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长: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所谓建筑的外部空间,就是建筑外墙以外建筑群之间的空间,如果有包围整个建筑群的围墙,一般就指围墙以内的范围。如果没有围墙,那就指从视觉而言建筑群的影响范围。中国人有特别强的群体观念,很早就发展了群体构图的概念:建筑群以院落的形式横向伸展,占据很大一片面积。中国建筑通过多样化的院落方式,把各个构图因素有机组织起来,包括各单体之间的烘托对比、院庭的流通变化、空间与实体的虚实相映、室内外空间的交融过渡,形成总体上量的壮丽和形的丰富,渲染出强烈的气氛,给人以深刻感受。因此,欣赏中国建筑,不仅要欣赏某座建筑单体的造型,欣赏它的体、面、线的变化,欣赏内部空间所营造的气氛以及装饰的运用,而且要以更宏大的目光,着眼于欣赏建筑群的整体处理,包括单座在群中的作用,单座与单座的关系等。可以说,“美在关系”这句话在中国建筑中体现得最为鲜明。西方建筑的出发点是面,完成的是团块状的体,具有强烈的体积感。欣赏西方建筑,就像是欣赏雕刻,它本身是独立自足的,人们围绕在它的周围,其外界面就是供人玩味的对象。在外界面上开着门窗,它是外向的、放射的,欣赏方式重在“可望”。中国建筑的出发点是线,完成的是铺开成面的群。以绘画作比,群里的廊、墙、殿、台、亭、阁以及池岸、曲栏、小河、道路等,无非都是些粗细、浓淡、长短不同的“线”。中国的建筑群就是一幅“画”,其外界面是围墙,只相当于画框,没有什么表现力,对于如此之大的“画面”来说,人们必须置身于其中,才能见到它的面貌,所以不是人围绕建筑,而是建筑围绕人。其欣赏方式不在静态的“可望”,而在动态的“可游”。人们漫游在“画面”中,步移景异,情随境迁,玩味各种“线”的疏密、浓淡、断续的交织,体察“线”和“线”以外的空白(庭院)的虚实交映中所展现的全“画”的神韵。就像中国画中任何一条单独的线,如果离开了全画就毫无意义一样,中国建筑的建筑单体一旦离开了群,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根据。太和殿只有在紫禁城的庄严氛围中才有价值,祈年殿也只有在松柏浓郁的天坛环境中才有生命。中国建筑的空间美,不如说主要存在于室外空间的变化之中。就建筑单体而言,室外空间是外部空间,但就整个建筑群而言,它又是内部空间。但这个空间只有一个量度——它是露天的。而且即使在水平方向,它也随时可以通过空廊、半空廊、檐廊、亭子和门窗渗透到其他内外空间,它的大小和形状都是“绘画”性的,没有绝对明确的体形和绝对确定的体积。这种既存在又不确定,似静止而又流动的渗透性空间,就是所谓“灰空间”,好像国画中的虚白和虚白边缘的晕染,空灵俊秀,具有无穷美妙的意境——“即其笔墨所未到,亦有灵气空中行”(高日甫《论画歌》),“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笪重光《画筌》)。艺术家匠心所在,常常正是此无笔墨处。(摘编自萧默《建筑的意境》)材料二:中国建筑以单体建筑为出发点,先是构成一个具有组合功能的封闭的庭院空间,然后以庭院空间为基本单元,向纵横两个方向,尤其是向纵向(南北方向)加以发展,从而构成一个更大的闭合空间。一般较大的建筑群,如宫殿、寺庙等,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甚至民宅也采用了这种庭院空间的方式,北方的四合院就是典型代表。有的民宅,虽然是较小的单体建筑,但也会在其前后围护一个简单的庭院空间。所以,中国建筑美学的历史发展是以外部空间的组织为基本线索的,这一特征十分明显。中国建筑艺术空间表现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从其中心点(往往是主体建筑)出发,向外扩展,形成丰富的外部空间。一般的庭院是在民宅中常见的四合院形式,即把各种有着不同功能的单体建筑组织为一个闭合的庭院空间。它往往有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沿轴线布置主要建筑,两侧以及其对面则为次要的建筑,然后再用围墙或者廊庑构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闭合空间。一般大型建筑往往由多重庭院空间组成一个更大的闭合空间。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的城市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庭院空间,这个闭合的空间是由众多较小的庭院空间组成,而城市的主体建筑以及道路又把它们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严格的轴线对称和条块分割,使整个空间的分割有着明晰的序列性。