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阅读(70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作为一个民族内在生命的根本维系,文化主体性呈现出文化意义上的坚定自我,是民族精神得以挺立的思想标识,是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凸显出一个民族对其自身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自信程度。因此,文化主体性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命题,对于我们自觉地肩负起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历史重任,具有基础性和前提性的意义。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植根于对自身文化传统和价值的自觉自信。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彰显出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作为主旋律,构成多元一体的文化主体性的历史存在场域,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禀赋和突出优势。仁者爱人、贵和持中、刚柔相济、和而不同的多重文化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思想源泉,塑造了国民的精神气质和文化风貌,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对于中华文化生命体而言起到了重要的凝聚和引领作用。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形塑于①。文化主体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没有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和对话,就难以达成真正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当今人类已经进入普遍交往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共时性的社会结构已然形成,各种文化形态由封闭隔绝的离散时空转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同步时空。随着中国大踏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以独立的文化主体姿态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基于这一现实语境,我们需要摒弃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中心主义”范式,在与“他者”文化的交流交往中取长补短、携手共进。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生成于②。《诗经》有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大学》开篇就阐述了“新民”的思想,又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说。正是这种流淌于民族血液中的创新性文化基因,使得中华文明随时代大潮而动,将外部挑战转化为发展机遇,通过不断的自我创新焕发生机与活力,通过不断的自我超越开拓胸襟和视野,从容自信地走向未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从自身的优秀文化传统出发,以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历程为价值参考,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主动拥抱现代文明,从而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进而实现人类文明形态整体性跃升的过程。(摘编自邹广文《文化主体性的哲学审视》)材料二:从理论来讲,主体性是一个哲学范畴,指的是人在实践活动中与对象性客体形成的关系、地位、作用和影响的性质。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可以从文化建构主体性、文化内核主体性、文化方法主体性三个层次理解。文化建构主体性指的是文化建构者的主体性,是由谁来建构、由谁来发展文化,最终要服务于谁的问题。坚持中华民族文化建构主体性,就是要始终把文化建设权、创制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因为只有中国人最能够了解中国社会、中国国情和中国人的心声,知道中国老百姓所思所想,说出他们心里的话,创造他们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建构让中国老百姓舒畅生活的文化制度和文化环境。文化主体性的内在根本是要解决什么是中华文化,什么不是中华文化的问题,这就涉及中华文化的根本内核。这一内核可以用六个字概括,就是“道法礼教和同”。道既指万物的本体和规律,也指人所追求的真理正义和应该践行的道路。法是秩序,不仅指国家规定的正式法律,也指伦理纲常的秩序。礼是法的延伸,不仅指正式的社会礼制,而且贯穿整个社会的人际交往规范。教是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核心方法论,中华文明认为万物众生都是可以被教育的,所谓“有教无类”“教先于刑”。