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江西省萍乡实验学校暨长郡十八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四历史试题
江西省萍乡实验学校暨长郡十八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四历史试题
格式:pdf页数:7页大小:1.5 M上传日期:2024-11-29 00:18浏览次数:467 侵权/举报

联考萍乡实验学校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四)暨长十八校联考考前演练历史高三历史备课组组稿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是我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其中的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湖北郧县人等古人类遗址距今约100万年左右。由此可推知,我国()A.早期人类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B.人类活动的历史较为久远C.南稻北粟的农业作物格局形成D.先民渔猎和采集活动频繁2.秦朝规定,官员的奏折需由专人传递至中央,并且在书写格式、内容规范等方面有严格要求。若有紧急军情,则通过特殊渠道快速上奏。这一制度主要是为了()A.规范官员行为,防止贪污腐败B.保证信息传达效率和中央集权C.减轻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负担D.促进不同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3.宋代,典卖田宅时须订立合同契,须经官“输钱印契”,此合同契才成为“赤契”。此后,“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这反映了宋代()A.适当放松对社会的控制B.限制了土地买卖的数量思思想政治历史试题(萍实版)第1页共7页{#{QQABIYCEggAAQBIAAQgCAQUiCAIQkgCCCSgOhBAAIAAAiAFABCA=}#}C.开始重视交易税的征收D.强化了地方政府的权力4.据《济州臧氏种蜀黍记》载,乾隆年间,“亩得烟叶五百斤,斤得钱十五文。”至道光年间,“济州种烟草……大约膏腴尽为烟所占,而五谷反皆瘠土。人之骛利,其忘本一至此乎!”这说明()A.传统自然经济正在解体B.工商皆本思想逐渐成为潮流C.政府主导外来作物推广D.市场价值影响人们经济活动5.1867年《天津条约》期满,清政府提出修改条约的要求;1902年,英国在清政府法律“皆臻妥善”下与清政府达成“即允放弃治外法权”的协议;次年,中美、中日通商续约也达成了同样的协议。这表明当时的清政府()A.固守天朝上国观念B.重视外交制度建设C.具有近代外交意识D.有效解除边疆危机6.三友实业社职员赵才生、李道发、许安卿等人于1939年创建上海太平洋织造厂,他们织造出一种新型被单,当时注册船牌商标,图案新颖,深受市场欢迎。其广告如下,这一广告()A.展现了国内纺织业的水平B.有力支援了全国的抗战C.促进了民族工业快速发展D.借助民族情感进行营销7.下表为1938—1945年间山海关内侵华日军战场兵力分布情况。据此可以推知,这一阶段()年份山海关内侵华日军人数(万人)敌后战场抗击人数(万人)占比(%)1938684058.819398654621940804758194161467519425533.263194360355819447346.8641945108.8575.8769A.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抵柱B.日军侵华受到世界形势影响C.日军对华战争的规模不断升级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存在8.图1漫画刊登于1912年《通俗画报》上,画中一位男士因为服装样式不中不西,被骂为“中西人”,被视为“社会百怪”之一。这反映出()思思想政治历史试题(萍实版)第2页共7页{#{QQABIYCEggAAQBIAAQgCAQUiCAIQkgCCCSgOhBAAIAAAiAFABCA=}#}图1A.剪发易服成为社会风尚B.传统伦理思想根深蒂固C.新式传媒塑造舆论氛围D.转型时期社会心态复杂9.表2为国家“三五计划”和“七五计划”中关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策略描述表2三五计划(1966—1970)七五计划(1986—1990)一二线要充分发挥生产潜力,为三线建设加速东部沿海地带发展,把能源、原材料出人、出材料、出技术、出设备,一二三建设的重点放到中部地带,积极做好进一线要相互促进。