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生物(九省联考考后提升卷,黑龙江、吉林)(解析版)
生物(九省联考考后提升卷,黑龙江、吉林)(解析版)
格式:docx页数:24页大小:1 M上传日期:2024-02-15 17:54浏览次数:252 侵权/举报

2024年1月“九省联考”考后提升卷高三生物(适用地区:黑龙江、吉林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对下面柱形图的相关含义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若Y表示细胞中有机物的含量,a、b、c、d表示四种不同的物质,则b最有可能是蛋白质B.若Y表示生物体内Hg含量,a、b、c、d表示四种不同生物,则a最有可能是生产者C.若Y表示一段时间后不同离子在培养液中所占原来的比例,则该培养液中培养的植物,其根细胞膜上a离子的载体少于c离子的载体D.若Y表示细胞液的浓度,a、b、c、d表示不同细胞,则在0.3g/mL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可能性大小为b<d<c<a【答案】C【分析】组成活细胞的化合物中,水最多,蛋白质含量次之;而组成活细胞的有机化合物中,蛋白质最多。一些重金属元素或者不易分解的有机农药随食物链传递过程中,营养级越高,该物质在生物体内积累越多。纵坐标表示一段时间后不同离子在培养液中所占原来的比例,则某种离子所占比例越多,表示培养植物吸收越少,进而推断其根细胞膜上该离子的载体越少。在外界溶液浓度一定时,细胞液浓度越大,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程度越小。【详解】若Y表示细胞中有机物的含量,b有机物最多,b最可能是蛋白质,A正确;若Y表示生物体内Hg含量,由于Hg在随食物链的传递,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积累的Hg越多,所以a最少为第一营养级即最有可能是生产者,b最多为最高营养级,c、d次之为中间营养级,B正确;若Y表示一段时间后不同离子在培养液中所占原来的比例,则某种离子所占比例越多,表示培养植物吸收越少,进而推断其根细胞膜上该离子的载体越少,所以结合图示可知,植物根细胞膜上a离子的载体多于c离子的载体,C错误;在外界溶液浓度一定时,细胞液浓度越大,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程度越小。若Y表示细胞液的浓度,a、b、c、d表示不同细胞,由于b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最大,a细胞液浓度最小,则在0.3g/mL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可能性大小为b<d<c<a,D正确。2.2020年,三位科学家共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因为他们发现了丙型肝炎病毒。丙肝病毒与乙肝病毒都通过血液传播并且会导致严重的肝炎,乙肝病毒的遗传物质中含有碱基T,而丙肝病毒则含有碱基U。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种病毒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只有拟核B.丙肝病毒必须寄生在人体肝细胞内才能繁殖C.丙肝病毒的核酸是DNA,而乙肝病毒的核酸是RNA,更易发生突变D.与肝炎患者接触时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避免感染【答案】B【分析】病毒没有任何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会变成结晶体。病毒自身不能繁殖后代,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成分;以核酸和蛋白质等元件的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因此病毒在寄主细胞内以复制方式增殖。【详解】A、病毒无细胞结构,没有细胞核,也没有拟核,A错误;B、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增殖,丙肝病毒必须寄生在人体肝细胞内才能繁殖,B正确;C、乙肝病毒的遗传物质中含有碱基T,说明乙肝病毒的核酸是DNA,丙肝病毒则含有碱基U,说明丙肝病毒的核酸是RNA,更易发生突变,C错误;D、丙肝病毒与乙肝病毒都通过血液传播,佩戴口罩不能有效避免感染,D错误。3.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用荧光分子标记基因A、a和B,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4个细胞中染色体组数和核DNA数如图所示。不考虑基因突变、交叉互换和染色体畸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细胞中一定无同源染色体,细胞内至少有4个荧光标记B.乙细胞中一定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核DNA分子数=1:1C.丙细胞中一定有姐妹染色单体,可能存在四分体D.丁细胞一定处于有丝分裂,细胞内有4条Y染色体【答案】C【分析】1、减数分裂各时期特点:间期: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四分体排在赤道板上;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形成两个次级性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基本相同,区别是无同源染色体。2、据图分析可知甲细胞中含有1个染色体组,核DNA数为2n,说明甲细胞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的细胞;乙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核DNA数为2n,说明乙细胞为精原细胞,或者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的G1期细胞,或者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和末期的细胞;丙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核DNA数为4n,说明丙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的G2期细胞或者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丁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核DNA数为4n,说明丙细胞是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甲细胞中含有1个染色体组,核DNA数为2n,说明甲细胞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的细胞,则甲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其基因型为AAXBXB和aaYY或aaXBXB和AAYY,细胞内含有2个或4个荧光标记,A错误;B、据图分析可知乙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核DNA数为2n,说明乙细胞为精原细胞,或者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的G1期细胞,或者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和末期的细胞,染色体数:核DNA分子数=1:1,精原细胞、G1期细胞有同源染色体,但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和末期的细胞无同源染色体,B错误;C、据图分析可知丙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核DNA数为4n,说明丙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的G2期细胞或者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这两类细胞中都有姐妹染色单体,且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会形成四分体,C正确;D、据图分析可知,丁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核DNA数为4n,说明丙细胞是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其基因型为AAaaXBXBYY,细胞内有2条Y染色体,D错误。