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卷2024.1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本试卷共10页。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材料一2024年7月27日,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是活着的文化遗产,是发展的城市空间,是独特的文化符号。这一宝贵遗产,传承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文脉,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由15处遗产构成要素组成。中轴线北端为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过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这些遗产构成要素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等5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联系起宏伟庄严的国家礼仪场所和繁华热闹的市井街市,形成了前后起伏、左右均衡对称的景观韵律与壮美秩序,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典范之作。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赞叹“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北京中轴线体现了历史性继承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统一,提供了古都保护与城市更新、文脉传承与文明创造相融合的中国案例。北京中轴线秉承“中”“和”的哲学理念,以秩序、审美的方式传承着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中”意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和”意为均衡有序,和谐稳定。“中”“和”理念落实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等层面,即表现为追求以中为尊、均衡对称的布局。北京中轴线的核心建筑群,择中选址、对称布局,象征并强化了国家政权的崇高性和礼仪秩序的重要性,寄寓着对社会和谐安定的美好追求。在进行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建设时,居中布置国家纪念性建筑,于东西两侧对称分布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延续了中华文明“中”“和”理念,为北京中轴线文化的时代完整性提供了重要支撑。历时12载的申遗,让北京中轴线重新焕发生机。在整治修缮、创新利用的过程中,中轴线更加广泛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带动了北京相关行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寿皇殿经过5年腾退、修缮、复原布展,大致恢复了清乾隆十四年皇家祠堂的原貌,吸引了大量游客来此体味中轴线的历史文化。先农坛中的籍田,曾经作为古代皇帝的“一亩三分地”,经修缮整治恢复原貌后,可供游客体验春种秋收的快乐。正阳门箭楼的开放规划中设计了打卡中轴线、寻找镇水兽、重走正阳桥等活动,通过引入互联网打卡、互动直播等新兴服务业态,更好地向世界讲好中轴线故事。2021年“数字中轴”项目启动,发布了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首个数字形象“北京雨燕”,同时“云上中轴”小程序也正式上线,公众可以在“云端”了解北京中轴线上的遗产点,领略古都北京中轴线壮丽美景。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是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高度肯定,将极大提升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取材于杨彬彬、李祺瑶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城市是人类栖居的重要家园。自城市产生之日起,人类对理想城市的探索就从未停歇。每一个时代都有对理想城市的追求。针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所面临的问题而提出的理想城市模式是不同的,探索理想城市不能脱离社会和文化背景。现阶段中国理想城市理念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繁荣、和谐、永续。理想城市应是繁荣之地。繁荣是一个城市生命力和活力的持久展现,城市繁荣意味着基于人民性的城市经济财富的增强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随着经济的发展,如何实现以文化软实力为核心的城市竞争力的全面繁荣,是当下我们要思考的主要问题。打造具有独特地方气质的城市文化,形成个性鲜明的城市形象,使城市更具生机与活力,是推动城市繁荣发展的有效途径。理想城市应是和谐之地。和谐指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以和为贵,强调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社会秩序和谐稳定。打造和谐城市,要继承传统文化中“和”的理念,要平衡好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平衡好个人的发展与社会权益分配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兼顾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在保障社会安定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人民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这种和谐理念对中国城市发展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理想城市应是永续之地,要实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改变“重增长、重速度,轻发展、轻环境”的发展模式,协调好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城市达到和谐共生、持续发展的状态。依靠改革、科技、文化三大驱动力,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改革不断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实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加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让古老城市焕发新的活力。(取材于吴缚龙、董慧等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北京中轴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北京中轴线包含的15处遗产构成要素,涵盖了5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B.万宁桥、故宫、端门、外金水桥、正阳门在北京中轴线上是从北至南分布的。C.北京中轴线联系起了宏伟庄严的国家礼仪场所和繁华热闹的市井街市。D.前后起伏的景观使得北京中轴线成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的典范之作。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寿皇殿的相关展览可以让游客体验中轴线的历史文化。B.先农坛的籍田古时专属于皇帝,现可供人们体验耕种。C.正阳门箭楼开放规划中引入互联网打卡、互动直播,有利于讲好中轴线故事。D.