步开发西部的准备。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B.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需要C.市场调节作用的增强D.党和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10.中国对外战略曾经长期通过结盟、建立军事战略关系等手段来维护世界和平;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明确提出不同任何国家结盟,对于国际问题,中国坚持自己的独立判断,这一变化主要缘于()A.外交方针的调整B.中美中苏关系改善C.多极化趋势加强D.国内经济发展需要思思想政治历史试题(萍实版)第3页共7页{#{QQABIYCEggAAQBIAAQgCAQUiCAIQkgCCCSgOhBAAIAAAiAFABCA=}#}11.在古代雅典,传统的公民大会拥有最高权力,所有重大事务均需公民大会讨论决定。但在伯利克里时期,为了应对战争等紧急情况,成立了“十将军委员会”,将军们在军事行动期间拥有较大权力,可自主调配物资等。这种军事权力的特殊性体现出()A.公民大会地位有所下降B.传统民主制度存在缺陷C.军事行动需要特殊安排D.将军为雅典最高权力者12.《松迪亚塔》是一部颂扬马里王国缔造者松迪亚塔伟大功绩的史诗。其传播经历了口述、书面及艺术表演三种形式的演变,至今仍流传于西非曼德语族社会中,其中一首赞诗还被作为马里国歌。这部史诗的传播与演变()A.实证了非洲的历史传说B.加强了非洲各地的联系C.培育了马里的民族意识D.折射了马里的奋斗历程13.在英属美洲,殖民者最初以宗教界限(异教徒)作为奴役黑人的认知依据。17世纪80年代,殖民者引入了“白人”概念,将“肤色”确认为自由与奴役的边界。这一转变()A.适应了殖民统治的需要B.推动了种族歧视的发端C.阻碍了宗教信仰的传播D.违背了天赋人权的理念14.观察图2所示的“基本政治结构”。它主要指向()图2注:实线单向箭头代表政治权力授予;虚线双向箭头代表互相之间存在政治影响,但彼此并无政治权力授予。A.《大宪章》B.《权利法案》C.《德意志帝国宪法》D.《人权宣言》15.1948年,尼赫鲁发表《关于工业政策的决定》,明确印度要实施五年计划,并且提出经济发展建设的核心部门为国家所有。面对粮食、工业原料的极度匮乏和印巴分治带来的创伤,尼赫鲁顶住压力,始终按照经济发展计划前行,坚持独立自主,不向欧美国家屈服。这反映出当时印度的经济建设()A.推动了国家的独立B.具有去殖民地化特征C.依赖国际资本市场D.推动了计划经济建立16.2012年,部分西方经济学家指出,1990年,当世界经济“感冒”时,以中国、巴西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就会“罹患肺炎”;而在2008年,当七国集团“罹患肺炎”时,新兴经济体仅仅得了“感冒”。这一变化表明()A.新兴国家抗风险能力增强B.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C.发达国家的发展举步维艰D.逆全球化潮流风起云涌思思想政治历史试题(萍实版)第4页共7页{#{QQABIYCEggAAQBIAAQgCAQUiCAIQkgCCCSgOhBAAIAAAiAFABC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明清两朝统治者非常重视边疆地区官员的选任,认为边官是边疆有效治理的关键所在。明朝嘉靖年间创设了边俸制度,通过缩短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年限等手段,鼓励内地官员赴任北方、西南边远地区。但许多官员只是图晋升速度快,赴任后不尽边疆治理之本分,导致“吏治日坏”。清朝在国家疆域的统一和雍正推行“改土归流”过程中,设立了大量行政建制,造成了边疆地区官员的短缺。为解决上述矛盾,清朝边缺制度应运而生。清王朝将边疆官员选拔的权力下放给地方督抚,由督抚拣选“深谙边情、老于边事”的能才贤吏组成边疆地区的职官队伍,实现了“量地选才、因缺授官”。同时,清王朝又根据各边情灵活设置官员历俸期限,乾隆期间规定“定边缺、夷疆、海疆久任之制,升用有须满八年或六年者,则为地择人,不拘牵常例也”。清朝经由“边俸”制度发展而来的“边缺”制度,以其灵活性和适宜性的官员选任保障了边疆地区的总体稳定和有效治理。——摘编自张兴年、丁超《从“边俸”到“边缺”:清朝边官选任的制度学透视》等材料二图3:明朝主要边俸分布示意图图4:清朝边缺设置区域分布示意图思思想政治历史试题(萍实版)第5页共7页{#{QQABIYCEggAAQBIAAQgCAQUiCAIQkgCCCSgOhBAAIAAAiAFABCA=}#}——戴龙辉《清代边缺制度的时空演进与边疆治理研究》(1)据材料一,概括清朝边缺制度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设立的原因。