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福建省泉州市2025届高中毕业班适应性练习卷语文答案
福建省泉州市2025届高中毕业班适应性练习卷语文答案
格式:pdf页数:22页大小:607.6 K上传日期:2025-05-01 02:13浏览次数:319 侵权/举报

泉州市2025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五)语文评分说明及试题分析一、阅读(74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Ⅰ为信息类文本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综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以及分析原文论证的能力。材料一摘编自苏刚《创新与传统的辩证——人工智能在中国书法艺术中的应用》,材料二摘编自胡昌民《人工智能与手工艺互鉴融合》,经适当删改,适合高中毕业水平考生的阅读和理解。1.(3分)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和C级。本题要求考生选出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C。C项,来源于材料二的第2段。第2段指出:“手工艺人创作需要从生活素材中提炼典型人物和事物,而AI的优势正在于能够无所不及地消化任何艺术策划,并系统、广泛、多样地展现不同创作提示,依据主题立意,调遣相应素材,在提炼比对中形成主体形象和形式。”这段文字指出手工艺人和AI在形成主体形象方面各自的路径,手工艺人需要从生活素材中提炼,而AI则是经过消化艺术策划,展现不同创作提示,依据主题立意,调遣相应素材,提炼比对等一系列过程去形成。在这一过程中,AI对艺术策划的消化是无所不及的,所谓“无所不及”是没有地方不能达到的意思,而非不需要。因此C项说AI无需任何艺术策划就可实现同一个主体形象的形成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故C项不正确,是本题的答案。2.(3分)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和D级。本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内容,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D。D项,来源于材料二的第3段。第3段指出:“尽管AI能为传统工艺美术带来巨变,但由于手工艺构建了受众面广泛的大众文化基础,同人们的审美需求关系密切,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无论什么民族、地域、文化,现代工业化如何发达,时尚方式如何新潮,但根植民间的传统手工艺将永远不会过时,在东西方现代科技工业高度发展时代仍然具有存在价值,成为永不落伍的时尚,它的文化影响力将会代代延续,经久不衰。”此段先以“尽管”表示让步,承认“AI能为传统工艺美术带来巨变”这一情况,接着用“但”提出另一种情况,形成转折,并以“由于”“所以”这一体现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了“根植于民间的传统手工艺的存在价值和文化影响力将会经久不衰”这一看法,以及形成这一看法的原因是“手工艺构建了受众面广泛的大众文化基础,同人们的审美需求关系密切,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选项把原因说成是“AI能为传统工艺美术带来巨变”,缺乏逻辑依据。故D项说法不正确,是本题的答案。3.(3分)B2025届监测(五)语文评分说明及试题分析第1页(共22页)【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综合利用信息进行实证、推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题干要求选出最符合材料一中所说的“弱人工智能”的一项,答案是B。材料一第1段指出,“弱人工智能”指的是专门设计用于处理特定任务的人工智能系统,其本质在于优化特定领域的操作,并不具备自我意识或人类般的理解能力。B项“AI把一张蜀锦的照片快速转化为绣稿”属于“优化特定领域的操作”,最能体现“弱人工智能”的本质特点。而A项AI创作出《祖国颂》画卷,C项AI设计出满足特定需求的图案,D项AI根据参观者的语音指令即兴创作乐曲,都不是“优化特定领域的操作”,它们的创作与设计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AI具备人类般的理解能力。故B项最符合材料一中所说的“弱人工智能”,是本题的答案。4.(4分)①客观呈现有关AI技术的认识,可使论述更周密。②有利于读者对AI技术有更全面的认识,可激发读者对AI的探索与思考。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评分说明】①考生答案应针对材料一在谈论AI书法时多次提及他人观点的作用作答,否则不给分。