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知识点>青年成长类作文训练(写作指导+10篇范文)
青年成长类作文训练(写作指导+10篇范文)
格式:docx页数:15页大小:60.3 K上传日期:2023-11-09 18:42浏览次数:157 侵权/举报

青年成长作文训练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一名女子带着七八岁的孩子登上地铁7号线,她先是狠狠地捏孩子的脸,后又打掉孩子的帽子,夺去孩子的手机。换一节车厢后,她把孩子的书包往地上一扔,让孩子当众跪下……孩子不敢反抗,只是下意识伸手去挡。女子的一连串举动,震惊了身边乘客,车厢里有人劝这位女子,她却霸气回怼:“我说我的孩子,我想让他干嘛就得干嘛。”材料二: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该法明确监护人在家庭教育中的职责,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同时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从下列两个任务中任选其一完成写作:(1)给材料一中的这名女子写一封信;(2)写一篇短评,向某晚报《家教纵横谈》栏目投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符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例文:拒绝“家暴”,让孩子快乐成长人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抚养教育子女是为人父母者作为法定监护人的份内职责。一句“养不教、父之过”老话,道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和必须。但怎样的家教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家庭教育促进法》就是一部国家干预和规范家庭教育方式的专门性法律。草案规定“不得有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当属依法制止和矫正不当家教的应有之义。 家庭原本应该是孩子成长的最幸福摇篮,父母也是孩子心目中最亲密和最可信赖的人。地铁中女子的行为已经触犯法律。拒绝“家暴”式教育,要矫正父母的错误认知。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的挨打受骂,不是缘于孩子错误的不可饶恕,而是其父母受传统观念误导的惯性所为。比如,“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才”“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等,这显然是把“动辄打骂”当作最简便和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以为只有让孩子皮肉受苦,才能让其长记性、改过错。这显然是认知误区。拟定“家庭教育法”之后,这种“打骂”教育,就不只是错误,更涉嫌违法,严重的是要受到司法的干预和惩戒的。地铁中女子的行为暴露出她在教育孩子中没有管控好自己的情绪。拒绝“家暴”式教育,父母要管控自己的不良情绪。心理学中有一个描绘坏情绪传染的“踢猫效应”。家庭教育中,由于孩子处于被抚养和管束的被动地位,当父母缘于家庭不和、竞争压力、生活烦恼或外界刺激而引发不良情绪时,无辜孩子就成为其坏情绪的“出气筒”。比如这位母亲,因孩子玩手机大发雷霆,在公共场合随意发火体罚惩戒孩子,这会严重伤害孩子自尊心,使孩子产生敌对、自卑等不良心理效应,甚至有样学样,影响孩子日后的待人处世。 该女子对孩子玩手机的惩戒行为没有顾及到孩子的人格尊严,在众人面前“狠狠地捏孩子的脸,后又打掉孩子的帽子”“把孩子的书包往地上一扔,让孩子当众跪下”,极大的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内心承受巨大的压力。拒绝“家暴”式教育,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个体。实施家教必须将其置于对孩子人格尊重、推心置腹、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切忌“孩子是我生、一切听我的”及“都是为你好、别当白眼狼”的一言堂做派。要赋予孩子表达意愿、辨明是非和自证清白的话语权。不能把说理、反驳误认为是“顶嘴”“不听话”。家庭教育决非个人私事,既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基础、补充和延伸。防止家教中的家暴行为,就当提升家长的法治观念,做到家教有方、惩戒有度,“家法”服从国法。