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首个数字形象“北京雨燕”,展现了古都北京的壮丽美景。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每个时代都有对理想城市的探索,都建成了符合时代特点的理想城市。B.某市政府推行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可能有助于带动该城市的繁荣。C.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就可打造和谐城市。D.城市如果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重视发展和环境,轻视增长和速度。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北京中轴线重新焕发生机与申遗密不可分。B.对理想城市的规划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C.“和”的理念在北京中轴线与理想城市中体现的方式完全相同。D.“数字中轴”项目、智慧城市建设,都体现了科技对城市的影响。5.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概述保护、传承北京中轴线文化对北京建设为理想城市的意义。(6分)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一)贾生论秦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世以为确论,予独谓之不然。夫攻守殊而事相关,异施设而同利害,其守之安危,观其攻之善恶,其报应如表影声响之不差也。譬如人之殖产也,耕我之田,尽力以事之,岁收千石,封之仓廪而食之;贾百金之货于邻国,而赢千金焉,邻里不我怨,有司不我罪。如是乃安坐享其福,而贻之子孙,则安乐而无后患。今有人侵人之田,夺人之产,又杀人于道而夺之金,如是乃欲封之仓廪,藏之廐库,而守之以君子长者之事,怨仇百作,而披攘之矣。故如是而取之,必如是而失之,安有以盗贼所以取之,而能以君子之道守之欤?秦明法力征以经营天下,且数世矣。至于始皇之时,六国大抵皆消沮。始灭韩,后灭齐,大率十年间耳,皆灭人之国,虏人之君,其毒至惨也。夫此六国诸侯者,其上世皆有功于民,又皆据国数百年,其本根深结于人心者固,一旦芟夷荡覆之,其势必不帖然而遂已。如塞大水、伐大木,其渐渍之末流,播散之余种,将且复涨而暴兴,不得其寂寥气尽则不止。秦虽欲反其所以取之道守之,而其机已成,其势必复矣,故秦之事不可为也。呜呼!秦灭六国,不十余年而六国并立,秦以不祀,其故岂不然欤?故贾生之论,戏论也。(取材于张耒《秦论》)(二)周室衰,诸侯更霸数百年,及秦累世穷兵极势而后定天下,天下已定,其十三岁而亡,何也?曰:秦之亡也久矣。秦自用孝公、商鞅之法,势日张而德日衰,兵日振而俗日弊,地日广而民心日益散,秦之亡也久矣。然则贾生谓攻守之势异,非欤?曰:攻守一道也。是故汤、武由仁义以攻,由仁义以守,汉、唐以仁义而攻,以仁义而守,子孙享之各数百年,盖得其道也。曰:秦失其道,其能定天下,何也?曰:时也。六国之君,其愚又甚于秦,故秦能欺之,以侥幸一时之胜而亡立至矣。(取材于胡宏《知言》)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世以为确论确论:符合事实的言论B.而披攘之矣披攘:顺从C.其势必不帖然而遂已帖然:安定的样子D.秦以不祀不祀:指亡国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其报应如表影声响之不差也B.故如是而取之譬如人之殖产也势日张而德日衰C.其上世皆有功于民D.秦之亡也久矣其愚又甚于秦攻守一道也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百金之货于邻国到邻国售卖货物时将价格提高百金B.安有以盗贼所以取之哪有用盗贼的方式获取C.一旦芟夷荡覆之若有一天国家倾亡覆灭了D.及秦累世穷兵极势而后定天下等到秦经过几代的极尽武力征伐平定了天下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耒指出,秦始皇灭六国之时没有遇到任何抵抗。B.张耒认为,六国诸侯统治时间过长,人心早已涣散。C.胡宏以汤武汉唐为例,分析评价了贾谊的观点。D.两篇文章都详细分析了六国的情况及灭亡原因。10.贾谊认为秦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耒、胡宏均不赞同这一观点。请概括二人观点的相同之处,并分别阐述二人对秦亡原因的认识。(6分)11.阅读下面五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①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②力不足者,欲进而不能;画者,能进而不欲。谓之画者,如画地以自限也。(朱熹《论语集注》)③冉求非不好学,观其才艺可知,盖偏重于艺,缺于求道之心,是以孔子勉其上进。(李炳南《论语讲要》)④孔子之道高且远,颜渊亦有“末由也已”之叹,然叹于“既竭吾才”之后。孔子犹曰:“吾见其进,未见其止。”又曰:“求也退,故进之。”是冉、颜之相异,正在一进一退之间。(钱穆《论语新解》)⑤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梁惠王上》)(1)②③④是后人对①的解读。根据②的解读,用自己的话解说①中画线句子的大意。(2分)(2)根据③④的解读,简要分析孔子对冉求说“今女画”的原因和用意。(4分)(3)对于①中孔子的话,有人认为“此即孟子不为、不能之辨”。结合⑤谈谈你对这一解读的理解。(4分)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4题。(共12分)酬元九【1】对新栽竹有怀见寄白居易昔我十年前,与君始相识。曾将秋竹竿,比君孤且直。中心一以合,外事纷无极。共保秋竹心,风霜侵不得。始嫌梧桐树,秋至先改色。不爱杨柳枝,春来软无力。怜君别我后,见竹长相忆。长欲在眼前,故栽庭户侧。分首今何处,君南我在北。吟我赠君诗,对之心恻恻。注释:【1】元九:即元稹。12.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梧桐”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中的“梧桐”内涵相同。B.“怜君别我后”四句,与题目相照应,写出了元稹栽竹的缘由。C.“分首今何处”两句,表达出对远隔天涯的友人的深挚情感。D.本诗看似浅白平淡,实则意蕴深厚,体现了白居易典型的诗歌风格。13.下列诗句与“对之心恻恻”中的“恻恻”,含义不同的一项是(3分)A.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杜甫《梦李白》)B.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韩偓《夜深》)C.恻恻怀故里,去去成老丑。(陶宗仪《拟古用陆国隐韵》)D.忧国常恻恻,立身独茕茕。(郑潜《笑问镜中客》)14.这首诗多处写到竹。请分析竹在本诗中的意蕴。(6分)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共8分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定稿
2024-11-19 16:24
4页 -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24-11-19 16:24
9页 -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物理试卷答案
2024-11-19 16:24
3页 -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 Word版无答案
2024-11-19 16:24
12页 -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物理试卷
2024-11-19 16:24
10页 -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4-11-19 16:24
24页 -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
2024-11-19 16:24
11页 -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调研地理答案
2024-11-19 16:29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