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答案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答案
格式:docx页数:21页大小:1.3 M上传日期:2025-04-05 11:51浏览次数:22 侵权/举报

高三生物学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肺炎支原体属于原核生物,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病原体。75%的酒精和含氯消毒剂均可杀灭肺炎支原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肺炎支原体和大肠杆菌细胞中都没有细胞骨架B.肺炎支原体中有部分水失去了流动性和溶解性C.肺炎支原体中只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其形成与核仁有关D.75%的酒精和含氯消毒剂均可抑制肺炎支原体细胞壁的形成【答案】B【解析】【分析】支原体属于原核生物,但是它没有细胞壁。【详解】A、肺炎支原体和大肠杆菌细胞中都有细胞骨架,A错误;B、细胞中的水分为自由水和结合水,结合水失去了流动性和溶解性,肺炎支原体作为细胞生物,细胞内存在结合水,所以有部分水失去流动性和溶解性,B正确;C、肺炎支原体是原核生物,只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没有核仁,其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无关,C错误;D、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D错误。故选B。2.甲状腺滤泡细胞内I-的浓度远高于细胞外液中的I-浓度,细胞外液中I-进入甲状腺滤泡细胞是由钠碘同向转运体(NIS)介导的,过程如图所示。已知硝酸根离子(NO3-)能与I-竞争NIS,甲状腺癌患者体内NIS转运I-的能力减弱,毒毛旋花苷能抑制钠钾泵的活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I-和Na+进入甲状腺滤泡细胞的方式相同B.毒毛旋花苷可促进甲状腺滤泡细胞吸收I-C.细胞外液中NO3-浓度增大可缓解因I-缺乏导致的甲状腺肿大D.甲状腺癌患者血浆中的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可能会高于正常人【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图分析:甲状腺滤泡细胞内的I-浓度比细胞外液中I-浓度高,钠碘同向转运体运输I-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钠离子通过钠钾泵运出细胞时需要ATP提供能量,故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详解】A、据图可知,钠钾泵运输Na+消耗ATP,可知甲状腺滤泡细胞内Na+浓度低于细胞外液,钠碘同向转运体介导的Na+顺浓度进入甲状腺滤泡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甲状腺滤泡细胞内的I-浓度比细胞外液中I-浓度高,钠碘同向转运体介导的I-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故I-和Na+进入甲状腺滤泡细胞的方式不相同,A错误;B、毒毛旋花苷会抑制Na+-K+泵,导致细胞内Na⁺浓度上升,从而削弱利用Na⁺浓度梯度进行的I⁻的主动转运,因而不会促进I⁻的吸收,B错误;C、NO₃-与I-竞争NIS,会抑制I-的摄入,外液中NO₃⁻增多反而加重缺碘,加重因缺碘而导致的甲状腺肿大,C错误;公众号:高中试卷君D、甲状腺癌患者体内NIS转运I-的能力减弱,细胞内I-含量不足,甲状腺滤泡细胞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对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故甲状腺癌患者血浆中的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可能会高于正常人,D正确。故选D。3.水淹胁迫下,某植物经糖酵解过程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丙酮酸可以进一步转化成乙醇或乳酸响应水淹胁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葡萄糖分解生成丙酮酸的过程只能在无氧条件下进行B.在水淹胁迫下该植物细胞产生乙醇或乳酸的场所相同C.糖酵解过程会使葡萄糖中的能量大部分存留在乳酸中D.长时间水淹会导致糖酵解过程产生的[H]在细胞中积累【答案】B【解析】【分析】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详解】A、葡萄糖分解生成丙酮酸的过程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中相同,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A错误;B、水淹条件下细胞没有氧气,进行无氧呼吸,场所都在细胞质基质,B正确;C、糖酵解过程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葡萄糖中的能量大部分存留在丙酮酸中,C错误;D、糖酵解过程产生的[H]在无氧条件下与丙酮酸反应生成乙醇或乳酸,不会在细胞中积累,D错误。故选B。4.细胞代谢产生的活性氧(ROS)基团通过多条途径对线粒体造成损伤,从而引发细胞衰老甚至死亡,其过程如图所示(mtDNA是线粒体DN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ROS可诱导mtDNA定向突变,使线粒体内膜氧化损伤BROS使线粒体内膜脂质过氧化,进而导致其功能异常C.功能失常的线粒体被溶酶体水解酶水解的过程属于细胞坏死D.衰老细胞中线粒体功能失常,所有酶活性降低,代谢速率减慢【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衰老的自由基学说是美国科学家Harman1955年提出的,核心内容有三条:(1)衰老是由自由基对细胞成分的有害进攻造成的,细胞进行各种氧化反应容易产生自由基,辐射以及有害物质入侵也会刺激细胞产生自由基。(2)自由基攻击磷脂分子时,又能产生自由基,从而攻击别的分子,引发雪崩式反应;(3)自由基还会攻击DNA,可能引起基因突变,也可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下降,致使细胞衰老。【详解】A、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错误;B、线粒体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ROS可攻击线粒体膜上脂质和蛋白质,造成线粒体膜氧化损伤,进而导致其功能异常,B正确;C、功能失常的线粒体被溶酶体水解酶水解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C错误;D、衰老细胞中线粒体功能失常,多种非酶活性降低,代谢速率减慢,D错误。故选B。5.如图为中华蜜蜂(2N=32)的性别决定及发育过程示意图。研究表明,蜜蜂的性别由染色体组数决定(雌蜂为二倍体,雄蜂为单倍体)。蜂王浆可诱导雌蜂幼虫部分基因发生甲基化,从而调控基因表达,使其发育为蜂王。花蜜不具备类似功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蜂王浆使雌蜂幼虫发生基因突变进而发育成蜂王B.雄蜂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的数目是蜂王的一半C.雄蜂产生精子时不存在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过程D.