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育才学校科学高中部2023年高考模拟考试历史科试题命题人:徐凤霞校对人:何博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礼·天官·冢宰》提到:“凡食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据此可知A.先秦已出现服食养生的理念B.周代百姓大都讲究延年益寿C.战国时期贵族崇尚奢华生活D.先秦中医理论发展日趋完善2.东汉末年,地方州郡官员推荐人才的察举制,因战乱“人士迁移”、地方个别豪强操纵崩坏。曹魏初期,由中央委任中正官评议现职官员、候补者、地方士人等级,作为中央选拔官员依据。这一变化A.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B.缓和了部分社会矛盾C.抑制了豪强士族发展D.导致了选官权力下移3.遭遇自然灾害时,孝文帝开仓赈恤;对于鳏寡孤独以赐粟(或谷)帛为主,还有免除“杂徭”;对于贫老和“不能自存者”,赐给衣服布帛、粮食或田地等;特别困难的病患专门设立医治场所,派专门的医师救护。孝文帝的这些措施A.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B.丰富了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C.巩固了全国统一的局面D.缩小了北魏社会的贫富差距4.唐代沿用了西周所确立的“六礼”制度(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并成为婚姻关系缔结所必须经过的程序,将不符合法律规定强行娶妻,以及女方在婚约等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辄悔不嫁的行为,都按犯罪行为进行惩罚。这一制度A.确保了家庭生活的和谐有序B.体现了唐律礼法结合的特点C.一定程度提升了妇女的地位D.体现国家对弱势群体的优抚5.明末清初学者颜元曾评论道:“朱子遗风至今日,衣冠文士羞与武夫齿,秀才挟弓矢出,乡人皆惊,甚至子弟骑射武装,父兄便以不才目之,长此不返,四海溃弱。”“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据此可知,颜元A.倡导经世致用的育人思想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C.倡导提高教育的社会地位D.主张实行反满兴汉的政策6.我国古代对外来农作物的命名不断发生变化,秦汉至唐宋的外来农作物名称是胡萝卜、胡荽(香菜)、胡椒,唐宋至明清的名称是蕃薯、蕃茄、蕃豆(花生),清朝以后是洋葱、洋白菜。这种命名的演变反映了A.贸易体系逐步调整B.天下观念不断改变C.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朝贡关系强弱变化7.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强调要学习西方“国法宏深”之国的“邦法”,即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纲常大典、教养大法”;还要设“暗柜”进行选举或投意见书;立“新闻篇”评论时政得失;对外交往中主张平等称呼、平等相待。这些主张A.凸显了民族资本的要求B.推动了近代民主化进程C.带有较强民主政治色彩D.贯彻了中体西用的主张8.1920年北方五省大旱,北洋政府与各国公使商量,由总税务司通饬海常各关征收附带赈捐,捐率为各国所纳税银十分之一,开征筹赈附加税(包括海关、常税厘金、交通三类附捐)作为赈济灾民之用。这一举措A.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B.有利于政府争取税权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D.解决了灾民生活状况9.以下关于抗日战争的研究,史实与史论对应正确的是史实史论A.1931年9月27日,在北平的奉天会馆召开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成立大会,其宗旨是:“抵抗日人侵略,共谋收复失地,保护国家主权。”抗日救亡已成为全民共识。B.1934年日本陆军、海军与外务三省官员达成《关于对华政策》纪要,表示“使中国成为以日本为中心,日满华三国友好合作,确保东亚和平的帝国方针的追随者”。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C.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日本在华中使用日本银行券和法币作为军事通货;1937年10月,日本在华中占领区发行军票。日本在侵华战争中“以战养战”。D.1943年,美英中三国公布《开罗宣言》提到“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战以来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二战后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升。10.1957—1960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增长1.3倍,农业总产值下降了22.7%。1960年粮食总产量为2870亿斤,比上一年减少26.4%。材料说明该时期国家A.农村集体化运动提高积极性B.新中国激发了人民劳动热情C.农轻重三者按比例协调发展D.突出了对工业现代化的重视11.从1978年到1982年,全国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就业职工增加603万人,城镇个体劳动者从15万人增加到147万人;城镇集体和个体劳动者在城镇劳动者总数中的比重增加到24.5%。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社会大众择业观念的整体改变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C.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完成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12.罗马法规定,凡公民行为卑劣、从事卑贱职业(手工业者、斗兽员等)的人即为有污名者,将失去为他人作证和他人为之作证的资格、对未成年人及精神病人的财产管理和人身保护资格等部分权利。可见,罗马法A.随帝国疆域扩大有所调整B.规范个人道德修养至上C.重视公平公正行使公民权D.理性与感性法治观交织13.有学者指出,“日本人借用了汉字,但发展了他们自己的书写体系;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调整了它的政治学说,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在保留其本族的神道教的同时,日本人还接受了佛教,但对之作了修改,以满足他们自己的精神需要”。该学者意在强调日本A.对外来文明的本能抵制B.对文化传播起桥梁的作用C.发展文化注重结合实际D.竭力摆脱外来文明的影响14.1918年德国成立魏玛共和国,宪法规定国会由年满20岁的公民按比例代表制的原则选举产生,政党所赢得的席位严格按照其获得选票的数量分配。当时有大小政党一百多个,能经常进入国会的就有二十多个,形成一个多党并立、互不妥协的政治制度,单一政党难以赢得多数而组阁。据此可知A.国会处于国家的权力中心B.内阁党派林立缺乏稳定性C.政治制度不适应当时国情D.践行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15.1921年4月,列宁提出成立俄联邦国家银行问题,并在短期内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银行系统,建构起有效的国营、合作和私人信贷机构。这一做法旨在A.通过金融改革来建立工农联盟B.提供迅速实现工业化所需资金C.吸纳民间过剩资本以稳定货币D.保障经济发展所需的货币流通16.2005年,非洲许多国家的人均GDP不足2000美元,但是城市化水平却达到50%以上,其中人均GDP仅889美元的吉布提,城市化率竟高达86.1%;而拉美一些国家的人均GDP徘徊在1000~5000美元之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但是其城市化水平却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由此可知,这些地区A.社会经济结构变化B.产业结构日趋完善C.居民生活水平很高D.城乡发展差距缩小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食为政首,粮安天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北方宜旱,南方宜稻,这是农作物对南北方环境选择的结果,跨越环境界限,将另一地区的作物引入,则与人类活动直接相关。冬小麦为北方旱地作物,推动其大规模向南方扩展的动力是人口。