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2023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第一次模拟演练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恩格斯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文化血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文化滋养之源。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这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具体而言,其一,宇宙观方面。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强调人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而“与天地精神往来”。荀子既以“天行有常”强调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也以“制天命而用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宇宙观,与西方近代以来流行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截然不同,而与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和解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二,天下观方面。天下为公、大同世界,是儒家关于理想社会的重要思想。《尚书·尧典》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不少知识分子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相联系、相比附。其三,社会观方面。“和”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是深刻影响中国人的一个重要观念。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社会观,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论以及关于社会关系高度和谐的未来设想,有诸多契合点。其四,道德观方面。中国人与人为善、义利相兼等伦理观、道德观,与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并重等倡导,有相近相融之处。(摘编自孙来斌《科学把握“两个结合”的三个维度》)材料二:儒家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不断中国化的社会文化土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绝没有脱离中国社会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今天我们要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也离不开调动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儒学传统。近代以来,睁眼看世界并鼓动学习西方的人,包括推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先驱,骨子里恰恰是积极入世的、进取的,主张与时偕行、向往大同世界等儒家情结最深的人。他们的为人为学和思想行为方式,无一不是儒家式的。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把儒家《礼记·礼运》的大同理想作为引进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铺垫。而且儒家的人格理想、人格操守也激励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包含着与我们民族几代先进分子身上携带的丰富的优秀传统精神的结合。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济世救民的情怀,天下为公的理想,百折不挠的毅力,舍生取义的品格,自强不息的意识,力行实践的精神,辩证中和的智慧等等,都渗透其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包含了积淀在社会与民众中的儒家文化的诸因素。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带有儒家思想精义与风格、色彩。新中国的构建与儒家社会的构建有着难舍难分的关系。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国富民强,与我国古代经典中所强调的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方法,具有深刻的一致性和承续性。新时期的治国理政思想与儒家传统的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知行合一、民本务实的思想以及天人合德、动态平衡、具体理性等中国智慧有着内在的关联。费孝通先生说:“我们常常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那是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所以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这背后一定有中国文化的特点在起作用。”费先生针对改革开放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国两制等,谈到几点:第一、重视家庭,重视世代间的联系与培养后代;第二、和而不同,中国文化骨子里有个东西可以把不同的东西凝合在一起;第三、多元一体,共存共荣,包含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第四、能想到人家,不光想到自己,这是中国人际关系中一条很重要的东西……费先生所讲的是发生在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里的真情实事,道出了中国悠久文化的精髓。在当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儒家文化里许多优秀的东西,如仁爱、民本、民富、平正、大同、民贵君轻、兼善天下、和而不同、德法合治、知行合一、入世情怀等等,可以用来解决很多现实问题、疑难问题。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儒家文化的土壤上进行的。没有儒家文化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所谓“中国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儒家化。当代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合则两美,离则两伤。(摘编自郭齐勇《儒家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土壤》)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与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的价值观高度契合,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B.儒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异曲同工之妙。C.联产承包责任制折射了重视家庭、和而不同等思想内涵,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D.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儒家化,当代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合则两美,离则两伤。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只有根植中华历史文化沃土,延续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马克思主义真理才能在中国不断发展。B.毛泽东、周恩来等马克思主义者受到民众尊敬与拥戴,与其践行儒家人格理想、人格操守有关。C.