(摘编自余东升《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多样化的院落方式,把各个构图因素有机组织起来,形成中国建筑总体上量的壮丽和形的丰富。B.西方建筑以面为出发点,完成的是团块状的体。它本身独立自足,可如雕刻一样从外界面观赏。C.材料二指出庭院空间为中国建筑的基本单元,可不断向纵横两个方向发展形成更大的闭合空间。D.在中国,一般的民宅和大城市都很强调对称,往往会有一条中轴线贯穿,次要建筑沿轴线布置。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建筑的外部空间是无限的,材料二则认为建筑的外部空间是有限的。B.材料一以将建筑群比作一幅画,形象地阐释了中国建筑铺开成面的“群”特点。C.材料一中引用相关画论说明绘画的虚白之美,意在强调中国建筑的灰空间之美。D.材料二中列举了宫殿、寺庙,以印证前文谈及的中国建筑外部空间的构成形式。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建筑“灰空间”之美的一项是(3分)A.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杜牧)B.层峦耸翠,上出重霄(王勃)C.郁金堂北画廊深,云弄秋光月弄阴(孙原湘)D.禁门烟起紫沉沉,楼阁当中复道深(王涯)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外部空间的概念,二者论及此概念的目的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5.《红楼梦》中借林黛玉之眼,描绘贾府建筑为“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请结合材料一概括贾府建筑的特征。(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取药的小窗口廖玉蕙那年春天,气息微微的我,紧闭双眼,趴在母亲背上,由她背着寻医。头皮无端发炎红肿,整个头几乎肿成了两倍大,高烧不止,脸红得跟关公似的。村子诊所的医生都束手了。长大后,老听母亲叨念:“日头赤炎炎,我背着四界去找医生,大家看着你趴在我的背上,跟死去共款,都讲未活了!叫我带转去厝里准备。后来,是你姨丈不死心,强强把你救起来的。讲起来,伊算是我们的救命恩人,你要一世人记啊。”母亲口中的救命恩人,其实并不是我血缘上的姨丈,而是母亲干姐姐的丈夫。姨丈是中部名医,因为盛名在外,求医者络绎于途,基于供需的关系,医疗费用相形之下就高出其他医院甚多。姨丈是位沉默寡言的长者,看病时,一径肃穆,惜“言”如金,往往只靠三字真诀便一切搞定,病患坐下后一句:“安怎?”医生诊脉、观舌、听诊、按肚子,听筒取下,最后一声“嗯!”然后,开药,用肢体语言示意走人。虽然看来和病患毫无沟通,但光靠望、闻、切三步骤,却药到病除,极为神奇。可我那时不明白,只觉得他有些古怪。在诊间以外的地方遇到时,他浑然不识似的,目中无人;就算同桌吃饭,他也总像是在状况外,沉思、斟酌,少与人交谈。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个温和却无法让人亲近的长辈。小时候,最怕去给姨丈看病。爱脸的年纪,光想着免费占人便宜,就百般别扭。等候拿药的时刻最为难挨,势利的取药生刻意延挨着,让我们鹄候多时。有时等得实在久,我不耐烦了,低声吵着:“不要拿药啦,我们走啦!我的病好了啦!免吃药了。”妈妈却只顾威吓我,顶多也只敢挂上讨好的笑容到小窗口前,低下身子、斜歪着头朝里头的取药生谦卑地怯怯请问,那姿势,是如此屈辱压抑,让人难以忘怀。当时,小小年纪的我冷眼旁观,每回都犹如乱箭穿心。偏我体弱多病,三天两头硬着头皮到他们家报到,有时,我甚至宁可自己生病死掉还干脆些。因为积欠太多人情,母亲一径谦卑。同样出身的姐妹,忽然发展出贫富悬殊的境地,虽然姨妈一如年轻时的琐碎、唠叨,可是那样的琐碎经过门第的洗礼,翻成奇异的压力。做人的骨气必得靠付出起码的劳力和财力才能维持。那些年,我还经常看到母亲从公教福利中心购买廉价的大批民生物资如牙膏、牙刷、毛巾、香皂等,看病前或看病后,不动声色地塞进姨妈家的橱内,希望以蹇涩的回报弭平心里的不安与压力。一家九个儿女是妈妈的罩门,九个孩轮流生病,她没有好强的本钱。在形势比人强下,语言泼辣、个性强悍的妈妈在姨妈面前却总是俛首敛眉、轻声细语,成了个我所不认识的人。除了偶尔即兴表演做菜的本事,妈妈还经常被姨妈招去帮忙缝制衣服、窗帘、沙发椅套(天知道她是怎么学会这些本领的!)只要姨妈开口,妈妈不但从来没有拒绝过,而且几乎是立刻放下手边的工作,急慌慌奔赴。而我一肚子不合时宜,经常对母亲的火速应召感到羞愧,甚至萌生莫名的愤恨。