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2025届云南三校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七)生物答案
2025届云南三校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七)生物答案
格式:docx页数:8页大小:104.8 K上传日期:2025-03-27 00:15浏览次数:390 侵权/举报

2025云南三校高考备考实用性考卷(七)生物学评分细则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12345678答案CCAACACD题号910111213141516答案CCCCDBBC【解析】1.②“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可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用层析液分离色素,该项错误;⑥“酵母菌的纯培养”实验中,可用酒精擦拭双手消毒,接种环通常用灼烧灭菌,该项错误;⑧“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用二苯胺试剂鉴定DNA,该项错误。2.若要进一步确定该酶的最适pH,应在pH=6到pH=8范围内继续实验,C错误。3.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并增加钾离子的排出,当血钠浓度降低或血钾浓度升高时,会促进醛固酮的分泌,B错误;钠离子穿过顶端膜进入上皮细胞是通过钠离子通道,属于协助扩散,钠离子穿过基底膜从上皮细胞进入血管是通过钠钾泵,消耗ATP,属于主动运输,C错误;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分泌,D错误。4.在图甲中,GH段属于减数分裂Ⅰ,与其相对应的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中的相同;OP段属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和末期,与其相对应的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中的二倍。综上,GH段和OP段相对应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同,A错误;根据图乙的D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是雄性动物,而图乙B细胞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故细胞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对应图甲的IJ段,B正确;NO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其形成原因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体单体分开变成染色体,C正确;该生物的子代间性状差别很大,这与基因自由组合有关,而基因自由组合主要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即与图乙的D细胞关系密切,D正确。5.图甲所示生物的基因型为AaDd,图甲中生物自交后产生基因型有9种,产生纯合子概率=1/2×1/2=1/4,杂合子为3/4,A错误;图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4条染色体,与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等,该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条,B错误;图丙家系中,有一家庭的双亲均为患者,他们的女儿正常,说明该病最有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C正确;图丁为某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该果蝇的基因型为AaXWY,正常情况下,其配子类型有AXW 、aXW、AY 、aY四种,D错误。6.适应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对可遗传的变异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即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A正确;大量使用农药会使害虫种群中抗药性个体比例增加,这是自然选择对可遗传的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B错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是可遗传变异,是随机的和不定向的,能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它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但进化未必最终会形成新物种,生殖隔离的产生是衡量新物种的标志,D错误。7.刺激腓肠肌,不能在坐骨神经上检测到电位变化,因为兴奋在突触(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是单向的,A错误;降低生理溶液中K+浓度,神经细胞膜两侧K+浓度差增大,神经纤维其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B错误;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抑制乙酰胆碱的分解,刺激坐骨神经,乙酰胆碱持续起作用,一定时间内腓肠肌持续收缩,C正确;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肌肉收缩的力度也相应增大,D错误。8.根据图示可知,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可促进催产素的增加,催产素的增加进一步促进子宫平滑肌的收缩,这属于正反馈调节,其效应是逐步放大分娩信号,A正确;催产素为多肽类激素,需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引发胞内信号传导,不能直接进入细胞,B正确;子宫内壁的压力感受器兴奋使下丘脑分泌催产素的过程是通过反射弧完成的,属于神经调节,C正确;催产素功能是促进子宫收缩而非排卵(排卵由促性腺激素调控),D错误。9.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需要一定时间(需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记忆细胞本身不分泌抗体,但能在二次免疫中快速应答,A错误;免疫球蛋白(抗体)通过中和病毒发挥体液免疫作用,而裂解病毒需依赖细胞免疫中的细胞毒性T细胞或补体系统,B错误;狂犬病毒可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即使伤口未出血,仍属于暴露风险,必须按规范同时注射疫苗(主动免疫)和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以提供双重保护,C正确;B细胞的活化通常需要两个信号:抗原的直接识别(第一信号)和辅助性T细胞表面相关分子改变与B细胞相互接触(第二信号),因此不能完全绕过辅助性T细胞,D错误。10.由表可知,Y2的叶片数比WT少,相对叶表面积也小,因此光合总面积减少,A错误;将拟南芥的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基因导入到野生型烟草中,会使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增多,从而使细胞分裂素含量降低,Y1和Y2是导入了不同的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基因得到的转基因烟草,无法确定它们的细胞分裂素氧化酶的活性等情况,所以Y1和Y2的细胞分裂素含量无法比较,B错误;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分裂,若对Y1施加细胞分裂素类似物,不会被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分解,可以使叶片数增加,C正确;由题表信息可知,将拟南芥的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基因导入到野生型烟草(WT)中后,Y2的侧根数和不定根数都多于野生型,而细胞分裂素氧化酶会使细胞分裂素含量降低,所以若对Y2施加细胞分裂素类似物,侧根和不定根数会减少,D错误。