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高三期末语文答案
高三期末语文答案
格式:pdf页数:4页大小:288.4 K上传日期:2023-11-21 09:10浏览次数:69 侵权/举报

2023年湖北省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高三语文答案【解析】1.C“兴”是由物及心,“比”则是由心及物故选C。2.BA.“因为……所以……错误。原文“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可知,因果关系颠倒。C.“只是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错误,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例如“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所以常要把抽象概念的情意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才能引起读者的感发”,这是从读者方面而言的。D.“反而超越了唐诗”错,原文只是说“所以要另辟蹊径,另辟一条新路出来,反而走到了通俗的这个世界上去,把通俗重新开创新经验”,词并没有超越唐诗。故选B。3.D“见物起兴”指看到了某一物象,引起内心的一种感发。A.由看到的“锦瑟”而引发对人对青春“华年”的追忆。B.由看到的“桃花”而引发对新婚女子的美好祝福,是由物及心。C.由看到的“桑叶”而引发对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思考,是由物及心。D.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是由心及物,不属于“见物起兴”的范畴。故选D。4.①材料一首先提出词中有比兴寄托的深意的观点;②接着通过举例,分别对“兴”的“见物起兴”和“比”的“以此例彼”的内涵特点进行阐释;③最后分析了“比兴”从古诗的心物交感到“言在此意在彼”的含义变化过程。5.①诗歌创作中有“比兴”手法,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有“言在此意在彼”的美刺托喻的意思。②“离骚初服之意”,是指屈原遭遇忧愁却保持最初的美好本质和高洁志向。③温庭筠以女子自比,表面是写女子梳妆,求爱情而不得,实质是自比闺中怨妇,表达男子求功名而不得的情感。二者都运用了比兴寄托。6.DD.“周校长对王天浩的相关想法最开始不看好”不合文意。原文写邱平安表示反对时,周校长说“我觉得可以试试”,表明周校长是认可这个想法的,而“命令做好应对行动暴露的准备”是行动计划周密的体现。故选D。7.BB.“因为藐视敌人而得出的”分析不当。根据原文“他相信伪军害怕弄出动静,不会开枪的”可知,王天浩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因为他了解敌人的心理,而不是“藐视”敌人。故选B。8.①率性耿直。周校长等领导在紧张地研究突围方案,王天浩不经请示地硬闯进来。②胆大心细,做事果断。平时留心观察,为部队找到了一条通往悬崖的隐秘退路;颜青恐高,王天浩果断采取措施,帮助队伍突围。③有勇有谋。他向领导提出突围的周密计划;他敢于只身接近伪军,并用一只公鸡就将把守道路的十几个伪军引开了。9.①小说开头写日军实行残酷的“大扫荡”,包围了二中队所在的东梭庄,营造了紧张的气氛。周校长和邱平安等人紧张地研究如何突围,王天浩给大家带来了希望。②在突围中,日伪军的重兵把守和悬崖峭壁的阻隔。使气氛紧张起来;王天浩用一只公鸡引开了十几个伪军,气氛舒缓了一些。③颜青有恐高症,拽着绳子不敢往下滑,大家慌神了。王天浩最终想办法让她安全落地了。10.B句意:太上皇刚平定京城的时候,得到辛处俭的妻子,稍稍蒙受宠爱。辛处俭当时任太子舍人,太上皇听到此事很不高兴,就下令将辛处俭调出东宫任万年县令。辛处俭常怀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语文答案(共4页)第1页恐惧之心,经常担心不能保全头颅。“处俭”,是“时为太子舍人”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AD;“常恐不全首领”是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C。故选B。11.DA.正确。B.正确。“遽”:急忙、匆忙。句意:急忙进宫见太宗说。/“遽”:急忙、匆忙。句意:急忙扑过去捉它。可见,两处的“遽”意思相同。C.正确。“人主”指一国之主,也作“人君”。句意: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句意: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D.