等到年纪较长,对人世稍有理解,才知母亲勉力维持的施与受的平衡,是她和姨妈一世相交能至死方休的决窍。她一生常挂在嘴边的是更具庶民精神的:“呷人一斤,至少着要还人四两!”她无时无刻不把这四两和一斤的重量掂在心底。一年夏日,姨妈想是忘了我的母亲业已老迈,错认母亲一如年少时的干练,依旧请她前去缝制沙发椅罩!那几日,母亲早出晚归,回家后,非但食不下咽,甚至晕头转向地蹲在马桶前干呕。我心疼不已,建议母亲,干脆买现成椅套赠送;或者由我花钱请专业人士代劳。母亲期期以为不可,她说:“做人不可以这样!不能用这样无情理的方式对应,这分明故意要让你姨妈难看了!我们若是这样做,怎对得起伊一向的照顾。”于是,她依然排除万难,挂上老花眼镜头昏眼花地逐日完成。稚龄时,倔强地坐在诊疗椅上为着自己的委屈紧闭双唇的我,这才彻底了然当年母亲背着一个又一个小孩前去就医时,内心所承受的压力是何等的巨大。前些年,姨妈、姨丈相继过世,母亲也跟着走了。那段好似已然尘封多时的岁月,却常常毫无预警地就在怀念母亲的同时,跃上脑海。许多被我忽略的小细节,忽然煌煌地闪耀在我的脑海:不善言辞的姨丈总在诊断完毕后,轻轻地拍拍我的肩膀;姨妈常在我们窘迫等候取药的当儿及时现身解困;表姐妹们在看到我们时,羞涩转身的刹那,眼里曾经闪现的光彩;还有,其后姨丈投资旅馆业,将庞大的工程交付父亲管理的全然信任…啊!原来当年因为自卑作祟,我见到的只是自己的伤口,想到的只是母亲的委屈,完全来不及静下心来观看广阔的世界,咀嚼复杂、细致的人际关系。然而,每每思想起当年母亲弯腰、微侧着头面对那个取药的小窗口时的背影,却还是常常被招得眼红鼻酸!(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和母亲来看病常常不给钱,故意占便宜,所以“势力的取药生刻意延挨着”,母亲只能“挂着讨好的笑容”乞求。B.母亲有九个孩子,不免轮流生病,只能硬着头皮去姨夫那里看病。年少的“我”不能理解,对母亲多有腹诽甚至轻视。C.姨夫医术高,诊所内“诊脉、观舌、听诊、按肚子,听筒取下”“开药”“示意走人”一气呵成,诊所外冷漠无情。D.姨妈请年迈的母亲去缝制椅套,“我”提出不必亲为的办法,但是母亲“期期以为不可”,母亲质朴的情义感人至深。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母亲在小窗口取药的样子,主要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既形象的刻画出人物,又使回忆感念母亲有了依托。B.本文在记叙中多夹有议论,对行文都起到了推动作用。如“那样的琐碎经过门第的洗礼,翻成奇异的压力”引起了下文。C.“求医者络绎于途”“鹄候”等词颇有古意,“安怎”“呷”“伊”等人物语言有地域特点,使文本语言独具风格。D.本文以回忆开始,以子女的视角记述了母亲的琐事,也兼顾了“我”的成长,展示了两代人的心路历程,可称厚重。8.为何母亲一生都在勉力维持施与受的平衡?她又是怎样维持的?(4分)9.本文意在怀念母亲,可选事迹应该很多,本文却只选关乎“求医”的往事,请结合全文分析其用意。(6分)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晋文)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答案
2024-12-13 00:11
1页
-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
2024-12-13 00:11
8页
-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题
2024-12-13 00:11
8页
-
湖北省市级示范高中智学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答案
2024-12-13 00:16
2页
-
湖北省市级示范高中智学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答案
2024-12-13 00:16
2页
-
湖北省市级示范高中智学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日语答案
2024-12-13 00:16
5页
-
湖北省市级示范高中智学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物理答案
2024-12-13 00:16
3页
-
湖北省市级示范高中智学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答案
2024-12-13 00:16
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