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二模考试地理试题分析一、选择题题组:1~2,1.B2.D【解析】第1题,首先,需正确理解设问中“接住”的含义,“接住”在这里是一个形象化的表达,通常用于商业或产业语境中,表示企业成功承接、消化或完成了某个大订单或挑战。东莞石排镇被称为世界“潮玩基地”,暗含其拥有完整的潮玩产业链(设计、模具、生产、包装等),在政府的帮助协调下,企业可以依托周边配套资源快速响应大订单,B正确。政府的支持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不是接住本次大订单的主要原因,D错误。企业知名度较高,在承接亿元大订单时能起到一定作用;智能生产速度快,仅会缩短生产时间,短时间内完成大订单只能依托区域产业链齐全,A、C错误。第2题,“高质量发展”对石排潮玩产业而言,本质是从“量”到“质”的跨越,包括经济价值上提高利润率(如原创IP产品利润可达代工的5倍以上);社会价值上创造高技能就业岗位,推动城镇升级;文化价值上通过潮玩传递中国文化,提升全球影响力。由材料可知,石排镇众多的潮玩企业中代工生产、授权二创、自主品牌占比约为7:1:2,可见代工生产比重大,自主品牌比重小,所以,未来石排镇为促进潮玩产业高质量发展需重点关注原创设计研发,D正确。A、B、C仅优化了产业链的部分环节,错误。【命题意图】本题组以2025年春节期间热映电影《哪吒2》周边产品创设情境,要求考生运用工业区位因素、产业转型升级等必备知识与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认识和处理产业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等学科关键能力解决问题,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考查要求,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的考查。这个春天,一部动画电影让全中国陷入狂欢。《哪吒2》全球票房直逼160亿,让中国动画首次跻身世界影视前五,见证了中国动画的崛起,点燃了14亿人的文化自信。本组题通过石排镇潮玩产业巧妙地将《哪吒2》电影与高考必备知识建立联系,选用学生能达到情感共鸣的这一生活情境,弘扬文化自信,聚焦立德树人功能。题组:3~4,3.D4.D【解析】第3题,由图1可知,合肥市2010-2011年常住人口增加了“752-571=181万”,约占2010年总人口的1/3。人口回流、落户条件放宽带来的人口迁入增加,以及人口出生带来的自然增长,一年内均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增量,因此A、B、C错误。2011年,合肥与芜湖、马鞍山“三分巢湖”,一举获得3000多平方公里土地和超百万人口增量,D正确。一般来说,一个城市一年内人口增量超过百万,最可能的原因便是行政区划变动。第4题,现阶段影响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即人随产业走。合肥市2023和2024年人口增量分别是22万和15万,位居长三角城市群第一,超过上海、杭州、苏州、南京等一线城市,说明合肥这两年产业发展快。实际上,从2008年引入京东方,到2020年投资蔚来汽车,再到布局长鑫存储、晶合集成等芯片企业,合肥以政府资本撬动产业链,形成“芯屏汽合”(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四大战新产业集群。最能拉动人口增长的产业通常具备两大特征:劳动密集型产业与高收入新兴产业。合肥的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制造属于前者,而芯片设计、人工智能研发则属于后者。这种“双轮驱动”模式,使得合肥既能承接省内劳动力回流,又能争夺长三角高端人才。当然,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红利释放:国家级科学中心,长三角一体化政策倾斜,强省会政策等。此外,合肥深谙“抢人先抢心”的真理:全面取消落户政策,推行“租房即可落户”;教育资源向新市民倾斜,2024年新增学位4.2万个;保障性住房供应量三年翻番……这些“组合拳”直接击中了“漂一族”的痛点——“来了就是合肥人,留下就能安个家”。因此,产业和政策是影响合肥人口迅速增加的主要因素,③④正确。社会福利、生活成本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口流动,但相对于产业和政策的影响力度要小得多,①②错误。【命题意图】本题组围绕“人口”主题,从合肥市2006-2024年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入手,创设“安徽省多数城市常住人口出现负增长,而合肥市常住人口增量在2023、2024年连续两年位居长三角城市群第一”这一反差型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该组试题涉及人口迁移的方向、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必备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两个地理关键能力,体现基础性、综合性考查要求,落实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的考查。