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实验中学2022级高三上学期10月测试历史试题(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先秦的传世文献《国语》记载:“昔伊、洛(黄河支流的古称)竭,而夏亡。”而殷墟甲骨卜辞和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尚书》中均将夏朝称为“西邑”。汉代亦有文献称禹为“西夷人”。下列相关认识中,最为合理的是()A.夏朝的灭亡源于气候变化 B.战国竹简文书更真实可靠C.商汤的功绩被后人所夸大 D.夏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突出2.夏、商、西周时期,社会成员基本以“族”划分,治理较为集中;春秋战国时期,部分诸侯国管理出现急剧政治变革,出现了“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的局面。这一变化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小农经济性质得到强化 B.宗法体制遭到破坏C.官僚行政体系初步形成 D.集权观念成为主流3.郡县制下的编户齐民政策,使国家得以控制为数众多的自耕小农,成为秦汉统一国家建立的基础,至唐代中期,大土地所有制最终占据优势。针对这种变化,此后历代为强化政权基础而采取的有效应对办法是()A.注重道德教化 B.限制土地流转 C.调整赋税对象 D.强化抑商政策4.西汉时期,官家对民间的放任,导致了民间力量的壮大,发展起来的坞堡经济成为东汉最基础的社会细胞。坞堡内部有以血缘和地域为载体的大地主和以宗族与乡里为纽带的武装组织,它代替了官方对基层民间的统治。这()A.是政府对官僚集团妥协的产物 B.填补了动乱环境下的权力真空C.瓦解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导致自给自足的经济逐渐破产5.唐代只允许少数官员于京师设置家庙,到宋代,家庙成为普遍出现在乡里的宗祠;宋代各级政府大力倡导建立宗祠、修纂族谱。这一变化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发展 B.基层治理的完善 C.门第观念的淡化 D.社会救济的发展6.明代士人陈梅认为:“欲以县令人之身,半理数万户口赋税。其可得乎!愚故为之说曰:以县治乡,以乡治保,以保治甲,视所谓不过人者而加倍焉,亦自详密,亦自易简,此斟酌古今之一端也。”这表明陈梅主张()A.加强地方自治权力 B.简化郡县行政管理制度C.发挥基层组织作用 D.恢复古代乡里宗族组织7.1841-1860年,中国香港地区发行的中英文报刊总量超过内地报刊的总和;而1861-1894年,上海发行的英文报刊占全国(含香港等地)英文报刊总数的55%以上,上海发行的中文报刊也占到全国(含香港等地)中文报刊总数的57%以上。这一时期,上海报刊业的发展()A加速了贸易中心转移 B.顺应了近代社会变革C.由欧洲帝国主义主导 D.催生了民族资本主义8.同治年间,台湾《淡水厅志》修成,其序言强调淡水乃“沿海七省藩卫”,“海防尤重”。光绪年间所编《恒春县志》则记载日本“觑我土地”,朝廷派沈葆桢“提兵渡台”,“以公法条约,折冲于尊俎之间”。这反映了()A.边疆危机的开始出现 B.近代海权意识的发展C.日本侵华野心的暴露 D.近代外交思想的实践9.有学者在评价近代中国某一派别时指出:“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从而为避免不可避免的现代化挑战寻找一条有效的途径。”该派别的核心主张是()A.中体西用 B.变法维新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10.下面是1877年《纽约时报》对当时上海的一篇特别报道的部分内容。火轮信使———个美国人的游记1877年12月24日《纽约时报》特别报道,记者:T.W.K清国海岸独特的景象……气势非凡的商埠大都……蒸汽革命和环球旅行改变了上海……豪华马车横行世界……电报和蒸汽快船改变游戏规则……从史料研究的角度看,该报道()A.属于个人亲见,在游记史料中实证性较强B.作为历史见证,新闻史料价值最具权威C.源于外国媒体,对中国报道带有西方偏见D.囿于个人视野,对上海观察不符合实际11.1881年9月29日,《申报》发表文章称,派遣留学生出国一种浪费,因为他们中很少有人出身名门望族或者巨商大贾,“其应募而来者类多椎鲁之子,流品殊杂,此等人何足以与言西学,何足以与言水师兵法等事”。这说明()A.教育近代化艰难起步 B.守旧思想阻碍人才培养C.国人对留学教育不满 D.舆论导向影响国家政策12.20世纪初,法政教育在科举废除后呈现爆炸式增长之势;进入民国时期,各类法政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据统计,1912年至1925年,法政学校占全国高等学院四成左右,在校生比重更是超过半数。这一发展情形()A.助推了政体变革的进程 B.反映了国民意识的觉醒C.优化了高等教育的结构 D.迎合了民族资本的需要13.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称“国民大革命”为“1925—1927年的革命”,自30年代中期起,党内一些领导人开始使用“1924—1927年革命”的说法。这一变化是基于()A.阶级矛盾的激化 B.革命认知逐渐深刻 C.政治形势的变动 D.共产国际影响衰减14.1920年,《劳动界》在上海创刊,该杂志发表了大量《打破现状才有进步》《一个工人的宣言》《劳动者与社会主义》《工人如何对付米贵?》等类型的文章。据此可知,创办该杂志意在()A.深化新文化运动 B.改善工人的经济状况C.推动国民大革命 D.提高工人的阶级觉悟15.报刊的命名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下面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部分报刊,在该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民呼声》《人民文艺》《人民战士》《群众报》《群众日报》《群众文艺》《新华电讯》《新华周报》《新华通讯》《民主日报》《和平民主报》《民主青年》A.确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B.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C.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D.提出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下表南方84处桥梁建设资金筹集方式统计经费筹集方式修桥工程数(处)约占百分比(%)官员劝捐3441僧侣募捐2327富民捐献2732注:在《桥记》文献中,有118处明确提到南方地区桥梁修造工程的经费来源情况,其中84处造桥经费全部来自民间社会。