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质,中华文化认为万物一体,万物众生并行不悖,友爱和睦,和就是中庸,就是包容。同是中华文明自古至今的共同理想,谓之大同,用孔子的话讲,大同的特征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再有私心,所有人都能够人尽其能、各有所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方法主体性,根本上是要解决服务谁、为了谁,采纳什么、扬弃什么的问题。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根本上认为文化的建设是为了当代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服务于全人类自由解放的崇高理想。在这一根本目的基础上,一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乃至全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都能够被吸纳、改造和扬弃,成为新时代中华文明体系中的精华。还需指出的是,在新时代坚持巩固文化主体性,绝不是故步自封。巩固文化主体性,是要让中华文明能够成为世界文明体系中的优秀一分子,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文明互鉴中帮助那些迫切想求发展求和平的国家和民族能够同样繁荣起来,造福于中国和世界人民。(摘编自何哲《如何理解我们的文化主体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有其独特的禀赋和突出的优势。B.文化主体性是民族精神得以挺立的思想标识,塑造了国民的精神气质、构筑了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C.什么是中华文化,什么不是中华文化,这涉及中华文化的根本内核,可概括为“道法礼教和同”。D.中华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文化主体性,让中华文明成为世界文明体系中的优秀一分子,造福于全人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化主体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只要不同文化之间有互动和对话就能达成真正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B.中华文化具有独立的文化主体姿态,所以在与“他者”文化的交流中应当保持“中心主义”的范式。C.我们应该从文化建构、文化内核、文化方法三个层次理解中华文化主体性,推动中华文化走向繁盛。D.文化主体性的内在根本是文化建构者的主体性,指向由谁来建构、由谁来发展,最终要服务于谁。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文化主体性”的一项是(3分)A.近代洋务派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B.五四时期,钱玄同等人提出了废除汉字、实行汉字拉丁化的主张。C.在中小学设置经典课程,引导孩子们诵读、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D.上海越剧院以线上直播方式面向全球观众表演经典越剧《红楼梦》。4.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完成下面思维导图。(4分)提出观点——文化主体性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对自身文化传统和价值的自觉自信分析问题——①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②③解决问题——④主动拥抱现代文明5.下面这段文字对我们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二,从坚守文化主体性角度谈谈你的理解。(6分)近日,李子柒发布新作《雕漆隐花,雕出紫气东来》,她在视频中展示了漆器这一中国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紫气东来”含有尊贵、祥瑞、智慧与和谐之意。这种富有仪式感的中式美学震撼了广大网友。如今,古老的漆器艺术被赋予更丰富的美学价值,广泛应用于家居、生活器具、装饰艺术等领域。一代代漆艺匠人接续传承,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匠人们不断创新,让这项技艺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新的光彩。(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橘子园的人和事沈从文“洞庭多橘柚”,橘柚生产地方,尤以辰河中部最多最好。树不甚高,终年绿叶浓翠。仲夏开花,花白而小,香馥醉人。九月降霜后,缀系在枝头间果实,被严霜侵染,丹朱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两千年前楚国逐臣屈原,乘了小小白木船,沿辰河上溯,一定见过这种橘子树林,方写出那篇《橘颂》。两千年来这地方的人和树,都还依然寄生在沿河两岸土地上,在日光雨雪四季交替中,衰老的死去,复入于土,新生的长成,自土中茁起。吕家坪算得是辰河中部一个小小水码头,辰河上游两岸出产的竹、麻与别的农产物,船装运下行,煤油、纸烟和罐头洋货,用船装运上行,多得把船只停靠在这个地方。因此村镇相当大,市面相当繁荣,吕家坪虽俨然一个小商埠,但隔河几个小村落中人情风俗可就完全不同了。