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B【解析】A偷换概念,“它”指的应是“家国天下”;C“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错,原文为“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D不合文意,“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行不悖,“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2.A【解析】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侧重强调证明的是将“天下”和“公”联系在一起,尚未谈及“太平”。3.D【解析】“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比喻的说法,只是强调了“治国”这一方面,不能用来说明“家”“国”二者之间的关系。4.(4分)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2分)②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2分)5.(6分)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倒叙的方式”错,文章采用的是正叙的方式,中间有插叙,但没有采用倒叙的手法。7.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怨恨、不满的情绪”错,文中写“我们两个从广东跑到山西,本来都想加入游击队,谁知只准他加入,偏叫我到延安去学习”,是对不能参加游击队到前线打仗的遗憾,没有怨恨、不满。8.(4分)①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时间和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在潼关一夜。②叙事方式巧妙。通过一系列巧合,在对话中引入插叙,加快叙事节奏。③景物自然勾连。黄河、战壕、电筒等物象反复出现,前后勾连、照应,有助于彰显文章的紧凑性。(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能从“场景”、“结构”或“情节”、“景物”或“物象”等角度任答出2点得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6分)①质朴情怀中的诗意传达。作品将质朴的革命情怀和真挚的个人情感倾注到黄同志的一言一行中,诗情盎然。②质朴叙述中的诗意构思。作品未正面书写战场,而是截取生活剪影,以普通女性彰显时代风采,诗怀壮阔。③质朴语言中的诗意描绘。作品选取日常的词汇和语句,精准刻画了黄同志独一无二的个性和品质,诗味隽永。(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从“人物”、“主旨”、“结构”或“情节”、“语言”等角度作答,各给2分,任答出3点得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BEG【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只有其才可以凭借对人有利的,根据旧法补充其偏颇的地方,逐渐达到天下大治,这是他们所得到的。“人所利”作“因”的宾语,故在B处断开。“而”连词,连接“据旧”“补其偏”两个短语,单独成句,故在E处断开。“致”为谓语,“治”是宾语,“此……也”判断句,前后断开,故在G处断开。1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错误,意思不同,恣意/扩张。句意:轻率恣意单独行世。/又想往西扩大边界。B.正确。句意:有必要改换琴弦。/改换琴弦,使声音和谐,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C.正确。句意:沿袭按老办法做事。/承接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D.正确,都是“聚敛”的意思。句意:不过是苛敛民财罢了。/向百姓按规定条文聚敛费用。1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司马光则认为应节约用度、增加赋税”错误。从原文“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箕敛以尽民财’”来看,司马光认为善于理财之人不过是滥收苛捐杂税之人,对于怎样增加国用,没有提出自己的看法。13.(8分)(1)你要尽心辅佐我,希望我们一同成就尧舜之道。【评分参考】4分“悉意”,尽心,全心;“辅”,辅佐;“庶几”,希望;“济”,成就。(2)现在主要措施已开始实施,百官只有尽力应对,才能促进变法取得成效【评分参考】4分“大端”,主要措施;“举”,实施;“悉力”,尽力;“趣”,通“促”,促进/促使/促成;“成效”,取得成效。14.(3分)①心忧天下,匡正时弊。②不避众议,坚持变法。③敢于革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①由“安石退而上疏,极言累世因循末俗之弊,且谓理财无法”可知,王安石在与皇上的对答中,极言累世因循末俗之弊,这体现出他对国家现状的深刻认识与忧虑。他看到了国家的种种弊端,并且将这些问题直接指出,旨在通过改革来匡正这些时弊,展现了他心系天下的胸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②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遭遇了诸多反对意见。如司马光等大臣对他的变法措施提出质疑,甚至引发了“士夫沸腾,黎民骚动”的局面。然而,王安石并没有因为这些强烈的反对声音而放弃变法。这体现了他不被外界的非议所左右,坚定不移地推行变法的精神。③从材料一的两种观点来看,王安石属于“变古更法,喜于敢为之论”的改革派。在材料二中,他积极主张变法,认为“法烂道穷,不大变化则不足以通物而成务”,并且在面对国家的积弊时,他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勇于突破旧有的制度和观念,大胆地尝试新的方法和途径来改变国家的现状。【参考译文】材料一:现在天下有两种议论:有安于常规,习惯旧例,以无事为乐之论;有改变古代的礼法,喜欢敢做敢为高兴的议论。以无事为乐的人,认为是固守祖宗现成的律法,只有其才可以凭借对人有利的,根据旧法补充其偏颇的地方,逐渐达到天下大治,这是他们所得到的。最糊涂的人则草率简陋懈怠懒惰,利于私门依仗惯习,却不知道变通权衡,这是他们所失去的。喜欢有所建树的人,认为旧法陈腐、穷途末路,如果不经过大的变化就不足以通晓物理人情成就事业,这是他们正确的地方;最穿凿附会的人则自作聪明,丢弃理智,轻率恣意单独行世,勉强百姓做事,这是他们错误的地方。材料二:戊申熙宁元年二月乙卯,神宗对文彦博等人说:“天下的有弊端的事非常多,不能不变革。”文彦博回答说:“就好像琴瑟在演奏时声音不和谐,有必要改换乐器上的弦,重新调整安装。”夏四月壬寅初一,下诏新上任的翰林学士王安石越级进入皇宫回答问题。皇上说:“现在应该先治理什么?”王安石回答说:“从选择方法开始,陛下每每应当效法尧舜处理朝政。”皇上说:“你要尽心辅佐我,希望我们一同成就尧舜之道。”王安石回去之后呈上奏折,极力言说数代墨守衰风颓俗的弊病,并且认为理财没有章法。