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胜中学2023-2024学年度高三月考(7月)历史试题(东校)一、选择题(50分)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主要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A.通过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的结合来强化王权B.通过分封同姓诸侯来加强周王对地方的控制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D.通过制定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2.大克鼎是西周晚期一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的青铜器,鼎腹内壁铸有铭文,追述克的先祖师华父为王效力,以及王在穆庙(祭祀场所)对克的册命和赏赐等。这表明西周时期()A.儒家尊祖思想影响大B.主要依据门荫选官C.重视政治传统的传承D.神权政治色彩浓厚3.在百家争鸣中,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这反映出诸子百家()A.侧重于实现人生价值B.治国主张具有互补性C.蕴含服务社会的理想D.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4.孔子虽谓“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却对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颇加称许;孟子则尊王黜霸,对诸侯以王政相勉,希望新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让天下“定于一”。这一变化反映了()A.周王室权威得以恢复B.君主专制的时代诉求C.儒法思想的相互融合D.社会变革的进程加速5.秦朝的九卿有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宫廷警卫的郎中令,宫门屯卫的卫尉,掌御用车马的太仆,掌刑法的廷尉和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生活供应的少府等。这表明秦朝()A.皇帝制度最终确立B.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C.具有家国一体观念D.形成分层管理的中央体系6.隋文帝下令制定的《开皇律》是隋代第一部成文法典,在篇章体例和基本内容诸方面总结和发展了以往各朝代的立法经验,为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唐律提供了直接蓝本,成为后世立法的模板,为宋、明、清各朝所沿用。由此可以看出,《开皇律》的编纂()A.使封建法典进一步系统规范化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充分落实民本思想D.削弱地方政府自主性7.葛剑雄在《中国人口史》中指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人口六千余万,到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有七千余万,到12世纪初,在北宋、辽、西夏等范围内,总人口达到一亿四千万。据此可知,西汉至北宋、辽、西夏时期()A.封建经济不断发展B.社会医疗条件改善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D.国家统一日益巩固8.汉文帝允许民众入粟拜爵,“农末俱利”,“天下殷富”。汉宣帝时,“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据此可知汉代()A.重农政策削弱了商贾势力B.坚持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政策C.强制调控推动了社会发展D.政府适度干预影响农业生产9.西周前期的统治者在构建政权合法性的过程中,主张要怀敬畏之心处理朝政,施恩于百1{#{QQABQQoAggCgAAJAABgCQQVCCkOQkAGCAIgOxEAMIAAAyBFABAA=}#}姓。而秦始皇称统一天下的关键因素是“(自己)兴兵诛暴乱”,并未提及民众对统一的贡献与牺牲,民众只是其实现自己政治目标的工具而已。这一变化说明()A.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B.社会政治体制发生变动C.儒家民本思想受到关注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10.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是一个有组织的生产单位,通常会兴修水利、制造推广新式农具、总结生产经验等;大量自耕农破产后亦会投奔田庄。这体现出()A.政局动荡促进了田庄发展B.小农经济发展形势良好C.田庄成为中央集权的威胁D.田庄具有一定的进步性11.明朝的《广东通志》中记载:“本朝……互市,立市舶提举司以主诸番入贡。旧制应入贡番,先给与符簿。凡及至,三司与合符,视其表文、方物无伪,乃津送入京。”这说明明朝()A.朝贡贸易受到严格管理B.政府严格限制私人贸易活动C.政府大力发展官方贸易D.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12.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轻便、小型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像西欧近代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合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这主要是由于()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B.农具制造技艺落后C.政府不注重农具改进D.地理形势的局限13.茶是中国传统文明的代表符号之一。公元4—7世纪,茶陆续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并内化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17世纪,中国茶传入英国,却一直伴随着关于饮茶合适与否的争论,焦点集中于经济、社会甚至健康方面。以上对待中国茶的不同态度说明了()A.异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和碰撞B.同一物种接受度的地域差异C.东亚文明的开放性与欧洲文明的保守性D.交通便利性在文明传播中的特殊地位14.唐代中央重视以老者为代表的地方民众核实该地官员的政绩是否属实;允许地方乡族势力关注地方官员去留或直接干涉地方官员的任免,可以“诣阙”请求官员留任。这些举措()A.有利于稳定基层社会秩序B.保障了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渗透C.强化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D.有效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15.两税法是古代中国税制史上的重大改革,标志着古代税收从以“税人”为核心转向以“税地”为核心。推动这一转变最重要的因素是()A.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破坏B.安史之乱使百姓大量成为流民C.“履亩而税”理想的贯彻D.经济重心的南移和租佃制发展16.唐宋八大家提出并发展了儒学的道统说,以孟子承孔子之正道,他们通过解读孟子对儒学经典义理进行深度探求;他们对佛、道两教的态度,逐渐由情绪激烈的反对走向理性平和的辩论。这从侧面表明,唐宋时()A.正统思想频繁更替B.三教合流基本实现C.文人颠覆汉儒传统D.儒学逐渐走向复兴17.北宋之初,“衮冕缀饰不用珠玉,盖存简俭之风”;到了北宋中后期,“在京及诸道州府臣僚士庶之家,多用锦背及遍地密花透背段等制造衣服”“庶民之家,必农重锦、厚绫、罗觳之衣,名状百出,弗可胜穷”。这一变化反映了()A.理学影响了人们社会生活B.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社会风气C.市民文化冲破了礼制束缚D.百姓生活状况有了较大改善18.元朝中央设置御史台。御史台又在地方上建立了两个行台机构,即监临东南诸省的江南诸道行御史台和西南地区的陕西诸道行御史台。北部和中原地区不另置行台。在路以上设置肃政廉访司,定期检查各种案件账目,监督纠劾各级官吏。这可以用来说明元代()2{#{QQABQQoAggCgAAJAABgCQQVCCkOQkAGCAIgOxEAMIAAAyBFABAA=}#}A.地方官员职权削弱B.御史台行政权力的加强C.监察体系系统严密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制衡19.