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课件>必修下 第2单元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必修下 第2单元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格式:docx页数:15页大小:1.7 M上传日期:2023-11-10 23:47浏览次数:662 侵权/举报

第4课 中古时期亚洲[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亚洲文明的特点。[素养目标] 1.搜集伊斯兰教兴起的历史事实,理解伊斯兰教兴起的原因及影响。(历史解释)2.结合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扩张的地图,认识奥斯曼土耳其崛起的历程及影响。(时空观念)3.结合德里苏丹国家疆域图,认识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的扩张及文明特点。(时空观念)4.搜集相应的史料,认识大化改新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大化改新后日本进入幕府政治的原因。(史料实证、唯物史观)一、阿拉伯帝国1.建立(1)背景①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②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③到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2)建立①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②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2.鼎盛时期政治稳定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各部大臣事务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部门以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经济繁荣工商业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城市帝国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文化繁荣成就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地位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概念阐释 哈里发哈里发是指穆罕默德去世以后,伊斯兰阿拉伯政权元首的称谓,是伊斯兰政治、宗教领袖,源于阿拉伯“继承”一词音译,原意为“代治者”“代理人”或“继承者”,后成为阿拉伯帝国元首之意。1.思维点拨阿拉伯半岛统一战争以宗教革命为动力,打破部落割据,制止了血亲仇杀,适应了阿拉伯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进程,使阿拉伯半岛由分散走向统一,从而促进了阿拉伯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并为商业活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因此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拥护和支持。2.问题思考有人说:“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这种说法对吗?提示 对。阿拉伯人继承了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文化,并发扬光大。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1.帝国兴起(1)13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2)14世纪中期,他们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3)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并定为首都。(4)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知识拓展 奥斯曼帝国自消灭东罗马帝国后,定都君士坦丁堡,且以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故奥斯曼帝国的君主苏丹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及伊斯兰文化,因而东西文明在其得以统合。奥斯曼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6个世纪之久。2.帝国统治(1)阶级状况统治阶级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宗教上层和封建主被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2)经济状况(15—16世纪)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1.思维点拨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都是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疆域大部分重叠,但是,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奥斯曼帝国则阻碍了东西方的经济交流,是引发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原因。2.问题思考材料 图一 奥斯曼土耳其占领君士坦丁堡图二 奥斯曼帝国极盛时期的疆域以上图示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 图一反映的是奥斯曼帝国攻占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这对欧洲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奥斯曼帝国被视为欧洲的重大威胁;图二体现的是奥斯曼帝国地跨亚欧非三洲,同时控制了东西方往来的通道,严重威胁了东西方的商路安全。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1.南亚(1)笈多帝国①兴起:4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②统治: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③宗教: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2)德里苏丹国家①兴建: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②统治国教伊斯兰教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2.东亚(1)日本①早期的日本社会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6—7世纪出现严重社会危机从646年开始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10世纪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②幕府政权的开始背景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建立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体制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拥有家臣——武士武士从将军那里获取官职和俸禄;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③德川幕府的统治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2)朝鲜①新罗时代: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②高丽王朝建立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统治中央仿效中国唐朝制度,设三省六部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文教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③朝鲜王朝立号建权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维护独立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派大军侵略朝鲜。