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一中、江夏一中、洪山高中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3月联考高一历史试卷考试时间:3月13日上午10:35-11:50试卷满分:100分一、单选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1.宋真宗在订立澶渊之盟后封禅泰山,真宗亲笔书写碑文曰:“曩以五代陵夷,四方分裂。(太祖)济民于涂炭,登物于春台,俾又万邦。......(太宗)人文化成,神道设教,尊贤尚德。”封禅大典的玉牒中写道:“有宋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启运大同,惟宋受命。”这场封禅大典意在()A.彰显政权正统合法B.昭示真宗文治武功C.缅怀先祖丰功伟绩D.强化道教信仰正统2.元朝建立后,效仿前朝进行了编撰宋、辽、金三史的修史活动,不仅从地方征召大量修史人员,还从民间征集大量书籍,内容包括人物传记、风土人情、治所沿革、地理图志等。这一举措()A.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巩固B.表明政治统一促使华夷观念消弭C.照搬了中原王朝修史方式D.旨在强化中央与地方的政治联系3.南宋出现大量历史题材的人物画,如李唐的《晋文公复国图》,表彰晋文公立志复国的精神;刘松年的《便桥图》,描绘了唐太宗在便桥与颉利可汗订盟退兵的历史场景。文姬归汉、昭君出塞也成为众多画家笔下的题材。与上述现象密切相关的是,南宋()A.商品经济的发展B.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C.偏安半壁的局面D.尚武轻文的社会风气4.在宋代两个首都(开封和杭州)的城市居民可能是当时世界上吃得最好的人。曾经还很奢侈的食物变成了必需品,无论是张择端所画大街上挤满的官吏,还是大量的商人、店主和手艺人,都可以享用这些美食。这反映出宋朝()A.科举制的繁荣影响了社会风气B.经济重心南移改变饮食结构C.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等级界限D.向近代转型推动了政治民主5.朱熹曾说:“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这表明朱熹的思想()A.具有唯物主义色彩B.蕴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C.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D.包含了一定的科学因素6.下图为明代海防各防区卫所的间距示意图。辽东、山东、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北直隶(京师周边)合计为明代海防的七大防区,由此可见,明的海防布局()(注:北直隶约为今京津冀地区;南直隶约为今苏、皖、沪地区)A.保障了江南财赋顺利北运B.体现了海防意识的开始觉醒C.反映出东南沿海形势严峻D.取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7.清朝前期,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等奉命绘制《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该图为纯西洋画风,画面采用全景式构图,场面辽阔,结构复杂,人物繁多,但又能刻画入微。该图被送往法国铜版镌刻,其留存在法国的印本在德、意、英乃至俄国流传。清王朝上述行为意在()A.促进中西文化的融汇交流B.稳固与西方国家的朝贡关系C.彰显康熙皇帝的丰功伟绩D.宣示管辖西北边疆的合法性8.有学者提出,魏源认为西方“长技”包含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三项内容,他将魏源的改革远景解读为三个步骤:先进武器的国产化:先进技术向民用、商用的推广;风气日开、智慧日出的工业化未来。学者还指出了魏源对19世纪美国民主政制的欣赏。该学者意在强调魏源()A.积极倡导学习西方的制度B.对列强侵略缺乏清晰认知C.反对中国当时的政治体制D.拥有较为系统的改革思路9.19世纪60年代,太平天国在杭州开科考试,首题为《太平一统江山万万年》,次题为《为将必有为将之学问》;在桐乡的试题有《真天真主》《四海一家皆兄弟》等;在绍兴的试题有《进贡幼主尽臣道》《运筹设策马衔枚》等。据此可知,太平天国开科考试旨在()A.改革传统选官制度B.促进中西文化融合C.推翻封建王朝统治D.稳定和巩固新政权10.1873年,上海商人魏镛等人向李鸿章申请在句容开矿,正在南京、镇江参加科举考试的儒生,“闻此消息,讹言日起,人心惶惶”,纷起反对。同时当地官府也立碑严禁煽惑开矿。这段材料说明()A.民族资本发展举步维艰B.官府势力的顽固阻挠C.重农抑商思想占据主流D.受宋明理学思想影响11.张之洞力图从教育内部的诸种因素出发改革湖北教育,培养目标上由传统的科举(政治)人才向多元人才转变;课程建设目标上由“经学为用”转为“西学为用”;师资上由传统的教官演变为专职教官;教学及考核方式上由中学为主到中西兼顾;教育管理上由经验管理逐渐转向科学管理。张之洞的教育改革()A.推动了湖北教育的近代化B.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C.开启了湖北新式教育历程D.满足了清政府选拔人才的需要12.如表整理了部分学者对维新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学者立论年代主要观点梁启超1898-1899年改革党人乃欲奋螳臂而与之(指保守势力)争,譬如孤身入重围之中,四面楚歌,所遇皆敌。陈恭禄1935年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内铲除千余年之积弊,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终则一无所成。荣孟源1954年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只依靠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A.社会惯性造成转型困难B.时代背景决定历史认知C.戊戌变法败于急功近利D.阶级立场遮蔽历史真相13.从三元里抗英到反洋教一直延续到义和团运动,在民族抗争运动中一直充斥着“恭维天朝大统,岂容裂土以与人”的观念;20世纪初的收回利权运动,国人明确提出“财产属于人民,人民属于国家,所有国有、民有者,为名义上之分别,而于事实上究不必强分离”。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中国()A.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B.政治民主化取得重大进步C.反侵略斗争对象的转变D.民族国家意识的逐步觉醒14.晚清时期,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业务范围变化示意图(如图)如下,这一变化过程表明()注:常关负责管理水路沿岸与主要内陆贸易,收入归中央;厘金局负责管理地方贸易,收入主要归地方。A.清政府财政自主权逐步削弱B.列强资本输出缓慢增加C.税收机构重叠影响行政效率D.地方财政收入日益减少15.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时,在司员官役设置以及经费方面,“一切规模,因陋就简”;1901年,清廷将总理衙门改制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优给俸糈”。这种变化体现了()①清政府主动适应国际通例②民族危机加深的总趋势③国际法原则得以充分实践④外交近代化的逐步发展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④二、材料题(16题13分,17题16分,18题14分,19题12分,共45分)【中国古代科技】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导论中说:“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就技术的影响而言,在文艺复兴之时和之前,中国占据着一个强大的支配地位。······世界受中国古代和中世纪的顽强的手工业者之赐,远远大于受亚历山大时代的技工、能言善辩的神学家之赐。”一句话,宋代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坐标和里程碑!-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材料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进行了全面总结。书中共收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分为十六部,六十类,又收有药方一万一千多个,附图一千一百多幅。