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呼和浩特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数据监测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国古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独特的认识。中国人是以艺术化的态度对待自然,视人为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与这种强调主体与客体融合为一的人生理想相适应,中国的美学中产生了“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它作为美学原则,直接地影响了山水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情景交融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发生很早,其理论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在关于艺术如何生成的问题上,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艺术创作的动机首先来自人对于物的感触,有了特定的感触才会有创作的欲望,由此开始艺术的创作。此种对于艺术与现实关系的看法,正是“情景交融”理论的基础。中国人一开始就用“物感说”来解释艺术的生成。提出“物感说”,是因为中国人重视现实的人生感受,重视心与物的交互作用,他们从不把艺术当作“游戏”式的消遣品去作精力过剩的模仿。西方艺术被认为是再现型的艺术,中国艺术被认为是表现型的艺术。山水文学是以自然景物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从表面上看;模仿说支配下的再现型艺术似乎应当更适合表现自然景色之形貌,更适宜于山水文学的生长。而实际上,从一方面看,重视现实的人生感受,才更能领略、感受自然山水的美,进而将对自然景物的观照和体悟表现出来。因而注重于对于自然的感受、体验,为在形象的艺术之中反映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而把自然景物作为媒介,这样的表现型艺术才真正适合于山水文学的生长和发展。另一方面,西方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理论虽然在广泛的意义上包括对整个宇宙人生的模仿,但它所强调的主要是对于人物性格、动作和事件情节的模仿,整个西方美学都较少注意对自然景物的表现。而中国人由于很能体验细腻的情感,能在自然万象上发现潜伏的生命活力,其物感说中“物”的部分,虽然可以包括事件情节以及人事,但更主要、更经常地却是指自然的景物。总之,中国人一方面强调主观的感受,一方面强调客观的景物,追求着二者的融合。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当然极利于山水文学的发展。中国情景交融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古代发展的非常丰富。所谓“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就是其理论表述。在艺术创作中,他们认为“必慎与量会、量与情合。始可言诗矣”。西方美学由于较少注意情景关系的问题,其创作所以有自然主义和唯情主义的两极风格。中国美学理论由于意识到若将情景“戳分二撅,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所以没有导向自然主义和唯情主义的两极,而是始终保持着一种内在美、整体美、和谐美。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艺术境界。重视景,即重视了作为客观基础的自然物象;重视情,即重视了作为主体意识的主观作用,对于自然的自觉审美正起于客观物象与主体情思的对应交感。对于山水艺术来说,有了景就有了艺术的客观基础,有了情就有了艺术的内在生命。所以情景交融的美学理论符合于审美和创作的内部规律,它也就能够促进山水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摘编自王可平《“情景交融”与山水文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促成了“情景交融”美学原则的产生,而“情景交融”美学原则直接影响了中国山水文学的发展。B.中国古人认为艺术创作源于人对物的感触。由于这种对艺术与现实关系的看法,因此有了“情景交融”的理论。C.在表现自然景物方面,表现型艺术和再现型艺术的区别在于对外物是感知并表达出来,还是主要作样貌模仿。D.中国“情景交融”美学理论丰富、认为情与景不可分割,而西方美学注重客观景物的描绘,对主观情感的表达震不送心。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情景交融”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山水文学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阐述。B.文章第三段从两方面对西方艺术和中国艺术进行了对比,论证了西方艺术是再现型的艺术,中国艺术是表现型的艺术。C.文章认为西方美学受到模仿说理论的影响、较少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观照和体悟,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山水文学的生长和发展。D.文章多次引用古人的语句,增强了论证说服力,体现了中国“情景交融”的美学理论的丰富性,和西方美学形成鲜明对比。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艺术境界”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B.“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谢榛《四溟诗话》)C.“请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王夫之《古诗评选》)D.“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宗炳《画山水序》)【答案】1.C2.B3.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促成了‘情景交融’美学原则的产生”说法错误,根据“与这种强调主体与客体融合为一的人生理想相适应,中国的美学中产生了‘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可知,二者只是相适应,“促成”这一说法无依据。B.强加因果,根据“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艺术创作的动机首先来自人对于物的感触,有了特定的感触才会有创作的欲望,由此开始艺术的创作。此种对于艺术与现实关系的看法,正是‘情景交融’理论的基础”可知,这种对艺术与现实关系的看法,应该是“情景交融”理论的基础,而不能表述成“因此有了‘情景交融’的理论”。D.“漠不关心”说法错误,应该是“西方美学较少注意情景关系的问题”。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能力。B.“论证了西方艺术是再现型的艺术,中国艺术是表现型的艺术”错误,第三段论证的观点是:在主观感受和客观景物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学原则,极利于山水文学的发展。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意为“古圣人的思想意旨虽然很奥妙,又隐微难见于物象之外,我们仍然可以通过用心研究书策而了解到”,和情景无关。