丙寅,神宗下令让司马光审阅研究裁减国家的用度的法度,司马光回答:“国家用度不足的原因,在于用度太过奢靡,赏赐没有节制,宗室人员用度繁多、官职庞杂而无必要的限制、军队的花费不明确。”王安石说:“国家的用度不足,是因为没有善于理财的缘故。”司马光说:“善于理财的人,不过是苛敛民财罢了。”王安石说:“这不是善于理财的人。善于理财的人,百姓的赋税不增加而国家的用度很丰富。”二年二月庚子,王安石任参知政事。甲子,任命王安石为别为司,名为同制置三司条例。辛巳,司马光上书说:“现在士大夫们群情激动,百姓不安,请废除制置三司。”王安石说:“司马光喜欢不同的意见,有不同意见的人都倚重他,那么这是为有异论的人树立旗帜。”司马光说:“王安石性情不通达刚愎自用,现在条例司的所作所为,只有王安石、韩绛、吕惠卿等人认为是正确的,天下人都认为是错的。陛下难道只和这三个人治理天下吗?”三年三月甲午,司马光写信给王安石,请求废除条例司,王安石回了信只是说两人的道不同罢了。两人书信往来多次。五月甲辰,神宗下诏说:“近来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本来是用来平均天下的财利。现在主要措施已开始实施,百官只有尽力应对,才能促进变法取得成效。”司马光知道自己的言论不被采纳,于是请求担任判西京留守司御史台。神宗同意了他的请求。司马光从此之后闭口不言新法之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B【解析】B项,“体现了近体诗格律谨严的特点”错。本诗是古体诗,不是近体诗。这首五言古诗在布局与音调的变化上均与律诗有明显的不同,可从押韵上面看出不是律诗。16.(6分)【参考答案】①开头两句用湖中夜景的浩大开阔反衬诗人羁旅的孤独。②中间六句以描写行程的艰险烘托羁旅之愁。③最后两句直接抒情,表达对羁旅生活的无限厌倦愁绪。【评分参考】每点2分,必须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3)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下列重点字的写法:“卑”“羞”“谀”“矣”“扁”“匏”“樽”“属”“枕”“藉”“鉴”“琼”。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18.(3分)①人山人海/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游人如织②心驰神往/心向往之③比比皆是19.B(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A.动词,到,去某个地方。B.方位词,表示某一方面。与文中的“上”意义相同。C.方位名词,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D.音调,shǎng。20.(4分)①用两个逗号突出《启示录》中“天堂”的建筑材质,强调“天堂”每一个细节虽然都华丽但俗气的特征。②凸显出作者对虚有其表的天堂的排斥,为后文表现作者对青岛的喜爱做铺垫。【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①逗号表停顿,一般起到强调的作用。划线句“城墙是碧玉造的,城门是珍珠造的,街道是纯金的”用两个逗号突出《启示录》中“天堂”的建筑材质,结合“珠光宝气,未能免俗”可知强调“天堂”每一个细节虽然都华丽但俗气的特征。②分析效果要结合句子具体分析内容、情感等。这两个逗号突出“天堂”华丽但俗气,“真不想去”,凸显出作者对虚有其表的天堂的排斥;而后文“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离去的地方应推青岛”,可见此处这样写是为后文表现作者对青岛的喜爱做铺垫。(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21.(4分)A:缺乏理解的重复性学习;B:机械学习(死记硬背)是否会对大脑产生影响22.(6分)(1)语句:①;“背得半生不熟”修改为“背得滚瓜烂熟”。(2)语句:⑧;“用在本应进行意义学习的内容”修改为“用在本应进行意义学习的内容上”。(3)语句:⑩;“产生痛苦甚至厌烦的情绪”修改为“产生厌烦甚至痛苦的情绪”。【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句①,“背得半生不熟”搭配不当。根据句意,这里是说有的小朋友把《三字经》背诵得流利纯熟,故将“半生不熟”修改为“滚瓜烂熟”。半生不熟:没有完全成熟或未烹煮至可食用的程度,比喻不熟悉;不熟练。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语句⑧,“用在本应进行意义学习的内容”成分残缺,缺少介词“上”,句子应改为“用在本应进行意义学习的内容上”。语句⑩,“产生痛苦甚至厌烦的情绪”不合逻辑,按照情绪的特点,应是先产生厌烦再痛苦,故可改为“产生厌烦甚至痛苦的情绪”。四、写作(60分)23.审题立意: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命题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古今融通,激发追求理想的时代精神,并从青年自身发展的角度提出写作任务。材料从古人对理想的追求写起,首先点出古人追求理想会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等,然后以扬雄的“弓”“矢”“的”比喻举证。这组比喻形象生动,且颇具普遍意义和启示作用。其中“弓”是基础,“的”是目标,“矢”具有方向性,要射中目标则又需要其他要素共同起作用。“修身”既指思想品德方面的修养,也指学回知识方面的积累;“桥思”犹指“正心”,即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与人生态度;“立义”中的“义”为道义
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学情检测试题语文答案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学情检测试题地理
2024-12-05 18:23
7页 -
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学情检测试题地理答案
2024-12-05 18:23
13页 -
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学情检测试题化学+答案
2024-12-05 18:23
13页 -
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学情检测试题生物
2024-12-05 18:23
13页 -
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学情检测试题物理答题卡
2024-12-05 18:23
2页 -
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学情检测试题物理
2024-12-05 18:23
8页 -
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学情检测试题生物答案
2024-12-05 18:23
27页 -
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学情检测试题数学答案
2024-12-05 18:23
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