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2023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风向卷(三)(教师版)
2023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风向卷(三)(教师版)
格式:docx页数:9页大小:7.4 M上传日期:2023-11-23 11:11浏览次数:132 侵权/举报

机密启用前 姓名准考证号2023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风向卷(三)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一件国宝级文物——曾侯乙尊盘,它是目前已知的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专家至今难以高精度复制。学术界主流认为,这件文物是失蜡法工艺的标志性作品。结合下列图文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注:曾侯乙尊盘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尊高30.1厘米,口径25厘米,盘高23.5厘米,口径58厘米,在尊的腹部和圈足上满是蟠螭纹和浮雕的龙。A.青铜铸造工艺已极其高超 B.湖北一带的手工业比较发达C.部分诸侯仍坚守西周礼制 D.社会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差距【答案】A 【详解】材料中介绍的曾侯乙尊盘是目前已知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专家至今难以高精度复制,学术界主流认为其是失蜡法工艺的标志性作品,这说明当时青铜制造业的技术非常高超,故A项正确;手工业的范围比较广泛,单纯从青铜铸造工艺水平难以说明手工业比较发达,且材料中也没有涉及湖北地区与其他地区手工业水平的对比,排除B项;仅从材料中关于曾侯乙尊盘的信息无法看出部分诸侯仍坚守西周礼制,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贫富差距,排除D项。2.汉高祖九年(前198年),“十一月,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与利田宅”,迁徙十余万人至长安。这是汉代第一次移民,也是汉朝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其主要目的是A.开发关中发展经济 B.减轻齐楚人口压力C.增强关中防御力量 D.削弱监控地方势力【答案】D 【详解】汉初天下初定,地方势力庞大,为稳固统治,刘邦“徙齐、楚大族……关中”“迁徙十余万人至长安”,因此D项正确;刘邦此举主要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和缓解人口压力,因此A、B两项错误;从材料看不出迁移的是军人,不能增强关中防御力量,因此C项错误。【刷有所得】拓展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迁移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有政府主导下的,如移民实边、兵士戍边、人口稠密处迁至人口稀少处(清初湖广部分人口迁移至四川)、加强控制(如本题)等;有战乱导致(如古代中国中原人口三次南迁);有受自然灾害影响,人地矛盾大,为谋生而迁(闯关东);有经济发达地区对人口的吸引等。3.唐朝平定东突厥后,将其部族内迁,对内迁部民按户等征收银钱和羊,称为“羊钱”。这反映了当时A.政府陷入财政危机 B.赋税改革迫在眉睫C.民族交融逐步加强 D.边疆治理因地制宜【答案】D 【详解】唐朝平定东突厥后,对当地赋税征收进行了特殊的规定,征收“羊钱”,结合了当地人民的实际经济情况,反映出唐朝对边疆的治理因地制宜,故D项正确;唐朝对边疆内迁民族收税,这是行使统治权的表现,无法看出政府陷入财政危机,排除A项;唐初赋税制度是租庸调制,但是在边疆地区使用特殊税收办法,这是因地制宜的表现,不能得出原有赋税制度不合理需要改革,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边疆地区的治理,而非民族交融,排除C项。【归纳】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包括:人头税、租庸调制、两税法、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4.中国古代常用的辣味调料(偏麻)除了花椒、芥末、茱萸,还有胡椒、大葱、大蒜等。明末,辣椒传入后,辣味的调节变得更简便。一些地区的菜品因辣椒的广泛应用焕然新生,麻辣辛香的混杂口味最终搭建起了新的饮食体系。中国明代出现新的饮食体系A.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B.为西方平衡对华贸易提供契机C.得益于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D.刺激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强【答案】C 【详解】C项正确: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新旧大陆不断进行物种交流,明末,辣椒传入中国,逐渐成为一些地区菜品的必需品;A项推理过度:辣椒只是一种调味品,不能改变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B项主旨不符:材料说明辣椒的传入影响了一些地区菜品的发展,而非有利于西方平衡对华贸易;D项理解错误:农产品商品化主要表现为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一些专业化生产区,从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辣椒只是一种调味品,没有棉花等其他经济作物需求大,而且材料中没有体现辣椒的商品化。5.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应天)称帝。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但并没有废除南京的名号,也没有废除六部等机构。南京六部的排序不同于传统的吏、户、礼、兵、刑、工,其排序实际是户、兵、工、吏、刑、礼。南京权力机构的存在A.造成了明朝分裂 B.适应了统治需要C.形成了冗官现象 D.加重了财政负担【答案】B 【详解】结合上述示意图及所学可知,南方成为明朝经济重心和主要赋税地,是全国经济枢纽,户部地位上升至最高是加强对户口和粮税管理的需要,这种变化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故B项正确;南京权力机构的存在并没有使明朝出现分裂局面,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虽然存在南北两套权力机构,但材料并没有体现其造成了冗官现象,且冗官现象在北宋时期尤为严重,排除C项;材料中也没有涉及因南京权力机构的存在而加重了财政负担的问题,排除D项。【破题关键】【刷有所得】方法解题时要学会把相关知识串联起来进行思考,注意不要把政治、经济和文化割裂开来。本题的切入点是明代的政治制度,但政治制度的变革却又是以经济发展为依据的。所以明朝时南京六部中户部排在第一位,是与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方成为全国经济枢纽紧密相关的。6.下表为清朝后期鸦片输入量统计表。鸦片输入量的变化,主要是因为时间输入量(年均)1830—1839年23810箱1840—1849年37000箱1850—1859年68200箱A.鸦片贸易逐渐实现合法化 B.西方完全打开中国市场C.西方列强扭转了贸易逆差 D.