时期京城至广州主要交通干线示意图。图1到图2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 B.南北联系逐渐加强C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