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
格式:docx页数:6页大小:1 M上传日期:2024-12-12 21:51浏览次数:171 侵权/举报

哈师大青冈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三期中考试生物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氨经肝脏代谢转变为尿素,此过程发生障碍时,大量进入脑组织的氨与谷氨酸反应生成谷氨酰胺,谷氨酰胺含量增加可引起脑组织水肿、代谢障碍,患者会出现昏迷、膝跳反射明显增强等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兴奋经过膝跳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比经过缩手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短B.患者膝跳反射增强的原因是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减弱C.静脉输入抗利尿激素类药物,可有效减轻脑组织水肿D.患者能进食后,应减少蛋白类食品摄入2.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体型似熊,其祖先以食肉为主。在自然环境中,现代大熊猫以竹子为主要食物,这与它发达的臼齿有关。科学家通过分析大熊猫和马来熊的DNA中核苷酸序列的差异率,判断二者之间的亲缘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大熊猫和马来熊的DNA中核苷酸的种类和序列都有差异B.大熊猫和马来熊的前后肢骨骼组成的异同属于胚胎学证据C.大熊猫从肉食性进化为植食性与竹子诱导其产生变异有关D.通过化石证据可分析大熊猫进化过程中臼齿演变的过程3.糖尿病患者常通过使用胰岛素等降糖药来控制血糖水平。在睡前使用胰岛素后,有些患者会出现夜晚无低血糖发生,清晨空腹血糖高的“黎明现象”;有些患者会出现夜晚低血糖,清晨空腹血糖明显升高的“苏木吉现象”,这与胰岛素的使用量有关。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正常人血糖含量维持平衡的过程中既存在神经调节也存在激素调节B.出现“苏木吉现象”的患者要考虑减少胰岛素等降糖药的使用量C.出现“黎明现象”可能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有关D.糖尿病患者在口服胰岛素时应该考虑使用量的问题4.下列关于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测交结果:30株高茎,34株矮茎”属于假说—演绎法中“演绎推理”的内容B.“孟德尔发现F2性状分离比显性:隐性=3:1”属于假说—演绎法“假说”的内容C.孟德尔认为,遗传因子是“独立的颗粒”,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D.“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属于假说—演绎法中“假说”的内容5.水分胁迫是指植物水分的散失量超过吸收量,使植物组织细胞含水量下降,进而出现代谢失调的现象。干旱、冰冻、高温或盐渍引起作物发生水分胁迫后,其细胞的合成反应减弱而水解反应增强,最终造成作物减产。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植物发生水分胁迫后,细胞内结合水与自由水比值减小B.水分胁迫会降低作物的暗反应,导致合成的有机物减少C.冰冻或高温也能通过改变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代谢速率D.细胞内许多生物化学反应都有自由水的参与6.如图甲所示,在神经纤维上安装两个完全相同的灵敏电表,表1两电极分别在a、b处膜外,表2两电极分别在d处膜的内外侧。在bd中点c给予适宜刺激,相关的电位变化曲线如图乙、图丙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在bd中点c给予适宜刺激,表1记录得到图丙所示的曲线图B.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在高于细胞外液Na+浓度的溶液中,乙图的③点将降低C.图乙曲线处于③点时,图丙曲线正处于④点D.图丙曲线处于④点时,图甲a处于静息状态7.人类的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患病的原因之一是患者体内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发生了改变,该基因转录的模板链局部碱基序列由GTC突变为GTG,使其编码的氨基酸由谷氨酰胺变成了组氨酸,导致患者体内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使体内的苯丙氨酸不能正常转变成酪氨酸,而只能转变成苯丙酮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碱基对发生替换,也改变了翻译的模板链B.调查该致病基因的显隐性时,应在多个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C.推断转运谷氨酰胺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是CAGD.禁止近亲结婚可降低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下苯丙酮尿症患儿的概率8.真核细胞内的miRNA是仅由21~23个核苷酸组成的单链非编码RNA,miRNA是重要的双功能分子:在细胞质中,miRNA可以阻断mRNA的翻译进而发挥基因的负调控作用;在细胞核中,可以结合DNA的特殊区段,从而激活基因的转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组织中miRNA的水平没有差异B.miRNA的合成部位是细胞质基质,可穿过核孔在细胞核内发挥作用C.在细胞质内,miRNA可借助于A-T碱基对形成双链结构影响基因的表达D.阻止细胞内miRNA与DNA特殊区段的结合,可影响细胞的代谢9.在某动物(2N=4))细胞分裂装片中,观察到下图所示的3个细胞图像,其中数字表示染色体,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不考虑突变,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甲、乙、丙可能来自同一细胞,形成的先后顺序为乙→甲→丙B.乙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分别是①②、③④、⑤⑧和⑥⑦C.甲细胞中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丙细胞中发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D.若乙细胞中②号染色体是X染色体,则丙细胞的基因型为bbXaXa10.我国科学家筛选出能促进细胞衰老的基因——组蛋白乙酰转移酶编码基因kat7。研究表明,kat7基因失活会延缓细胞衰老,从而延长实验动物的寿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kat7基因控制细胞衰老的方式属于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间接方式B.衰老细胞中呼吸酶的活性降低,但组蛋白乙酰转移酶的活性升高C.促进kat7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无法延缓细胞衰老D.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有利于机体实现自我更新11.某研究小组从野生型高秆(显性)玉米中获得了2个矮秆突变体,为了研究这2个突变体的基因型,该小组让这2个矮秆突变体(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发现F2中表型及其比例是高秆:矮秆:极矮秆=9:6:1。若用A、B表示显性基因,则下列相关推测错误的是A.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B.F2矮秆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C.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高秆,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极矮秆D.F2矮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2,F2高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1612.