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山东省泰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答案
山东省泰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答案
格式:docx页数:8页大小:477.5 K上传日期:2024-11-28 15:06浏览次数:304 侵权/举报

试卷类型:A高三年级考试历史试题2024.1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古巴比伦法典、腓尼基字母文字等文明元素均为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成长提供了营养成分,同时古希腊罗马文明也推动着其他文明的发展。据此可知,世界文明()A.具有互鉴性和双向流动性B.最早发源于两河流域地区C.发展过程中具有继承性D.起源以文字的发明为标志2.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中央政府没有常驻地,国王所到之处即权力中心。国王常在帝国各行省巡行,接受臣民的诉请,裁决纠纷;处理总督无法决断的问题。这反映出()A.希腊化引发的政治制度变革B.波斯政体具有贵族寡头特征C.总督在行省内形成割据势力D.波斯国王有至高无上的权力3.中世纪的大学也像城市那样完全实行自治,如果学校与市政当局发生矛盾,便会搬迁到其它地方继续办学,具有流动性。同时,教会的势力也逐步渗透到大学,使经院哲学逐渐成为大学的主导内容,有自由思想的教师被教会排斥。这一现象()A.直接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兴起B.保证了大学持久健康的发展C.说明西欧仍处在社会转型时期D.缓和了中世纪社会的各方矛盾4.13世纪,佛罗伦萨的工匠多以白色或蓝白配色制作陶器,雕绘仅有花纹与圣经人物。15世纪中期,陶器出现了紫、绿、黄、棕等更为丰富的颜色,雕绘场景运用了更多的古典元素,艺术形象也更饱满,装饰逐渐华丽。这说明()A.科技进步提升制陶技艺B.文化复古主导制陶工艺C.奢靡风潮改变制陶理念D.人文主义影响制陶风格5.15世纪,西班牙、葡萄牙运用罗马法的条文规定对尚未被发现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统治等权利,在非洲和美洲殖民地,西、葡两国通过宣读教皇诏令和法律文件、树碑、升皇家旗帜等仪式,宣告殖民地为“新发现”土地。西、葡两国此举旨在()A.维护全球殖民霸主地位B.传播宗教及西方价值观C.宣示殖民占地的合法性D.缓解殖民地土著的反抗6.表1是16-17世纪中期西欧以白银计价的小麦价格指数变化(每一数据为前后20年的平均价格,以1510年价格指数为100)。据表可知,当时西欧()表1时间价格指数时间价格指数1510年1001590年5001530年1301610年6501550年2501630年8001570年4001650年900A.早期殖民扩张引发商业革命 B.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严重阻碍C.封建领主经济实力得到提升 D.传统的经济关系发生变化7.18世纪,法国学者狄德罗等人认为:“绘制一幅世界地图的地理学家采取的视角不同,呈现出的结果也不同,百科全书知识树的形状同样如此,它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知识。如同千变万化的世界地图,我们也可以想象出许多种人类的知识系统,每种系统都有其特有的优点。”材料所述观点()A.提高了地理学家的地位 B.有助于文艺复兴的深入C.拉开了科学革命的序幕 D.有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8.早期西方史学家常谴责别国的殖民行为,却将本国的侵略视为传播文明的义举,后来西方史学家们承认殖民者在推动殖民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摧残,但很少使用“世界殖民体系”一词。材料表明西方史学家()A.一直固守“欧洲中心论”立场,美化殖民扩张B.对殖民活动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但仍不够客观C.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客观辩证地评价殖民活动D.研究方法的转变与西欧中心地位的动摇有关系9.1781年美国《邦联条款》规定:“除非经过合众国国会同意,并经过所有州的议会确认,任何时候都不得对任何条款进行任何修改。”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本宪法和根据本宪法所应制定的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的授权缔结或所应缔结的条约,均应为国家的最高法律。”这反映出美国()A.国家结构形式发生转变B.国会权力得到空前加强C.民族独立战争即将取得胜利D.州政府与联邦政府矛盾激化10.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金银不是财富增长的源泉,只有包含着人类劳动的商品才是财富的源泉;一国的富强也不意味着另一国的贫困,通过自由贸易可使得双方都各得其所。”该观点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B.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C.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D.重商主义思想的终结11.1872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体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说明()A.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的主要潮流B.德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C.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变化D.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发展12.表2是20世纪初亚洲主要国家的革命主张与实践,对其共性理解正确的是()表2国别革命主张与实践中国孙中山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领导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菲律宾明确提出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在革命过程中事实上建立了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印度提拉克提出了司瓦拉吉纲领,把印度历史上一个争取民族独立的英雄西瓦杰作为司瓦拉吉的象征,还主张未来印度实行代议制,采用联邦共和政体A.民族民主意识开始出现 B.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C.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D.体现了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13.图1为英国漫画家伯纳德·帕特瑞吉于1934年5月30日创作的漫画《谁害怕大坏熊?》。漫画意在()图1A.表达法国调整对苏联关系的意愿 B.揭露德国法西斯扩张的阴谋C.倡导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D.抹黑和丑化苏联的国际形象14.