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调研测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调研测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格式:docx页数:16页大小:42.4 K上传日期:2024-10-24 14:45浏览次数:194 侵权/举报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一学期语文调研测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将姓名、班级和学校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并正确粘贴条形码。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的信息点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写在本试卷或草稿纸上,其答案一律无效。3、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曾有不少理论盛极一时而后被证明是错误的,但它们同样是建成科学殿堂不可缺少的基石。比如:自然发生说。人们通过观察发现,污水会滋生蚊子,垃圾会滋生蚂蚁,尸体会滋生蝇蛆……由此提出,生命是从无生命的物质中自然发生的。1688年,弗朗切斯科·雷迪首先对自然发生说提出异议。他用实验证明腐肉生蛆是蝇类产卵的结果,由此提出,生命源于生命,没有先前的生命就不会有新的生命。这被后人称作生源论假说。雷迪的生源论假说得到越来越多人的信服。同时代的科学家列文·虎克等人,通过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了通过某种微生物进行繁殖的规律。然而,就在这时,新的瓶颈产生了,显微镜制造技术达到了极限,没有办法观察到直径不足1/40000英寸的微小生命。1845年,约翰·尼达姆对于雷迪的假说是否适用藻类微生物表示怀疑。他设计一个实验:先把瓶子里的浸液煮沸,再用软木塞塞住瓶口并用树脂封好,然后加热整个容器,以杀死其中所有的细菌。如果雷迪的假说正确,当浸液冷却下来之后,其中不会再出现新的微生物才对;但事实正好相反,经过一段时间,浸液中总会出现微生物。尼达姆得出结论:微生物并不依赖于已存在的细菌,而是从浸泡的物质中产生。尼达姆的实验结果在科学界轰动一时。就这样,快被挤下历史舞台的自然发生说又被硬生生地拽了回来。关键时刻生理学家阿贝·斯帕兰扎尼扭转了局面。他对尼达姆的实验提出质疑:有没有可能,通过软木塞和树脂并没有完全排除空气,或者对浸液和上面的空气的加热并不足够?他用实验证明,如果将玻璃器皿颈部热熔来实现密封,然后把它放在沸水中加热45分钟,浸液中就不会再有微生物出现。斯帕兰扎尼虽然对尼达姆的实验和论证给予彻底的反击,但是我们经常忘记,驳斥一个命题,并不等于证明与此命题相矛盾的学说的正确性。批评者宣称,斯帕兰扎尼将浸出液在密闭管内煮沸45分钟,杀死了管内空气中的“活力”,因而影响了自然发生。于是,战斗不得不再一次打响。有必要在确保空气中氧气和有机物质的构成成分不改变,并且没有干扰生命存在的物质的情况下,再次重复这些实验。争论了近两百年后,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完美解决了这场争端。首先,巴斯德用脱脂棉来过滤空气,处理过的空气不含有任何能够促进生命发育的物质,煮沸的浸液接触这样的空气后,既不会腐烂也不会发酵。接着,巴斯德用显微镜检测了作为过滤器的脱脂棉,发现被过滤掉的固体颗粒中,有各种可以被明确识别为细菌的物体。他证明,这些微生物散播到适合发育的溶液中能够产生生命。他还证明了通过脱脂棉过滤的空气不能产生生命,并不是由于其成分发生任何超自然变化。如果不用脱脂棉,而是把长颈瓶的颈部拉长并向下弯曲(后世称之为“鹅颈瓶”),然后将其中的液体小心煮沸,再将管子充分加热以破坏进入管子空气中的细菌的话,那么无论将装置放置多久,其中的液体都不会产生生命。原因很简单。尽管充满着微生物的大气和鹅颈瓶中的无菌空气间存在自由的流通,但是细菌不能朝上落,永远到达不了鹅颈瓶的内部。如果从鹅颈瓶弯曲处将管子截短,外界空气中的细菌就可以自由地垂直下降,那么原本放置数月仍然保持清澈且无生命的液体在几天内就会变浑并且充满生命。