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5届高考模拟监测(一)历史答案(分数:100分,时间:75分钟)1.B 根据材料“兴隆洼遗址发现了距今约8000年的粟的炭化颗粒,这些颗粒的形态特征和尺寸大小明显有别于野生的同类植物种子”可知,有别于野生植物种子体现了兴隆洼遗址已经出现了早期农耕,可用于说明北方地区原始农业的出现,B项正确;材料信息与水稻无关,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畜牧业发展无关,排除C项;兴隆洼遗址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但主要是农业种植促进定居生活,且材料信息与定居生活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B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的“无为而治”、孟子的“仁政”思想都是针对统治者提出来的,倡导统治者规范执政行为,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B项正确;材料中老子和孟子不是在要求统治者加强道德修养,排除A项;材料中的言论可以体现重民思想,但体现不出重农思想,排除C项;材料中老子和孟子只是强调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心,没有强调政治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3.C 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战国时期,最大化的“利”成为行事、判断的准则,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铁力牛耕出现并不断推广,社会生产力进步,促使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C项正确。血缘宗法制逐渐崩溃属于社会原因,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A项;政治秩序与格局重构属于政治原因,而主要原因是经济方面,排除B项;士阶层崛起属于直接原因,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4.C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秦汉时期已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汉时期对长城以南的区域进行有效管理,但“不行于匈奴”,“北方未安”说明“中国一统格局只是初步形成,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专制主义的内容,A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A项;明清时期现代中国版图逐渐定型,与材料时空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秦汉政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D项结论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5.A 据材料“西晋官方制作的鼓吹曲辞按照宣、景、文、武的顺序梳理帝王功绩,与晋宣帝司马懿相关的五首曲辞分别描述其剿灭孟达、抵御诸葛亮、剿灭辽东公孙渊之战,赞其击退吴军对魏的攻伐后,又征吴之事,肇创帝基。”和所学可知,晋武帝司马炎是西晋的开国皇帝,追尊祖父司马懿为宣皇帝,伯父司马师为景皇帝,父司马昭为文皇帝,并且官方重点对为晋打下坚实基础的司马懿进行美化和歌功颂德,反映了重构权力的更替过程宣传其政权的合法性,A项正确。西汉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了官方正统,排除B项;鼓吹曲辞具有一定的艺术与史料价值,但未实现二者的统一,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鼓吹曲辞传播到民间,排除D项。故选A项。6.D 题干中提到的税粟收入分配情况表明,唐玄宗天宝年间,国家将大量的粮食和物资集中用于两京(长安、洛阳)的库房、官厨以及官禄等方面。这反映出当时财政支出的集中度较高,即国家财政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和重要城市的支出上,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赋税制度情况,排除A项;江淮地区成为经济重心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反映国家财政支出情况,没有体现国家粮食储备充足,排除C项。故选D项。7.A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初行两税法之际,政府通过派遣使臣按地收敛,统计出土户与客户共计三百余万。其中,权门豪强所隐占的客户占了总数的2/5。经过检查,这些被隐占的客户被悉数收录,规避现象无所遁形,这直接导致纳税编户(即纳税人口)的大量增加,A项正确;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两税法的实施主要是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和税收问题,而非直接针对土地兼并,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两税法的实施与地方藩镇势力的关系。两税法主要是财政和税收制度的改革,与地方藩镇势力的强弱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两税法的实施并未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两税法的改革主要是在税收制度和财政管理上进行调整,并未触及这一根本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8.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汉末至两晋时期,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施,选拔官员的制度发生了变化,不再完全依赖于学术成就或儒学知识。九品中导致了许多有才华的学者和知识分子无法通过传统的儒学教育途径获得官职,而那些通过九品中正制获得官职的人可能并不具备相应的学术背景或能力。因此,太学博士、助教等学官的地位下降,被视为闲职,不再是名士追求的目标,B项正确;在魏晋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的收到冲击,但是这对于政治的影响有限,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汉末直至两晋时期的政治变化,不是当时的文化教育水平现状,无法得出“文化教育水平的倒退”的结论,排除C项;军阀混战政局不稳是当时的社会现状,但是与“太学博士”地位下降,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9.C 根据材料可知,北宋初建,需要为新生政权需求合法性,强调北宋都城开封为“天下之中”,以强化新生政权的合法性,C项正确;虽然材料体现了士人们继承了唐、五代“岳台地中”的观念,但这一观念服务于建构“开封地中”的观念,因此其实质并不是表达中华文化具有继承性的特征,排除A项;这些士人援引前代历法与测影知识产生的观念是为了服务现实需要,而非证明前代历法的科学性,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宣扬皇帝权威神圣性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0.C 行省的出现早于元代,但行省制度正式成为制度是元代,故开始的时间是元代,C项正确;行省制与郡县制都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制度,没有本质区别,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行省划分的特点是犬牙交错,实际上是为了军事控制,排除B项;行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反映的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1.A 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宋代话本在前期褒奖忠义,后期针砭时弊,并刊印成书发行,这说明政府对社会管控相对松驰,A项正确;宋代文化繁荣,诗歌、散文、宋词等是主要的文学形式,且材料不能实证说唱艺术成为文学主流,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社会成员身份渐趋于平等,排除C项;文化繁荣得益于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而非阶层流动促进文化繁荣,排除D项。