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25届高三上11月阶段性检测(二)生物试题参考答案1.【答案】B【详解】A、细胞核不属于细胞器,A错误;B、线粒体是半自主细胞器,其中可以有核酸和蛋白质合成,B正确;C、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中不含叶绿体,C错误;D、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中不含大液泡,D错误。2.【答案】A【详解】A、植物脂肪大多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熔点较低,在室温时一般呈液态,A正确;B、大豆煮熟后蛋白质变性,空间结构受到破坏,肽链伸展,有利于蛋白酶结合,因而有利于消化,但变性过程中肽键没有断裂,B错误;C、糖原是人和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谷类细胞中不含有糖原,C错误;D、维生素D可以促进肠道吸收钙和磷,维生素D属于脂质,故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钙和磷速率受到脂质的影响3.【答案】D【详解】A、下丘脑可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可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若切除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可导致机体脱水,A正确;B、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因此损伤下丘脑的不同区域,可确定散热中枢和产热中枢的具体部位,B正确;C、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若仅切断大脑皮层与下丘脑的联系,短期内恒温动物仍可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C正确;D、若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则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减弱,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D错误。4.【答案】C【详解】A、若某人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因此引起组织液(B)增多,A正确;B、饭后食物经胃进入小肠后,会引起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经血浆(A)运输至胰腺,促使胰腺分泌胰液,B正确;C、根据箭头方向可知,A为血浆,B为组织液,D为淋巴液,C为细胞内液。c表示的是毛细淋巴管壁,组成其的细胞所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淋巴液,即B与D,C错误;D、人体运送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一般路径为:肺泡中氧气先进入毛细血管的血浆(A)中,再通过红细胞运输到各个部位,穿过毛细血管壁(a)进入组织液(B),再通过细胞膜(b)进入细胞内液(C),故人体运送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经过的路径一般为A→a→B→b→C,D正确。5.【答案】C【详解】A、由题图可知,细胞对该信号分子的特异应答,依赖于细胞外侧的酶联受体,A错误;B、酶联受体位于质膜上,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能识别相应的信号分子,磷酸化的酶联受体具有催化作用,但不具有运输作用,B错误;C、根据图示可发现,酶联受体激酶区域与ATP水解脱离的磷酸基团结合后具有活性,C正确;D、信号分子调控相关蛋白质,活化的应答蛋白通过影响基因的表达,最终引起细胞定向分化,但只会引起细胞种类的增加,不会引起细胞数量的增加,D错误。6.【答案】C【详解】A、G2期也有m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为分裂期做准备,A错误;B、第一步操作的目的是使位于S期的细胞停留在S期,其他时期的细胞停留在G1/S交界处,B错误;C、第一步:含高浓度TdR培养基中培养至少15h(G2+M+G1),第二步:普通培养基中培养(洗脱DNA合成抑制剂)至少7h(S时期),第二步细胞在普通培养基中培养不能超过15h(G2+M+G1),防止有些细胞再次进入S期,无法达到细胞周期同步化的目的,C正确;D、第三步:含高浓度TdR培养基中培养,第三步与第一步相同,处理时间也是必须大于15h(G2+M+G1),让所有细胞都停留于G1/S交界处,D错误。7.【答案】C【详解】A、触觉神经元兴奋时,会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抑制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兴奋,在抑制性神经元上可记录到动作电位,A正确;B、痛觉神经元Cl-内流,会导致细胞内阴离子增多,引起静息电位绝对值变大,B正确;C、据图可知,Cl-转运蛋白会将Cl-运出痛觉神经元,患带状疱疹后痛觉神经元上Cl-转运蛋白(单向转运Cl-)表达量改变,引起Cl-的转运量改变,细胞内Cl-浓度升高,说明运出细胞的Cl-减少,据此推测应是转运蛋白减少所致,C错误。D、GABA作用于痛觉神经元引起Cl-通道开放,Cl-内流,此时GABA作用的效果可以是抑制性的;患带状疱疹后,Cl-经Cl-通道外流,相当于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此时GABA作用的效果是兴奋性的,D正确。