2023年,合肥以净增21.9万人,成为“全国人口增量第一城”。2024年,合肥以1000.2万常住人口的成绩正式跻身“千万人口俱乐部”,成为全国第18座、长三角第4座千万级城市。这座曾被调侃为“最大县城”的省会,一度跃升为“全球科创枢纽”,上演了一场“逆天改命”的大戏。本题组旨在通过“人口”这一较小切口,让学生调动人口、城市、产业、经济等综合知识,深刻认识现阶段我国“人口变化”背后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这一事关国家“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问题。题组:5~7,5.A6.B7.C【解析】第5题,材料提到阳山县是典型的山区县,且丘陵沟壑众多,说明耕地之间因沟壑众多导致地块分隔细碎,地块规模小,难以集中经营,是制约规模化的最关键因素,解题时应抓住“山区耕地分散”这一核心矛盾,地块分隔细碎是规模化的主要障碍。A正确。山区土壤贫瘠、水土流尖严重可能影响耕地质量,山区后备耕地确实不足,但均不是农业规模化发展最关键的因素,B、C、D错误。第6题,土地整治目标是规模化,增加地块数量会导致更分散,与目标矛盾,应减少农户地块数量,①错误;增加农户地块面积符合“地块规模”整治维度,通过整合零散耕地扩大单块面积,“小田变大田”便于机械化,②正确;降低土地流转成本符合“经营规模”整治维度,促进土地集中流转,推动规模化经营,③正确;缩小连片种植规模与“连片规模”整治目标相反,应扩大连片规模以提高效率,④错误。故选B。第7题,因规模化农业收益更高,土地整治可能吸引部分年轻人返乡务农,年龄结构未必老化,A错误;土地整治前阳山县家庭劳动力多是是“农忙务农,农闲务工”的兼业化模式。土地整治且农业规模化经营后,当地农业劳动力将进一步分化,纯务农的人数增加,纯务工的人数增加,兼业人员减少,B错误、C正确、D错误。【命题意图】阳山县作为典型山区县,其耕地分散、农民兼业化等特点符合我国南方丘陵山区的普遍情况,与高考真题(如2023年全国卷Ⅰ“山区村域耕地细碎化”)的命题思路一致。命题聚焦“土地整治”这一热点,体现农业现代化中的规模化经营和劳动力转移问题,具有现实意义。贴近近年高考关注“乡村振兴”“农业转型”的导向。该试题以广东省阳山县的农业土地整治为背景,重点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考查区域认知(理解山区农业发展的特殊条件如地形破碎、耕地分散等)、综合思维(分析土地整治对农业规模化和劳动力结构的影响)和人地协调观(探讨农业现代化与农民生计转型的关系)。题组:8~10,8.C9.A10.B【解析】第8题,土壤中碳储量的多少取决于土壤碳的收支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壤碳的收入主要来自于植物的枯枝落叶,而支出则主要来自于枯枝落叶以及有机质的分解。阿拉斯加地区广布的针叶林每年产生大量枯枝落叶,为土壤提供了持续、丰富的有机质来源,③正确;该地区纬度高、气温低,热量条件差,微生物分解活动受抑制,使有机质分解速度慢,④正确;再加之冻土致密,低温加缺氧环境,不利于有机质的分解、土壤碳的释放,土壤等有机质收入大于支出,形成深厚的有机碳库,C正确。第9题,结合碳循环的相关知识分析,山火会将植被和枯枝落叶燃烧,固定在植被内的碳被释放到大气中;过火区域植被覆盖减少,光合固碳能力显著下降,植被碳储量减少。山火导致地表温度升高,冻土融化,冻土中的有机碳进入大气;火烧后地表反照率降低,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增加,冻土层加速融化,使封存的上千年有机碳经微生物分解后释放进入大气,土壤碳储量减少。所以,A正确。第10题,计划烧除通过小火清除地表可燃物,使燃烧后的灰烬释放养分(如氮、磷等),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植物快速生长,增强光合作用固碳能力,②正确;同时,减少可燃物积累可降低自然山火风险,避免大火烧毁植被导致的碳释放,并保护现有植被持续固碳,③正确;计划烧除,可以使土壤温度升高,生物分解在一定程度上增加,①错误;计划烧除前后,太阳辐射并没有发生变化,④错误。综上,选B。【命题意图】阿拉斯加冻土区是全球碳库研究热点,契合“碳中和”时代议题,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学解决现实问题的价值;高纬度“针叶林+冻土”组合,突出低温环境下碳循环的特殊性(如冻土融化释放甲烷);区域位置图,考查区域定位能力(纬度高、临北冰洋),隐含对气候(寒温带)、冻土发育条件的推理。试题三个问题的设计体现“现象-机制-对策”的科学思维,符合高考“层层递进”的设问风格。本题以阿拉斯加地区碳储量分布及其对山火和人为烧除的响应机制创设问题情境,涉及碳循环、碳排放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题组:11~12,11.A12.C【解析】第11题,由图3可知,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每两个节气间隔半个月。