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2025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本试卷共10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智能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及信息社会后的社会新形态。这既是人类社会演进的必然历史规律,也是以智能革命为关键驱动力的一次社会变迁。人类社会正朝万物智能互联的方向迈进,科技和教育并存于这一纷繁复杂的生态之中。唯有置于智能社会框架下对人工智能的教育价值属性作深入考察,才能理解人工智能融入教育的丰富意蕴。马克斯·韦伯在分析技术社会的时代特征时,把人类“理性”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作为复杂社会系统中的教育,从不单纯根据技术需要而变革。在其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作用引领下,教育在大变局中面临着新的价值转型。然而,人工智能融入万物时都自嵌了“黑箱”基因,其系统内部运行方式常不为人所见。人类可以输入数据并得到输出结果,但却无法检查系统产生结果的逻辑。控制论创始人诺伯特·维纳认为,黑箱是“放弃对于复杂系统运行原理的探究,转而使用建模方式来模拟人脑的输入与输出”,他所构想的自动化类人机器并不需要我们理解人脑的组成。换言之,从工具理性视角,人脑与机器若输入输出相同,则“人脑”与“机芯”的内部机制对用户而言无本质区别。海德格尔认为,超越工具的价值理性方能使人从“遮蔽”走向“解蔽”状态,迷信数量分析的“算术狂”终将丧失设想整体性和根本性的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是要发现人和解放人,培养具有主体意识和本体地位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应对人工智能融入教育过程中“人类算法化”的黑箱现象,要高度重视智能社会中教育实验的可解释性和干预性,以塑造科技向善和增进人类福祉的价值理性。将“教育”置于智能社会大框架下考量,其系统性变革包括了不止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复杂动态变量群(如图1所示)。这一变量群的核心自变量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技术,自变量则包括了智能社会系统中教育、科技、人才、社会文化、经济水平、制度惯性等诸多要素,因变量则为教育能否得到高质量发展。更进一步,将智能社会框架下的教育变革置于两个大变局的全球时空坐标系中,在国际比较的横向范围,其所追求的高质量指向是助推建设教育强国:在时代发展的纵向范围,其所追求的高质量指向是助力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在社会时空交汇的当下坐标点,其所追求的高质量指向则是“办好智能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摘编自胡小勇等《人工智能融入教育:全球态势与中国路向》)材料二:智能教育造成的优绩现象,其本质反映的是人与智能技术的关系错位。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性考察后深刻指出,近代以来人类虽摒弃了神圣性的异化目的,却转而又将某种世俗性的对象当作了目的本身,于是现代人类仍然经受着自我目的丧失和异化的磨难。现代人让自己的整个世界观受到实证科学的支配,科学的危机表现为科学丧失了生活意义,价值理性被工具理性遮蔽、取代,最终导致人生真正的价值追求被遗忘。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农业革命的“耕种畜牧”,再到工业时期的“蒸汽纺织”和信息时代的“计算互联”,技术独立于人自身之外的对象性关系愈加模糊,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又加剧了这一局面。智能技术的“拟人性”能引发人类的沟通动机与情感互动,从而决定其教育角色必然从“教育工具”向“教育行动者”转化。智能教育所营造的具身参与感与沉浸式环境重塑着人与技术的存在结构,技术与人的学习生命活动的界限逐渐模糊,智能技术成为一种“内环境”,甚至成为一种“组织成分”开始融入人的生命与学习活动之中。智能技术对人的“越位”正步入尼尔·波兹曼所描述的“技术统治”和“技术垄断”的社会发展阶段,技术“凌驾”于一切意义和价值之上。进而言之,智能教育目标偏倚的内源性问题正是以技术为目的去规训人,而非以人的目的去应用技术。