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级“贵百河—武鸣高中”11月高二年级新高考月考测试历史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答案】B【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河南地区龙山时期的聚落遗址约有1000个,而二里头时期的聚落遗址不足150个;在伊洛地区,龙山时期的遗址超过90处,而二里头时期的遗址只有约40处;与此相对的是,龙山时期最大遗址仅为7.5万平方米,而二里头时期则达到300万平方米”可知河南地区、伊洛地区龙山时期遗址多于二里头时期的遗址但二里头时期遗址规模却更大,说明了二里头时期的生产力水平较其他地区更为发达,B项正确;材料中主要说的是遗址分布情况,与族群分布无关,排除A项;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的时间是在距今约四五千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要说的是遗址分布情况,与夏朝统治中心转移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产生,原有的土地制度不能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结合材料给出的信息主张“恒产”,这一主张符合了小农经济产生的时代需要,因此B项正确;材料仅依据孟子自己的主张,不能说明民本主义深入人心,所以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孟子的主张是否落实为国家政策,因此排除C项;“奠定了”夸大了孟子的言论,所以排除D项。3.【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秦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刘邦灭秦,建立西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加强;东汉延续了西汉国家的统一,故选A项;“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在中国古代一直存在,排除B项;春秋时期《公羊传·隐公元年》正式提出“大一统”,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华夏认同观念,排除D项。4.【答案】A【解析】由材料“弗智(知)盗,乙论可(何)殴(也)?毋论”可知甲偷钱并买了丝线,寄存在乙处,但乙并不知道甲偷钱的事,乙不受惩罚,说明秦律对犯罪事实有明确的规定,体现出法律的严密与理性,故选A项;材料中的秦律并不是对民众行为的控制与约束,无法推知其严苛性,排除B项;秦朝通过郡县制加强对基层直接有效的控制,并未实现自主治理,排除C项;秦朝崇尚法治,崇尚儒家思想的汉代强调社会教化,排除D项。5.【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官府掌控酒类酿造和销售,这意味着政府能够从中获取利润。同时,禁止民间私自酿酒也减少了税收流失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选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这一做法对农民生活负担有何直接影响,且酒类专卖与农民生活负担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酒类专卖对整体商业环境的影响,且酒类专卖只是商业活动的一部分,不能单凭此就断定商业整体凋敝衰败,排除C项;材料中仅描述了酒类市场的专卖制度,并未提及全国市场的统一管理,且“实现了”这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限制农民的随意流动,禁止以田产为投献之礼,可以防止农民投托豪强,耕牛受田限制为4头牛,可以防止豪强无限制受田,因此这些规定都是为了抑制豪强势力的膨胀,故选A项;北魏统一北方后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说明有大量现成的土地分配,排除B项;材料中的两项规定均是土地分配问题,与北魏的汉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北方社会日趋安定,北民南迁主要是因为战争使北方民众被迫南迁,与此时实际情况不符,排除D项。7.【答案】C【解析】据题干可知,在唐玄宗统治前期,道仅是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安史之乱之后,唐玄宗“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说明道职权的变化适应了藩镇割据形势的变化,据此可知,这一调整体现了唐朝中央政府对现实(藩镇割据)的政治妥协,故选C项;题干述及的是道职权的变化(由监察而成军事),并不是“完善”其职权,排除A项;道职权的提升,使藩镇割据局面进一步强化,对中央集权来说是弱化,而不是“加强”,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地方节度使虽然掌握地方的军政大权,但在形式上,大多数节度使还是服从于中央,这就在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而不是“加速了唐王朝的土崩瓦解”,排除D项。8.