4.栽培番茄含有来自野生番茄的Mi1抗虫基因,它使番茄产生对根结线虫(侵染番茄的根部)、长管蚜和烟粉虱三种害虫的抗性。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长管蚜和番茄之间是捕食关系,两者协同进化B.Mi1抗虫基因的产生是野生番茄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C.在含Mi1基因的番茄植株上生长的烟粉虱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D.长期种植含Mi1基因的番茄,土壤中根结线虫的数量会越来越少【答案】C【分析】生物的变异的产生是不定向、随机的,与生物所在的环境无关,环境只起到选择作用,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详解】A、长管蚜和番茄之间的寄生关系,A错误;B、Mi1抗虫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错误;C、由于选择的作用,所以能在含Mi1基因的番茄植株上生长的长管蚜和烟粉虱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C正确;D、由于生物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所以,土壤中根结线虫可能会出现适应Mi1抗虫基因的个体,土壤中根结线虫的数量会先减少后增多,D错误。5.某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五个种群。已知该生态系统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调查得知,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种群甲乙丙丁戊能量值【J/(cm²·a)】3.5612.8010.300.48226.50A.该生态系统中流向分解者的总能量为199.36J/(cm2·a)B.若丁种群个体增加1kg重量,则大约需消耗戊种群471.96kgC.种群乙和丙利用的资源和空间完全相同,存在相互排斥D.种群戊和甲不存在直接联系,二者之间不存在反馈调节【答案】B【分析】分析表格: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表中戊的能量最多,是第一营养级,乙、丙能量相差不大,不在10%~20%之间,因此乙、丙同属第二营养级,其次是甲、丁。【详解】A、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种群戊处于第一营养级,种群乙和丙处于第二营养级,种群甲处于第三营养级,种群丁处于第四营养级。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各个营养级的消费者都有能量流向分解者,但其比例无法推算,因此该生态系统中流向分解者的总能量无法计算,A错误;B、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依次为: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为[(12.80+10.30)/226.5]×100%≈10.20%,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为[3.56/(12.80+10.30)]×100%≈15.41%,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为(0.48/3.56)×100%≈13.48%。丁种群增加1kg,需要消耗戊种群1/(13.48%×15.41%×10.20%)≈471.96kg,B正确;C、种群乙和丙处于同一营养级,利用的资源和空间有相同的部分,存在相互排斥,但不可能完全相同,C错误;D、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种群戊和甲虽不存在直接食物关系,但也有反馈调节,D错误。6.已知物种乙和丙均由甲演化而来,形成过程如图所示(乙和丙种群处于遗传平衡状态)。图中A、B、C分别表示不同的3个地区。E/e位于常染色体上,G/g位于X染色体上。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物种乙和丙存在生殖隔离,不能交配B.迁入与迁出一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若种群丙中XGXg约占32%,则雄性中XgY可能占80%D.若种群乙中E和e的基因频率相等,则显性个体与隐性个体的数量相同【答案】C【分析】遗传平衡定律也称哈迪一温伯格定律,其主要内容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即保持着基因平衡。该理想状态要满足5个条件:①种群足够大;②种群中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③没有突变发生;④没有新基因加入;⑤没有自然选择。此时各基因频率和各基因型频率存在如下等式关系并且保持不变:设A=p,a=q,则A+a=p+q=1,AA+Aa+aa=p2+2pq+q2=1,其中p2代表AA的基因型频率,2pq代表Aa的基因型频率,q2代表aa的基因型频率。【详解】A、物种乙和丙存在地理隔离,不能交配,A错误;B、迁入与迁出也不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自然选择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错误;C、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设XG=p,Xg=q,XG+Xg=p+q=1,2pq代表XGXg的基因型频率,若种群丙中XGXg约占32%,求得Xg=80%或20%,则雄性中g的基因频率为80%或20%,雄性中g的基因频率与XgY的基因型频率相等,故雄性中XgY可能占80%,C正确;D、若种群乙中E和e的基因频率相等,则A基因频率=50%,则EE的基因型频率=0.5×0.5=25%,Ee=0.5×0.5×2=50%,ee=25%,显性个体数量是隐性的3倍,D错误。7.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密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①冬小麦秋季播种,经冬季低温诱导才能在春季开花的春化作用是对生存环境的一种适应②光照、温度等物理信息会影响植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种群的繁衍③用“密网”捕捞会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④人类活动使群落向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演替⑤中等强度的森林砍伐(约K/2左右)有利于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负反馈调节产生的基础A.①③④⑥ B.③④⑥ C.③④ D.③⑥【答案】B【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