表1中,清明到立夏一个月,立夏到芒种一个月,芒种到夏至半个月,通过简单计算,这三个时间段太阳直射点纬度分别相差10°25′,6°15′,0°51′,再结合二十四节气的对称性,可推出越靠近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越慢;越靠近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越快。因此,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4个时段中,秋分-寒露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最快,A正确,B、C、D错误。公众号:天海题库第12题,解题思路为:在清明到夏至之间的节气中找到与大寒日对称(太阳直射点纬度相同)的节气。考生可把图3转化为较为熟悉的下图,根据距离二至日的时长和二十四节气的对称性原理,可推出大寒与小雪、大暑、小满太阳直射点纬度数值相同。由图3可知,小满位于芒种和立夏之间,对应表1中的立夏和芒种太阳直射点纬度,可推出小满的太阳直射点纬度介于16°20′N和22°35′N之间,大寒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应位于16°20′S和22°35′S之间,结合选项,只有20°9′S符合题意,C正确,B、D错误。若根据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平均移动速度来计算,认为太阳直射点每月移动纬度大约8°,冬至日太阳直射点纬度为23°26′S,大寒日距离冬至日约一个月,太阳直射点移动纬度大约8°,可推出大寒日太阳直射点纬度约为15°26′S,可得出A错误选项。【命题意图】本题组以二十四节气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创设情境,围绕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设置问题,要求考生运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二十四节气的对称性等必备知识与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解释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等学科关键能力解决问题,落实了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体现了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的考查。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回归运动,但移动速度并不是匀速的,不少教辅和习题中给学生一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匀速运动的误导。本题组材料中给出清明、立夏、芒种、夏至四个节气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利用实证数据,从定量研究的角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速度变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本题组以二十四节气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体会二十四节气的“对称之美”,从而引导学生欣赏、继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题组:13~15,13.D14.A15.C【解析】第13题,由图文材料可知,我国沿岸海域月平均海平面各月均有明显的增水和减水,且其升降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有年周期变化的特点;其中海平面上升多出现在夏秋季节,海平面下降多出现在冬春季节。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国家,且季风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和年周期变化的特点,故选D。潮汐引发海水的涨落多以日为单位,每月也会出
山东省(济宁市、枣庄市)高考模拟考试地理试题分析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山东省(济宁市、枣庄市)高考模拟考试化学答案
2025-05-01 02:15
2页
-
山东省(济宁市、枣庄市)高考模拟考试语文
2025-05-01 02:15
8页
-
山东省(济宁市、枣庄市)高考模拟考试地理
2025-05-01 02:15
8页
-
山东省(济宁市、枣庄市)高考模拟考试生物
2025-05-01 02:15
8页
-
山东省(济宁市、枣庄市)高考模拟考试化学
2025-05-01 02:15
8页
-
山东省(济宁市、枣庄市)高考模拟考试日语答案
2025-05-01 02:15
2页
-
山东省(济宁市、枣庄市)高考模拟考试物理
2025-05-01 02:15
8页
-
山东省(济宁市、枣庄市)高考模拟考试历史
2025-05-01 02:15
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