【答案】A【解析】由表格信息来看,从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废除九品中正制,到唐高祖武德七年恢复九品中正制,中间相隔近30年,这期间实行的是科举制,科举制使得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逐渐改变,所以尽管武德七年重新恢复了九品中正制,也只是存在了3年的时间,最终还是于唐太宗贞观初年再度废除了,所以这一过程本身反映了世家大族没落的趋势,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的过程,而不是科举制的弊端,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代表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它两度被废除本身反映的是门阀观念的衰落,而不是强化,排除C项;由表格可以看出,九品中正制被废除后,仅重新恢复了3年,就又再度被废除,说明它不该延续,而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排除D项。9.【答案】B【解析】由材料“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八百孤寒齐下泪”可知科举制扩大了选才取士的范围,使出身贫寒有才能之人进入仕途,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故选B项;材料强调科举制的影响,并未提及君主集权的强化,排除A项:“取消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李逢吉作为士族,同样为出身低微的寒素开路,政治矛盾并未激化,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根据诗中关键词“秋夏税”可知材料讲的是两税法;根据为了换取铜钱交税,农民被迫“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帛”,结果使得农民的生活“岁暮衣食尽”而饥寒交迫,可知白居易这首讽喻诗是对杨炎改革实行两税法给老百姓带来的沉重负担的批评,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朝赋税制度改革,而非盐政改革,故排除A项;C项不符合题干语气,“意义”是褒义词,而题干呈现出讽喻批判的意思,故排除;D项时空错位,白居易是唐代诗人,材料反映的是唐朝而非宋朝的历史,故排除。11.【答案】B【解析】据材料“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凡朝政阙失,大臣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监察制度出现了“台谏合一”的态势,谏官加强了对中央官吏特别是宰相的监管力度,顺应了传统政治发展的趋势,故选B项;台官谏官本身就存在,只是宋代其职权范围发生了变化,“加剧了”说法错误,排除A项;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谏官的谏诤职能,与办事效率无关,排除C项;台谏合一,监察机构实际沦为皇帝控制百官的工具,排除D项。12.【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理学大儒吕氏兄弟的《吕氏乡约》教化乡民,对犯错行为进行惩罚,对德业善行进行表彰。袁采的《袁氏世范》强调尊长,利他、宽厚等儒家理念,这些措施惩恶扬善有利于进行社会教化,故选A项;家训乡约并非律令,排除B项;《吕氏乡约》和《袁氏世范》是乡绅主导的家训乡约,无法佐证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排除C项;《袁氏世范》不是乡约,而是家训,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是到了明清时期,排除D项。13.【答案】D【解析】材料表格中的辽代皇帝都喜好中华文化,说明汉文化对契丹人影响较深,故选D项。14.【答案】B【解析】据材料“宋代,王猎……范仲淹荐之,得出身为永兴蓝田主簿”可知,宋代王猎多次参加科举不第后,选择经商,但其认为经商是“此败吾志也”,最终在庆历用兵时因范仲淹推荐而出仕,这反映出宋代传统的士农工商思想影响了阶层流动,故选B项;题干材料反映王猎一直固守为官出仕的价值取向,士人价值取向发生变化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A项;题干王猎主动放弃了商人后,在范仲淹的举荐下选择出仕,无法从王猎的个人经历得出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的结论,排C项;题干材料反映宋代的主要选官方式仍然是科举制,没有涉及经济发展影响选官方式的相关史实,排除D项。15.【答案】A【解析】唐代的“飞钱”宋朝的“交子”、“会子”,其本身都没有价值,因此其发行得益于唐宋时期信用关系的发展,故A项正确;中国最早的纸币是发行于北宋时期的“交子”,“飞钱”是汇兑凭证而非货币,排除B项;材料中“蜀人以铁钱重,私为文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只能说明四川地区商品经济发达,没有全国数据对比,推断不出四川是否为“最发达”,排除C项;唐朝前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动,排除D项。16.【答案】A【解析】岭北、辽阳、甘肃等历来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边疆地区,在元朝时期与“内地”实行一样的征纳赋役政策,将内地的地方管理制度推至边疆,故体现边疆内地化或边疆内地一体化的特点,故A项正确;元代的行省制度下,地方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边疆地区在统治后期叛乱不断,B项“比较稳定的统治”与史实不符;材料没有强调元代与唐代相比,疆域范围有所“扩大”,C项错误;“改革赋役制度使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二、材料分析题17.(16分)【答案】 (1)图一为唐天宝时的人口分布图、图二为宋崇宁时的人口分布图、图三为西汉元始时的人口分布图。