中国自然经济已经解体【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1858年清政府与英、美、法分别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了鸦片贸易合法化,而在此之前,一些地方政府就以“洋药”为名,公开收税,变相默认鸦片输入合法,因而19世纪四五十年代鸦片年均输入量增加与鸦片贸易逐渐合法化关联极大,故A项正确;“西方完全打开中国市场”说法绝对,排除B项;扭转贸易逆差应是鸦片输入不断增加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且1865年中国对外贸易第一次出现逆差,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已经解体”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破题关键】7.下图为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这一现象A.促使中国完全沦为西方殖民地 B.激发了救亡运动高涨C.说明我国贸易自主权开始丧失 D.为洋务自救敲响丧钟【答案】B 【详解】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随后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救亡图存运动高涨,故B项正确;中国从未完全沦为西方殖民地,排除A项;《南京条约》签订后,我国的贸易自主权开始丧失,排除C项;该图出现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且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意味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敲响丧钟”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8.刘少奇在指导抗日根据地民主选举工作时曾强调:成立农会时,要准备旗子、标语,并开展游行示威,县长、军队首长都要出席农会并讲话鼓励;选举结果宣布后,还要举行庆祝仪式或庆祝大会。这些要求有利于A.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推动传统社会习俗革新C.促进土地革命深入发展D.增强中共的政治权威性【答案】D 【详解】材料体现了中共对选举仪式的重视,无论选举前的相关会议还是选举的具体环节,都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于人民当家作主的认同和支持,这有利于增强中共的政治权威性,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将新的社会力量纳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并非社会习俗革新;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抗战时期根据地的民主建设,并未体现土地革命的发展状况,且土地革命发生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C项。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决定,“在处理农村纠纷中,党与政府的工作人员,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一切有关土地及债务的契约的缔结,须依双方自愿,契约期满,任何一方有解约之自由”。该土地政策A.适应了民族战争需要B.彻底解决了地主农民问题C.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D.推进土地改革的深入开展【答案】A 【详解】题干中共中央土地政策中“党与政府……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且“契约的缔结,须依双方自愿”,体现了对地主阶级利益的适当照顾,结合所学,这是中共中央在抗战时期对土地政策的调整,意在团结地主阶级进行抗战,故A项正确;该土地政策暂时调节了地主与农民的矛盾,“彻底”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革命统一战线是在国民大革命时期,排除C项;土地改革是1947年开始的,排除D项。10.下表为1989—1992年《人民日报》经济类社论的主题分布情况,分析此表可以推知主题经济政策人口问题“三农”问题企业改革与发展其他篇数245773总计(篇)46A.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得以消除 B.政府重视经济体制改革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已经明确 D.中国经济结构日趋合理【答案】B 【详解】结合时代背景,党和国家认识到了计划经济的弊端,但并没有“消除”,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经济结构”,排除D项。【破题关键】1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植物品种多样的农业扩大了食物来源,使食物来源更加可靠,于是,人口也相应地增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作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A.文字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B.古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崇拜C.农耕发展是人类迈向文明的重要前提D.私有制产生改变了文明发展走向【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植物品种多样和农业生产率增长,使人类有了剩余产品,促进了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的分化,进而推动文字产生,这实际上体现了农耕发展是人类迈向文明的重要前提,故选C项;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唯一标志”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对神灵的崇拜,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农耕发展促进文明进步,而不是私有制的产生,排除D项。12.14世纪中叶,人们哀叹道:如今的葬礼程序是出于对被传染上疾病的恐惧,而不是对死者的怜悯,随便找个牧师应付了事……死者享受不到祷告、蜡烛和赞美诗的待遇,事情如此过去了,对于一个死人,不会比我们现在对一头死了的山羊更加在意。这折射出当时欧洲A.人文主义得到充分的体现B.利己主义的思潮甚嚣尘上C.灾难催生活在当下的情绪D.人类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死者享受不到宗教的祝福,人们对来世的观念也在减弱,所以可以看到灾难对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冲击,也就是灾难催生活在当下的情绪,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的是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人文主义与之不完全等同,故排除A项;材料重点不是对自身利益的关注,故排除B项;“开始”一词,材料没有反映出来,故排除D项。13.下图为世界近代某次著名战争示意图,关于该战争说法正确的是A.是列强资本输出时代国际战争的典型 B.战争导致了英、俄两国深刻的社会变革C.反映了西欧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需求 D.地缘政治因素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答案】B 【详解】根据地图可知,该战争为克里米亚战争。结合所学可知,克里米亚战争暴露了英、俄社会的严重弊端,即英政府机构混乱,管理能力不足及俄政府加重对农民的盘剥,各地农民纷纷暴动,由此促成了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和俄国农奴制改革,故选B项;战争爆发于1853—1856年,属于第一次工业革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