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海南省海口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仿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海南省海口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仿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docx页数:11页大小:36.6 K上传日期:2025-04-22 17:03浏览次数:116 侵权/举报

海南省海口市2025高三年级仿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人工智能(AI)与非遗的深度融合,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开辟了全新路径。以敦煌莫高窟为例,通过AI算法对藻井纹样进行数字化重构,不仅精准还原了千年壁画的色彩与构图规律,还生成了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设计模板,极大提升了衍生品开发效率。在记录与传播层面,3D扫描技术可完整保存苏州垟丝“通经断纬”技法的纹理细节,结合AR技术动态还原古法造纸流程,使观众在虚拟互动中直观感受技艺精髓。AI的赋能作用更体现在非遗的活态传承中。例如,中国电信推出的“AI文博讲解系统”,依托5G与云计算能力,为云南澄江化石地博物馆的游客提供多语种智能讲解,日均服务超1200人次,使文物信息传递突破语言与时空限制。此外,AI辅助的智能设计工具降低了非遗创作门槛,用户仅需输入关键词即可生成融合传统元素的数字作品,吸引年轻群体参与文化传播。技术革新不仅提升了效率,更激活了非遗的文化价值。机器学习解析苗绣针法规律后,可辅助绣娘设计复杂图案,而匠人仍主导核心创作,形成“人机协作”的新模式。此类实践表明,AI并非取代人文内核,而是通过工具性赋能,推动非遗从“静态保护”转向“动态创新”。(整合自《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2025年,有删改)材料二:2023年启动的“黎锦数字基因库”项目,标志着传统手工艺进入分子级保护时代。项目组使用8000万像素超高清扫描仪,对明代黎锦龙被进行分层拍摄,仅1平方厘米区域就采集到2786根经纬线的交错数据。这些信息经神经网络处理后,不仅还原了失传的“绞缬染”技法,更揭示出“甘工鸟纹”与热带季风迁徙路线的关联性。数据库中的“纹样语义网络”已收录43个核心图腾的1209种历史变体,机器学习模型能自动识别清代中期出现的“汉黎融合纹”,准确率达92.7%。在技艺传承维度,“智能传承人”系统带来革命性突破。62岁的国家级传承人符金女佩戴柔性传感器织锦时,系统将其32年经验具象化为可量化的数据:纬线拉力始终保持在3.2-3.5牛之间,挑花针与经线夹角精确至71度。这些数据经知识图谱转化,形成包含207个关键节点的教学体系。年轻学徒通过AR眼镜学习时,虚拟指导线可实时纠正经线偏移,智能纺锤则通过触觉反馈模拟不同纱线的阻力差异。项目组跟踪发现,使用该系统的新学徒达到熟练工水平的时间从5年缩短至18个月。但技术的局限性同样显著:当试图数字化“人棉合一”的至高境界时,系统无法量化老艺人“凭手感知晓何时该停织让布料呼吸”的玄妙经验。“就像用温度计测量爱情”,项目首席科学家如此比喻。(摘编自《海南黎锦技艺的数字重生案例报告》,2025年,有删改)材料三: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非遗保护正经历从“抢救性记录”向“创造性转化”的转型。以海南黎族船型屋为例,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不仅捕捉了建筑外观的0.1毫米级细节,更通过力学模拟系统推演出茅草屋顶的承重极限参数,为传统营造技艺的科学化传承提供数据支撑。AI声纹复原技术则让濒临失传的儋州调声重现生机:算法通过分析1950年代老唱片中的片段,补全了12首仅存残谱的民歌,其生成的虚拟歌者能模仿不同年龄层传承人的音色差异。