【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是一道给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类型是记叙性材料和引语式材料组合的复合型材料。材料一叙述的是家长粗暴教育孩子的现象。材料二引述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家庭教育促进法》中的相关条文规定。两个材料均关涉“家庭教育”这一话题,构成“现象——法理”的内在联系,评判材料一现象的是非善恶,须参照材料二所述的法律规定。材料一所述的是一个值得反思与探讨的社会现象,这位女子教育孩子的言行举止既不得体,也违背教育科学,更有悖《家庭教育促进法》。“家教”变为“家暴”,这类现象并不鲜见。何以如此?如何消除这类不文明的家教行为?这是作文立意的切入点。《未成年人保护法》早已实施,现在又出台了《家庭教育促进法》,“我的孩子,想打就打”之类的粗暴做法已彻底行不通了,一旦实施便是违法犯罪。孩子并非家长的私人物品,他(她)有独立人格,应得到尊重。家长教育子女,既要合乎教育科学,也要遵纪守法。从写作任务角度分析,“给材料一中的这名女子写一封信”就要求写作文体是实用类文体“书信”,注意书信的格式;因为是以一个陌生人的身份给当事人写的信件,因此要注意说话得体,让当事人能耐心的读完,既要指出“母亲”的错误,又不能说话过激,多从“暴力”教育对孩子的不良影响角度论述,这样应该更容易让人接受,因为本心里,家长还是爱自己孩子的。写“短评”重在就事论事,不能脱离开对材料中“母亲”的做法的评论来行文。写作时,可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如可列举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的事例,也可列举武汉妈妈扇儿子耳光、儿子跳楼身亡的血淋淋的事例,以论述家庭教育中“家暴”的坏处;也可列举如和风细雨般尊重孩子尊严的家庭教育的正面事例,在对比中清楚说理。立意:警惕“家教”变“家暴”,教育子女须遵守法律。“家教”要提质增效,家长教育指导亟待加强。.教育孩子要尊重孩子人格,讲究教育的场合与时机。未成年人身上存在的问题,与其家庭及家教有着密切关联。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灾难,是人类的无奈的“悲怆奏鸣曲”,但也是展现人性光辉的“命运交响曲”。一部人类文明史,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对灾难的抗争史。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最近上海疫情封控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标题自拟,叙议结合。(可选择角度参考:食物与生存,人与自然,自我与他人,个人利益与公共关系,疾病与病毒的意义,国际间的救助合作机制,科技创新与科研伦理等等)例文:在垃圾堆上看太阳这几个月,上海颇为宁静。虽不知屋外情况如何,可我总能翻到那些拍摄上海街头空无一人的航拍视频。曾经车水马龙的马路、高架桥,曾经人流如织的人民广场地铁站,都因疫情,一夕之间变了模样。这几个月,上海颇不宁静。疫情伤亡数据时时上涨,牵动着每一个上海人的心,也牵动着各省市人民的牵挂。刚被居家隔离时,我还在为每天早起抢菜而殚精竭虑,也为久坐家中饱食终日终将脑满肥肠而忧心忡忡,更为自己或许有天也会变“阳”而揪心扒肝、回肠百转。焦虑、恐惧,成了我面对这场灾难的全部情绪。后来,情况稍有好转,我们可以下楼活动了。于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了将近两个月的我,终于下了一回楼,得以在小区绿化林里转转。如今已是五月了,从初春早樱正在开放,到晚樱静静飘落,那郁金香、紫藤花、绣球花……在默默的时光流转中,我都已错过了。如今这片小林子里,触目所及,尽皆是绿,满眼的绿,参差的绿。想着那些无缘得见的明艳与馥郁,我不禁叹了口气。突然,一棵树上,星星点点的红与黑突兀地映入眼帘。定睛一看,我才发现这居然是一棵桑葚。摘了几颗尝尝,入口颇为甘甜。之前,我从未知道这里还有棵可以结果子的桑葚,甚至从未在这片小树林里走走。从前,每日疲于奔命,疲于上课下课,疲于吃饭睡觉。这段时间,在这个静默静态的大环境下,我们好像也有点麻了,刚开始对抢菜还有那么一点点刺激的新鲜感,时间久了,菜也不想抢了,团购也不积极参与了,爱谁谁吧。面对生活,尚且如此麻木;面对这场灾难,更是一天天的麻木。可是,若是我们每个人都这样一直日益麻木下去,我们还怎么去破解这场灾难呢?我们又怎么有勇气去直面下一场更大更危险的灾难?俄罗斯作家格林曾说:“我每天总是在高高的垃圾堆上,看到美丽的太阳升起。”我想,这句话于我们今日来说,就是在这一段艰难岁月里,还是要保有作为人的那一点点浪漫、一点点潇洒,与一点点温情吧。在这个平凡岁月里,也许时势造不了英雄,人们也不需要那么多英雄,我们大多数都只是平凡的普通人。可是灾难总是会有的,灾难也总是会来的,普通人也是要面对灾难的。