中朝军民经过7年艰苦战斗,最终取得抗日胜利。明朝大将邓子龙、朝鲜大将李舜臣在战斗中壮烈牺牲1.思维点拨亚洲各文化圈并不孤立封闭,而是存在着互相交流和互相影响的交叉互动关系。公元1世纪至7世纪,产生于南亚的佛教北传和东传,沟通了南亚和东亚文化圈;公元8世纪前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圈的形成,不仅融汇了西亚北非诸多文明,而且起到了承前启后、贯通东西的文化交流作用;公元10世纪前后伊斯兰教的南传和东传,进一步沟通了三大文化圈。各文化圈之间的交流互动,构成了亚洲文明三色调和、多元互补的文化格局。多元文化的互动与互补,体现了亚洲文明的包容性。2.问题思考(1)笈多王朝统治时期,国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并被神化为“最高的神”。地方上全国划分为若干省,省下置县,县下设村,由中央分别派遣总督和县长管理。地方各级官员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国王领导。笈多帝国的主要宗教是什么?它的政治统治有何特点?提示 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是其主要宗教。特点:实行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地方上建立起了等级分明、管理有序的地方行政系统。(2)材料 大化改新大量吸取了唐代的文化制度,但是日本没有建立宦官制度,也没有吸收中国传统的“易姓革命”的思想。材料反映了日本民族怎样的特点?这一特点对当时日本历史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提示 特点:日本是一个善于模仿、积极学习其他民族长处的民族。作用:把中国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带回日本,促进了日本的变革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经过大化改新,完备了国家体制,确立了天皇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地位,跳跃式地实现了历史的一次重大飞跃。(3)材料 高丽田制,大抵仿唐制:括垦田数,分膏瘠;自文武百官,至府兵、闲人,莫不科授;又随科给樵采地,谓之“田柴科”。田柴科制度的推行产生了什么结果?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析田柴科制度的意义。提示 ①结果:国家基本上把土地和农民控制在自己手里。②意义:一方面使高丽王朝的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作为高丽中央集权制的重要基础,其实行确立了国家对土地的最高支配权。在一定时期内限制了官僚贵族的土地兼并,进而确保了国家的税源,成为专制集权国家的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阿拉伯文化1.正确认识阿拉伯文化的突出特点(1)先进性:在数学、天文学、化学和医学等科学技术方面,帝国时代的阿拉伯人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2)包容性、多民族性和融合创新精神: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促进了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帝国范围内各个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它是在吸收、消化原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帝国和希腊罗马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既有鲜明的特点,又有很强的包容性。2.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明的作用(1)阿拉伯人把古希腊、罗马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它也把中国和东方国家的一些文化传到欧洲。(2)阿拉伯人穿梭于三大洲,带去了阿拉伯的天文学、医学和伊斯兰教,带回了东方的特产和先进的技术。(3)阿拉伯文化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史料实证史料 阿拉伯帝国各族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阿拉伯文化,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复兴和发展,并且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数学、稻米、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丰富了欧洲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阿拉伯人不愧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根据史料,概括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化的主要贡献。提示 (1)阿拉伯帝国沟通了世界贸易。(2)阿拉伯人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在中世纪欧洲文化史上居于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复兴和发展,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家国情怀阿拉伯人足迹遍及亚、欧、非三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他们把古代印度、中国的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二、唐文化影响下的日本大化改新1.日本大化改新中学习中国先进文化的表现仿效唐朝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全面推进改革,日本掀起了第一次全面吸收外来文化的高潮,唐文化全面深刻地影响了日本民族。(1)仿效唐朝的租庸调制而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2)大化改新建立的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府,实际上是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移植。(3)仿效唐律颁布律令。(4)中国的建筑、服饰、货币、文字等都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大化改新的影响(1)社会性质上:大化改新是一次社会政治变革,通过班田收授法,将氏族奴隶主私有的土地、部民收归国有,增加了国有土地。将土地授给农民,征收租庸调,从而削弱了旧贵族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大化改新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2)阶级关系上:大化改新后,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班田农民有了生产资料,虽然人身仍然不自由,但有了人格,已是封建农民。(3)生产关系上:大化改新后在封建土地国有制下,生产者主要是班田农民,奴隶只起辅助作用,数目大减。豪族对部民的奴役解除后,农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变,生产积极性提高。但班田制实施的同时,也导致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史料实证史料 日本文字和汉字的对照表唐朝制度日本制度内容①凡天下丁男,给田一顷……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又称永业),余以为口分。②凡授田,先课后不课,先贫后富,先无后少。凡州县界内所部受田悉足者为宽乡,不足者为狭乡。③凡官人受永业田:亲王一百顷;职事官正一品六十顷;郡王及职事官从一品五十顷;职事官从五品五顷①凡给口分田者,男二段(段、町是日本土地面积单位。长30步、广12步为一段,十段为一町)。②凡国郡界内,所部受田悉足者为宽乡;不足者为狭乡。凡给田,先课役后不课役,先无后少,先贫后富。③凡职分田,太政大臣四十町,左右大臣三十町,大纳言二十町出处《唐会要·租税》《大唐六典·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