《鸡肋编》记载:“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稻),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于是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可见,两宋之际,南方水田农业区稻麦两熟制曾出现了一个极为兴盛的局面。——摘自吴存浩《中国农业史》等材料二清朝前期人口与耕地面积统计表清代皇帝纪年年份人口(亿)耕地(亿亩)人均耕地(亩)世祖顺治七年16501.00~1.506.004.00~6.00高宗乾隆十五年17502.00~2.509.003.60~4.500宣宗道光三十年18504.1012.102.95——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而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治平之久,君、相亦不能使人不生”,“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摘编自[清]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卷一《意言·治平篇》(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宋之际稻麦两熟制在南方“极为兴盛”的原因。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当时农业生产格局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前期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带来的影响。(6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一九四七年七月至九月,中共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总结土地改革运动的经验,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一场中国农村社会的大变动,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革命……国民党政府财政严重入不敷出的状况,由于内战军费的激增和豪门资本恣意中饱,本来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货币飞速贬值,物价如脱缰野马般猛涨,米价在一九四八年二月突破每石三百万元,到七月就突破三千万元。蒋介石叹道:“经济危险至此,比军事更足忧虑。”——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二从一九五六年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一九六五年完成经济调整工作,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十年的艰难探索……大中型的水利建设施工项目达二百九十多项,除用于治理淮河外,还用于治理黄河、海河两大水系等。机耕面积在耕地总面积中的比重由百分之二点四上升到百分之十五。机灌面积在灌溉总面积中的比重由百分之四上升到百分之二十四点五。这十年,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跨出了前所未有的一大步。六十年代中期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九四九时的中国那样,从而为日后的改革开放做了重要准备。——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阐释《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革命”。(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6年至1965年间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跨出了前所未有的一大步”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扼要说明这十年的成就为日后的改革开放做了哪些方面的“重要准备”。(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784年,英国政治家索姆杰·宁斯指出:“下院独立不是英吉利法的基本要素。英国宪法的优点在于它由三种权力构成,彼此相互依靠。其中一方独立于其他两方,它必将独占全部的权力,我们的政体就会立刻改变。上个世纪行使过下院独立,国王被弑,贵族遇难,建立起世上最坏的民主政体。倘若我们不幸再看到另一个民主政体,同样的混乱肯定会再次发生。”同一时代的英国保守主义政治家埃德蒙·伯克认为:“成功源自光荣革命,但光荣革命的原则不是变革而是维护传统。传统保障了社会的存在,是社会的基石。”——方家、张士昌《迈向大众民主——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探析》材料二法国的革命者倾慕并效法古代民主,在表面上更忠实于民主的理想,实际上却把民主过度价值化,抽空了它的工具性内涵。在法国革命的高潮,国家政治的基本形态不是国民公会的理性辩论,而是变幻无常的街头民众运动。美国的革命者则出于对精英政治的偏好,对那种直接诉诸民众的民主忧心忡忡,他们基于对集权和压迫的恐惧,设计了一种体现限权、分权和制衡原则的代表制政体,这固然导致了民主价值的流失,但也为治理现代大型民族国家找到了一条非君主制的道路。英国推崇混合宪政的理念,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虚化了“王在议会”的制度,架空了世袭贵族主导的上院,缩短议员任期,扩大选民基础,以渐进变革将传统政治转化为了民主政治。——李剑鸣《世界历史上的民主与民主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政治主张产生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三个国家的民主政体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15世纪,德国商人古登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项技术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和质量。古登堡的印刷厂,最早印制的是拉丁文版的《圣经》,印刷效果堪称精美。尽管如此,古登堡本人却没有因为这项技术赚到钱,因为当时绝大多数普通人读不懂拉丁文,所以印刷数量很少。再加上人工和纸张成本高昂,以及与投资人的纠纷,最后,古登堡破产了。到1521年,马丁·路德开始用德文翻译《圣经》,次年《新约》翻译完毕并出版。从此德
2023届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科学高中部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2023届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科学高中部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语文答案
2023-11-26 09:44
9页 -
2023届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科学高中部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23-11-26 09:44
10页 -
2023届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英语试题
2023-11-26 09:44
12页 -
2023届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模拟考试政治试题
2023-11-26 09:44
9页 -
2023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三)英语试题
2023-11-26 09:44
12页 -
2023届辽宁省丹东市高三二模语文答案
2023-11-26 09:44
4页 -
2023届辽宁省丹东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3-11-26 09:44
12页 -
2023届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科学高中部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
2023-11-26 09:44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