若是没有这一点点浪漫与潇洒,我们怎么苦中作乐?怎么从这灾难中看到那一点微妙的希望?正是靠着这一点点浪漫与潇洒,个人才有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才有了我们常说的“乐天”,才有战胜灾难,重新迎接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点浪漫与潇洒不是凭空得来的,恰是在每一天这一点一滴、一草一木、一只小猫小狗的审美与关怀中得来的。我们拿什么来直面灾难?也许,就是生活中聊以自慰的这一点点可怜的浪漫与潇洒吧。我们拿什么来抗争灾难?也许,就是每个人心中都想着依然能有这点烂漫与潇洒的希望吧。【写作指导】审题: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审题时,对材料中的两句话,可以采用反问式来解读。第一句话:为什么灾难既是悲鸣曲,又是展现人性光辉的“命运交响曲”?人性光辉展现在哪里?答案可以在马尔克斯的笔下,“哪里有恐惧,哪里就有爱”,疫情与爱情互相成就;可以在加缪的眼中,“即使世界荒芜如瘟疫笼罩下的小城奥兰,只要有一丝温情尚在,绝望就不致于吞噬人心”,悲凉之外总是维系着希望。第二句话:为什么人类对灾难的抗争史地位如此之高,能直接与人类文明史画等号?人类用什么文明、什么思想抗争的这份灾难?或许,当方舱医院里跳起久违的舞蹈,当各地工厂中响起机器的轰鸣,当援鄂医疗队受到至高的礼遇的时候,我们可以得到答案——面对灾难,我们不只有肝肠寸断的悲伤,还有高风亮节的精神,更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明白了这两句话,对于写作任务中“结合最近上海疫情封控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作就容易把握了,更何况试题还给出了许多角度参考。如,在此次上海疫情封控期间,我们面对食物短缺现象,是如何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共渡难关精神的(老奶奶把蔬菜挂门口让邻居取用,房东为租户购置食物等);当面对是否遵从安排进行核酸检测等,个人如何权衡自由与规则的关系等。不管从哪一个角度出发,都要注意,核心思想还是要体现人性的光辉和人类对灾难的抗争精神。立意:互帮互助面对食物短缺,是人类面对灾难的团结抗争史。只有遵守规则,才能应对灾难。人们无私的付出,是应对灾难的有力武器。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福建省启动援疆支教行动,厦门启动“名师出岛”行动,以促进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为贫困地区教育发展赋能;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预计今年6月试运营,厦门已有50余名医护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总院接受培训,总院还将派出管理骨干和业务骨干来厦,助力厦门医疗;疫情中的志愿者因被他人需要而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渴望需要”与“被需要”的价值观在新时代下的内涵与作用值得关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校刊“青年先锋”栏目举办“需要与被需要”征稿活动,请综合材料内涵,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例文:在“被需要”中体现自我价值厦门的教师被新疆需要,因此厦门启动“名师出岛”行动;四川华西医院的顶尖医疗资源被厦门需要,因此华西医院以各种力量助力厦门医疗;而疫情中的志愿者,不论身处何时何地,他们都因自己的付出而被广大人民需要。“被需要”,成了与你我密切相关的事。不论是想“需要”,还是想要“被需要”,都成了我们内心最深的诉求。被他人需要是自身需要的部分延伸。人是社会的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在与他人建立联系时我们会关注到他人的需要,通过满足他人的需要我们不仅能增进感情,也能从中发现自身与他人的差异,体现出自己相对而言读的价值,从而获得满足感、成就感等一系列正面情绪。因此,“被需要”的心态就被建立起来并不断被加强。“被需要”可以用来体现个体的价值。个体的发展有时也要参考“被需要”的角度。社会中的许多职业都是被他人需要的,无论是科学家、医生、军人还是磨刀匠,都有被他人需要之处,正是这些被需要体现了职业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让人们能够全身心进入自己的事业,就如材料中的教师、医生、抗疫志愿者,甚至被唤起巨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