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泰和中学2024届高三暑期质量检测历史答案
泰和中学2024届高三暑期质量检测历史答案
格式:docx页数:6页大小:112 K上传日期:2023-11-23 22:14浏览次数:257 侵权/举报

泰和中学2024届高三暑期质量检测历史试卷测试试题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DADCADCBCB题号111213141516答案ADDADC1.【答案】D【解析】略2.【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出现,改善了人们的生存条件,推动了人口增长,故选A项;当时仍然使用石器,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时间不符,排除B项;人口的增长主要在于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原始农业的出现,人类有了相对稳定的的食物来源,排除C项;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是在国家形成后,排除D项。3.【答案】D【解析】据题干可知,在秦朝时期,官吏的任免凭证是官印,由中央政府颁发并进行严格管理,其目的在于加强对官员的控制力度,以彰显国家权力的强化,故选D项;题干仅是述及秦朝时期官印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述及其颁发程序,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世卿世禄制,而秦朝的官吏任免权归属中央,说明秦朝并没有承袭先秦时期的选官模式,排除B项;题干的着重点在于叙述秦朝官印的重要性,与官员的为官之道无关,排除C项。4.【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秦汉复杂的官僚体系、四通八达的道路设施、文化上的统一,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百姓的管理,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深刻影响了后世,故选C项;道路建设维护国家统一只是材料部分内容,不能代表材料所述的整个“方向”,排除A项;官僚政治体系的发展完善也是材料所述“方向”的表现之一,排除B项;秦汉文化的统一不利于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化的发展,排除D项。5.【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西北地区出土的汉代文物有来自西亚、中亚和欧洲的物品,这与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有关,故选A项;材料并未涉及中国政府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并无有关统治集团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并无文物内容的信息,不能得出艺术创作受宗教政治因素的影响,排除D项。6.【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西汉初年的政治舞台上有不同的政治势力,刘邦通过“封爵之暂”与“白马之盟”,借助神灵之威,安抚和控制了功臣集团与吕氏外戚集团,保护了刘氏宗室集团的利益,这种结果是不同利益集团妥协的结果,说明当时刘邦注重协调权力集团利益,故选D项;黄老无为强调的是治理国家不能过度,要休养生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汉初地方行政制度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即郡国并行,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各个利益集团不等于中央各部门,排除C项。7.【答案】C【解析】据材料“设立邻长、里长、党长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征发赋役”可知孝文帝通过三长制将地方基层的管辖权收归中央,进一步削弱了地方豪强地主的势力,故选C项;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问题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合法化导致的,孝文帝改革无法彻底解决,排除A项;庄园经济是魏晋时期士族门阀的经济基础,士族门阀制度的盛行决定了庄园经济的长期存在,排除B项;三长制主要针对的是国家的基层管理,而不是用于协调民族关系,排除D项。8.【答案】B【解析】据题干可知,图片所示银壶上的图案属于中原文化,而图案中的皮囊又属于契丹文物,据此可知,该银壶的设计反映出唐朝时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流与融合,故选B项;该银壶的设计反映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而不是政权对峙现象,排除A项;据题干可知,该银壶的设计反映出唐朝吸收了契丹民族的文化,而不是“少数民族学习中原文化”,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榷场出现于辽宋夏金元时期,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并且该银壶属于日常生活用具,与贸易无关,排除D项。9.【答案】C【解析】“结大和盟约于唐之京师西兴唐寺前”“大唐长庆元年”说明这是唐朝与吐蕃的长庆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宣政院是元朝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金瓶掣签制度是藏传佛教认定达赖、班禅等活佛转世灵童的法定制度,它是经由清朝中央政府通过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设立的,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故选C项;排除A、B、D项。10.【答案】B【解析】由材料“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可知唐朝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充分兼顾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相对落后的现实,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重视对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故选B项;征税属于社会治理的范畴,不是民族交往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强调对边远诸族的统治和国家统一,而非区域发展,排除C项;“因俗而治”出自于《辽史•官制》,意思是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社会发展状况实施统治或者管理,与材料“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不符,排除D项。11.【答案】A【解析】据材料“一切政府法令……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可知唐朝相制有效协调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实现了更加明确的政务分工,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故选A项;“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进皇宫画一敕字”说明唐代相制是建立在皇权强化的基础上,排除B项;唐朝的相制只是有限扩大了丞相机制,并未使官僚机构膨胀,排除C项;唐朝丞相制度主要涉及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问题,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12.【答案】D【解析】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开始于755年,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据题干可知,在该战争中被俘的手工业者将造纸技术传播到大食,在客观上促进了唐朝文化的传播,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题干中“中亚”可知该战争在陆上丝绸之路发生,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题干中“公元751年”可知该支中国军队是唐朝军队,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3.