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2024届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下学期热身训练(三模)化学 (教师版)
2024届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下学期热身训练(三模)化学 (教师版)
格式:docx页数:14页大小:1.3 M上传日期:2024-06-04 13:08浏览次数:606 侵权/举报

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热身训练化 学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Na—23Mg—24S—32Cl—35.5K—39Fe—56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化学和生活、科技、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大量开发可燃冰作为能源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B.富勒烯是一系列笼状烃分子的总称,其中的足球烯是富勒烯的代表物C.在规定的范围内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不会产生不良影响D.油脂在人体中通过酶的催化可以发生分解反应,生成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答案】C2.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A.用电子式表示HCl的形成过程:B.基态溴原子的简化电子排布式:[Ar]4s24p5C.邻羟基苯甲醛分子内氢键示意图:D.基态氧原子的电子排布图:【答案】D3.氟利昂—11(CFCl3)破坏臭氧层的反应过程如图所示。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5mol由CFCl3、•CFCl2组成的混合物中共价键的数目为2NAB.常温常压下,1.6g由O2和O3组成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0.1NAC.标准状况下,1.12L18O3中含有的中子总数为1.2NAD.1molO3中含价层孤电子对数为6NA【答案】B【详解】D.1个O3分子中中间的O原子含孤电子对数为1对,两边的氧原子含孤电子对数为2对,共有5对孤电子对,所以1molO3中含孤电子对数为5NA,D错误;4.某小组在实验室模拟侯氏制碱工艺制备,装置如图所示(夹持装置略去),下列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①中: ②中:③中: ④中:【答案】A5.葫芦[n]脲(n=5,6,7,8……)家族分子是一种具有空腔的桶状大杯、两端开口的超分子主体,可以很好地包结有机分子、阳离子和其他客体分子,在分子识别、药物载体等方面有广泛应用。葫芦[n]脲()可由A()和B在一定条件下合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分子存在2个手性碳原子B.B物质可发生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加成反应C.A与B合成葫芦[n]脲的反应类型是缩聚反应D.可利用葫芦[n]脲识别某些金属阳离子【答案】A【详解】由题意可知,生成葫芦[n]脲的反应为  与甲醛一定条件下发生缩聚反应生成葫芦[n]脲和水,则B为甲醛。6.化合物是良好的电和热绝缘体,组成元素原子序数均小于20,且在前四个周期均有分布。仅X和M同族,电负性:;Y和Z同周期,Y的基态原子价层电子排布式为,Z的基态原子价层的s和p轨道电子数相同;E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 B.第一电离能:C.熔点: D.中的E的杂化方式:杂化【答案】C【详解】Y的基态原子价层电子排布式为,可知n=3,价层电子排布式为,Y为Al元素,Y和Z同周期,因此Z也是在第三周期,Z的基态原子价层的s和p轨道电子数相同,可知Z的基态原子价层电子排布式为,Z为Si元素,E在地壳中含量最多,因此E为O元素,由于组成元素原子序数均小于20,且在前四个周期均有分布,还差第一周期和第四周期,根据仅X和M同族,电负性:可知,M为H元素,X为K元素,化合物为。7.按照下图进行铜与浓硫酸反应的探究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蘸有品红溶液的滤纸褪色,说明具有强氧化性B.N形管溶液变为红色,说明有酸性气体进入N形管C.反应后,从c口抽取反应液加到足量的氨水中最终产生蓝色沉淀D.实验结束后从b口注入足量NaOH溶液,会有2种物质与NaOH反应【答案】B【详解】C.反应后,从c口抽取反应液加到足量的氨水中发生的反应为硫酸铜溶液与足量氨水反应得到深蓝色的硫酸四氨合铜溶液,故C错误;D.浓硫酸与铜共热反应时硫酸浓度会减小变为稀硫酸,稀硫酸与铜共热不反应,则反应中浓硫酸不可能完全反应,所以实验结束后从b口注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能与反应生成的硫酸铜、二氧化硫反应,也能与未反应的稀硫酸反应,所以会有至少3种物质与氢氧化钠反应,故D错误;8.某科研团队从铬钒渣中分离钒并制备Cr(OH)3的流程如下:已知:Ksp[Cr(OH)3]约为1×10-3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灼烧”步骤的尾气中含CO2B.“沉铝”步骤的离子方程式为C.“分离钒”步骤中将溶液PH调到1.8左右得到V2O5沉淀,此时溶液中之后Cr元素的存在形式主要为D.要使“转化沉铬”的溶液中Cr3+完全沉淀需调节溶液的PH>5.67【答案】B【详解】B.“沉铝”步骤通入CO2足量,反应产生NaHCO3,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错误;C.“分离钒”之后,所得溶液显强酸性,Cr元素的存在形式主要为,C正确;9.电化学中,常用电极电势表示一定条件下微粒得失电子能力,电极电势越高氧化性越强。标准状态下,氧化型电极反应,,,则的氧化性比强。含钴微粒的电极电势随的变化如图所示,两条虚线分别表示“氧线”和“氢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单质溶于稀硫酸能置换出B.氧气的氧化性与溶液的酸碱性有关C.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氧化能力减弱D.