(正确判 断一幅图得1分,三幅图都能正确判断的才能得4分) (2)图一的人口分布南北差异相对明显,中原地区人口密度大;(2分)图二的人口分布南方超越北方,与后世人 口分布状况大体一致;(2分)图三的人口分布南北差异突出,全国人口集中分布于北方。(2分) (3)自然地埋环境;农业生产;王朝政策;战争;传统思想和习惯。(每点2分,答对任意3点得6分)【解析】(1)(2)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第一要看得出黑点的分布状况与某个区域的黑点密集程度;第二要掌握江南经济开发的这一知识,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北方农民南迁,南方人口大量增加,唐玄宗时期唐朝进入盛世时期,南方人口增量迅猛;第三要掌握北宋时南方人口超过北方成为定局这一知识。由此得出图一、图二、图三分别为图一为唐天宝时的人口分布图、图二为宋崇宁时的人口分布图、图三为西汉元始时的人口分布图。(3)该问需要学生学会迁移,能融通其他学科相应的知识,具备初步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如通过地理知识得出“自然地埋环境”,将“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转换为“王朝政策”等,从而得出其他相关答案。18.(14分)【答案】 (1)特点:起源早并逐步发展;(2分)主要适用于官员群体,与官僚政治相适应;(2分)明清时期退休制度日 臻完善;(2分)服务于专制皇权的需要,得到历代王朝重视;(2分)制度执行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人治色 彩)。(2分)(答对任意3点得6分) (2)传承古代制度,反映中华文明的延续性;(2分)退休制度纳入国家法律轨道,体现了国家的意志;(2分) 实施渐进式退休符合民意,高度体现国家对民生的关注;(2分)退休政策惠及群体的广泛,体现党的宗旨; (2分)适时的退休年龄,具有科学性依据与人文的关怀。(2分)(答对任意4点得8分)【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中国古代官员退休制度早在夏、商时就已经存在”“秦汉时期,官吏因病乞退、告老还乡的致仕制度逐渐发展起来”“隋唐时期,官员退休纳入令典”“明清是官员退休制度日益成熟和完善时期,有比较完整的制度规定”等信息可知,起源早并逐步发展,主要适用于官员群体,与官僚政治相适应;综合“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举凡退休条件、待遇,以及安置与管理,都有明确的规定”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退休制度主要服务于专制皇权的需要,得到历代王朝重视,制度执行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或人治色彩)。(2)答题时应与材料一的内容作一定的比较,才好得出结论。“古代官员”与“男、女职工”、“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与“六十三周岁、五十八周岁”、“古代称为致仕”与“同步启动延迟的法定退休年龄”等等。其次抓住材料二的关键词三个“法定”、三个“延迟”、“逐步”、“职工”。从而得出这些答案要点。19.(12分)【示例一】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演进历程(1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与巩固历经四个阶段(1分):(1)先秦至秦汉:由区域性的王国(严格意义的统一国家尚未形成),到跨地区的统一多民族帝国建立与巩固(2分)。(2)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由少数民族大迁徙引起的大分裂、大交融,到隋唐大一统帝国建立(2分)。(3)五代十国至辽宋夏金:新一轮的民族冲突与民族交融,为下阶段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准备条件(2分)。(4)元明清:由元朝复杂的民族冲突与交融,
广西“贵百河—武鸣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答案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广西“贵百河—武鸣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2024-12-13 00:07
6页 -
广西“贵百河—武鸣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数学答案
2024-12-13 00:07
10页 -
广西“贵百河—武鸣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英语答案
2024-12-13 00:07
8页 -
广西“贵百河—武鸣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2024-12-13 00:07
5页 -
广西“贵百河—武鸣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政治答案
2024-12-13 00:07
2页 -
广西“贵百河—武鸣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2024-12-13 00:07
6页 -
广西“贵百河—武鸣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24-12-13 00:07
4页 -
广西“贵百河—武鸣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数学试题
2024-12-13 00:07
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