智能教育目标需要回归并坚守“人是目的”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首要前提就在于其敏锐地把握住了现代人类以人自身为目的的基本精神,并将其内化为自身思想理论的一个基本主张和重要前提————人自身就是最高的价值目的。自然中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人的手段和工具,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将人当作手段,以达到一种真正人道的自由状态。在这里,人是“非特定化”的自然结构。而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人是目的”观并非对人自由存在的绝对“浪漫主义”,而是一种立足于人与动物、人与物质生产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为根本目的的“人”,不是任何抽象意义上的纯粹自我、理性或精神实体,而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理性与感性交织的现实个人。以现实个人为目的,即要以个人在其现实生活中真正作为人而存在为目的。面向未来的智能教育,人与技术的复杂交涉关系已不可避免,但始终须秉持人在其中作为自主意识存在者的地位不动摇。学习者在此关系中应有所警惕,不要被动陷于技术的安排与规划之中,而应发挥以人为目的驱动的自在动力场影响,在对智能学习潜在的可能性的充分理解和深刻认知的基础之上,追求生命自觉学习状态的复归。 (摘编自孙立会《智能教育优绩主义倾向纠偏》)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教育在大变局中面临新的价值转型,这与教育自身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有关,而不只是出于技术发展的需要。B.从维纳的黑箱理论看,人工智能可以化繁为简,一旦融入教育可以有效地解决许多复杂的问题,大大提高效率。C.以技术为目的去规训人,是教育中人与智能技术的关系错位,是对价值理性的遮蔽,违背“人是目的”的原则。D.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关注具体的人的现实生活和需求,反对将人作为抽象意义上的纯粹自我。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工智能融入万物时都自嵌了“黑箱”基因,所以人工智能社会的教育无法回避“人类算法化,”的黑箱现象。B.过度依赖数量分析可能丧失设想整体性和根本性的能力,因此我们需要超越工具的价值理性的指引。C.人类自我目的丧失和异化的局面正在加剧,因为人工智能的角色已经由“教育工具”转化为“教育行动者”。D.充分深刻理解智能学习潜在的可能性,追求生命自觉状态的复归,有利于对智能教育优绩主义倾向的纠偏。3.下列选项不能用来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人类必须控制机器,而不是机器控制人类。(艾萨克·阿西莫夫)B.归根结底,是人创造了机器,而不是机器创造了人。(伯特兰·罗素)C.技术化社会应确立人道化目标,确立人作为价值的最终根源,以追求人的最优发展而非技术的最大化发展。(埃里希·弗洛姆)D.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技术不断进步,但道德价值观却停留在石器时代。(阿尔伯特·爱因斯坦)4.材料一提供的图示有什么作用?(4分) 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防范人工智能融入教育可能带来的风险。(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母亲本纪耿翔对于土布的感觉,不是从心理上,而是从身体上早已滑落了。很多年不在乡下生活,已经彻底淡忘了皮肤贴着土布,该是一种怎样的享受!更不敢想土布在与皮肤的触摸中,开始虽然有些粗糙,但最终会从棉花的秉性里,带给我们的那种温暖。我是穿土布长大的。 在我身体成长的简史中,感恩地记着几种粮食、几样野菜和几棵果树,再就是几件土布做的衣裳。而在这些属于贫穷人家的物质中,几件土布衣裳,给了我一定的体面,使我在青春期来临之前,一直快活地走动在乡野上。因此,一提起故乡的土布,我就想起那些玄妙的织机声,怎样穿透着乡村的夜色,怎样穿梭出日子的黑白,怎样穿越一位少年的想象。①而母亲,准会在这个时候,隐去一头白发,隐去一脸皱纹,隐去一身枯瘦,回到她年轻的日子里,给我们织染土布,给我们裁剪衣裳。那时的乡村,应该活在一群会用手工织出土布的女人的尊严里。我不知道今天在马坊,还有多少女人会织土布。记着只要遇到下雨天,只要在夜幕的遮蔽里,总会有几声织布声,从你想象不到的一座院落里,突然传出来。这是乡村看似简单的生活,曾经带给我的一些经验:要判断一个村子是否活着,最好的办法,是寻找它有没有一些声音的存在。这些声音,自然包括人的声音、牲口的声音、草木的声音和物件的声音,而织布声,则是马坊刻意留给我的,一种古物件的声音。