这些地方照例把一切乡村景象好好保留下来,即如橘园中摘橘子时,过路人口渴吃橘子在村子里可不必花钱,一到吕家坪镇上,便是极酸的狗矢柑,虽并不值钱,也有老妇人守在渡口发卖了。滕家橘子园,大清早就有十来个男男女女,爬在树桠间坐定,或用长竹梯靠树,人人各把小箩小筐悬挂在树枝上,一面谈笑一面摘橘子。夭夭不欢喜上树,便想新主意,找了枝长竹杆子,杆端缚了个小小捞鱼网兜,站在树下去搜寻,专拣选树尖上大个头,发现了时,把网兜贴近橘子,摇一两下,橘子便落网了。众人都是照规矩动手,在树桠间爬来转去很费事,且大大小小都得摘。夭夭却从从容容,举着那枝长竹杆子,随心所欲到处树下走去,选择中意的橘子。且间或还把竹杆子去撩拨树上的嫂嫂和姐姐,惊扰她们的工作。夭夭既不上树,离开树下的机会自然就格外多。一只蚱蜢的振翅,或一只小羊的叫声,都有理由远远的跑去。她不能把工作当工作,只因为生命中储蓄了能力太多,太需要活动。她一面摘橘子还一面捡拾树根边蝉蜕。直到后来跑得脚上两只鞋都被露水湿透,裤脚鞋帮还胶上许多黄泥,走路已觉得重重的时候,才选了一株最大最高的橘子树,脱了鞋袜,猴儿精一般快快的爬到树顶上去,和家中人从数量上竞赛快慢。橘子园主人膝长顺,在冬青篱笆边看家中人摘橘子。有时又走到一株树下去,指点指点。见小女儿夭夭已上了树,有个竹筐放在树下,满是特大号火红一般的橘子。长顺仰头招呼:“夭夭,你摘橘子不能单拣大的、好的去摘,要一视同仁,不许偏爱。现在不公平,将来嫁到别人家中去做媳妇,做母亲,待孩子也一定不公平。这可不大好。”夭夭说:“爹爹,我就偏要摘大的。我才不做什么人的妈妈媳妇!我就做你的女儿,做夭夭。”较远一株树上,一个老长工正爬下树来,搭口说:“子树上厚皮大个头,好看不中吃。到了十二月都成绣花枕头,干瘪瘪的,外面光,不成材。”夭夭说:“松富满满[注],你说的话有道理。可是我不信!我选好看的就好吃,你不信,我同你打赌试试看。”长顺听到夭夭的话语,回过头来说:“夭夭,你赶场常看人赌戏,人也学坏了。动不动就说要赌点什么。一个姑娘家,有什么可赌的?”夭夭被爹教训后不以为意,一时回答不出,却咕叽咕叽的笑。各人都在树上高处笑着,摇动了树枝,这里那里都有赤红如火的橘子从枝头下落。夭夭上到最高枝,有意摇晃得厉害,掉落下的橘子也就分外多。照规矩掉下地的橘子已经受损,必另外放在一处,留给家里人解渴。长顺一面捡拾树下的橘子,一面说:“上回省里委员过路,说我们这里橘子像摇钱树。”夭夭说:“爹爹,这水泡泡东西值什么钱?”长顺说:“货到地头死,这里不值钱,下河可值钱。听人说北京橘子两毛钱一个,上海一块钱两斤;真是树上长钱!若卖到这个价钱,我们今年就发大财了。”住对河坳上守祠堂的老水手,知道长顺家卖了一船橘子给镇上商会会长,今天下树,因此赶紧渡河过来帮忙。老水手还刚过河,人在河坎边绿竹林外,夭夭见自家大白狗飞奔而前,才注意到河坎边竹林子外的来人,因此也向那方面走去。在竹林前和老水手迎面碰头时,夭夭说:“满满,你快来帮我们个忙!”老水手回答夭夭:“我帮不了忙,夭夭。人老了,吃橘子不中用了。一吃橘子牙齿就发酸。你家屋后那烂甜白杏子不推辞,一口气吃十来个。”话虽如此说,老水手到了橘园里,即刻就参加摘橘子工作。夭夭在老水手树边,仰着个小头,“满满,我想要我爹装一船橘子到武昌去,顺便带我去,我要看看他们城里文明人吃橘子怎么下手。用刀子横切成两半,用个小机器挤出水来放在杯子里,再加糖加水吃,多好笑!他们怕什么?一定是怕橘子骨骨儿卡喉咙,咽下去从背上长橘子树!我不相信,要亲眼去看看。”老水手把额纹皱成一道深闪,装作严肃却忍不住要笑笑。(节选自《长河》,有删改)【注】满满:叔叔的通称。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夭夭不“把工作当工作”与众人“照规矩动手”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夭夭随心所欲、不受约束的性格。B.“我才不做什么人的妈妈媳妇!我就做你的女儿,做夭夭”体现了夭夭的刁蛮任性,也表现出她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C.滕长顺告诫夭夭“要一视同仁,不许偏爱”,批评她不该随意跟人打赌,使得夭夭陷入了被人嘲笑的尴尬境地。D.夭夭认为城里人榨汁加糖加水吃橘子“多好笑”,阿Q认为城里人油煎大头鱼“可笑”,两种笑都颇具讽刺意味。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不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不注重情节的紧凑,笔调舒缓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答案
2025-03-28 20:22
4页
-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
2025-03-28 20:22
8页
-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答案
2025-03-28 20:22
2页
-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题
2025-03-28 20:22
7页
-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2025-03-28 20:22
1页
-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参考答案
2025-03-28 20:22
1页
-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
2025-03-28 20:22
6页
-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物理答案
2025-03-28 20:22
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