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三中高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综合测试地理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铅笔认真填涂考号。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焚风是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太行山东坡焚风多发,对太行山东坡及山前平原有明显的增温效应,有时焚风可持续多日,形成一个自然暖带。下图中甲图为石家庄多年月平均焚风发生频次统计图,乙图为1月某次焚风发生时太行山东西两侧气温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石家庄7、8月焚风出现频次最低,主要原因是()A.盛行东南季风 B.副热带高压强大 C.夏季普遍高温 D.降水概率大2.推测冬季太行山东坡焚风强度的特点及原因是()A.夜间比白天小,因为白天太阳辐射强 B.夜间比白天小,因为夜晚地面降温快C.夜间比白天大,因为山风与焚风叠加 D.夜间比白天大,因为冬季风夜晚更强【答案】1.A2.C【解析】【1题详解】焚风是出现在山脉背风坡的一种天气现象,尽管在不同季节石家庄可能会出现不同方向的风,但能出现焚风现象的风一定是西北风或偏西风,而夏季石家庄盛行东南季风,处于山地的迎风地带,故7、8月焚风出现频次最低,A正确;副热带高压强大,盛行下沉气流,过山气流一般是水平气流运动,副热带高压和焚风形成关系不大,B错误;根据焚风的概念,降水的概率大和夏季普遍高温,与焚风形成无关,CD错误。故选A。【2题详解】焚风是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夜间太行山东坡吹山风,与从西北(或偏西)方向吹来的焚风叠加,风力加强,而白天吹谷风,会减弱焚风,冬季太行山东坡焚风强度的特点及原因是夜间比白天大,因为山风与焚风叠加,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焚风往往以阵风形式出现,从山上沿山坡向下吹。焚风现象是由于湿空气越过山脉时,被迫抬升失去水分(一般形成地形雨),并在山脉背风坡一侧下沉时增温,形成高温并且干燥的气流。因而气团所经之地湿度明显下降,气温也会迅速升高。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湖泊的水位、水温变化及营养物质输入带来影响,进而影响湖泊生态系统生产力,而湖泊的生产力决定了固碳能力。阿翁错位于青藏高原西部,是一个以降水和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封闭湖泊,全球变暖引起湖面扩张,扩张过程中原来的陆生植被生长区变成了湖泊底部。1994—2000年,大量冰川融水在短时间内以地下水形式注入阿翁错,阿翁错固碳能力下降,之后湖泊扩张速度减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影响阿翁错湖泊生产力变化的关键因素是()①水位高低②水温变化③湖水水质④营养物质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4.1994—2000年,大量冰川融水在短时间内以地下水形式注入阿翁错,会导致湖泊()A.生产力上升 B.水温下降 C.透明度降低 D.盐度上升5.阿翁错湖泊面积扩张以来,湖泊生产力的变化趋势是()A.上升—下降—上升 B.持续上升C下降—上升—下降 D.持续下降【答案】3.D4.B5.A【解析】【3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冰川融水注入,湖泊固碳能力下降,说明冰川融水注入降低了水温,影响湖泊的生产力,水温是关键因素,②正确。材料提到,水位、水温、营养物质影响湖泊生态系统生产力,其中“扩张过程中原来的陆生植被生长区变成了湖泊底部”增加了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促进湖泊生产力提高,④正确;水位高低本身对生物影响不大,水位升高会淹没更多的陆生植被,增加湖底的营养物质,影响湖泊生产力的变化,故水位高低不是关键因素,①错误;阿翁错湖水水质较好,变化不大,不是湖泊生产力变化的关键因素,③错误。故选D。【4题详解】结合材料“1994—2000年……阿翁错固碳能力下降”及“湖泊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决定了固碳能力”可推断固碳能力下降表示此时湖泊生产力也下降,A错误;大量冰川融水补给,水温下降会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过程,B正确;以地下水形式补给的冰川融水,透明度高,不会导致湖泊透明度降低,C错误;冰川融水盐度低,不会导致湖泊盐度上升,D错误。故选B。【5题详解】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导致冰川消融,湖泊面积快速扩张,原来的陆生植被生长区变成了湖泊底部,有充足的营养物质。扩张区域位于湖泊边缘,能够得到充足的光照,湖泊生产力快速上升。1994—2000年,冰川消融导致湖泊水温变低,抑制了湖中藻类的光合作用,湖泊生产力下降,之后扩张速度减缓,水温缓慢上升,促进了湖泊内底栖藻类光合作用,湖泊生产力继续上升。故选A。【点睛】阿翁错是青藏高原西部的一个高原湖泊,因其地理位置特殊,靠近喜马拉雅山脉,它不仅能够记录高原自身的气候变化,还能反映山脉对气候的影响。卡尔扎克村村民每年将树干捆扎成锥形木架,并沿河岸沉入水里形成简易的水利工程,当地人称为“树梢子坝”。