“意思相同”错误。“抗”:呈上。句意:陆氏也上表。/“抗”:抵制。句意: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可见,两处的“抗”意思不同。故选D。12.DD.“唐太宗认为陆氏担心暗中获罪遭贬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错误。从“外人意见,或当如此”可知,唐太宗认为陆氏担心暗中获罪遭贬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故选D。13(1)现今郑氏的女儿,很久之前已经许配给别人,陛下聘娶她时没有怀疑,也没有询问,此事传播到全国各地,难道是作为百姓父母的国君应有的道义吗?(2)郑氏女许配陆家,没有确切的证据,隆重的礼仪已经举行,不可中途停止。(1)“许”,许配;“取”,通“娶”,聘娶;“顾问”,询问;“岂……乎”,“难道……吗”。(2)“适”,许配;“显然”,确切;“状”,证据;“既”,已经;“中止”,中途停止。【14题详解】①魏徵善于进谏(直谏),②唐太宗善于纳谏(承认错误、改正),③魏徵与唐太宗对人性的洞察。(一点一分,共3分)参考译文:贞观二年,隋朝通事舍人郑仁基的女儿年方十六七岁,是个容貌美丽的绝代佳人,当时没有谁比得上她。文德皇后访寻到后,请求留在后宫,作为妃嫔,太宗聘此女,封为充华。诏书已发,但册封的使者尚未出发。魏徵听说这个女子已经许配给陆家,就急忙进宫见太宗说:“陛下作为百姓的父母,抚爱百姓,应当以百姓的忧虑为忧,以百姓的欢乐为乐。自古以来,有道德的君主,把百姓的心愿作为自己的心愿,所以君主住楼台亭榭,就想到百姓应有房屋安身;君主吃着美味佳肴,就想到百姓应该没有饥寒交迫的担忧;眷顾妃嫔之时,就要想到百姓也有娶妻成家的欢乐。这是国君的处常之道。现今郑氏的女儿,很久以前已许配给别人,陛下聘娶她时没有怀疑,也没有询问,此事传播到全国各地,难道是作为百姓父母的国君应有的道义吗?我听说的虽然还不十分准确,但深恐它会损害圣上的美德,事情不敢隐瞒。君王的一举一动,都一定要记录下来,我所希望的是陛下特别留神思考。”太宗听了魏徵的话,非常吃惊,亲自写诏书答复他,深深地自我责备,于是停止派遣册封的使者,下令将郑氏女送还给她的旧夫。左仆射房玄龄、中书令温彦博、礼部尚书王珪、御史大夫韦挺等说:“郑氏女许配陆家,没有确切的证据,隆重的礼仪已经举行,不可中途停止。”此外,陆氏也上表说:“我的父亲陆康在时,与郑家有交往,有时互相馈赠资财,当初没有婚姻交涉约为亲戚。”并说:“外人不知道实际情况,妄自有这样的传说。”大臣们又劝太宗娶郑氏女。太宗于是很狐疑,就问魏徵说:“群臣或许是顺从旨意,陆氏为何过于这样分辩?”魏徵说:“依我考虑,陆氏的本意可以知道,他把陛下等同于太上皇。”太宗说:“为什么呢?”魏徵说:“太上皇刚平定京城的时候,得到辛处俭的妻子,稍稍蒙受宠爱。辛处俭当时任太子舍人,太上皇听到此事很不高兴,就下令将辛处俭调出东宫任万年县令。辛处俭常怀恐惧之心,经常担心不能保全头颅。陆爽认为陛下现在虽然宽容了他,但担心以后暗加谴责贬官,所以再三自我表白,本意就在这里,不值得奇怪。”太宗笑着说:“外边人的想法或许是这样。然而我所说的话,没有能够使人一定相信。”于是发出诏书说:“现在听说郑家的女儿,过去已接受别人礼聘,先前发出诏书的时候,对此事没有详细审查,这是我的不对,也是有关官署的过失。授充华的诏册应停止执行。”当时的人没有一个不称赞感叹!15.DD.“见七星北斗如剑横放,写出一种兵戈气”说法有误。该句意思是指戚继光看书直到满天星辰,宝剑也是横放在身边,不敢有丝毫懈怠,随时准备上阵杀敌。此处的“宝剑”是实指而非虚指。故选D。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语文答案(共4页)第2页16.同:二人都有建功立业的志向,都希望有一番大丈夫立世的作为;二人都有一种不甘平庸、慷慨豪迈的英雄气概。异:二人境界与格局有高下之别。班超以封侯为人生志向,侧重个人功名;而诗人志向不在封侯,而在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侧重平治天下,更有一种无我的至大至刚的崇高精神。本诗尾联“但愿海波平”意思是“早日扫清倭寇才是我的愿望啊!”;班超所说的“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意思是“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可看出他们都有高远志向,不甘于碌碌无为。班超实现志向的方式和目的是“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也就是求得封侯以使个人立言立名。但戚继光却直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意指升官封侯并非是我内心的真正志向,但愿我大明的沿海风平浪静,早日扫清倭寇才是我的愿望啊!