(7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朝边俸分布区域相比,清朝边缺设置区域的变化。(4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边缺制度实施的积极作用。(5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知识分子“说”梁启超说:“我们中国文化,比世界各国并无逊色。”王光祈说:“吾人之责任,不仅在保存国粹,更不仅在模仿外国,而在创造新文化。”廖仲恺说:“归根我国之贫弱,实业之不发达,实由帝国主义侵略的原故”。李维汉说:“我们通过在工厂做工,对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管制方法有了初步认识。”梁漱溟说:“中国人于近几十年来处处是学西洋,步步是学西洋”,“所有的变化,可以说通统没有成功,通统没有变好”。毛泽东说:“中国问题本来是世界的问题;然从事中国改造不着眼及于世界改造,则改造必为狭义,必妨碍世界。”孙中山说:“经过欧战以后,世界上差不多没有反对社会主义的人”。李大钊说:“晚近以来,高等教育机关里的史学教授,几无人不被唯物史观影响。”李大钊说:“中国民族革命的潮流,直到中山先生晚年的奋斗,才真正确定了他那接近世界革命潮流的倾向,而完全汇合一起,就是依了中山先生的指导,才入了世界革命的正轨,以近于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建设”。——摘编自郑师渠《欧战前后:国人的现代反省》(1)材料中的言论,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怎样的思想诉求?(6分)(2)知识分子的思想诉求折射出怎样的时代变迁路径?(8分)思思想政治历史试题(萍实版)第6页共7页{#{QQABIYCEggAAQBIAAQgCAQUiCAIQkgCCCSgOhBAAIAAAiAFABCA=}#}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把中国建设成为独立、民主、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毛泽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奠定了实践基础、物质基础、理论基础、制度基础,做出了开创性历史贡献。在此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摘编自李捷、陈美芳《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性贡献》根据材料,任选其中两个角度,说明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性贡献。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15世纪以来,西欧各国积极争夺对海洋的控制权,随之而来的各种纠纷也成为困扰各国统治者的难题。在这一背景之下各国学者纷纷参与到国际海洋秩序的相关问题讨论之中。1609年,荷兰学者格劳秀斯在《论海洋自由》中认为“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不能在海洋自身上建立任何私有权”,“贸易自由是基于国家的原始权利,它有着自然和永久的原因”。作为回应,英国学者塞尔登在《海洋封闭论》中提出,海洋能够被占有,英国周围的海洋属于英国,“也就是说,由任何特定的国家、王公或个人分配和设定,以这样一种方式将其他人排除在外,或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被禁止自由使用和享有”。这些讨论无疑影响了西欧国家政策的选择。虽然格劳秀斯的观点在贸易权争夺中很有用,但随着英国人开始在北美获得领土和在大西洋的海上统治地位,英国王室遂将“塞尔登的教义作为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英国官方原则的公认基础”。1651年,英国通过了《航海条例》,以排除其他欧洲国家尤其是荷兰在贸易上的竞争,这是当时重商主义思想下的产物。但在19世纪中期,英国却逐渐废除了所有航海贸易的限制。——摘编自柴彬、常仕欣《17世纪英国与荷兰的国际海洋秩序观之争》(1)据材料,比较格劳秀斯和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WORD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