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湖北省宜昌一中、荆州中学2024-205学年高二上学期十月联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湖北省宜昌一中、荆州中学2024-205学年高二上学期十月联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格式:pdf页数:14页大小:1.3 M上传日期:2024-10-30 13:45浏览次数:119 侵权/举报

2024年秋“宜昌一中荆州中学高二十月联考历史试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祝考试顺利★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为西周“四十三年速鼎”,内壁铭文记载周宣王为表彰速及其先祖对朝廷的贡献,册命其为“官司历人”,掌管臣属的监察甄别,并告诫迷不要贪图安逸,施政时要以身作则,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秉公执法;审理案件时要明辨是非,遵循法规,公平公正。这反映当时()A.实行了明德慎罚的统治政策B.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监察体系C.废除了官位世袭的世官制度D.形成了尊贤重士的社会风尚【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从铭文记载周宣王告诫速施政时要以身作则、遵守规章制度、秉公执法,审理案件要明辨是非、遵循法规、公平公正,这反映了当时实行了明德慎罚的统治政策,A项正确;仅从这一记载不能得出西周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监察体系,选项过于夸大,排除B项;西周时期仍然实行世官制度,官位世袭并未废除,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周宣王对官员的要求,不能据此得出形成了尊贤重士的社会风尚,排除D项。故选A项。2.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立了博士官职。对于这些博士传世文献记载较少,今尚知名的只有十几个人,大多是儒生,其职责是“掌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不参与政治决策,政治影响甚微。究其原因是()A.百家争鸣的体现B.制约皇权的需要C.太学教育的发展D.治国理念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强调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儒生所秉持的儒家思想与秦朝的治国理念不太相符,所以这些博士虽然有一定职责,但不参与政治决策,政治影响甚微,这主要是受到秦朝治国理念的影响,D项正确;秦朝建立后实行思想专制,百家争鸣基本结束,排除A项;秦朝的博士制度并非是为了制约皇权,排除B项;太学是汉代才出现的,排除C项。故选D项。3.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A.①西域都护府②宣慰司③理藩院B.①西域都护府②提督四夷馆③宣政院C.①护乌桓校尉②提督四夷馆③奴儿干都司D.①北庭都护府②宣慰司③奴儿干都司【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西汉在西北设置西域都护府;元朝西南设置了宣慰司;理藩院是清政府统治蒙、回、藏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西汉在东北设置护乌桓校尉;唐朝在西北设置北庭都护府;提督四夷馆是明官署名,出现于1407年,掌译书,隶属太常寺;奴儿干都司为地方最高一级的军政合一建制,直隶于明朝中央政府。由此可见,①处填西域都护府,②处填宣慰司,③处填理藩院,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4.有学者指出:“至南北朝,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由此可知()A.社会阶层身份趋于平等B.阶层固化局面逐渐被打破C.门阀政治退出历史舞台D.选官制度保证官员的廉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中国)。据题干“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之前选官看重出身门第,而现在标准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启用寒庶,这意味着阶层固化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有了更多改变阶层的机会,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选官制度的变化,君主开始启用寒庶,以文化考试为主选用官员,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阶层身份就趋于平等了,排除A项;当时,门第观念仍然有很大影响,门阀政治不可能退出历史舞台,排除C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选官标准的变化,从出身门第到文化考试,并未提及选官制度能保证官员的廉正,排除D项。故选B项。5.如表是唐宪宗到唐懿宗时期(805年-873年)宰相进士出身者的统计数据,表中宰相进士出身者的数量变化反映了()宪穆敬文武宣懿宗宗宗宗宗宗宗宰相总数2914724152321进士出身179719122020者A.才学成为选任高官主要标准B.科举成为入仕升迁唯一途径C.官吏选拔方式日趋公平透明D.科举制普遍提高了宰相素质【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如表是唐宪宗到唐懿宗时期(805年-873年)宰相进士出身者的统计数据”可知,唐宪宗后进士出身的宰相数量逐渐提升,这说明唐宪宗到唐懿宗时期才学成选任高级官吏主要标准,A项正确;唐代官吏选拔的途径包括科举、杂色入流和以门荫入仕等方式,科举不是入仕升迁唯一途径,排除B项;据宰相的进士出身数量变化无法判断官吏选拔方式是否公平透明,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唐宪宗到唐懿宗时期(805年-873年)宰相进士出身数量增加,但D项普遍提升提高了宰相素质的说法太过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6.明英宗朱祁镇七岁继位,因年幼无法临朝听政,也不能与内阁商定国是。为此,内阁大学士杨荣、杨士奇和杨溥创“早朝止许言事八件”的权宜之制,中枢决策机制变为内阁票拟、内监代为批红、君主“垂拱而治”的新祖制。这一变化()A.实现了权力结构的相互制衡B.表明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C.基本消除皇权与阁权的矛盾D.有利于中枢政治的正常运转【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明英宗朱祁镇年幼无法理政时,内阁大学士创“早朝止许言事八件”的权宜之制,中枢决策机制变为内阁票拟、内监代为批红、君主“垂拱而治”的新祖制。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的政治形势,使得国家事务能够在君主年幼的情况下得以处理,有利于中枢政治的正常运转,D项正确;这种机制并不能实现权力结构的相互制衡,明朝的政治体制下,皇权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项;材料所述是中枢决策机制的变化,并非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排除B项;皇权与阁权的矛盾始终存在,这一变化并不能基本消除二者的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7.明清阅读海图长卷遵循自右而左的顺序。