工蜂和蜂王体细胞中基因的表达情况存在差异【答案】D【解析】【分析】表观遗传是指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通过某些机制调控基因表达的现象。这些机制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调控等。表观遗传变化可以影响基因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的功能和个体的发育。具有可逆性、可遗传性和环境响应等特点。【详解】A、依题意,蜂王浆可诱导雌蜂幼虫部分基因发生甲基化,基因的甲基化不改变基因的结构,改变基因的表达,从而改变生物的性状,A错误;B、依题意,蜜蜂的性别由染色体组数决定,其不含性染色体,B错误;C、雄蜂为单倍体,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在形成精子的过程中仍会进行染色体复制并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只是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分离,C错误;D、工蜂和蜂王都是雌蜂,但由于蜂王浆诱导了雌蜂幼虫部分基因的表观遗传调控,使得工蜂与蜂王在基因表达水平上存在差异,进而表现为不同的发育和形态,D正确。故选D。6.果蝇的红眼对白眼为显性,由基因A/a控制;刚毛与截毛是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B/b控制。已知自然界中不存在红眼杂合雄果蝇,下表是一个杂交实验及结果(不考虑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突变和互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亲本F1白眼截毛雌果蝇×红眼刚毛雄果蝇红眼刚毛雌果蝇:白眼截毛雄果蝇=1:1A.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杂合红眼雄果蝇可能在胚胎期死亡B.果蝇的刚毛对截毛为显性,基因a和基因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C.让F1果蝇随机交配,所得F2中基因a的频率小于F1D.F1雄果蝇的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只有1个基因a【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干知:果蝇的红眼对白眼为显性,且自然界中不存在红眼杂合雄果蝇,说明控制颜色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并且亲本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杂交,子代雄果蝇全为白眼,雌果蝇全为红眼,所以亲本眼色的基因型为XAY×XaXa。再根据表格数据:截毛雌果蝇和刚毛雄果蝇杂交,子代雄果蝇全为截毛,雌果蝇全为刚毛,说明毛的形状这一性状也与性别相关,说明控制刚毛与截毛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刚毛为显性。所以亲本毛形状的基因型为XBY×XbXb,故考虑两对性状:亲本基因型为XABY×XabXab。【详解】AB、由题干知:果蝇的红眼对白眼为显性,且自然界中不存在红眼杂合雄果蝇,说明控制颜色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并且亲本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杂交,子代雄果蝇全为白眼,雌果蝇全为红眼,所以亲本眼色的基因型为XAY×XaXa。再根据表格数据:截毛雌果蝇和刚毛雄果蝇杂交,子代雄果蝇全为截毛,雌果蝇全为刚毛,说明毛的形状这一性状也与性别相关,说明控制刚毛与截毛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刚毛为显性。所以亲本毛形状的基因型为XBY×XbXb,故考虑两对性状:亲本基因型为XABY×XabXab,A错误,B正确。C、群体中未淘汰,基因a的基因频率不变,C错误;D、F₁雄果蝇的基因型XabY,不考虑突变和互换,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有2个或0个基因a,D错误。故选B。7.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实验条件的变化会影响实验结果。分别用35S、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分别记为甲组、乙组),经保温(35℃~40℃)、搅拌和离心后,检测甲、乙两组上清液及沉淀物的放射性强度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只延长保温时间,则甲组上清液的放射性强度减小B.若只缩短搅拌时间,则甲组沉淀物的放射性强度增大C.若保温的温度过低,则乙组沉淀物的放射性强度增大D.若将搅拌步骤省略,则甲组沉淀物的放射性强度减小【答案】B【解析】【分析】1、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A、甲组用35S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保温时间过长,部分大肠杆菌已裂解,无放射性的子代噬菌体进入上清液,不会改变上清液的放射性强度,A错误;B、若只缩短搅拌时间,则35S标记的外壳会随大肠杆菌到沉淀中,导致甲组沉淀物的放射性强度增大,B正确;C、若保温的温度过低,则噬菌体侵入大肠杆菌中的DNA变少,乙组沉淀物的放射性强度减小,C错误;D、若将搅拌步骤省略,则甲组有标记的蛋白质外壳会随大肠杆菌到沉淀中,沉淀物的放射性强度增强,D错误。故选B。8.溶酶体贮积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编码溶酶体中有关酸性水解酶的基因结构发生改变引起,导致溶酶体无法或仅部分降解生物大分子,从而致使细胞功能异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溶酶体贮积症患者巨噬细胞的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功能低于正常人B.溶酶体贮积症体现了基因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C.溶酶体贮积症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获得,也只能传递给女儿D.可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羊水检查中的染色体分析诊断来预防溶酶体贮积症【答案】A【解析】【分析】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3)禁止近亲结婚。【详解】A、分析题意,溶酶体贮积症患者溶酶体无法或仅部分降解生物大分子,从而致使细胞功能异常,据此推测溶酶体贮积症患者巨噬细胞的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功能低于正常人,A正确;B、溶酶体贮积症体现了基因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B错误;C、溶酶体贮积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溶酶体贮积症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来自父母双亲,致病基因也可遗传给儿子或女儿,C错误;D、溶酶体贮积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染色体数目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