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考试卷子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考试卷子
格式:docx页数:9页大小:1.2 M上传日期:2023-11-23 17:59浏览次数:434 侵权/举报

陕西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测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春秋中叶,楚国灭掉北邻若干小国,将其改置为县、并设县尹、县公进行统治。县尹、县公虽由贵族担任,但却非世袭之职,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这反映出当时(   )A.中央集权制度已经确立 B.贵族世袭特权不复存在C.家国同构模式开始出现 D.传统政治秩序遭受破坏2.《吕氏春秋·当务》云: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大夫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后。上述现象体现出商朝(   )A.嫡长子继承制基本建立 B.中央集权弱化C.对母系血缘的重视 D.兄终弟及思想比较深刻3.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队伍很快发展至数万人。不少六国贵族乘机而起,企图“报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业”,加入陈胜、吴广队伍的张耳、陈余反对陈胜称王,要他拥立六国的后裔。陈胜失败后,楚国贵族景驹和楚怀王之孙熊心先后被立为王。以上现象说明(   )A.六国势力影响仍然深刻 B.秦统治者与农民矛盾激化C.六国贵族推动土地兼并 D.秦朝推行中央集权制不力4.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    )A.牵制丞相,加强君权 B.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C.掌控军权,统领全国 D.控制郡县,加强中央集权5.下列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A.唐代中央官吏日益增多 B.唐代以分权得以集权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的权力下放到兵部6.湖南龙山里耶镇出土了数万枚行政文书竹简。其中一支记录了当地深山里发现的一种并非丰产的植物“枝枸”,但秦吏仍认真描述了它的性状、位置、产果情况,录入了官方档案。这体现了秦朝时期(   )A.基层行政管理精细 B.法律制度严酷C.计税标准细致完善 D.科学意识兴起7.有人认为,在中国古代,道德、宗教、习俗以及法律往往难以分清,行政与司法也是同样。这主要反映中国古代(    )A.人治社会的一般特征 B.统治者重视法律C.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 D.法律受儒学影响8.“东北”一词,最早出自《周礼》“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巫闾”。下列选项中,朝代与东北地区设置的管辖机构或官职对应正确的是(   )A.汉朝——西域都护府 B.唐朝——安西都护府C.元朝——宣政院 D.明朝——奴儿干都司9.明代的内阁大臣有代替皇帝发言的职能,即进行草拟圣旨、票拟批答、拟定遗诏等,这些诏书有时是皇帝亲授,有时是通过宦官传达。这一职能(   )A.使内阁成为正式机构 B.是君主意志的反映C.易导致权臣干政现象 D.说明内阁制约皇权10.唐朝规定三品以上官致仕(退休)后,仍恩准参与国事决策。五品官以上致仕者给半俸,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恩,可给全俸;六品以下,则有口分田养老。另外,高官致仕,允留一子领薪侍养。由此可见,唐朝的致仕制度(   )A.宣扬了尊老爱幼美德 B.具有鲜明的差异性C.完善了中央行政制度 D.注重优抚弱势群体11.君主专制加强的重要表现一般体现在君权对相权的分割及君主建立有效的权力转移和分散机制上。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沿革的史实,不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A.汉武帝组建内外朝 B.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C.元朝行省制度的形成 D.明清分别设置内阁和军机处12.如表为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县州、县A.行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的自主性B.县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C.中央行政体制不断调整加强对地方控制D.地方的自主性呈现出日渐减弱的趋势13.迁都洛阳前,北魏壁画中的人物着装多为鲜卑等少数民族服饰。迁都洛阳后,在洛阳龙门石窟《北魏帝王出御图》(见如图)中,北魏帝王、贵族皆着汉人服饰。这种变化说明北魏(   )  A.正在用武力统一黄河流域 B.境内各民族矛盾已经消失C.孝文帝改革成效十分明显 D.政权由汉族世家大族控制14.商鞅两次颁布“分户令”,明确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商鞅这一规定旨在(   )A.确立土地私有 B.发展小农经济C.剥夺贵族特权 D.加强民众管理15.明代实行“一条鞭法”较早的地区是南直隶(约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在1567—1572年的十多年间,才逐渐向全国推广。这些地区较早实行“一条鞭法”的主要原因在于(   )A.自然经济解体较早 B.地理位置相对优越C.海外白银大量流入 D.人口数量增长迅速16.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在科举改革方面,废除明经诸科,只以进士科取士;规定应试举人不再考诗赋、帖经、墨义,而考经义和策论,经义则以《三经新义》作为考试标准,此书由王安石对《诗》、《书》、《周礼》三部情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王安石这样做旨在(   )A.为变法寻找新的理论依据 B.进一步完善发展科举制度C.确立程朱理学的主流地位 D.与保守派争夺变法主导权17.明朝监察御史组织形式上隶属于都察院,但可不经都察院而独立行使监察职权。