线粒体中的[H]与氧气结合的过程需要细胞色素c的参与。细胞接受凋亡信号后,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c可转移到细胞质基质中,并与Apaf-1蛋白结合引起细胞凋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若细胞中Apaf-1蛋白功能丧失,细胞色素c将不会引起该细胞凋亡B.细胞色素c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C.细胞色素c功能丧失的细胞也能合成ATPD.葡萄糖可以进入线粒体被氧化分解13.为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过程,某科研小组设计了相关实验,将一个正常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先置于清水中一段时间,然后将其取出并放入某种溶液中开始计时,记录其细胞膜与细胞壁的间隔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距离叙述错误的是A.实验开始前将洋葱细胞放入清水可使细胞充分吸水膨胀,但细胞不会涨破B.t0~t1时间内,该细胞不断失水,细胞液的浓度不断增大,吸水能力逐渐增强C.t1时刻开始,细胞主动吸收了外界溶液中的物质,导致细胞出现了质壁分离复原D.将外界溶液换为蔗糖溶液后,不会出现如图所示的现象,是由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14.吉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体和基础。农业谚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事经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一挑粪进,一挑谷出”,施加有机肥只能为植物补充无机盐,实现增产 B.“处暑里的雨,谷仓里的米”,补水分可减弱植物光合午休,实现增产 C.“霜前霜米如糠,霜后霜谷满仓”,霜降前降温可减弱种子呼吸,实现增产 D.“春雨漫垄,麦子豌豆丢种”,雨水过多会增强种子无氧呼吸,实现增产15.维持细胞的Na+平衡是植物的耐盐机制之一。盐胁迫下,植物细胞膜(或液泡膜)上的H+-ATP酶(质子泵)和Na+-H+逆向转运蛋白可将Na+从细胞质基质中转运到细胞外(或液泡中),以维持细胞质基质中的低Na+水平(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膜上的H+-ATP酶磷酸化时伴随着空间构象的改变B.细胞膜两侧的浓度梯度可以驱动Na+转运到细胞外C.H+-ATP酶抑制剂会干扰H+的转运,但不影响Na+转运D.盐胁迫下Na+-H+逆向转运蛋白的基因表达水平可能提高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全部答对得3分,漏答得1分,错答不得分16.下图所示为自然状态下甘蔗的一个叶肉细胞内的一系列反应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过程①中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B.过程②只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过程③不只发生在线粒体中C.过程③释放的能量大部分储存于ATP中D.过程④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ATP的合成17.DNA复制时子链从5′端到3′端延伸,合成的两条链分别称为前导链和后随链,复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DNA聚合酶作用的部位是氢键,DNA连接酶作用的部位是磷酸二酯键B.DNA复制过程中解旋酶将两条链完全解旋后进行复制,可以减少复制所需时间C.DNA聚合酶沿母链的3′端到5′端移动,前导链由右向左合成,后随链由左向右合成D.引物在前导链的合成过程中引发一次,之后可连续合成,而后随链需多个引物参与18.下图表示正常人快速饮入500mL某种液体后,其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曲线。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A.若饮入的是清水或0.9%NaCl溶液,则体内血浆渗透压变化的曲线依次是b、cB.当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出现曲线a的变化时,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将会增多C.当饮入0.9%NaCl溶液时,细胞外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内液Na+的增多D.当血浆渗透压出现曲线c的变化时,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有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参与19.如图表示在不同细胞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一定发生在GH段,此时细胞中可形成4个四分体B.图1中CD段不含有姐妹染色单体C.若细胞质正在发生不均等分裂,则其一定处于图2中的IJ段D.若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也不含染色单体,则一定处于IJ段20.三体生物在减数分裂时,3条同源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两极,最终可形成含1条或2条该染色体的配子(只含缺失染色体的雄配子致死)。现有一个三体且一条染色体片段缺失的植株甲,其细胞中该染色体及基因分布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可以产生3种雌配子,2种雄配子B.甲产生的雌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2:1:2C.甲自交后代中该染色体为三体的植株占1/2D.甲自交后代中不含缺失染色体的植株占7/10三、非选择题21.(12分))下图所示为与酒精代谢有关的过程,序号表示相关代谢变化。回答下列问题:1)人饮酒后酒精首先通过的运输方式经消化道上皮细胞被吸收,然后再通过血液运输至肝脏发生分解(解酒)。以上代谢过程,能在人体内发生的是(填序号)2)已知机体内分解酒精的过程需要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这两种关键酶的参与。有人认为市售的口服解酒药的关键成分可能为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你认为该观点(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3)为进一步验证该观点是否正确,现以清水、适宜浓度的酒精溶液、解酒药X(有解酒效果的口服液)和蛋白酶为材料进行实验。请完善实验步骤、预期结果:第一步:向甲、乙、丙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相同浓度的酒精溶液;第二步:甲试管加入适量清水,乙试管加入,丙试管加入(实验组),三支试管在37℃的环境下保温;第三步:一段时间后,分别检测三支试管中溶液的酒精浓度(具体检测方法不做要求)。预期结果及结论:当时,说明解酒药X的关键成分不是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当时,说明解酒药X的关键成分有可能是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22.(10分)干旱胁迫对光合作用影响较大,干旱持续时间越长,植物的光合速率降低也越明显,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回答下列问题:1)干旱胁迫中期,检测到光反应释放的氧气减少,推测可能是叶绿体内的(结构)受损,为暗反应提供的减少,从而光合速率降低。2)生物学家研究干旱胁迫与气孔导度(气孔张开程度)以及胞间CO2浓度的关系时,发现轻度胁迫下,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同时下降,原因是。3)从植株上取一健壮叶片,称量其质量为a,经黑暗处理1小时后质量为b,再光照处理0.5小时后质量为c,假设整个过程中呼吸作用速率不变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