②考生答案意思混乱、不合逻辑,应酌情扣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和C级。材料一谈论AI书法时,主要看法是AI书法“缺乏即时的人类情感输入,其创作过程更显机械和预设”;AI书法“能够达到高度的技术精确性”,“但缺乏传统书法的‘灵气’”。同时,作者还提及他人的观点:“AI具备某种程度的主体性意识”“机器可以具备意识与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智能”“智能正与意识脱钩”等。作者提及这些观点,客观呈现对AI技术的不同认识,使文章不囿于一己之见,可体现作者的开放态度,使论述更周密;同时也有利于读者对AI技术有更全面的认识,可激发读者对AI的探索与思考。5.(6分)AI为传统艺术创作提供新的工具,其创作缺乏人类情感的输入,而艺术创作需要人类赋予情感和灵性;只要人类在艺术创作中珍视自身价值,不放弃主体地位,就不会被包括AI在内的工具所取代。答对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评分说明】①考生答案不是从AI技术与传统艺术融合的角度,去谈对“取代人类的从来不是工具,而是人类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放弃”一句的理解,不给分。②考生答案意思混乱交叉,应酌情扣分。③考生答案要点不是本答案所提供的,但言之有据,析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025届监测(五)语文评分说明及试题分析第2页(共22页)【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和C级。AI技术与传统艺术的融合,并非取代人类,而是拓展创作边界。AI为传统艺术创作提供新的工具和手段,创新艺术的表达方式、表现形式;而传统艺术则为AI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AI可以辅助艺术家激发灵感、创新形式,但其创作缺乏人类情感的输入,从这点看,工具是无法取代人类的,因为工具运行无法替代人类的审美追求、情感投入和灵性赋予,而这些又是艺术作品的核心价值。因此,只要人类珍视自身价值,坚守创作主体地位,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不会被包括AI在内的工具所取代。【讲评建议】1.要引导学生掌握复合文本的基本特点,快速理清材料的内容思路,辨析核心概念,推断结论的隐含前提,判断看法和支撑材料的一致性。2.要引导学生明确复合文本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信息、分析综合、评价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3.要培养学生快速把握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分析材料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的能力;指导学生根据已知信息进行推断、提炼和表达信息,能够依据文本的相关信息解决具体情境中的实际问题,对接社会发展要求;指导学生建立文本内外的关联,能够结合学过的课文对文本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4.要注意指导学生精准细致地分析语句,准确捕捉其传递的信息,以及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5.要注意指导学生读懂不同文体的信息类文本,学会有效提取、分析并整合文中的各种信息,理解其突出的表达特点。6.解答客观题时,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综合比较,提炼有效信息,辨析选项信息是否源自文本,其理解分析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推断评价是否合理。解答主观题时,要引导学生审清题干,根据题干指示,整体把握,紧扣文本作答。(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Ⅱ为文学类文本阅读,采用复合文本形式进行考查。文本一节选自现代科普作家、地质学家刘兴诗创作的科幻小说《美洲来的哥伦布》最后一章的开头部分,文本二摘编自董仁威主编的《科普创作通览》。刘兴诗,四川德阳人,曾任北京大学副教授、成都理工大学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地质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主要研究领域是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刘兴诗1952年开始科普文学创作,是新中国第一代科普作家,其代表作《讲给孩子的中国大自然》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刘兴诗主张科幻作品应具备科学与社会双主题,在切实可靠的科学基础上萌发幻想,注意反映现实生活,避免闭门造车,这一创作主张在《美洲来的哥伦布》的创作中得到了生动的阐释。