故选A项。12.D 根据材料“奖励移民开垦,关内大量移民涌入,耕地面积再度扩大,使辽宁成为当时重要的粮食调出区之一”可知,辽宁地区经济实力日益增强,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辽宁地区人类遗址情况,排次A项;材料没有涉及文化方面,排除B项;辽宁地区长期接受中央管辖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D项。13.C 官员可直接将各种事务快速上报给皇帝,减少了中间层层传递信息的繁琐流程和时间损耗,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①正确;不限品秩的众多官员拥有此权且相互不知彼此奏事情况,使得皇帝能够广泛地收集来自不同层级官员的信息,对官僚群体的行为、工作情况等有更全面的了解,便于皇帝对官僚机构进行更严格的管控和监督,②正确;一切奏事直达御前,由皇帝亲自批答,这使得决策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皇帝能够直接掌握各种信息并独立做出决策,减少了其他势力对决策的干扰和影响,极大地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④正确;①②④正确,C项正确;仅依靠皇帝一人批答所有奏事,缺乏有效的集体商议和专业论证机制,难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③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14.B 根据题意,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尽管因地理学知识有限存在错误,但可开阔人们的视野,面中国部分士大夫斥其为“邪说”展开攻击,这反映了士大夫思想僵化保守,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我们不能站在今人的角度评价当时的地图绘制技术落后,1602年时生产力木平不高、人们对世界的了解认识有限,故而地理学知识有限、地图出现谬误,材料主旨并非地图绘制技术的落后,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当时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情况,排除C项;传统伦理道德是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等,材料看不出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冲击,排除D项。故选B项。15.A 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与民休息”,汉高祖、汉惠帝时期的宰相萧何、曹参推行宽厚清静的政策,就是汉初休养生息国策的体现,汉初治国政策的适时调整,推动经济恢复发展和社会稳定,A项正确;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根本原因是汉初休养生息的基本政策,轻徭薄赋只是具体措施之一,排除B项;休养生息政策一定程度上造成地方豪强、大商人、诸侯王势力的膨胀,从这个意义上看,削弱了中央集权,排除C项;君权与相权矛盾在明朝废宰相之前一直存在,排除D项。故选A项。16.(1)分封制;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2)制度:郡国并行制。弊端:诸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解决:分“推恩令”。(3)特点:行省区划打破了自然地理的界限;行省的主要使命各有侧重;行省权力受到中央制约。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4)趋势:地方势力不断被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强化。17.(1)标准:通晓儒家经典;个人品行高尚;在治理地方时遵循儒家治民理念;坚持奉公守法、清正廉明;推行仁义、教化百姓;重视发展农业、改善民生;取得了好的治理效果,深受百姓爱戴。(2)变化原因:唐代崇尚官员直谏,有尚武风气,武将地位较高;宋代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实行重文轻武,理学观念的影响,官吏考课制度更加完善。历史意义:用“循吏”的事迹影响官员行为,改善吏治;提升地方治理效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宣扬儒家思想,教化百姓,塑造良好社会风气;巩固专制集权的封建统治。18.论题:唐诗作为一种史料,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社会现实。阐述:唐朝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雁塔题名成为天下学子的追求,刘禹锡的诗就反映了放榜中试的场景。唐朝实行开明灵活的民族政策,推动民族关系深度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达到新高度,元稹的诗即是民族融合的例证,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交往,推动中华文化广泛传播,中华文化圈不断扩大,李世民的“万国朝未央”即是最好见证。唐诗是唐代文化繁荣的表现,其丰富的内容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研究唐诗能够史诗互证,有利于探究唐代历史的真相。
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答案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
2024-09-20 20:47
5页 -
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答案
2024-09-20 20:47
1页 -
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数学试卷
2024-09-20 20:47
4页 -
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物理答案
2024-09-20 20:47
3页 -
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英语答案
2024-09-20 20:47
2页 -
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英语试卷
2024-09-20 20:47
9页 -
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答案
2024-09-20 20:47
3页 -
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4-09-20 20:47
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