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卷(仿2023年新高考Ⅱ卷)第一模拟(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本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的实践、创造、生产与再实践、再创造、再生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原基础与根本路径。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看,文明是人的创造,是人的文明,没有人就不可能产生文明,因而人是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根本前提和基本条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基于人的生存发展需要而产生、传承、发展而来的,因而人或人的需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创生、传承、发展、利用的本质原因和根本动力;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活动的主体,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缺乏人这个实践创造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只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鱼;非物质文化遗产创生、传承、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在于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的创造产物,重要特征是成为人类具有公共性、民族性、共有性、共享性的公共产品与文明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着人类的需求需要、创造智慧、情感认同、伦理道德、生产生活,是人类杰出的文明成就、独特的身份象征、珍贵的精神家园和重要的创新源泉。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特别“承认各社区,尤其是原住民、各群体,有时是个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保护、延续和再创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为丰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性做出贡献”。其开宗明义地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重要性,揭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足人类需要、凸显人类意志、蕴涵人类智慧、体现人类创造、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特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创生发展、结构内涵、功能价值、作用贡献等方面考察,可见确立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相信人、尊重人、为了人、依靠人、解放人、服务人、发展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创生发展、传承保护根本和终极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遗产。”遵循人本属性,需要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更好地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确立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的主体地位,切实坚持以人为根本要求在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中的实现,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地位切实发挥好拥有者、管理者、传承者、经营者、享有者、研究者等所有“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切实解决好作为主体的人的一切问题,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摘编自安学斌《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论纲》)材料二: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入新时代,我国坚持在系统性保护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寻找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非遗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促进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实现现代经济价值的转化,这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经济发展的包容性理念高度契合。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破圈”,让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生活接轨,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方式。在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与规律的基础上,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当代审美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通过合理有序开发,让更多的人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发展成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现状出发,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创新举措,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创造活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非遗+”既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也激发出无限的可能。“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产业”“非遗+互联网”“非遗+教育”“非遗+直播”等模式的日趋成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摘编自黄永林《让非遗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创造了非遗,人的需要是非遗创生、传承、发展的本质原因和根本动力,非遗能帮助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B.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享有的珍贵文明财富,“以人为本”是非遗传承、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之一。C.进入新时代,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前提。D.非遗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合理有序地开发其当代价值,让非遗与现代社会生活接轨。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的重点都是非遗保护要服务于人,材料二则进一步阐述要创新保护非遗,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B.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以人为主体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人的参与,要始终坚持人的主体地位。C.国家鼓励和支持将非遗代表性项目开发成文化产品,利用其提供文化服务,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符合社会需求。D.践行“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传承理念,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就能够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3.(3分)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一段强调了在非遗创生、传承、发展、利用中人的主体性和重要性。B.材料二第二段以“非遗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总领句,论述挖掘、开发非遗当代价值的意义。C.材料一运用了比喻手法,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杰出的文明成就、独特的身份象征、珍贵的精神家园和重要的创新源泉。D.材料二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非遗+”的模式让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的观点。4.(4分)两则材料都提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但二者论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5.(4分)故宫文创惊艳了世人,扎染融入现代服饰绽放出新光彩,“围炉煮茶”成为年轻人休闲社交的新时尚……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些现象的理解。【答案】1.C2.B3.C4.①材料一直接引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内容,意在强调非遗中人的主体性和重要性;②材料二提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倡的理念,意在论证促进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实现现代经济价值的转化的合理性。5.①故宫文创、扎染融入现代服饰、“围炉煮茶”等都是对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能够激活非遗的生命力;②故宫文创、扎染融入现代服饰、“围炉煮茶”等是非遗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表现,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在保护传承非遗的同时还有助于相关产业的发展。【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前提”错误,材料二第1段中说“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由此可知“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但前者不是后者的重要前提。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两则材料的重点都是非遗保护要服务于人”曲解文意,材料一主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的角度讲非遗保护要“以人为本”,要“切实发挥好拥有者、管理者、传承者、经营者、享有者、研究者等所有‘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C.“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符合社会需求”无中生有,材料二第2段只是说“国家鼓励和支持……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D.“就能够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说法绝对,根据材料二第2段中的“让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生活接轨……以时代精神、当代审美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可知“践行‘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传承理念,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只是有利于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杰出的文明成就、独特的身份象征、珍贵的精神家园和重要的创新源泉”错,材料一运用比喻手法说明缺乏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只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鱼的观点,不是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杰出的文明成就、独特的身份象征、珍贵的精神家园和重要的创新源泉的观点。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材料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特别‘承认各社区,尤其是原住民、各群体,有时是个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保护、延续和再创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为丰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性做出贡献’。其开宗明义地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重要性”,可见这是直接引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内容,意在强调非遗中人的主体性和重要性;②材料二“促进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实现现代经济价值的转化,这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经济发展的包容性理念高度契合”,可见这是提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倡的理念,意在论证促进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实现现代经济价值的转化的合理性。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材料二“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入新时代,我国坚持在系统性保护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寻找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故宫文创、扎染融入现代服饰、“围炉煮茶”等都是对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能够激活非遗的生命力;②材料二“非遗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通过合理有序开发,让更多的人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发展成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现状出发,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创新举措,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创造活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产业’‘非遗+互联网’‘非遗+教育’‘非遗+直播’等模式的日趋成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可见故宫文创、扎染融入现代服饰、“围炉煮茶”等是非遗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表现,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在保护传承非遗的同时还有助于相关产业的发展。(本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白河流域的几个码头沈从文那条河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①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袴,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②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周环境极其调和,使
第一模拟(仿新高考II卷)-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卷(解析版)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第一模拟(仿全国乙卷)-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卷(解析版)
2023-11-24 15:39
23页 -
第一模拟(仿新高考I卷)-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卷(原卷版)
2023-11-24 15:39
14页 -
第三模拟(仿全国乙卷)-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卷(解析版)
2023-11-24 15:39
22页 -
第三模拟(仿全国乙卷)-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卷(原卷版)
2023-11-24 15:39
13页 -
浙江省百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起点调研测试生物试卷及答案
2023-11-24 15:39
10页 -
浙江省百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起点调研测试英语试卷及答案
2023-11-24 15:39
20页 -
浙江省百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起点调研测试数学试卷及答案
2023-11-24 15:39
13页 -
浙江省百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起点调研测试物理试卷
2023-11-24 15:39
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