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2025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试卷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表1为湖南城头山文化遗址的农耕聚落,中心聚落和邦国三个发展阶段的代表性遗址的主要考古发掘成就(部分描述):遗址考古成就屈家岭文化城址(邦国阶段:距今5500-5000年)城墙宽约50米,高约5米,有宽约35米,深4米的护城河,城内布局严格,居址和篡葬区的界线明显。慕葬区小型土坑墓中随葬品一般只有几件至十余件,大型土坑蓬有数十件,特大型墓则多达百余件。大溪文化城墙(中心聚落阶段:距今6300-5500年)建筑平面上排列有正殿、前殿和侧殿,建筑物具有祭祀祖先的宗庙或举行仪式的神殿性质。发现稻田及稻谷和炭化米遗物。汤家岗文化(农耕聚落阶段:距今6800-6300年)发现了距今约6500年以前汤家岗文化时期的水稻田和配套的原始灌溉系统,稻田底、原生土表层含稻谷、稻叶硅质体。表1上述考古发掘显示湖南城头山遗址文明A.原始农业文化是其走向文明的基础B.反映出不同区域文明的密切交流C.所有遗址都具备了文明社会的特征D.代表当时世界农业生产最高水平2.西汉前期,作为地方乡官里吏的乡三老,多“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西汉中期以后,出现“赀至巨万,而赈瞻宗族,恩加乡阎推为三老”的现象。这一变化A.折射出儒学正统地位遭到挑战B.体现出察举制度影响力的丧失C.增强了郡县官员对地方的影响D.易导致基层与中央政权的离心3.魏晋时期自传文开始摆脱传统史传文学,以独立的文体形式出现。到了宋代,单篇自传文大量涌现,内容和表达形式逐渐多样化,记录生活更加细致,心理描写也更加到位。自传文的变化说明宋代A.科举制完善推动了文化普及B.理学兴起影响文人意趣C.民众价值观念强调个性解放D.文化专制导致自我塑造4.据张传玺《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从东汉到明的39件买地券中,分别使用了“如律令”、“民有私约,如律令”等套语。也有“急急如律令”、“如天帝律令”“如奉太上老君陛下之青诏书律令”等充斥夸张性语言的、道数色彩浓厚的地契。材料中的契约套语说明中国古代A.建立了敬畏契约基本精神B.国家过度干预民间契约C.契约缺乏法律约束和保障D.充满扭曲宗教迷信色彩清朝选择塞外之地创建避暑山庄,每年盛夏之际来此,接见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据此推知清朝统治者万元企业A.注重构建国家疆域大一统观B.进取心减退逐步转向奢摩C.受朝贡体系影响而虚骄自大D.因沿海侵扰转向侧重海防6.1905年孙中山在欧洲就亲自拜访了当时的第二国际执行局并举行会谈,第二国际的档案材议员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一文,主要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及其思想主张。材料中的现象说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A.寻求第二国际的支持和援助B.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依靠力量C.旨在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D.丰富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7.表2为1914年至1925年天津所建的资金在万元以上的民族企业的统计情况。下列选项对表中1919年至1925年民族企业数据变化解读准确的是表2(资金单位:万元)年代类别百万元以上企业十万至百万元企业万元至十总计1914年至1918年户数351018资金50016527.2692.21919年至1925年户数5152242资金185054145.52436.8-此表摘编自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市社会调查资料》A.政局稳定有益企业发展B.爱国政治运动助力国货发展C.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8.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许多农民都加入了农民协会。国民党骂我们“过火”,骂我们是“游民行动”。其实,我调查后看来,也并不都是像他们所说的“过火”,而是必然的,必须的。因为农民太痛苦了。我看受几千年压迫的农民,翻过身来,有点“过火”是不可免的!此材料主要A.客观分析了革命敌友和革命动力问题B.旨在揭露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阴谋C.完全否认农民运动中存在的过激行为D.指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必要性9.1937年8月,邹韬奋创办《抗战(三日刊)》,设置了读者信箱专栏。他曾给读者回信:“你说起“改良现在政治的机构',如果这句话是希望现在的政府把机构充实起来以应付非常时期,这当然是对的;如说是推翻现政府,这却不是在非常时期所宜做的。因为这样徒然引起内部的纠纷,这却是替日本帝国主义加强侵略力量”。此回信反映了邹韬奋A.旨在揭露政府消极抗日政策B.呼吁政府改良和充实机构C.强调要精诚团结和全力救亡D.鼓励民众坚持救亡与抗战10.