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更为深远,海南黄花梨雕刻师如今可为每件作品生成唯一数字指纹,买家扫描二维码即可追溯木材来源、雕刻工时等全流程信息,2024年相关纠纷案件同比下降67%。然而,技术的狂欢背后潜藏着文化解构的风险。当瑶族盘王节的祭祀舞蹈被拆解为207个骨骼点数据,在元宇宙中供游客随意组合扮演时,长老担忧“年轻人以为对着屏幕鞠躬就能获得祖先庇佑”。某AI写作平台推出的“非遗故事生成器”日均产出3000篇所谓“黎族创世神话”,其中将鹿回头传说与漫威宇宙强行嫁接的作品竞获百万点击量。更值得警惕的是算法的文化霸权:短视频平台对英歌舞的推送逻辑永远倾向“最刺激的30秒”——高难度的空中转槌、夸张的面部特写,导致完整仪式流程的播放完成率不足5%。技术赋能让非遗突破时空限制的同时,也在消解其作为“活态文化”的核心价值。正如五指山黎族歌圩传承人所说:“机器能记录我唱的每个音,但读不懂我望向群山时的眼神。”(摘编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悖论与突围》,2024年,有删改)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云南澄江化石地博物馆的“AI文博讲解系统”依托5G与云计算,日均服务超1200人次,体现了技术对文化传播效率的提升。B.机器学习解析苗绣针法规律后辅助绣娘设计图案形成的“人机协作”模式,推动了非遗从“静态保护”向“动态创新”的转变。C.“智能传承人”系统通过传感器量化黎锦传承人符金女的经验数据,将新学徒的学习时间从5年缩短至18个月,说明使用AI技术可以助力技艺的传承。D.尽管技术在非遗保护中取得诸多成果,但像老艺人“凭手感知晓何时该停织让布料呼吸”这类经验难以被技术量化,这说明人文因素在非遗中不可或缺。2.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三强调的技术赋能非遗带来的文化解构风险的一项是(3分)A.某AI绘画软件根据用户输入的“京剧脸谱”关键词,生成了融合动漫风格的脸谱图片。B.利用VR技术,游客可身临其境地感受故宫建筑的宏伟,领略古代皇家宫殿的魅力。C.某在线教育平台推出剪纸课程,通过视频演示和步骤讲解,帮助学生学习剪纸技艺。D.某苏州评弹演员利用AI将《白蛇传》选段改编为“法海带货雷峰塔”,获10万元打赏。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I技术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和AR动态还原,实现了对敦煌藻井纹样、苏州缂丝技法的精准保护与传播,表明AI技术可以替代部分传统匠人的手工创作。B.黎锦数字基因库借助超高清扫描和神经网络处理技术,揭示了图腾与自然现象的关联,表明AI能够辅助完成非遗的文化内涵挖掘工作。C.AI辅助的智能设计工具通过生成融合传统元素的数字作品,受到年轻群体的欢迎,但这种过度依赖算法的行为可能导致文化内涵的简化。D.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的不可篡改的数字化信任体系在非遗保护中有广泛应用,例如为海南黄花梨雕刻生成数字指纹,解决了相关版权纠纷问题。4.作为科技论文,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分)5.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我们应持怎样的科学态度?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风(节选)吴尔芬我妈坚持认为,岗头村的风是不乱跑的,就这样村头村尾地吹过来、吹过去。“怎么可能,风又不是狗?如果我是风,就满世界看看。”我很怀疑。“岗头村就是它的世界。”我妈看看风,想了想说,“外面的风会窜进来,岗头村的风不出去。”我妈还认定,风只能看见;听,是听不见的。风怎么能听见呢?即使大如龙卷风,除非它刮走你的帽子,掀翻你家的屋瓦,不然是无声的。所以,我妈总是对我说:“出去看看,风来不曾?”风来了就可以放风筝。将纸扎的风筝在晒谷坪摆好,扯线助跑,慢慢松手。二哥扎的风筝很丑,什么都不像,只是拖着纸条的尖尖的三角形。但是,当风筝浮在空中,那动态、那飘带,不就是风的方向和大小吗?没风放不了风筝,风大了照样放不了。能不能放风筝,二哥说了不算,风说了算。其实,岗头村的大事小情都是风说了算。我们岗头村的风无处不在。