赫胥黎对巴斯德的研究大为赞叹,认为这些实验和逻辑推理都堪称典范。由此,生源论有了充分而有力的证据,而自然发生学说只好灰溜溜地离开科学的舞台,从此在科学史上销声匿迹。(摘编自《<自然>百年科学经典》)材料二:过去大家都以为地球是平的,他们错了。现在不少人头脑里地球是个圆球,这批人也不对。但如果你以为前后两种认知错在同一个水平上,那你错的程度比他们加起来还深。很早以前,人们认为世界是平的。他们认真推论,且证据也不是光靠眼看所得,毕竟不少人的住地有杂乱山河、悬崖峡谷。但是地平说有些地方跟现实的观察无法对齐,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出三点质疑:(1)各地星空不同;(2)月亮被遮挡时形成的阴影总是圆的一部分;(3)远方的船出现时都是桅杆先于船身。他认为:如果地球是平的,就无法解释这三点;但如果地球有弧度,一切就说得通。地平说实际上没有这么不堪,因为地球的弧度每英里非常接近0。现在,我们知道这个完美球体的曲率,每英里约是0.000126。从0到0.000126,这就是人类花费千百年岁月走过的距离。那么,世界是球状的吗?答得对,但它不是严格的几何球体。好多代科学家耗费无数心血,算出地球的扁率为0.0034。——人类又往前走了一点点。更严格地看,椭圆地球观同样有瑕疵。1958年,卫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测量了我们这颗行星的形状,地球更像一个长得有点遗憾的水果。在对错绝对两分的想象里,或许所有理论都注定是全错。可真正的过程是科学家们找到了一块理论木胎,就捧着它一直轻轻削扫,好传给下一代人。随着我们手艺越渐精纯,它的形状也在慢慢接近真相的模样。诚然,它从未完整,但不完整不等于全错。(摘编自艾萨克·阿西莫夫《错的层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尼达姆的实验结果之所以轰动一时,是因为他根据这一结果推出的结论,使得当时广受信赖的生源论假说遭受沉重打击。B、斯帕兰扎尼的实验优化了密封方式,确保了加热时间,得到的结果证明了微生物必须依赖于已经存在的细菌才能产生。C、提出地平说的人们同样讲求证据,也并没有被眼前的复杂地貌束缚其思维,而是认真进行了推论,这些是值得肯定的。D、材料二最后一段,“理论木胎”是指那些虽原始粗糙却孕育着科学灵感的理论,“捧着它”体现科学家对这些理论的重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科学实验相比自然观察具有明显优势,前者可以让人观测到被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下难以被观察到的特性。B、高精度的显微镜能观测更微小的生命,卫星能精准测量地球的形状,技术的进步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巴斯德依靠严格的实验和逻辑推理来解决争端;自然发生说的败退说明其支持者对科学与逻辑存在排斥心理。D、科学知识随时间的推移和证据的积累而不断更新,对地球真相的探索也不会因地球精准绘形的完成而走到尽头。3、对于材料中使用的逻辑推理的方法,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们通过观察有限的自然现象推出自然发生说,其推理方法是不完全归纳法,这一方法本身是不够严谨的。B、尼达姆与亚里士多德在推理时都使用反证的方法:先假设反面论题为真,再设法推翻它以推出正面论题为真。C、批评者认为斯帕兰扎尼破坏空气中的“活力”影响了自然发生,隐藏前提是自然发生需借助空气中的“活力”。D、材料二讨论地球形状时使用排除法:逐一否定地平说、球状说、椭圆说等学说,进而得出地球像水果的结论。4、巴斯德实验观测到的一系列证据,有些指向驳斥自然发生说,有些指向证实生源论。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4分)5、怀特黑德曾说:“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错误并从中获得进步?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三锄头传     舒飞廉周末回村消磨时间,我在楼梯背后工具间找到锂电割草机,去打理我的西原——夹在瓦屋与新楼房之间的小园子。