其实,从一块棉花到一块土布,再到我们身上的一件衣裳,这个过程是很漫长和艰辛的。一料庄稼的成熟,也就几个月时间,麦子的成熟期最长,经过秋播、冬埋、春发,到了夏天,把一片黄灿灿的穗子递给镰刀,一种粮食的身世,又一次被大地完成了。而一块土布呢?我记着母亲先是用好长的时间一斤一两地积攒棉花,由棉花到棉线,又要经过纺车一夜一夜地摇动。那些纺好的线,像一家人过日子时的大部分喜悦,被小心地包在一个包袱里。②我经常看见母亲选在阳光灿烂的时候,一个人静悄悄地打开包袱,在太阳下反复地比对每把线的成色、粗细和韧性,哪些是经线,哪些是纬线,分得一清二楚。浆线的过程、打筒的过程、经布的过程,在织布这个手工工艺中,这些很讲精细的程序,确实是一种原生态的乡土文化,如果把它按工序写出来,就是一部讲述织布的乡土读物。也许,母亲织的土布有多长,我对乡土的感觉就有多长。事实上,许多织布的细节,比如拐线、纶绳、浆线,我都作为母亲的帮手参与过。特别是浆线,让我欣赏了乡土生活既朴素,又很神秘的另一面。这些乡村女人,在用粮食喂养每一个生命的过程中,又智慧地发现了它们在织布中,会把柔软的棉线根根浆得硬锃锃地,便于手工操作。说真的,我在各种面食中,享用得最多的是麦子的味道。但在炽热的阳光下,把鼻子贴近正在浆洗的细线上,麦子挥发在棉花上的气味,却是如此诱人,甚至很多年后,要回忆乡村的气味,我会脱口而出:是麦子在棉花上浆洗纱线的气味。村里人说,母亲的手底下会出活,包括她手织的土布。忙完织布机上的活,那双很会裁剪的手,又要忙碌我们的衣裳了。这样的日子,在我心里充满了幻想:土布、剪子、母亲的手,三种不同的物象,都在母亲的目光下,变幻出一件件用来遮蔽我们身体的衣裳。③现在,如果我说她那时就像裁剪着云朵,就像缝补着马坊的一块土地,也不会有人说我这是矫情。但母亲那时最真实的心态,是让我们穿得体面一点,用这些她还能织出来的土布,以弥补日子的艰辛和一家人的贫穷。看着她飞针走线的样子,心还没有长到能用善良、柔情观看世界的我,直接觉得阳光有多细密,这时母亲的心就有多细密。她知道父亲一生是下苦的人,常年把柴捆背在身上,要不是那一层衣裳,脊梁上都会磨出茧子来。因此,要把织得粗厚的布留给父亲,要一律染成黑色的,要裁剪得宽大一些,这样结实的衣裳耐磨也耐脏。乡村人穿衣,也有乡村人的审美标准,就是方便劳动。至于身体本身,那时的生活状况还顾不了多少,只要一年四时觉着不饥、不冷,就是大地上最幸福的人了。可以说,我的父母一辈,就是为此劳累困顿了一生。直到裹着一身土布,回到泥土里去。对于我的衣裳,就要讲究一些。选织得最细的布,怕磨伤了我的皮肤似的,剪最贴身的样式,让我穿得有精神一些。我从小时候穿过的衣裳里,看出一位乡村女人心里如果还有一些艺术的质感的话,虽然嘴里说不出来,大多都通过剪子和针线,全表现在孩子的衣裳上了。因此,母亲缝衣的许多场景,我走到任何陌生的地方,都要熟悉地带在记忆里。④首先是一块蓝花土布,落在母亲的手里,一尺一尺地流动着,很像阳光,在我开始拔高的身体上,一尺一尺地生长。我能准确地听见,剪刀从土布上走过时,会留下什么样的声音。心存对冷暖的那些敏感,正从一块蓝花土布上、传递出母亲与棉花生死相依的气息。这肯定是我后来的感觉,假如当时能体察出的话,我会把母亲给我做过的大大小小的衣裳,一件不缺地保留下来。那些土布衣服上面,存在着那个年代里
福建省莆田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福建省莆田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数学试卷
2025-03-07 23:47
5页
-
福建省莆田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物理试题
2025-03-07 23:47
6页
-
福建省莆田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数学答案
2025-03-07 23:47
11页
-
厦门市2025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5-03-07 23:47
17页
-
厦门市2025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答案
2025-03-07 23:47
7页
-
厦门市2025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数学试卷
2025-03-07 23:47
4页
-
厦门市2025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物理答案
2025-03-07 23:47
5页
-
厦门市2025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数学答案
2025-03-07 23:47
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