美国参众两院通过《1954年农产品贸易开发与援助法》,确立起了正式的对外粮食援助政策和机制。到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将其更名为“以粮食换和平”计划,将主要援助对象由西方盟国转向欠发达国家。这反映了()A.西欧战后经济已经得到了恢复 B.第三世界的力量逐渐发展壮大C.美国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 D.科技革命助推美国农业现代化15.一位现代埃及经济学家指出,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的世界扩张,但由于边界的存在,就必定出现世界的两极分化。非洲国家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要想在全球化进程中不被边缘化,就必须与中心国家“脱钩”,采取地区化的形式。这一观点()A.力图维护全球化中经济安全 B.肯定了全球化对区域化的影响C.否定了民族化经济发展模式 D.主张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城市特许状材料一表3中世纪西欧部分城市的特许状内容(部分)颁发者城市内容法国国王路易六世洛里斯“任何人只要在城里平安生活一年零一天,便可获得自由,以前的主人不得对他提出任何权利主张。”英国国王亨利二世沃灵福德“……我保证我所有的沃灵福德市民在我的整个英格兰和诺曼底的土地上都有安全和平,并且无论他们在哪里……”英国国王亨利二世林肯城“任何人在林肯城城内购买土地,保有时间达一年零一天而无人反对,同时购买土地之人又能证明在此期间内,此人确在英格兰境内,但未提出异议,则我们将准许此人在将来安然保有此项土地,一如其过去,不受任何干扰与迫害。”英国国王亨利一世伦敦“市民们得免除赋税、丹麦金和谋杀罚金……允许伦敦人及其财产避开和免除通行税、过路费、度量费以及整个英格兰和海港的所有其他关税。”英国国王亨利二世布里斯托尔“我已经授权我的布里斯托尔市民,他们在我整个英格兰、诺曼底和威尔斯土地上都免除通行税和所有其他的关税,在上述我的全部领地内无论他们去哪里,他们的商品都可以随同去。”英国国王亨利一世伦敦“伦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市长,并任命任何一人或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法官,负责处理按照国王的法令而提出的申诉。”——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材料二“以法律的方式去限制权力”这一西方法治传统在中世纪许多城市特许状中得到体现。城市或市镇通过“自治联盟”取得自治,通常就是凭借封建权力授予的“特许状”来实现的。封建权力(有时包括教会权力)通过特许状这一独特的政治法律文件确立起自己与城市和市镇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尽管中世纪城市“特许状”多种多样,但实质都归结到一点:它是连接封建体制和城市之间的一条法律纽带,一端是建立在土地经济关系之上的封建或教会的政治组织网络,另一端是在商品经济关系基础之上的城市自治的政治法律实体,是对西方自由观念的再次肯定。——摘编自雷勇《西欧中世纪的城市自治》(1)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通过特许状获得的权力。(5分)(2)指出特许状对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的意义。(10分)1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香料贸易材料香料的背后,是巨大的贸易网。作为调味品的香料在中世纪的欧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欧洲本土并不出产香料,香料贸易被热那亚、威尼斯等意大利城邦以及阿拉伯商人所垄断。到15世纪,欧洲通过传统欧亚贸易路线获得香料的成本越来越昂贵,为了寻找香料,大航海时代到来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国相继加入激烈的香料贸易争夺,欧洲列强在竞争中不断开辟新航路,建立殖民地,成立垄断贸易公司,后又在殖民地成功引种香料。随着蔗糖、茶叶和咖啡的流行,香料逐渐从奢侈品转变为大众日用品。曾经辉煌的威尼斯香料贸易逐渐衰落,在香料贸易的推动下,欧洲步入了全球化时代。——改编自杜君立《香料的诱惑——地理大发现的经济动因》图2新航路开辟前香料贸易路线图围绕“香料与世界”自拟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3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8.(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世界工厂”材料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并在炮舰政策的配合下,向世界各地输出工业品。到1860年英国生产了全世界53%的铁,50%的煤,制成品贸易占全球的2/5。而且,英国批发零售、物流通讯等服务业务也很发达,随着英国制造业的兴起,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美国是第二个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国家。自由经济体制推动国际资本流入美国,重视制度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生后,美国的制造业迅速崛起。1880年前后,美国的制造业已跃居全球首位。1913年,美国主要工业品产量占世界1/3以上。随着制造业中心的转移,纽约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二战后,日本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产业政策、产业结构,利用高水平的制造技术来生产高附加价值产品对外出口,汽车、家电、钢铁、机械、半导体等物美价廉的产品风靡世界市场。1983年日本机械工业出口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日本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摘编自彭继民《世界工厂——英美日三国的分析与启示》分析英、美、日成为“世界工厂”的有利因素。(13分)19.(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民族自决材料15-16世纪,西欧政治思想家提出了关于“自己管理自己”“不受外来统治”“独立自主”及“各社会间平等”学说,包含了民族自决思想的萌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期间,民族自决权成为一项政治原则,其思想基础是自由、平等的权利,坚持政府应当对人民负责,人民受压迫、受剥削的观念和制度不再是天经地义的了。真正将民族自决原则推向国际社会的是列宁和威尔逊。1914年,列宁提出了与西欧“民族主义”完全不同的“民族自决权”原则,主张被压迫民族享有自决权,各民族平等,每个民族都有权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该原则被写进了《和平法令》和苏联1918年宪法。列宁也被认为是第一个在国际社会坚持民族自决权应成为民族解放一般标准的人。针对苏俄《和平法令》的影响,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主张应当“自由开放地、完全公正地判断所有殖民地所提出的主张”,每个民族都有权决定自己的政治制度和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