表3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领士”“主权”“完整”“干涉内政”等词汇的使用频率统计,由此可见内容年份19491950195119521953195419551956领土、主权、完整456321217206194132干涉内政71018158122154127表3A.两大阵营的对抗正逐步消除B.抗美援朝提升了中国影响力C.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日益成熟D.西方外交孤立封锁已经打破11.古埃及赖涅努特蛇神既是法老的卫士,又是人民的保护者,抚育农业的生长。与农业有关的蛇神,还有塞泰蛇、关海恩蛇等,有一个最著名的神话就是太阳神在地下世界航行中,每天与代表黑暗势力的阿波菲斯蛇战斗,否则就无法通过。材料说明古埃及蛇神崇拜A.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B.湮没了埃及人们美好生活愿望C.成为古埃及专制王权的象征D.反映灌溉农业文明的文化特征12.从10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其中拥有自治权的城市大多设有市长、市政官员和法庭,并采用分权制衡原则建立起有民主色彩的共和宪政政体,这说明当时西欧A.引领着世界贸易快速发展B.出现资本主义政治制度C.盛行三权分立的民主思想D.蕴含着社会转型的因素13.1565年,非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在一份所需物品清单中列有“在中国交易用的银元和优质银条”,称这些物品“对于维持他们在非律宾的活动非常重要”,希望能用从美洲驶往菲律宾的“首班船尽快送达”。材料说明A.菲律宾获取太平洋贸易中心地位B.菲律宾成为西班牙亚洲扩张的先锋C.中国逐步丧失国际贸易优势地位D.美洲是西班牙掠夺财富的重要来源14.18世纪英国克劳利铁厂针对上下班按时钟打铃存在人为调慢或调快时钟问题,制订《手则读本·监察员守则》“除了告诫员的钟,任何人因此之故不得以其他的钟、铃、表或日晷来计算时间:除了管钟人,这个钟指的时间决不允许任何人变动”,此规定A.使时间计量标准更为精准和科学B.顺应了社会生产组织变化的要求C.缓解了铁厂所有者与生产者矛盾D.有利于加强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15.1922年4月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西方列强拒不答应苏俄的相关要求。结果苏德双方在热那亚近郊拉巴洛签订了《拉巴洛条约》,条约规定“双方同时取消由于战争造成的损失,并对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本着互利的原则进行调整”。法国等协约国的外交家们以条约破坏《凡尔赛和约》为由要求立即废除。材料说明A.苏德结盟破坏凡尔赛体系秩序B.苏俄的外交环境有所突破C.德国法西斯政权力推自主外交D.协约国顽固坚持冷战思维16.二战后,盟国在战争初期所勾画的战后秩序与战后实际形成的秩序有着相当的不同,原先共同作战一同谋划战后安排并分担维护世界和平重任的盟国,战后数年便分成敌对的两大阵营,对纳粹和侵略的惩罚尺度大幅降低。战后秩序出现了最初所意想不到的变化说明了A.国际战略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B.战时盟国确定的战后秩序受到根本性挑战C.反对霸权主义已经成为时代主题D.苏联因体制独特开始难以见容于其他大国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春节,俗称“过年”,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岁首”新年祭祀。周代正式出现“年”的名称,“年,谷熟也。”《诗经·周颂·丰年》所记“为酒为酸,桑畀祖批,以洽百礼,降福孔皆”,说明此时年俗元素已经萌芽。泰朝春节为十月初一,称为“元上”,皇帝舍在此日率文成百官祭天祭祖,裤祝来年风调雨顺。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将正月初一定为“岁首”,亦称“正旦”,春节节期至此固定。汉代朝廷通常会举行伸礼、朝会、奖赏、聚宴等隆重的庆贺仪式,文成百官要在最为盛火的“正朝”仪式上向天子行贺年礼,以此强调礼法、彰显国成。-摘编自萧放《节日里的中国:春节》等材料二魏晋以后,春节民俗日渐丰富。唐开元《假宁令》规定:“元日、冬至各给假七日。”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民间则固家守岁,设宴欢庆,晚翠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回礼表关爱之情。宋元时期,年节出游寺庙宫观的风气很甚,“宝马雕车香满路,风景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杂要百戏“奇巧百端,日新耳目”。明清时期,鞭春牛、祭灶神、贴年画、吃春饼、猜灯随等活动更加兴盛。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及地区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摘编自重彦经《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中国传统券节图形符号研究》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至秦汉春节礼仪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春节习俗的演变趋势(6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府积极推动传统节日申遗的意义。