这部五十万言的药物学著作被域外学人称为“东方医学巨典”;徐宏祖所著《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包容有地理学、地质地貌学、矿物学诸方面内容在内的地理学巨著,其中关于石灰岩溶蚀地貌的创造性研究,约早于欧洲人两个世纪;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性地记述了农业、手工业各个重要方面的生产技术,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宋应星因而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称为“中国的阿格里科拉”“技术的百科全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集古代农学之大成,成为中国古代农学的总结性巨著。--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科技领先于世界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原因。(7分)(2)据材料二简单概括明代科学技术的特点。综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认识。(6分)【中华文明】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良渚古城作为环太湖流域史前文化的一环,与崧泽文化、钱山漾文化在文化因素上一脉相承。古城的核心区由内而外分别是内城(包括宫殿区、墓葬区、作坊区和仓储区等)、城墙、外郭城,城外还有祭坛墓地和大型水利工程。良渚古城俨然是一个政教中心,政权管辖所及的范围除了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外,更是远达今天江苏北部、钱塘江以南的地区。通过考古再现良渚古城,可以发现它在中国都邑发展史和中国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摘编自宋姝、刘斌《良渚古城: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实证之城》材料二晚明历史大变局的帷幕慢慢揭开,这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辉煌!由于中国出口的商品如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主要来自太湖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毫无疑问刺激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备······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在欧洲工业革命发生以前,中国江南的经济水平是领先于欧洲的,至少并不比欧洲落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伴随着西方国家来到中国沿海,把中国卷入“全球化”贸易之中,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增长,“海禁”政策显得愈来愈不合时宜。--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1)根据材料一,概括良渚古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历史价值。(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江南经济水平“领先”在商业领域的具体表现,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用一句话概括“海禁”政策的影响。(8分)【近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中国古代只有家族、宗族和种族的概念,而没有民族的概念,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是晚近才出现在社会话语中。长久以来中国处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依靠黄河、长江和其它内陆河流的浇灌,很早就产生了稳定自足的先进农业文明,自然而然地发展出一种“华夏中心主义”的环宇观念。中国人一直以为,中国及其周边对中华文明向化之地即全部世界。直到1840年前后,中国还是以“天朝上国、君临天下”的态度去面对世界、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19世纪4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纷纷入侵中国。······正如香港中文大学的金耀基教授所指出的:中国的巨变并非始于自觉,而是在19世纪末叶西方帝国主义坚船利炮的轰击下开始的。-摘编自《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节》材料二对中国而言,甲午一役的惨败,在给国人带来巨大灾难和耻辱的同时,也彻底打碎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进一步激发了全民族的忧患意识和救亡图存的真正觉醒,并促成一部分国人开始重新思考国家出路与民族命运。诚如梁启超所言“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自此以后,中国人通过与西方民族国家之间的持续互动,“民族”观念有了很大飞跃,民族意识不断得以体认,开始将自身从“帝国”或“天下”重新想象和改造成为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由此而发轫的民族国家观念逐渐取代传统中国的族类思想和“天下观念”,成为影响和支配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重要的思想意识形态。-摘编自《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关系论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巨变,并简单概括这一巨变所呈现的突出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梁启超所言“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的理解。(6分)【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注】每课课题之下所列,为本课子目内容。-摘自2019版《中外历史纲要(上)》根据以上材料,以“19世纪中后期国家出路的探索”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阐释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2024-2025学年高-3月联考历史题号12345678910答案AACCDCDDDB题号1112131415答案AADAB16.(1)表现:雕版印刷术普及,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大量用于军事;
湖北省汉阳一中、江夏一中、洪山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湖北省汉阳一中、江夏一中、洪山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生物答案
2025-03-28 20:18
1页
-
湖北省汉阳一中、江夏一中、洪山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化学试卷
2025-03-28 20:18
8页
-
湖北省汉阳一中、江夏一中、洪山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生物试卷
2025-03-28 20:18
8页
-
湖北省汉阳一中、江夏一中、洪山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
2025-03-28 20:18
12页
-
湖北省汉阳一中、江夏一中、洪山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地理试卷(原卷版)
2025-03-28 20:18
6页
-
湖北省汉阳一中、江夏一中、洪山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数学试卷 Word版含解析
2025-03-28 20:18
16页
-
湖北省汉阳一中、江夏一中、洪山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数学试卷(原卷版)
2025-03-28 20:18
5页
-
湖北省汉阳一中、江夏一中、洪山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英语试卷 Word版含解析
2025-03-28 20:18
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