明朝海图方位“以海为上”,沿海编排依次为广东、福建、浙江、直隶(江苏)、山东、辽阳(辽东);而清中期以后,海图方位“以陆为上”,沿海编排依次为盛京(辽东)、直隶、山东、江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据此可知()A.明朝仍遵循天朝上国的传统B.清朝海防严峻局势得以缓解C.制图理念背后彰显时局变迁D.清朝海图绘制呈现转型特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明清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明代沿海全图大都采用“海上陆下”的绘法,体现了明人的“内夏外夷”的观念,自广东至辽东,海岸被绘为一字型长线,重视东南海疆主要缘于倭患及海外贸易影响;而明清易代后,清政府将“夷夏之防”转变为“满汉一家、中外一体”的民族观,同时由于东南海疆平定、强化清朝发祥地盛京在文化礼仪方面的地位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清代海图绘制方法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系列的“海下陆上”的海图,C项正确;明清时期都遵循天朝上国的传统,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清朝中后期,海防局势面临的威胁日益严峻,排除B项;清代海图方位“以陆为上”,并不能体现出社会转型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8.如图可以用于印证()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B.抗日民主根据地不断扩大C.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式建立D.抗日根据地民主制度推行【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39年(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抗日战争时期,在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上,中国共产党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同时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材料图片陕甘宁边区人民投票选举反映抗日根据地民主制度推行,D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是在1937年,排除A项;从投票选举不能看出抗日民主根据地扩大,排除B项;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式建立是在1937年,材料图片是边区政府建立后的选举,排除C项。故选D项。9.如图为20世纪50年代《人民日报》中“和平外交”与“和平共处”的使用频率图。“和平外交”与“和平共处”使用频率的变化反映了新中国()A.开创独立自主新型外交B.外交政策逐步走向成熟C.实现中西大国关系突破D.打破西方外交孤立局面【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从1953年到1956年“和平外交”使用频率骤然增加,“和平共处”则每年以成倍增长的速度被《人民日报》使用,这显然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着直接的关系,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B项正确;改革开放后开创独立自主新型外交,排除A项;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C项;新中国冲破美国外交孤立政策的标志是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0.1982年3月,上海率先开展“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得到中央的肯定后在各地推广开来。到1983年10月,全国参加读书活动的职工达到1000万人左右,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读书指导委员会。这一活动的持续开展()A.体现了高等教育成效B.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C.落实了科教兴国战略D.深化了国有企业改革【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据所学解读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80年代,上海率先开展职工读书活动,后经过征名确定为“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在中共中央的肯定与号召下,各地区各单位积极举办“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等相关活动一时间风靡开来,这些做法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企事业单位职工,并非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排除A项;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1993年起不断深化改革、完善新体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1.2009年,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57.9亿元增加到3461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01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7元增加到1407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8元增加到3931元。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14个少数民族的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民族之间的差异性基本消除B.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实现均衡发展C.市场经济体制得到全面普及D.中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得到彰显【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民族地区经济和教育获得发展,体现了中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D项正确;民族地区经济获得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获得提升,并不代表“民族之间的差异性基本消除”,排除A项;“均衡发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市场经济体制得到全面普及,在材料中并未反映,排除C项。故选D项。12.有学者指出:“如果说‘希腊人’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个地理概念,那么‘罗马人’已不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法律概念。公民权的授予克服了地域的局限,这是罗马相较于希腊的高明之处,也是希腊诸邦中任何一个都不能统一希腊本土而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WORD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