材料二列举费孝通对改革开放一些措施的评论,意在表明这些措施符合时代发展具有合理性。D.儒家思想中的仁爱、民本、民富、平正、德法合治等思想主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融通。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由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和马克思《费尔巴哈论纲》,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重在改变客观世界的实践,而儒学重在修养主观道德的实践。B.从张载的《正蒙·太和篇》和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可见,儒学和马克思主义都主张自然社会万事万物通过斗争而最终达到和谐。C.“实事求是”是毛泽东从历史典故中撷取出来的,创造性地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D.由《礼记·礼运》篇对于大同社会的描述和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论述,可以看出儒家与马克思主义具有相近的社会理想。4.“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光辉一生的写照。这两句名言化用了明代谏臣杨继盛的名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李大钊继承并超越了前人,找到了救国救民的“妙手”。请结合材料二对此加以评析。(4分)5.如何理解“儒家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不断中国化的社会文化土壤”?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8分)苏奴的飞行扎西才让材料一:苏奴要从甘南到云南去,一周之前就从网上订了机票。本来他想坐火车去,这位守旧的诗人觉得在铁轨上行走,每时每刻都在地上,心里踏实,但他那上高中的儿子说:“阿爸,你跟不上这个时代的发展速度啦!现在,坐现成的飞机,嗖的一声,就到了想去的地方,又快又安全,谁还坐那乌龟一样慢腾腾的家伙呢?”苏奴想说:“你小子懂个屁,我正想在漫长的旅途中消化掉心中的块垒呢。”想归想,他却没说出口,也没反对儿子的建议,还是订了机票。苏奴去云南的原因,是嫁到那边的妹妹突然得了重病,也许担心自己剩下的日子不多了,就想见家人一面。临死之人远隔千山万水打来的电话,仿佛就是亲情的召唤,使得苏奴对妹妹多年的怨恨之情竟在瞬间就消散了。挂了电话后,他有点儿恍惚,很不相信:连高中也没读完就跟着来自云南的虫草贩子私奔的女孩——他的高鼻深目性格倔强的妹妹,真的将要离开这个世界吗?从甘南前往兰州的途中,在大巴上,他始终沉浸在一种浓浓的悲伤中。从吃惊,到不相信,到接受那声音孱弱的妹妹命不久矣的现实,他整整用了三天时间。当他从大巴上下来,走进宽大的中川机场,按照儿子教他的办法笨手笨脚地从取票机上拿到那张薄薄的机票时,那消散了的悲伤又从心底泛了上来。他为妹妹的命运悲伤,也为自己,为机场里的其他人而悲伤。他认为,机场里这些密密麻麻的人当中的一部分,肯定也是像他这样,要去遥远的地方看望即将离开世界的人。这想法越来越坚定,以至于当他排队过安检口时,始终觉得身前身后的旅客都走在通往另一个世界的路程中。过了安检口,也许就是那个自己不可掌控的完全陌生的世界了!等到他在候机厅里变得越来越焦虑时,开始登机了。在他眼里,检票员就像引领他走向“中阴之路”的使者。当他进入完全封闭的机舱,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来,在胆战心惊中系好安全带,把身体紧紧地捆在位置上以后,他的悲伤竟莫名其妙地减弱了。飞机驶上了跑道。天空不晴朗,甚至可以说有点儿阴沉,这使得苏奴的心情有点儿悒郁。他的位置靠窗,当飞机在跑道上越来越快地滑行,继而飞速爬升时,他感觉到心脏缩成一团,胸闷气短。这是他第一次坐飞机,按说应该有种莫名的兴奋,可妹妹的病情严重地影响了诗人的情绪,他感受不到一丝喜悦之情。到平流层以后,他终于恢复到在地面时的那种还算比较舒适的状态。窗外的景致,仿佛积雪皑皑广阔无垠的南极,雪地上有规律地铺满雪橇滑行过的痕迹。整个雪原空无一人,看起来是那么空旷,让他感受到了无边的寂寞。幸亏机舱里还有三百多名和他一样沉默的乘客,这种由寂寞生发的大众都有的孤独感,才没有那么强烈。不过,这寂寞感和孤独感,在不知不觉中,竟然稀释了他的悒郁,让他的心情有所好转。等飞机终于抵达云南上空,雪原渐变成“棉花堆”后,“棉花堆”之间的空隙里,断断续续露出了或多或少的蓝天,也露出隐约可见的地面上的景色:山像红铜,林木和绿地是斑驳的铜锈,房舍像极了顽劣的孩子随意搭建的积木,堆砌在沟沟坎坎里,虽被随意丢弃在草丛中,却与自然融为一体,又和谐,又好看。这时,他心中的诗性苏醒了。他陡然发现,视野中的大自然,真的是伟大的雕刻家每时每刻都在打磨着自身,创造出了这么壮美的景色。在这样广阔盛大的美景里,人类的存在,虽然显得特别渺小,但对人类自身而言,又是那么重要。而人类的生老病死,在大自然面前,虽说轻如云朵,甚至比眼界中那银线一样的长河里的浪花还要碎小,似乎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但依旧是不可忽视的。这样想着,那种对每一种生命的热爱,就像心湖里的风波那样被鼓荡起来了。突然之间,一道闪电照亮了他,他心里升起对人间万物的悲悯情怀。他有了一个决定:“妹妹哪,等我见到你,我一定想办法让你振作精神活下去,一定要活下去!”苏奴被自己的决定给弄激动了,他摸出一支笔,在手心里写下一首小诗:我眼前的世界啊,你是如此壮美,假若心中有爱,谁愿意舍得放弃?注:本文为“苏奴系列小说”之一。材料二:“苏奴”是个人名,在藏语里,是“富贵”的意思。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其名字,自然也有作家对该人物命运的设定。“苏奴”这一人名,因藏语方言的差异,有时翻译为“索南”。这人出现在我的小说里,就承担了我对人物的期待:虽是普通人,起点有可能是既贫又贱的,但也有着既富且贵的人生追求。为了实现命名者的祝愿和个人的追求,他得努力,得经历很多事,得有取舍,得看穿乱象。如此,他或许能成为集多种品质于一身的“人”的典范,从而实现作家依靠写作来探索复杂人性的目标。虽然仅仅是生活的切片,但能依稀看到苏奴真实“活着”的影子。说起“活着”,我忽然就想起余华长篇小说《活着》中的男主人公“福贵”,这名字与“苏奴”的藏语含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是一种对美好人生的追求,但能否实现梦想,还得花一生去验证。(节选自扎西才让《苏奴创作谈》)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苏奴觉得坐火车去云南才踏实,反映出苏奴的守旧,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速度。B.在飞机场苏奴觉得旅客都走在通往另一世界的路程中,说明苏奴的精神变得恍惚。C.苏奴这一人物形象承担了作者的期待,已成为集多种品质于一身的“人”的典范。D.“苏奴”的含义和《活着》中“福贵”
2023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一模丨语文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2023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一模丨政治答案
2023-11-22 14:09
3页 -
2023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一模丨政治
2023-11-22 14:09
4页 -
英语试题含答案
2023-11-22 14:10
17页 -
陕西省榆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三第二次模拟检测文科综合试题
2023-11-22 14:10
16页 -
陕西省榆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三第二次模拟检测数学(理科)试题
2023-11-22 14:10
7页 -
陕西省榆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三第二次模拟检测数学(文科)试题
2023-11-22 14:10
6页 -
陕西省榆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三第二次模拟检测理科综合试题
2023-11-22 14:10
16页 -
陕西省榆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三第二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2023-11-22 14:10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