独具特色的科幻小说《美洲来的哥伦布》将科学主题与社会主题完美结合,发表后曾在香港等地引起轰动,被称为中国硬科幻流派的代表作。文本二是关于刘兴诗科幻创作的文学评论,主要介绍刘兴诗“科学幻想是科学研究的延伸”这一科幻创作原则,恰好可作为文本一创作意图和文本内容解读的生动注脚。为适应考试要求,易于考生理解和把握,对文本一做了部分删改,对文本二做了摘编处理,两个文本均适合高中毕业水平考生的阅读和理解。6.(3分)C2025届监测(五)语文评分说明及试题分析第3页(共22页)【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和D级。本题要求考生选出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C。A项考查对小说开头交代背景的内容的理解;B项结合《老人与海》中的名言,考查对小说中重要语句的理解;D项考查对小说中比喻手法的分析鉴赏,均合理恰当。C项考查对小说中细节描写的分析鉴赏,“小船像摇篮一样在水波上轻轻晃荡,就像是在可爱的英格兰故乡的农舍里,妈妈正坐在我的身边,轻声哼吟着一支最悦耳动听的摇篮曲催我入睡似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我”经历了海上风暴后的感受,选项前半部分将这种感受概括为“如在故乡摇篮里的感觉”,这是正确的;但选项后半部分紧接着说“意在表达‘我’的孤独以及对家乡的怀念,丰富了小说的主题”,其分析鉴赏则是有误的。表面上看,“我”乘坐独木舟漂流大海,相对于大海的广阔无垠而言,当然是孤独渺小的,在这种情况下怀念家乡,以慰藉孤独之感。但事实上,作者在此描写小船“像摇篮一样在水波上轻轻晃荡”并非为了与大海的广阔形成对比,而是要借此写出大海此时的平静,以便与上一段描写大海风暴形成对照,从而表现大海的神秘莫测。如果考生注意到本段开头的句子是“海,在远处模糊不清地吟唱着”,段落后半部分还有“虽然眼前已经逃过一场风暴的袭击,但是漂泊在这风云莫测的大洋上,会不会未曾被墨西哥湾流冲带到彼岸,就在中途葬身鱼腹?”等心理描写,对此应不难理解。另外,作者由“摇篮”联想到故乡农舍里妈妈的摇篮曲,有何用意呢?结合上述的分析也可以得知,作者这一联想的用意同样是为了突出大海此时的平静,文中所写的“故乡农舍”“妈妈哼吟摇篮曲”其实都是平静安宁的生活场景,它们与大海中的孤舟如果说有什么相似之处,那只能说是平静的氛围相似。因此,文中关于故乡农舍等的联想,意在凸显大海暂时的平静,并引出下文“我”关于“葬身鱼腹”的顾虑,为下文情节作铺垫。可见,将“小船像摇篮一样在水波上轻轻晃荡”理解为“孤独”,将“像是在可爱的英格兰故乡的农舍里,妈妈正坐在我的身边,轻声哼吟着一支最悦耳动听的摇篮曲”理解为“思念家乡”,这是对文本的曲解。故C项分析鉴赏有误,是本题的答案。7.(3分)B【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在领悟作品感情、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对文本理解所涉及的复杂因素进行审美鉴赏和审美评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和D级。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B。A项结合哥伦布的身份,认为“美洲来的哥伦布”这一标题“新颖别致,又意味深长”;C项对比《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描写,认为文中写“蓝幽幽的海水”暗含人物心理;D项对比《老人与海》中勇斗鲨鱼的故事情节,认为二者“叙写的搏斗场景及结果也有所不同”,均合理恰当。B项指出“我”出海的装备——独木舟、鱼叉、水罐,具有“简陋”的特点,进而分析小说写出海装备的简陋,具有“为后文情节伏笔”和“突出‘我’航海经验丰富的形象特征”的作用。结合全文内容来看,“独木舟”与“我”海上覆舟的情节有关联,“鱼叉”与“我”斗鲨鱼的情节有关联,“水罐”与“我”饥渴而至于昏倒的情节有关联,因此,选项所说的“为后文情节伏笔”是能够成立的;但综合小说的整体内容来看,“我”之所以选用“独木舟、鱼叉、水罐”作为出海装备,而拒绝“各种现代化的航海设备”,拒绝“直升飞机和汽艇”护航,是为了尽力还原当年古印第安人出海的情形,以便更科学严谨地验证古印第2025届监测(五)语文评分说明及试题分析第4页(共22页)安人曾顺海流漂流到英格兰的考古推断。因此,文中刻意交代出海装备的简陋,不是为了表现“我”航海经验的丰富,而是为了表现“我”勇敢顽强的形象特征,进而表现“我”执着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科学的情怀。综上所述,B项的说法有误,是本题的答案。8.(6分)①可以映射“我”海上遇险的场景,更真实立体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WORD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