这里是反用班超的典故,表明他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更有一种无我的至大至刚的崇高精神。这一反用,高下立判。17(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2)多于南亩之农夫多于在庾之粟粒(3)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18.①博大精深②目不暇接③发扬光大19.运用排比,形式整齐,语言表达富有气势与韵味,更加丰富饱满地突出文物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将文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突出其对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20.与文物“对话”,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能让我们感受到弦歌不辍的传承。21.B原文中“土味文化”是表示特定称谓。A.表示反讽。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强调。D.表示引用。故选B。22①究其原因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③它并非是一蹴而就的23【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两则材料都围绕“过去”“现在”“未来”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立意的核心。史铁生认为“今天”是“设想过去”和“幻想未来”的基点,“今天”关联着过去和未来。站在“今天”回望过去,可以有反思和总结;站在“今天”想象未来,今天就是未来的起点,影响着未来的发展。李大钊的名言是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思考。那么这三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李大钊说“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所有的努力成就了现在,而现在所做的一切又影响着你的未来;因此他认为“现在”连接着“过去”和“未来”,三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在这三者之中,史铁生和李大钊又特别看重“现在”,因为“过去和未来都刮着现在的风”,“‘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有了“现在”,“过去”的荣光方能延续,“过去”的错误方能改正;有了“现在”,才会有光明美好的“未来”。“现在”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环。如此,我们应该好好把握“现在”,做好“现在”该做的事,这样才不负“过去”,展望“未来”。写作时要注意把为何要珍惜“现在”,做好“现在”,放入“过去”与“未来”的整个链条当中去思考,这样才能明白“现在”的重要性。这才是出题者的真正意图。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语文答案(共4页)第3页写作时要把“过去”“现在”“未来”当成一条动态的链条,每个环节都对另外两个环节有影响,从而必须要正确面对这三个环节,找到正确态度和最佳做法。如“过去”,如果做得好,那么“现在”就应该继续过去的做法;如果做得不好,不要只是沉浸于懊悔当中,应在“现在”改正,为“未来”奠基。面对“未来”,空想不切实际,要想赢得未来就必须做好“现在”,你的“现在”就是你“未来”的延伸。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应该思考如何做好“现在”,才能更好地把“过去”和“未来”连接起来,如珍惜时间,脚踏实地,努力拼搏等。总之,青年应该有整体意识,着眼于“未来”,修正“过去”,珍惜“现在”,用努力奋斗争取光明的“未来”。【参考立意】(1)“现在”继往开来。(2)铭记过去,珍惜现在,相信未来。(3)做好“现在”,不负过去,赢得未来。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语文答案(共4页)第4页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WORD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