村里有重要的任务要布置,村主任是这么指挥的:“开个会,放风出去。”没有风在全村乱窜,岗头村人什么也干不成。农忙季节,风也陪着人忙上忙下的。收割时,风助我们把稻子往前压,方便镰刀伸进稻丛。天气太热,只要吹一声口哨,风就能听见,帮你抹去身上的闷燥。扬谷子的时候,风就更卖力了,你把谷筛抬得越高,风就越能看见,也就来得越快、吹得越卖力。当然,风是有名字的,抬高谷筛的同时,嘴里要念念有词:“哆叻——哆叻——”中午休息,就更离不开风了。每到午饭后,我家下厅就横七竖八地躺满壮汉。他们太累了,人头靠向凳头就打鼾。我妈说,这边是风口,是风一定要经过的位置。我家下厅是风口,门外有水圳和大片的石灰田,大家都说这是风水宝地,是午睡的好地方。风,是有样子的,至少岗头村的风有模有样。你看,风来了,稻浪一波一波地翻滚涌动,由远及近,直到你的眼前。风很仔细,直接把稻花的香气扑进你的鼻子。闻到了吧,这是丰收的味道。岗头村的风是婀娜多姿的,你看那炊烟吧,袅袅婷婷,像个害羞的少女,摇晃到天际,直到你眼力够不着的地方才散开。最张扬的要数秋收的风了,夏收夏种是水田,秋收是旱地,水已放干,土已皲裂,可以穿鞋收割稻子。脱谷后的稻草得挑回家,积在牛栏,漫长的凛冬耕牛就靠它度过。可是牛栏总有塞满的一天,那就堆草垛,还剩下的就烧了吧。烧过的稻田明年必定丰收,这个道理就像吃饱了不饿一样简单。风发起狂来,那就叫狂风了。我们说一个人太狂了,骂他疯狂,风也是这样。它疯狂起来的样子真让人害怕。有一年,风发了狂,把人都吹上天,我和几个男孩吓得躲进桌子底下。不过,后来村里人弄清楚了,这次狂风是从海上闯进岗头的,像抢劫的海盗,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台风。海边的台风再也没有来过,在岗头村窜奔的,都是本地的风。那么,本地风跟外地风有什么不一样呢?北方的风凛冽,吹在脑门上生痛生痛的,人一激灵,就清醒,激励人们去战斗。海边的风壮阔,无风不起浪,爱拼才会赢,说出来都有一股子豪气。而岗头村的风呢?软软的,绵绵的,吹得人想睡觉。风搞起恶作剧,有时是很过分的。大姐心爱的草帽被风吹走,最终成了鸟窝。为这事,大姐郁闷了一整年。风还爱搬弄是非,本来媳妇嘀咕几句婆婆很正常,可是风故意把话传到婆婆的耳朵,搞得婆媳关系很是紧张。这些是小打小闹,大的坏事风也干。有一年,祭墓的人烛火不小心点着干草,这本来没什么,完全可以扑灭。风可好,一阵紧一阵刮,将火苗搅得漫山遍野。熊熊大火把城里的民兵都引来了,根本扑不灭。祭墓人进了监牢,他大声喊叫:“冤枉啊,都是风干的。”我妈也为祭墓人抱不平:“不是那可恶的风,一个人怎么可能烧尽一片山林呢?”我最恨风的一次是跟同学金逃课捕鱼,烧火烤着吃。风也沾了鱼腥味的呀,可是它妒忌我们吃得香,恶狠狠地把烟绕向学校,故意让老师发现。我和金都被罚站了。金很生气,为了报复风,故意烤一堆狗屎,说要熏死它。风是很滑头的,金烤狗屎,它就不来了,稻草也点不着,熏得金全身发臭。岗头村的猎人跑得特别快,我妈说他快到能捕风、能捉影。岗头村有人说错了话,如果猎人正好在旁边,可以请猎人把后悔的话追回来。猎人都会答应的,他顺着风跑,追到了风的前面,一把抓这句话,话就传不到别人的耳朵里。猎人追赶错话,从未失手,比后悔药还管用,所以岗头很少是非。不过小声说的话跑得慢,猎人能赶上,大声说出的话跑得快,一下被人听到,猎人就逮不着了。我妈说,你们细人仔啊,说话千万要小声,不然后悔来不及。年关临近,岗头到底是冷了。瘦风也尖锐起来,钻进女人的被窝,也钻进老人的棉衣。雪下完,风就走了,影子都找不到。古寨里的文章祠,是那个时代岗头的最高学府。正是风,传播了这些声音,铭记了这些声音。唯有风,记住他们的故事,诉说他们的精彩。岗头村的主人越来越老了,风也跟着苍老,苍老如浮云。(选自《人民文学》2024年第10期,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风在农事中具有双重功能:收割时压低稻丛助力镰刀操作,扬谷时卖力吹谷,体现了农耕智慧对自然规律的顺应。B.文本采用儿童视角,通过“我”与母亲关于风的争论展开叙事,以天真口吻消解成人世界的复杂矛盾,呈现出纯净的田园想象。C.文中“猎人追赶错话”的情节,既体现了“捕风捉影”的成语趣味,又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描绘了村庄的日常生活。D.烧山事件中,母亲强调“风的责任”而否定人为的过失,这一情节反映了在特定环境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