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十分重视整顿服饰礼制。他废弃了元朝的官服制度,上采周汉、下取唐宋,承袭古制,严格等级,职官朝服,以袍衫为尚,用冠冕衣裳。凡遇大祀、冬至等重要礼节,不论官员职位高低,都要按传统戴梁冠,穿赤罗衣裳。朱元璋的举措意在()A.加强中央集权统治B.提倡官服平等一致C.强化政权正统地位D.警示官员勤政尚俭20.王阳明为官时曾制定《南赣乡约》,其中有“男女长成,各宜及时嫁娶;往往女家责聘礼不充,男家责嫁妆不丰,遂致愆期(延期)”,要求德高望重的“约长”担负疏通责任,“随时(促成)婚嫁”。这一规定()A.削弱了宗族的凝聚力B.表明乡民接受了理学思想C.有助于加强基层治理D.改变了儒家传统义利观念21.农文包括传统农业生产中积累的知识理论、技术经验、经营管理、文献考证等方面的典籍。下表是经过学者整理的明代正德、崇祯年间的《松江府志》中的农文情况。据此,可以看出()时令、农具、蚕桑、水产农田水利农政、农经救荒赈灾总数(篇)正德年间14.6%44%34.1%7.3%41崇祯年间4.2%37.5%36.8%21.5%144A.国家对水利建设的重视B.明代农业技术发展停滞不前C.松江地区水患问题突出D.传统农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22.《聊斋志异》中爱花雅士马子才与花贩陶氏姊弟初相识,斥两人“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后来却与陶姊结成佳缘,但仍“耻以妻富”。这主要反映出()A.儒家文化与市民文化冲突交融B.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地位提高C.逐利观念成为当时主流价值观D.士人阶层摆脱封建礼教束缚23.军机处初设时,就是为了“筹办军务”,既无正式衙署,亦无专职官员。当时在军机处入值的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都是带原官衔兼在军机处处理事务。这表明,军机处()A.处于临时机构地位B.弱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C.具有分权制衡特点D.助长了因循守旧政治风气24.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1689年,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1793年,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材料说明清朝前期()A.国家统一促进对外交往B.大一统的局面不断巩固C.封建君主权力日益强化D.边疆危机危及朝廷权威25.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是世界历史发生重要转折的时期。无论是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思想、文化领域,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新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激烈的冲击和碰撞。以下可以佐证此观点的是()A.克服私欲致良知B.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二、材料分析题(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在15世纪前后突然超过亚洲大国,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它们共同采用了贸易开放政策。同时,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最先富裕的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而是发生在欧洲人口规模相对较大的英国与后来的法国和德国,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除拥有较大的人口规模之外,还较好地将殖民地纳入本国的分工体系,而且拥有更好的市场条件、高3{#{QQABQQoAggCgAAJAABgCQQVCCkOQkAGCAIgOxEAMIAAAyBFABAA=}#}效的法制传统和人力资本培育体系,使本国的要素结构更能支持大规模的民间技术创新,吸纳过剩资本和农业剩余劳动力,促使其经济结构从传统农业向近代工业转型。——摘编自李君华、欧阳晓《欧洲大国发展道路的经验解释》材料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有其特定含义,系指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由古代传统政治、文化向近代政治、文化转化。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身经过近两千年的向前发展,至明代后期已经积累、孕育出新的社会因素,这些新因素在性质上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封建社会而与未来的近代社会相同。它们首先出现在经济领域,然后引起阶级关系、社会生活、政治关系、思想意识、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发生相应变化,传统古代封建社会已经发生局部结构性变换。新生的先进社会因素代表了社会的未来,显示了社会的新走向,因而,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显然就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摘编自张显清《晚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大国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明“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的依据。(8分)(3)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社会转型的具体要素。(5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中国神话中的英雄是“德性”的,他们有着“挟山超海”的能力,但绝不率性而为、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崇尚集体主义。“三皇五帝”作为人祖,以救民于水火而著称,就是身体微弱如“精卫”者也是通过“填海”与人方便。因此,英雄们是与广大百姓命运与共、心气互洽。“夸父”“莫邪”以及“太阳”“土地”这些神性的意象,无不是集体力量的象征,给民族整体以激情、信心和动力。——摘编自刘长华《民族神话传说的新文学书写》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28.(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大农上盐铁丞孔仅、咸阳言:“……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左趾,没入其器物。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便属在所县。”——《史记•平准书》材料二汉武帝时期,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陆上对外
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7月月考 历史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7月月考 物理答案
2023-11-23 22:18
2页 -
2024 届广东省四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答案
2023-11-23 22:18
5页 -
2024 届广东省四校高三第一次联考日语
2023-11-23 22:18
4页 -
2024 届广东省四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地理答案
2023-11-23 22:18
4页 -
2024 届广东省四校高三第一次联考政治
2023-11-23 22:18
4页 -
2024届广东省四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英语
2023-11-23 22:18
8页 -
2024 届广东省四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英语答案
2023-11-23 22:18
7页 -
2024 届广东省四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地理
2023-11-23 22:18
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