【答案】D【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宋代宰相任职人数增加但年限呈减少的趋势,说明相权的分散和任职时间缩短,这反映了相权的衰落和君权的强化,故选D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皇权的强化,不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排除A项;宰相数量增加是冗官的表现之一,但是不能概括整个材料所表达的含义,排除B项;材料信息只能说明宰相受到限制,不能得出官僚政治体系完善的结论,且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出现了冗官的局面,官僚体系并不完善,仍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排除C项。14.【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宋代王韶收复甘肃六州后,在当地大力发展农业,促进了农耕文明的发展,以用于抵御游牧文明,故选A项;甘肃在西北,而非西南,排除B项;宋朝时期,丝绸之路因少数民族政权并立而中断,排除C项;甘肃的农业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D项。15.【答案】D【解析】据材料“有城国(农耕),有行国(游牧)”可知,契丹和西夏除保持了自身游牧民族的特色外,还进行了农耕生产,体现了其保持民族特色并兼容汉文化,故选D项;结合所学可知,契丹和西夏除参照中原王朝制度外,还保留有自身制度特色,如契丹的南、北面官制,排除A项;辽和西夏都建立了国家,但并非城市国家,城市国家多出现在欧洲地区,排除B项;辽宋夏金时期,政权并立,并未实现统一,排除C项。16.【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南宋从高宗以来,关税总收入较高,且发现载重超200吨的沉船,说明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故选C项;南宋积贫积弱的情况并未缓解,排除A项;南宋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宽松,并未垄断对外贸易,排除B项;材料信息反映南宋海上丝绸之路繁荣,与手工业生产技术变革无关,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答案】(1)特点:以宗法血缘为纽带;军事与经济资源相互补充;具有戍守与管理地方的功能;分封对象多元。(6分,答出三点即可)(2)影响:强化了家族观念;丰富了地方文化,促成了地方文化异质化;传播了西周文化;增强了华夏认同观念;为春秋战国以后文化融合与大一统创造了条件。(6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1)据材料“不断分封姬姓亲族、同盟的亲戚姜姓”“也依仗宗族纽带,使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可得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据材料“军事与经济资源互为挹注”可得军事与经济资源相互补充;据材料“加上一些殷人遗人和专业的技工一同居住在封国城市内”可得具有戍守与管理地方的功能;据材料“分封姬姓亲族、同盟的亲戚姜姓,以及一些结为亲戚的东方贵族”可得出分封对象多元。(2)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得在强化家族观念、丰富地方文化、传播西周文化、增强华夏认同观念、春秋战国以后文化融合与大一统方面产生影响。18.【答案】(1)原因:汉代的统一强盛(汉武帝时期国力的强盛);汉武帝出击匈奴,打通了西域通道;积极对外的开放政策;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辟;汉代手工业的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每点2分,任答三点,共6分)(2)史料价值: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航海史和贸易史提供了新的实物史料;为研究古印度或者阿拉伯地区的造船工艺、航海技术提供了典型标本;为研究唐代我国南北方磁窑生产情况提供了实物史料;可用于研究中外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的情况。(每点2分,任答三点,共6分)史料类型:古代中国历史文献、扬州的地方志、外国档案文献、相关笔记等(每点1分,任答2点,共2分)【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汉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发展较快是建立在当时综合国力强大的基础上:首先从政治上看,汉代是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国家政局相对稳定,综合国力强大,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次从经济基础来看,据材料一“殊方异类,至于三万里”可知汉代手工业技术发达,商品种类繁多,促进了当时对外贸易的繁荣;最后从客观环境来说,据材料一“不断反击和进攻匈奴,匈奴被迫向北迁移”可知汉武帝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击退了匈奴对西域的威胁,然后通过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西域通道,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也说明当时封建统治者实施积极有为的对外政策,在对外开疆拓土的同时,重视对外交往。(2)第一小问史料价值,据材料二“一艘来自阿拉伯的唐代沉船”可知沉船本身就是重要的一手实物史料,说明当时阿拉伯与唐朝之间存在密切的商贸往来,反映了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对研究当时的贸易史、航海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据材料二“可能是当时印度或阿拉伯造的单桅缝合帆船”“依据航运线路分析……应该是从扬州出港,目的地是波斯湾”可知“黑石号”沉船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的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也为人们研究当时的航海线路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对研究当时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据材料二“仅瓷器就达67000件,产地包括湖南长沙窑、浙江越窑、河北邢窑和广东地方窑等”可知“黑石号”出土了大量产自中国的瓷器,范围广泛涉及南方和北方,为人们研究唐代瓷器生产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实物史料;据材料二“印证了唐代中国和印度洋西北岸的西亚、北非诸国已存在规模巨大的海运贸易”可知人们通过对“黑石号”出土文物的研究可以印证当时中国与亚非地区存在较为密切的经贸关系和文化交流,可用于研究中外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的情况。第二小问史料类型,结合所学知识,“黑石号”是出土文物,属于实物史料的范畴,除此以外还可以补充一些文献史料,例如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杭州的地方志、外国档案文献等;或者也可以补充一些口述史料,例如相关笔记、回忆录等。19.【答案】(1)原因:北人大量南迁,饮食习惯不同,北人开始大量种麦;南方人口骤增,小麦供不应求,南方人开始种麦;南宋政府大力推广并实施优惠政策,提高了农民种麦的积极性;地方官员认真推广种麦;南方土地、气候适合推广稻麦两熟制。(6分,答出三点即可)(2)影响:大大提高了南方地区的粮食产量;缓解了人口增长与土地稀缺的矛盾;实现了土地的持续利用;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南宋政权的稳定。(8分,答出四点即可)【解析】(1)据材料“宋王室的南迁直接导致北方人口大量南下,上到王权皇贵下到商家农户,前后达数百万之多。南北饮食习惯的不同,北人开始大量种麦”可知,北人大量南迁,饮食习惯不同,北人开始大量种麦;据材料“人口的骤增,小麦供不应求,利益驱使南人也开始种麦”可知,南方人口骤增,小麦供不应求,南方人开始种麦;据材料“宋朝经常颁布劝农种麦诏令”“孝宗皇帝为了彰显榜样的力量,亲自在宫中种植二麦”可知,南宋政府大力推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