11.果树林下种植三七形成垂直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充分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A正确;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B正确;大量使用化肥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物种丰富度降低,抵抗力稳定性减弱,C错误;大量使用农药,害虫种群中抗药性个体数量逐渐增多,抗药基因频率逐渐升高,D正确。12.b+2表示鲮鱼摄入的能量,g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h表示鲮鱼粪便有机物包含的能量,属于植物同化的部分,A错误;鲮鱼的同化量为c或(b+2−h),f代表鲮鱼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d代表用于鲮鱼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B错误,C正确;鲮鱼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次级消费者同化量)/(鲮鱼同化量)×100%,据图无法计算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D错误。13.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A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动植物种类逐渐增多,营养结构更加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B正确;生态修复要以“整体观”为指导,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体现整理原理,还要考虑物种与当地环境的协调与适应,体现协调原理,C正确,D错误。14.以PET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上长出的微生物主要是能合成磷脂酶的微生物,其分解利用PET,有的微生物也可以利用PET的分解产物作为碳源生长、繁殖,B错误。15.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可以催化分解细胞外的胶原蛋白,因此利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可分散贴壁生长的骨髓瘤细胞,A正确;用灭活的病毒可诱导动物细胞融合,其过程利用了病毒感染细胞的过程,因特定的病毒只能寄生特定的宿主细胞,而噬菌体不能感染动物细胞,故不能诱导融合成杂交瘤细胞,B错误;筛选出多种杂交瘤细胞后,还要对杂交瘤细胞要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C正确;由于蛋白S含有多个不同的抗原决定基,每一个抗原决定基能够刺激机体产生一种抗体,单克隆抗体A和单克隆抗体B来自不同的杂交瘤细胞,因此制备的单克隆抗体A和单克隆抗体B可能不是相同的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A和单克隆抗体B都是通过抗体检测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因此都能够特异性识别S蛋白上的抗原,D正确。16.①→②过程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可用相同或不同的限制酶分别切割Ti质粒和含抗虫基因的DNA,Ti质粒和含抗虫基因的DNA能产生相同的末端即可,A正确;②→③过程是将重组Ti质粒转入农杆菌,农杆菌是细菌,可用Ca2+处理农杆菌细胞,使细胞处于一种能吸收周围环境DNA分子的生理状态,从而将重组Ti质粒转入农杆菌,B正确;③→④过程是将重组Ti质粒导入植物细胞,重组Ti质粒上的T−DNA才能整合到受体植物细胞的染色体DNA上,C错误;④→⑤过程是植物组织培养,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不同阶段所需的光照、营养条件等不同,D正确。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17.(除特殊标注外,每空1分,共8分)(1)蓝紫光和红(答全才给分)水(答H2O也可得分)NADPH(答还原型辅酶Ⅱ也可得分)(2)高于①玉米的PEPC酶对CO2的亲和力比水稻的Rubisco酶更高;②玉米能通过PEPC酶生成C4,使维管束鞘细胞内CO2浓度更高,抑制光呼吸;③玉米可以将光合产物及时转移,减少对光合作用的抑制(2分,任意答出一点,答案合理即可)(3)光呼吸的过程会产生CO2,可作为暗反应的原料(2分,答对1点给1分)【解析】(1)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其吸收的光能主要的用途之一是将水分解为氧和H+,H+与氧化型辅酶Ⅱ结合,形成还原型辅酶Ⅱ。(2)据图分析可知,玉米细胞内存在C4途径,能在高温、干旱条件下保持光合作用强度,主要原因是①玉米的PEPC酶对CO2的亲和力比水稻的Rubisco酶更高。②玉米能通过PEPC酶生成C4,使维管束鞘细胞内CO2浓度更高,抑制光呼吸。③玉米可以将光合产物及时转移,减少对光合作用的抑制。(3)光呼吸会产生CO2,可为光合作用暗反应提供原料,对光合作用有积极的意义。18.(除特殊标注外,每空2分,共12分)(1)突变和基因重组(1分)进行人工去雄(答到去雄即可,1分)(2)紫色植株紫色∶绿色=3∶1紫色∶绿色=6∶1(3)(4分,每个图2分,玉米ⅠP基因插入的位置可以不对等)【解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物种的形成一般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人工选择和隔离三个基本环节。(2)当用X射线照射纯合紫株玉米花粉(BB)后,将其授与纯合绿株(bb)的个体上,发现在F1的734株中有2株为绿色。由推测一可知,F1中的绿色的基因型为bb;由推测二可知,F1中的绿色的基因型为Ob;为判断绿色植株的基因型,可设计了以下杂交实验:第一步:选上述绿色植株与表型为紫色植株(BB)纯种品系杂交,得到F2;第二步:让F2植株自交,得到F3;第三步:观察并记录F3植株的颜色及比例。如果是推论一成立,bb与BB杂交,F2的基因型为Bb,Bb自交,F3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bb=1∶2∶1,其表型为紫色∶绿色=3∶1。如果是推论二成立,Ob与BB杂交,F2的基因型为BO、Bb自交,故F3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O∶OO∶BB∶Bb∶bb=2∶1∶2∶2∶1,OO致死,其表型为紫色∶绿色=6∶1。 (3)对于玉米Ⅰ,子代中抗除草剂植株出现的比例为1,说明导入的两个基因P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在同一条染色体上,这样自交后代全是抗除草剂植株;对于玉米Ⅱ,子代中抗除草剂植株出现的比例为15/16,说明导入的两个基因P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即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上,这样自交后代只有双隐性个体不抗除草剂,抗除草剂植株占15/16。因此基因P导入的位置分布为:19. (除特殊标注外,每空2分,共10分)(1)结构(1分)(2)植物用于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糖(答到用于光合作用即可得满分)作为信号影响/调控侧芽(或植物)的生长(3)增强(1分)相抗衡(4)糖会抑制BRCl的作用,BRCl抑制侧芽的生长,所以休眠的侧芽中,糖的含量偏低(答出糖会抑制BRCl的作用得1分,答出BRCl抑制侧芽的生长得1分,答全得2分;只答到糖会抑制侧芽的生长可得1分)【解析】(1)光敏色素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在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改变,再将信息传导至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2)结合题图及所学知识可知,植物的光合色素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