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当你面对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时,你可曾想过,这些食物的祖先曾经都是分布于世界各地的野生动植物,比如蔬菜,大部分蔬菜的祖先是野生植物,小部分是藻类和真菌。这些野生植物在不同的地方、被不同的民族驯化,成了更加适合人类种植和食用的农作物。小麦来自新月沃土,水稻来自中国南方,茄子来自印度河河谷,它们分别被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类驯化。农作物在不同文明间的传播,使得现在的我们能够在一张餐桌上吃到这些被驯化自世界各地的植物。植物不是为了人类而存在的,它们的很多性状有利于自己的生存繁殖而不利于人类的食用。人类经过漫长的历程,有意或无意地选择了野生植物有利于人类的遗传变异,将野生植物改造成了适合人类食用的农作物,这一改造的过程就是“驯化”。你只需要在超市对生菜和莴笋进行观察,就可以体会到驯化的威力。生菜和莴笋外形相似,然而叶与茎的比例不同:生菜叶大而茎短,莴笋叶小而茎长。其实,生菜和莴笋是同一物种(莴苣)的不同品种,由于分别被朝着食用叶和食用茎的方向驯化,形成了今天两者外形的巨大差异。并不是每一种植物都能够被驯化。世界上共有近26万种开花植物,然而只有几百种得到了或多或少的驯化,其中只有十几种才是我们的主要农作物。其余的植物没有被驯化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植物自身不适合被驯化的原因有很多:异花传粉植物由于很容易和野生品种杂交,因而改良的品质难以得到保留,所以主要农作物均为自花传粉的植物。多年生的乔木和灌木把大量能量消耗在人无法食用的木质化枝干上,而一年生的草本把大量能量投入在果实和种子中,因而主要农作物绝大部分为草本植物。某些植物具备难以驯服的保护性的物质。野生杏仁和橡实均味道苦涩,因为它们分别含有苦杏仁苷和单宁酸(防止种子被吃掉)。然而野生杏仁失去苦味需要单基因突变,野生橡实失去苦味需要多基因突变,根据遗传规律,野生杏仁更容易出现不苦的突变体,被人保留。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杏仁在公元前8000年即被驯化,橡实至今仍未被驯化。另外,即使是现在看来很适合食用的玉米,其野生祖先也有不适合食用的性状:产量不如野生小麦。这可能就是相比于小麦,玉米更晚被驯化的原因,且驯化之初的玉米棒只有3-4厘米长。植物的驯化除了需要适合驯化的性状,还需要同一域有其他适合驯化或在别处驯化后传入的动植物使得当地人从采集狩猎社会进入农业社会。由于不具备上述条件,南非、西欧、北美洲东部的人们未能很早进入农业社会。南非人未能驯化当地的野生高粱,西欧人未能驯化当地的野生亚麻,北美洲东部的印第安人未能驯化当地的野苹果,高粱、亚麻、苹果分别在中非、新月沃土、天山山脉被驯化,后来传入了南非、西欧和北美洲东部。而新月沃土的动植物组会——提供淀粉的小麦和大麦,提供蛋白质的兵豆、豌豆、鹰嘴豆、山羊、绵羊、猪和牛以及作为纤维和油的来源的亚麻,使得新月沃土的先民们能够迅速进入集约型粮食生产的农业社会。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农作物和家畜容易适应纬度接近、经度差异大的环境。却难以适应经度接近、纬度差异大的环境。欧亚大陆广阔的东西轴线,使得驯化的动植物较为容易地传播到了欧亚大陆的其他地方。而非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漫长的南北轴线以及撒哈拉沙漠、巴拿马地峡等地理屏障的作用,则阻碍了它们在非洲和美洲的传播,从而阻碍了这些地方的农业文明的发展。(摘编自薛浩然《植物相伴的文明与生活》)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同地区野生植物被驯化,然后农作物在不同文明间的传播,使得现在的我们能够吃到驯化自世界各地的植物。B.有些植物没有被驯化有可能是因它们自身性状,也有可能是因当地没有其他适合驯化或在别处驯化后传入动植物。C.新月沃土的动植物组合提供了多样化的内容,促进了社会形态的转变,使得新月沃土进入集约型粮食生产的农业社会。D.植物的驯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的力量,也可以看到人类不懈的努力。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蔬菜大部分起源于野生植物,这些野生植物来自不同地区,被当地的人类驯化,成为更加适合人类种植和食用的农作物。B.作者以生菜和莴笋的差异为例,说明了即使是同一物种,通过人类驯化也会产生显著的形态差异。C.作者使用了打比方和作比较的说明手法,说明了植物自身不适合被驯化的多种原因,使得文章内容科学准确,具有说服力。D.因为非洲和美洲大陆经度跨越大而且有地理屏障,所以驯化的动植物不易在非洲和美洲传播。6.小麦作为最早被驯服的植物之一,自身具备很多易被驯服的特性。请结合文章,概括小麦可能具有哪些适合被驯服的特性。【答案】4.A5.B6.①小麦是自花传粉的植物。②小麦是一年生草本植物。③小麦没有难以驯服的保护性物质。④小麦的产量高。【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然后”错,“不同地区野生植物被驯化”和“农作物在不同文明间的传播”不存在先后关系。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分析和评价的能力。A.“被当地的人类驯化”错,原文只是说“这些野生植物在不同的地方、被不同的民族驯化”,野生植物未必是当地人驯化的;C.“打比方”错,作者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如“即使是现在看来很适合食用的玉米,其野生祖先也有不适合食用的性状:产量不如野生小麦。这可能就是相比于小麦,玉米更晚被驯化的原因”,未采用打比方说明手法;D.“经度跨越大”错误。原文是说“非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漫长的南北轴线以及撒哈拉沙漠、巴拿马地峡等地理屏障的作用,则阻碍了它们在非洲和美洲的传播”。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题干说小麦自身具备很多易被驯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文综答案
2024-04-24 21:46
5页 -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文综试题
2024-04-24 21:46
8页 -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 数学(理) Word版含答案
2024-04-24 21:46
10页 -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 数学(文) Word版含答案
2024-04-24 21:46
11页 -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 语文 PDF版含答案
2024-04-24 21:46
9页 -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 理综 PDF版含答案
2024-04-24 21:46
28页 -
海南州贵德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第九次模拟考试(理科数学)答案
2024-04-25 00:32
5页 -
海南州贵德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第九次模拟考试(英语)答题卡
2024-04-25 00:32
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