(4分)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近代中国,洋货凭借其质量与价格的吸引力,在市民追求社会地位与时尚潮流的过程中,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然而热衷于选购国货,并希望借此实现国强民富的观念也长期影响消费潮流。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积极举办国货展览会,并严令各省市总商会,国货商品必须冠以国货字样;社会上也出现了要求商店销售国货并禁售洋货的呼声;与此同时,中华总商会以及各地商会纷纷颁布有关国货销售的章程;当时的新闻媒体也在积极宣传国货:1932年,国民政府宣布将次年定为“国货年”,国货运动如火如茶的展开对普通民众的消费习惯与消费行为的转变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摘编自谭玉秀等《消费行为下的家国情怀-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货运动再思考)材料二青年消费者愿意为国货买单,既与其内在的“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倾向关系密切,也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民族自信心的显著增强以及国货品质的全西提升息息相关。从国内生产结构来看,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国货早已摆脱“廉价”“低质”“山寨”“仿冒”的标器,而是发展到兼顾品质、科技和时尚的新阶段。从全球产业结构来看,中国制造已实现了以服装、家具、家电为代表的“老三样”大量出口到以新能通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外贸“新三样”扬帆出海的转型升级,真正展现了国货品牌的改头换面。“新国货崛起”不仅重塑了青年消费者的国货认知和消费选择,更推动国潮从“支持国货”拓展至更广泛的文化旅游领域,所以我们能够看到,近些年国湖从国货数冯、国湖服饰、国货美妆、国产影视、国漫国游、文化遗产等各个领域全面爆发,-摘编袁文华《国家认同视城下青年国潮消费的表征,动因与引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掀起的国货运动的特点及历史背素。(8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析“新国货崛起”原因。(6分)1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飞跃,欧美国家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人们在物质生活逐渐满足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愈发迫切。此时,一些新兴的文化精英阶层开始倡导“文化启蒙运动”,他们主张通过博物馆、艺术展览等文化载体,提升大众的审美与知识素养。以美国为例,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这一时期不仅扩大了馆藏规模,还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向公众善及艺术与历史知识,吸引了大量城市居民前往参观,为文博旅游的萌芽奠定了社会基础。一摘编自【关]丹尼尔·J·布尔斯延《美国人;民主的历程》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面临“滞胀”危机,传统产业发展受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三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5-04-24 00:30
14页
-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三模试题 历史 PDF版含答案
2025-04-24 00:30
8页
-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三模试题 生物 含答案
2025-04-24 00:30
10页
-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三模试题 地理 PDF版含答案
2025-04-24 00:30
9页
-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三模试题 物理 PDF版含答案
2025-04-24 00:30
9页
-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三模试题 数学 PDF版含答案
2025-04-24 00:30
13页
-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三模试题 政治 PDF版含答案
2025-04-24 00:30
8页
-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三模试题 化学 PDF版含答案
2025-04-24 00:30
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