——改编自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材料二宋代全州位于广西南路与荆湖南路之间的交通要道,是往来商旅必经之地。1178年,当地邑人范逵、邓宁民带头组织乡民于距全州50里处自川西流入灌水的河上修造了会湘桥,当时全州知州张玠和主要承建人邓宁民分别撰写《会湘桥记》以记之。张玠《会湘桥记》节选:淳熙五年,邑人范逵、邓宁民合两族及里中之士,葺而梁之。……落成,人用利涉,不褰不濡,朝夕以济焉。乃以记为请。余闻而心善之,因语之曰:“……殊不知圣人之道,若大路然,无往而不达。扩而充之,可趋乎正大之地,夫岂有自局之患哉!君子谓是举也,其知处己处人者,亦必有道矣。……”遂题其额曰“会湘”。盖取其水自灌而北,会于湘流故也。邓宁民《会湘桥记》节选:……暇日,宁民与同舍范逵议建此桥,约三百省缗、米四十斛,以三十名为创,则吾事济矣。既而告诸宗族、亲戚、朋旧,悉欣然而从。……议既定,召匠计之,增旧石三之二,规摹浸广,费用不赀,……市之行、铺,和者甚众。继而吾乡贤士夫、郡庠诸公、里中之长上皆不吝欣助……方其经营之初,范九万,明远之仲兄也,朝夕宣力,至于讫工,未始少怠焉。今幸就绪,义不可泯,故次第而书,以俟异时之稽考云。——改编自康熙四十七年《灌阳县志》(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地方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张玠、邓宁民的《会湘桥记》。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法约问题”1895年,法国通过中法《续议商务专条附章》取得在广东等地开矿的优先权。该约在签订和执行中,形成法国“独专”与其他列强“均沾”相冲突的“法约问题”。议约之时,中方对于其第五条原议“中国云南等处开矿,则向法国矿师商办”,考虑“以该国欲独专其利,恐他国不免违言”,故力争“改为中国将来开矿,可先向法国矿师商办”。1896年,英法签署《伦敦协定》,规定“在云南和四川两省,中国已经让与或将来可能让与英国或法国的所有商业和其他特权及利益,都将为两国及国民和附属国人民所共同享有”。20世纪初,清政府重申三省矿务由国家办理的部分,按照法约规定先向法国厂商及矿师人员商办,由商民承办的则由其自行决定,同时向英国申明两广矿务并未给予法国“独专”权利。清政府利用英法之间的矛盾,避免了列强瓜分矿权的危局。1901年,法商李三私下与土人订立合同承领开采增城县矿区,被两广总督驳斥。列强对广东矿权的觊觎与掠夺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与抵制。1903年成立商部后,任命考察外埠商务大臣,招徕外洋华商,筹划在粤开办矿业。后又成立闽广农工路矿总公司等,经营管理矿业。——摘编自莫婉娟《“法约问题”与清末广东矿权的挽回》(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约问题”的来由。(2)你如何看待清政府“法约问题”始末中的举措?18.近代地理教科书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工具,而且是思想启蒙的利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之西界,踞亚洲之中枢,与英、俄两国属地相接。其地地势坟起,若覆笠然。故山水大干,皆发原于此焉。东隔东海,与日本国相望;南临南海,接法属之安南,及英属之缅甸;西南隔大山,与英属之印度分界。自西而北而东北,包中国之三面者,皆俄国之属地也。唯东北部之南境,隔鸭绿江,与朝鲜国相连。——张相文编《蒙学中国地理教科书》材料二地球自转之证甚多,如物体自高处落下,其物体不能成道直线,稍偏于东;如振子振动之时,其振动之面,即见其次第回转移动之形,他若地球形状之扁平椭圆体,贸易风之方向不变等,均易证明地球自转之理;若以地球非自转,殆不能指明其现象。——沈仪镕译编《中等地文学教科书》材料三三权独立,分权限制,必遵宪法而行,是为立宪政体;若民主政体,则选举总统,本宪法而行。——周惟寅编《中学地理教科书》材料四人类与动植物异,而气候之关系尤疏,即在热带、寒带间,亦能生活,其身体、精神之发达,于美术、学问上,皆能精益求精,而不负其余力;全球之人类,虽分劳动、懒惰二种,非气候使然,亦人之本性为之也。——沈仪镕译编《中等地文学教科书》结合近代地理教科书的内容,以“地理教科书·启蒙”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19.党报党刊名称折射了党的新闻理念和革命斗争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时段党报党刊名称1919—1927以“青年”“工人”“妇女”“学生”“少年”等人群命名的报刊大量出现。1927—1937“红旗”是这一时期出现最多的命名符号,以“斗争”及“战斗”命名刊物也成为本时期重要特色。1937—1945刊名中出现的高频词依次是“抗战”“抗敌”“战斗”“抗日”“救国”等。“大众”和“群众”远超“农民”“工人”成为这一时期报刊名称中的高频词。1945—1949“解放”“人民”“群众”“民主”“新华”成为这一时期报刊命名中的重要关键词。——据潘祥辉、王学敏《中国共产党报刊名称的历史演进与内在逻辑(1919—1956)》整理提取以上材料信息,对中国共产党报刊名称的演进作出解释。
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2024-10-31 18:48
14页 -
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答案
2024-10-31 18:48
2页 -
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答题纸
2024-10-31 18:48
2页 -
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4-10-31 18:48
4页 -
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数学试题
2024-10-31 18:48
4页 -
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题
2024-10-31 18:48
7页 -
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题word版含解析
2024-10-31 18:48
15页 -
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
2024-10-31 18:48
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