左图示意卡尔扎克村“树梢子坝”景观,右图为该村所在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树梢子坝的主要作用是()A.防风固沙 B.削浪护岸 C.涵养水源 D.拦蓄洪水7.木架最可能放置于右图中()A.甲点 B.乙点 C.丙点 D.丁点8.木架材质最可能是()A.胡杨 B.樟树 C.榕树 D.椰树【答案】6.B7.C8.A【解析】【分析】【6题详解】由材料“树干捆扎成锥形木架,并沿河岸沉入水里形成简易的水利工程”可知,其主要作用是减少波浪对岸的侵蚀,保护河岸,B正确;沉入水中不能起到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拦蓄洪水的作用,ACD错误,故选B。【7题详解】由右图可知,根据河曲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可知,丙处属于河流凹岸,侵蚀严重,因此,木架应置于丙,C正确,ABD错误。故选C。【8题详解】由图中的经纬度判断,该处位置我国的西北地区,当地最多的树种为胡杨,根据就地取材原则,选用的木材为胡杨,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河流曲流的凹岸、凸岸是以河岸为参考点,陆地向内凹为凹岸,陆地向外凸为凸岸。内蒙古库布齐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沙漠化的威胁。在库布齐沙漠核心区,有一个面积达15万亩的立体光伏生态治沙园,在高支架光伏板下,每亩地可以养30只鸡,农民放置可移动的鸡笼供鸡夜间休息,每天移动一定的距离,并配合种植沙生植物,取得了良好的治沙效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光伏板提高养鸡成活率主要是由于其()A.降低地表温度 B.增加土壤湿度 C.提高植被盖度 D.减小昼夜温差10.每天移动鸡笼的主要目的是()A.扩展鸡的活动范围 B.改善鸡的生存环境C.增加鸡食物数量 D.分散鸡粪改良土壤11.养鸡能够治理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①产生粪便,提高土壤肥力②压实土壤,减轻土地沙化③修建圈舍,阻挡风沙蔓延④食用害虫,改善植被状况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9.A10.D11.B【解析】【9题详解】库布齐沙漠核心区内白天温度高,影响鸡的生存。光伏板可以减弱白天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降低地表温度,改善鸡的生存环境,A正确。土壤湿度、植被状况不会直接影响养鸡成活率,BC错误。光伏板主要是能减少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为鸡提供白天遮阴的环境,减小昼夜温差对鸡是否成活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A。【10题详解】每天移动鸡笼可以分散鸡粪,整体改良土壤质量,改善植被生长状况,利于防治沙漠化,D正确。鸡笼的作用是夜间供鸡休息,移动鸡笼对扩展活动范围,改善生存环境和增加食物数量意义不大,ABC错误。故选D。【11题详解】养鸡治沙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有鸡粪增加土壤肥力,且鸡食用害虫可以改善植被生长状况,进而防治沙漠化,①④正确。养鸡对压实土壤作用不大,材料中提到放置鸡笼而不是修建圈舍,且修建圈舍对阻挡风沙蔓延的效果并不明显,光伏板可以起到阻挡风沙的作用,②③错误。故选B。【点睛】光伏发电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不产生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有助于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此外,它还可以有效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降低养鸡场的能耗成本。栖居乐园是移民的愿景和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可作为判断移民乡村重构多重目标实现程度的新标准。甘肃武威地处河西走廊,接纳了大量祁连山区生态移民。如图示意甘肃武威各县区移民对栖居乐园相关要素的评价。完成下面小题。12.从寻求高薪岗位的角度看,生态移民更倾向于迁入()A.天祝县 B.凉州区 C.古浪县 D.民勤县13.地处沙漠中的民勤县产业扶持力度最大,可能是因为当地()A.人力成本较高 B.移民规模较大 C.市场需求较小 D.产业基础薄弱14.为提高生态移民在迁入地的社会融入程度,建议()①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②推进社区活动多样化③实现社会保障均等化④单独布局移民住宅区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12.B13.D14.C【解析】【分析】【12题详解】由图可知,凉州区收入满意度最高,从获取高薪岗位的角度看,生态移民更倾向于进入凉州区,B正确,天祝县、民勤县收入满意度为负值,古浪县低于凉州区,ACD错误。故选B。【13题详解】民勤县地处沙漠,经济基础较差,产业发展条件不足,产业基础薄弱,更需要额外产业政策扶持,D正确,民勤位于甘肃,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力成本较低,A错误;与移民规模、市场需求关系不大,BC错误。