酸性条件下,反应难以进行【答案】A【详解】A.由图像可知,Co2+的电极电势大于H+/H2的电极电势,即Co2+的氧化性大于H+,H+不能将单质Co氧化为Co2+,故A错误;B.由图像可知,O2的电极电势随pH的升高而逐渐减小,即氧气的氧化性与溶液的酸碱性有关,故B正确;C.转化为后,其电极电势减小,即氧化能力减弱,故C正确;D.酸性条件下,Co3+的电极电势大于O2,所以反应难以进行,故D正确;10.某种离子型铁的氧化物晶胞如图所示,它由A、B两种正方体单元构成,且两种正方体单元中氧离子的空间位置相同。通过Li+嵌入或脱嵌该晶胞的棱心和体心,可将该晶体设计为纳米硅基锂电池的正极材料(m、n为正整数)。已知:脱嵌率=×100%。下列关于纳米硅基锂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当Li+嵌入晶胞体心和所有棱心时,该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化学式为LiFe6O8B.若该锂电池正极材料中n(Fe2+):n(Fe3+)=5:7则Li+的脱嵌率为75%C.该锂电池充电时阳极发生的反应为D.该锂电池放电时,每转移2mole-,正极材料增重14g【答案】B【详解】A.由分析可知,当Li+嵌入晶胞体心和所有棱心,一个晶胞中含有:Li+为4个,Fe为24个,O2-为32个,则该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化学式为LiFe6O8,A正确;B.若该正极材料中n(Fe2+):n(Fe3+)=5:7,则含有×24=10个Fe2+,14个Fe3+,即有2个Li+脱嵌,脱嵌率为×100%=50%,B错误;C.该锂电池充电时,正极发生氧化反应,该电极的反应为:,C正确;D.该锂电池放电时,正极反应为:,故每转移2mole-,正极材料增重2mol×7g/mol=14g,D正确;故答案为:B。11.某同学查阅资料发现水银电解法电解饱和食盐水可以获得金属钠汞齐(钠汞合金),装置图和实验现象记录如下:接通电源,一段时间后,金属汞表面有细微气泡出现,加大电压电解足够长时间后分离出其中的金属Hg。取少量分离出的Hg投入滴有酚酞溶液的水中,酚酞变红且有无色气体放出。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Q溶液可以是NaOH溶液,作用是吸收尾气B.玻璃管的作用是防止铁丝暴露在NaCl溶液中,导致生成大量的H2而无法得到金属NaC.钠汞齐在有机合成中常用于氢化醛酮等羰基化合物,表现出钠汞齐的强还原性D.出于安全角度考虑,进行该实验时需要准备硫粉,并开启实验室上方排风扇【答案】D12.脱出汽车尾气中的NO和CO包括以下两个反应:Ⅰ.  Ⅱ.  将恒定组成的NO和CO混合气体通入不同温度的反应器,相同时间内检测物质的浓度,结果如图所示。已知:NO的脱除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可以提高CO的平衡转化率B.450℃,该时间段内NO的脱除率约为88%C.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能使NO的平衡转化率减小D.450℃,反应Ⅱ的化学平衡常数K=81.25【答案】B【详解】B.450℃,NO的初始浓度是(200+125×2+1625×2)=3700×10−6mol·L−1,转化为N2的NO浓度为1625×2=3250×10−6mol·L−1,故该时间段内NO的脱除率约为≈88%,B正确;D.由题意无法确定此时是否为平衡状态,无法计算平衡常数,D错误;13.催化加氢制甲醇,并进一步生产低碳烯烃,可一定程度上减少我国对原油进口的依赖,对促进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催化加氢制甲醇的反应历程如图所示,首先在“”表面解离成2个,随后参与到的转化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能改变总反应的焓变B.是反应历程的中间产物之一C.反应历程中存在非极性键的断裂和形成D.理论上反应历程消耗的与生成的甲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答案】D【详解】D.由得失电子守恒有,所以产生消耗,即理论上反应历程中消耗的与生成的甲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D正确。14.25℃时,向的溶液()中通入HCl或加入NaOH调节pH,不考虑溶液体积变化且过程中无气体逸出。含碳(或氮)微粒的分布分数[如:]与pH关系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溶液在时存在:B.曲线M表示的分布分数随pH变化C.的D.该体系在时,溶液中【答案】D【详解】A.NH4HCO3溶液中质子守恒关系为c(OH-)+c(NH3⋅H2O)+c()=c(H2CO3)+c(H+),pH=7.8时,c(OH-)>c(H+),c(NH3⋅H2O)+c()化学方程式为:。(2)的收集收集可用如图所示装置,则连接顺序为发生装置→→e。(3)的性质探究ⅰ)探究与水的反应。将注射器中的水注入三颈烧瓶中,测得压强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①计算0~50s烧瓶内的变化速率。②ab段压强变化及溶液的pH减小,表明与水发生了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的产物不稳定,可通过以下实验证明,请补充操作填在表格横线中。操作100s内压强变化/kPa待烧瓶中压强稳定后,将其置于热水浴中,重新测定压强变化若,证明该反应产物不稳定。ⅱ)探究使品红溶液褪色的原因操作1:将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③猜想:能使品红褪色的含硫微粒可能为、、。④实验设计:设计如下实验证实了使品红褪色的微粒不是,请完成表格。操作2现象不褪色【答案】(15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1)(2)c→d→b→a(3)0.8将装有等量未溶解的蒸馏水的烧瓶置于热水浴中加热100s,测定压强变化、(1分)将通入品红的乙醇溶液【详解】(1)固体和75%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为收集纯净的,先用浓硫酸干燥,再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最后用氢氧化钠吸收尾气,则连接顺序为发生装置→c→d→b→a→e。(3)①0~50s烧瓶内的变化速率。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