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回顾与积累背诵》复习练习卷班级姓名第一部分:课文回顾1.童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范成大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像桑阴学种瓜”写出了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劳动的天真与快乐。杨万里的“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征”写出了幼童在严寒天气取冰、穿丝的快乐场景。雷震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让我们领略到了牧童晚归的悠闲自在。2.《游子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郊。诗中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两句通过对慈母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了慈母之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两句运用形象的比喻,寄托了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3.按顺序写出与单元导语“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断”相对应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4.读名著故事,与名家对话。(1)《草船借箭》中,我们认识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和嫉贤妒能的周瑜。(2)《景阳冈》中,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让我们看到了他勇武机敢的英雄性格。(3)《猴王出世》中的石猴更是活泼可爱、敢作敢为。(4)《红楼春趣》选自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林黛玉和贾宝玉。5.夜晚的山村,明月升起,惊动了山中的鸟儿,它们在这春天的山涧中鸣叫。这样的景色让我想起了《鸟鸣涧》中的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6.通过学习,我们积累了不少描写儿童的诗句。(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2)《稚子弄冰》中的“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3)《村晚》中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7.《游子吟》中,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讴歌两句诗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8.《鸟鸣涧》中,前两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写出了夜深人静的情景;后两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鸟儿鸣叫的声音衬托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9.汉字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字体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以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五种字体最为典型。10.下面的每幅画都代表一个字,请你猜一猜,写一写。(1)鲜(2)休(3)从(4)雷11.“李”姓历史名人众多。战国时期的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汉代的李广抗击匈奴,威名远扬;隋代的李春是著名的桥梁专家,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就是他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唐代的李白被誉为“诗仙”;宋代的李清照是一位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12.诗中有情。(1)《从军行》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抒发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借遗民之口表达了诗人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4)《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流露出了戍边者思乡的愁怨(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诗人目送友人时的离愁别绪。13.文中有义。(1)《青山处处埋忠骨》再现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形象(2)《军神》表现出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3)《清贫》展现了一位共产党人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品质。(4)《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写祖国大好河山陷于敌手,诗人借遗民之口表达了自己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作返乡的准备,凸显了诗人急于返回故乡的喜悦之情。11.把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及其释义补充完整。(1)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2)不惑:指人四十岁(3)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4)花甲:指人六十岁(5)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6)古稀:指人七十岁(7)而立:指人三十岁(8)期颐:指人一百岁12.把名言补充完整。(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3)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4)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5)人有耻,有所不为。——《朱子语类》13.把歇后语补充完整。(1)外甥打灯笼——照旧(舅)(2)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3)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4)咸菜烧豆腐——有言(盐)在先(5)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14.《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15.《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宋江一及时雨林冲一豹子头吴用一智多星柴进一小旋风武松一行者16.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第二部分:积累背诵1.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许多慷慨激昂的爱国名句,如本学期我们学过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身经百战、磨穿铁甲也在所不惜,不取胜、誓不归的戍边将士;“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让我们感受到了金统治区的遗民百姓对南宋朝廷收复失地,一年又一年的热切期盼。2.古代名言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是《孟子》中关于“仁”的观点;“多行不义,必自毙”告诉人们不义之事做多了,一定会自受其害;“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是《朱子语类》对人们的劝诫。3.漫步中国古典名著长廊,我们认识了许多人物: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鲁莽刚猛的李逵,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这些人物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孙悟空,这个人物出自《西游记》,这部作品主要写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4.书中有“义”。(1)《左传》中,“多行不义,必自毙”(2)《孟子》中,“恻隐之心,仁之端也”(3)《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长戚戚”。5.古诗中包含了多种情感。①“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表达了诗人对农村儿童的赞扬之意②“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之情。6.“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限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这段话选自课文《自相矛盾》7.《景阳冈》选自古典名著《水浒传》,这部小说中的故事还有拳打镇关西。《红楼春趣》讲述的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8.根据关键词写诗句。(1)稚子银钲: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2)池塘落日: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3)黄沙楼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4)黄河孤城: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9.根据语境填写古诗句。(1)诗中有趣。①读诗句“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我仿佛听到小孩子敲冰和冰块落地的声音②读诗句“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我仿佛看到了乡村儿童学大人种瓜的场景③读诗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我仿佛看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样子。(2)诗中有情。①“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是母亲对游子的深情②“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戍边将士决心报国的爱国热情③“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是陆游对在金统治区的原宋朝百姓的深切同情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李白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3)诗中有景。①“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描绘了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②“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描绘了边塞雄阔苍凉的景色③“绿遍山原白满川,子归声里雨如烟”描绘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色。10.根据古诗内容填空。(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细致的描绘,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的劳动场面。诗的后两句表现出乡村儿童的天真可爱。(2)古诗《村晚》形象地描绘了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吹奏的情景。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牧童骑牛晚归图。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回顾与积累背诵》复习练习卷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