故选D。【14题详解】产业结构高端化可能和移民的就业能力与需求脱节,①错误;多样的社区活动能增进移民的认同感,②正确;实现社会保障均等化,同等对待本地居民和移民,③正确;单独布局移民住宅区,不利于移民和本地居民交流,应交错布局,④错误,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包括气候、淡水、土壤、矿产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政治因素包括政策、社会变革、战争等;现阶段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的集聚区域,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21世纪以来,我国碳排放总体趋势由高速增长阶段步入平稳增长阶段,下图示意2000—2019年四大城市群碳排放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5.造成四大城市群碳排放空间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A.人口规模 B.能源用量 C.产业结构 D.经济水平16.为促进城市群碳减排可以()①调整产业结构②分散城市功能区③推广可再生能源④淘汰落后产能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15.B16.C【解析】【15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城市群是能源消耗的集聚区域,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四大城市群碳排放的差异最主要是由能源用量差异造成的,B正确。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和经济水平对碳排放有一定的影响,但也是通过能源用量来影响碳排放空间差异,ACD错误。故选B。【16题详解】为促进城市群碳减排,可以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节能产业,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淘汰落后产能等方式减少能源消耗,①③④正确;分散城市功能区对节能减排意义不大,②错误。故选C。【点睛】中国四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的碳排放驱动因素包括人口规模、经济水平、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等。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城市热岛强度指城区与郊区气温的差值。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研究我国东部某滨海城市的热岛强度变化。下图为同学们根据数据绘制的该城市多年平均和某次冬季强降雪后热岛强度变化图。(1)依据图中多年平均热岛强度变化曲线,说出该城市7时、17时城区与郊区之间风的异同。(2)图中显示,冬季强降雪后城市热岛强度较多年平均整体加强,分析其可能原因。同学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热岛效应可能导致城市能耗加大、大气污染加剧等问题。(3)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合理措施。【答案】(1)风向相同,由郊区吹向城区;风速不同,7时的风速大于17时的风速。(2)强降雪后,郊区地面多被积雪覆盖,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较强,积雪融化吸收热量,气温降幅较大;城区积雪清理较及时,人工制热较多,气温降幅较小;城区与郊区之间的气温
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地理答案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数学
2024-12-12 18:48
5页
-
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物理答案
2024-12-12 18:48
3页
-
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答案
2024-12-12 18:48
11页
-
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数学答案
2024-12-12 18:48
14页
-
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物理
2024-12-12 18:48
6页
-
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
2024-12-12 18:48
7页
-
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答案
2024-12-12 18:48
14页
-
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政治答案
2024-12-12 18:48
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