草棵间繁露如麻,在五月的朝阳里闪耀。温和的南瓜藤,彬彬有礼的树苗,都不是江湖草莽们的对手。西原每周要除一次草,好像每天刮一次胡子;如果超过一周,草莽的声势,就会胜过良苗。我网购的割草机就是用来对付它们的。拨开割草机开关,旋转机头上的刀片转动起来,风火轮一般;顺着草茎、藤蔓,就可以将野草打扫一净。我干累了,就放下割草机,去一旁瓦屋里透气。瓦屋曾经盛放着祖父的床、衣箱、棺材,还有我与弟弟合用的床、书桌,如今做了仓库与柴禾间。进门的西山墙边,堆放着过去我们常用的工具:木桶、扁担、犁架、农药喷雾器……特别让我注目的,是挂在木梁上的锄头,因悬在空中,木柄完好,刃口也只有些微锈斑;好像是勾践剑夫差矛,被妥善地保存在这间小小的农具博物馆里。锄柄下方绀紫光滑,手泽犹存,我还能依稀辨认,哪一根是祖父用的,哪两根又是父母用,哪两根又是我与姐姐所争抢的。对,就像现在我妻子有称手的羽毛球拍,儿子有心爱的桌球杆,当年我们也各自有心仪的锄头。就像家里有老人、大人与小孩,侠客们有长剑、短剑、匕首一样,我们也有三种“锄”与“锄法”。第一是小锄,木柄细而短,锄头小而窄。它主要用来在菜园里的萝卜白菜、茄子豆角间薅草。薅草像穿针引线,捉蝴蝶,抓蜻蜓,得小心翼翼。坐在小凳上,拿着小锄头,坐而论剑,是合适的。小孩子们刚开始学锄地,跟大人下大田薅草,手掌还小,握不住大人的锄头,当然也是由小锄开始。第二是挖锄,枣木柄稍粗,三四尺长,锄头成铲形,又厚又重,紧紧地楔在柄首。菜园里的一二分地,我家黄牛施展不开,就像让罗成在灶屋里骑马耍枪,太委屈人家,所以一般是由祖父与父亲用挖锄开垦。大田论亩,有旱田与水田,黄牛责无旁贷,驾轭拖犁,披挂整齐,在方方正正的责任田里左旋画圈,无极生太极。但四个田头地角是明亮的犁尖巡游不到的,也得抡起挖锄翻地。到念初中时,我才长出抡起挖锄的力气,两脚开立,双手握柄,举锄过肩,汗流浃背,鼓舞余勇,翻一小块菜地,或挖一个地角。我左右手上的茧结,是儿时农事留下的遗迹,直到前几年才完全消失掉。祖父、父亲不同,他们的双手被各式农具形塑成农人的手,黑褐,粗砺,多筋节,密布厚茧;犁尾、锄柄、镰刀把,都被他们的手打磨光滑。我觉得他们强力而灵巧的双手,才是人子的手,没有辜负造物的用心。第三就是此刻悬挂屋梁蛛丝间的大锄,也叫薅锄。它的木柄比挖锄杆身要细,要长,略超过成人身高,锄头也比挖锄轻薄不少,锄面是小锄锄面的两倍。其长度、弯曲度、重量,以及枣木杆的柔韧,都用来帮助农人保持紧张而又松弛的身体感,以便长时间地戴着草帽在大田作业。两脚一前一后,稍稍低头弯腰,双手握在木柄尾部,就可以驱动锄头,在麦苗、棉苗、豆苗、玉米苗之间搜根觅草,松土推肥,以至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那时姐姐已经学会用薅锄,可以与母亲并肩立在棉苗垄里除草护苗,我只好拿着小锄,亦步亦趋地跟在她们身后见习。南风吹来,将正在打花苞的棉花苗吹得摇摇摆摆。母亲与姐姐的锄头出没在稍稍结皮的地面,割、刮、推、抹,将棉苗边野草划断,将土皮拉松推实。锄头或前或后,上下左右地翻飞,好像附上一只鸟的灵力,令我这个学徒目不暇接,艳羡不已。我现在想,她们运用大锄的技能,深合“轻拢慢捻抹复挑”之节律,孔子他老人家要是多看几眼,就不会以农事为鄙事了,恐怕也要心醉神迷于闻《韶》[注],感叹“乐其可知也”。祖父犁田,收稻割麦,父亲扬场撒谷,抹灰砌墙,以及我妻子打羽毛球,儿子在桌球馆做球王,他们胸有成竹,熟能生巧,也皆由此道。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但圣人就真的知道这工农日常中挥汗如雨、“技进乎道”的场景吗?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背去的可能就是薅锄,从诗中推断,他运锄技术应当也不错,所以才有劳作时的身心欣悦。除开松土薅草,大锄还有一个功用,就是“击壤”。黄牛将翻起的土块耙碎,但总有一些很犟的大土块,感染黄牛的脾气,不服周,拒绝粉碎。祖父、父亲就会用大锄,左一下,右一下,眼疾手快,“砰”地给它们一记重敲。这样腾挪跳跃、迅疾准确的技术,有一点像秦叔宝的“锏法”,李元霸的“锤法”。“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古《击壤歌》描述的,可能就是这个场景。可能是通过各种锄法掌握了上身上手的“力”的技术,所以才对“帝力”有反身的思考。农民起义军最初的武器,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