对于监察御史,要求刚正不阿,各项法律熟记于心,同时规定“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这表明,明朝的监察制度(   )A.依赖于监察官的品德 B.提高了广大官吏的文化素质C.利于监察效能的提高 D.发挥法律与教化的双重作用18.清代史学家赵翼在论及某一时期的选官制度时曾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高门华阀,有世袭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据此可知,该制度是(   )A.察举制 B.科举制C.禅让制 D.九品中正制19.宋代涉及官员晋升的环节包括考课、磨勘、改官、荐举、叙迁、差遣及除授等。而每项规制又有相应的一套流程,如考课的内容包括履历出身、业绩、过失、请假等事项,以及所在机构长官批写的评语意见等。这说明宋代(    )A.官员职务晋升机会不多 B.官员升迁须经基层历练C.官员管理制度较为严密 D.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20.历史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中国古代的监察机构包含有行政、人事、司法、监察等多重职能,既是监察机构,同时也是行政的、司法的机构,监察职能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中国古代监察体系(   )A.缺乏必要独立性 B.依附于专制皇权C.有多重政治身份 D.事务繁杂效率低21.曹魏时实行九品中正制,本意是便于铨选人才,并将用人权收归中央,防止、抵制当时世家大族的结党之风。后来,朝廷却对世家大族加以拉拢、依靠,九品中正制也就逐渐变质。这说明九品中正制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   )A.社会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发展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C.更加注重官员实际行政能力 D.不同阶层间的流动性增强22.清代规定:“满洲、蒙古尚书以下,司官、小京官以上,亲伯叔兄弟同衙门者,令官小者回避。……祖孙父子,均令子孙回避。……汉官在京部院祖孙父子亲叔伯兄弟回避之例,与满洲蒙古同。”清政府此举主要是为了(   )A.维护等级制度 B.学习汉族文化 C.加强官员管理 D.消除民族隔阂23.唐代科举主试官可依据举子平日成就与声望决定是否录取。进士科的去取以文词优劣为标准,应试举子重视新鲜题材,尽可能将个人创作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司(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此之谓行卷。由此可见,唐代的科举(    )A.推动了考试的公正公平 B.进士科选才对象范围扩大C.促进了社会流动性加强 D.行卷之风有利于文学发展24.“天命”说早在殷周时期已流行。商汤讨伐夏时,声称自己是奉天罚罪……周武王发动众邦国伐商的政治举动,周人解释为商纣王穷兵黩武、推行暴政、昏庸无道以致丧失“天命”。西周以后,“天命”逐渐具有“德”的内涵,“德位相配”成为时人共识。这些说法的共同点是(   )A.反映了“道法自然”观念 B.有助于为政权转移的合法性提供理论依据C.迎合君主专制加强的需要 D.折射出德才兼备成为选任人才的主要标准25.下列史料涉及的制度或政策,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②“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③“既破车师……威震西域,遂并护车师以西北道,故号都护……治乌垒”④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二、材料分析题(共3道小题。26题19分,27题19分,27题12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材料三:(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清四代的制度表现。(10分)(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并分析其积极影响。(5分)(3)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包含着众多矛盾,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些矛盾。(4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战国时代,中国即已走向统一。孟子“定于一”的思想是当时的共同理解。罗马统一地中海,也是延续泛希腊化文化的弥漫各处。秦灭六国后未闻秦军戍守六国故地。汉兴之后,也没有汉军戍守内地的历史记载。罗马兵团大多随统帅将领留戍征服地区。秦朝统一天下以前,七国已纷纷建立郡县二级的地方行政体系。秦汉地方长官通常不由本籍人出任,中央又有刺史监察地方官员,不必依赖军队即足以统治广土众民。罗马帝国本部是泛希腊化的天下,但周边地区族群成分处处不同,不能建立类似中国的郡县制度,只能依赖戍军控制属地。从文化角度看,秦以法家治国,不过是儒家的变种,汉代以外儒内法为根本,儒家士大夫积极推行儒家教化。所以中国能保持相当一致的文化同质性,文化认同足以维系共同体的延续不散。罗马以军事力量控制庞大帝国,并不存心以教化的力量建立主流思想。从经济层面看,大路、支线以及河流航道,编织成一个相当固定的交流网络,将中国本部紧密联系为互相依存的整体。罗马地区性的经济网络是构成庞大交换网的成分,庞大的经济体系一旦破裂,其中个别的成分便没有再求重整的迫切需要。——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二者国家治理的异同。(12分)(2)简析秦汉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7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研究中国古代制度有两个视角,其一,作为“过程”的制度史。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不是静止的政府型态与组织法,制度的形成及运行本身是一种动态的历史过程,有“运作”、有“过程”才有“制度”,不处于运作过程之中也就无所谓“制度”。这里的“过程”其实包括两重含义——历史性和现实性。前者立足“长时段”,强调不同朝代间制度的关联,注重从制度沿革脉络探讨制度的形成,将制度形成视为历史性演变的结果;后者基于现实政治,关注诸如王朝的政策选择及倾向、不同政治集团的构成及性质、体制的传承及内外压力,乃至“话语”体系等对制度的影响,亦即重视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