8.【答案】D【详解】A、由图可知,细胞液的pH=3-6,胞质溶胶的pH=7.5,说明细胞液的H+浓度高于细胞溶胶,若要长期维持膜内外的H+浓度梯度,需通过主动运输将细胞溶胶中的H+运输到细胞液中,A正确;B、通过离子通道运输为协助扩散,Cl-、NO3-通过离子通道进入液泡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ATP直接供能,B正确;C、液泡膜上的载体蛋白能将H+转运出液泡的同时将细胞质基质中的Na+、Ca2+转运到液泡内,说明Na+、Ca2+进入液泡的直接驱动力是液泡膜两侧的H+电化学梯度,因此该过程Na+、Ca2+的进入液泡的方式为主动运输,使得细胞液的渗透压升高,C正确;D、白天蔗糖进入液泡,使光合作用产物及时转移,减少光合作用产物蔗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过度积累,有利于光合作用的持续进行,D错误。9.【答案】A【详解】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不是达尔文在自然选择说中提出的,①错误;②正确;③正确,反密码子与密码子的配对方式是碱基互补配对,是生物界通用的形式;④错误,细胞生理活动的进行不一定非要依赖细胞器的存在,但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进行的是无氧呼吸;⑤错误,表观遗传未改变DNA的碱基排列顺序,但是改变的表型能遗传给后代;⑥错误,雄性个体中有1/10患甲病,且该病由X染色体上h基因决定,所以Xh的基因频率为10%,该种群种中患该病的个体的基因型有XhY和XhXh,由于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的比例为1∶1,该种群患病概率为(10%+10%×10%)×1/2=5.5%。⑦错误,羊水检测可作为判断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产前诊断手段,这是因为羊水里面有胎儿掉落的细胞,细胞需要取羊水的沉淀物。⑧错误,同卵双胞胎所具有的微小差异都是表观遗传的典例;同一株水毛莨,空气中的叶和水中的叶形态不同,是因为性状受到环境影响。10.【答案】C【详解】由图可知,杂种植株核DNA与早花柠檬7组重合,线粒体DNA与山金柑7组重合,说明杂种植株的核基因来自早花柠檬,质基因来自山金柑。A、该实验中,诱导原生质体融合有多种手段,包括物理法、化学法,A错误;B、细胞融合后获得的融合原生质体需放在无菌的等渗的甘露醇溶液中以防杂菌污染,同时防止原生质体吸水涨破,B错误;C、课本P41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次生代谢物都是小分子物质,含量很低,不是生物生长所必需的(旁栏)。类柠檬苦素是小分子物质,不是蛋白质、多糖、核酸等大分子物质,应该是次生代谢物。C正确;D、杂种植株的核基因来自早花柠檬,经过组织培养得到的杂种植株是二倍体,D错误。故选C。11.【答案】D【详解】A、植株C是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是单倍体,错误。B、AAa个体可能产生AA∶Aa∶A∶a=1∶2∶2∶1,因此a配子占1/6,错误。C、③为有丝分裂,四倍体的体细胞为40条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加倍为80条,错误。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加倍,属于可遗传变异,只是无籽西瓜由于三个染色体组会发生联会紊乱而不可育,D正确。12.【答案】D【详解】A、据表可知:缬氨酸是β肽链首端第一个氨基酸,对应基因非模板链上相邻的3个碱基是GTT、GTC、GTA、GTG,用碱基U替代非模板链上的T即为对应mRNA上的密码子,因此缬氨酸的密码子有GUU、GUC、GUA、GUG,A正确;B、细胞自己能够合成的氨基酸为非必需氨基酸,可以由血糖转化为非糖类物质氨基酸而来(见血糖平衡);必需氨基酸是指必需从外界获取的氨基酸,B正确。C、该女性患者携带致病基因的同源染色体,一条是来自父亲的“Ⅱ”,一条是来自母亲的“Ⅰ”,患者的一种β肽链的第6位上是赖氨酸,另一种是缬氨酸,C正确;D、父亲的一种β肽链第6位上是谷氨酸,另一种是赖氨酸;母亲的一种β肽链第6位上是谷氨酸,另一种是缬氨酸;说明父母均是携带者,均不患病,为Bb,后代不患病概率为3/4,生育不患病儿子概率是3/8,D错误。13.【答案】C【详解】A、该动物为XY型的某纯合动物,①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基因A和a,应是发生了基因突变,A错误;BC、图中仅显示部分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有同源染色体,图中为一对性染色体,经过DNA复制,此时细胞中含有4套遗传信息,精原细胞中所有染色体的P元素都为32P,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后再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时DNA分子复制一次,每条染色体中均有一条染色单体的一条DNA单链被标记,含12条含32P标记的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同源染色体分离,每条染色体中均有一条染色单体的一条DNA单链被标记,但染色体数目减半,带标记的只有6条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粒(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一个精细胞中含32P标记的染色体数最大为6条,B错误,C正确。D.溶酶体内进行细胞自噬,补充机体缺乏的物质和能量,但口腔上皮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会再复制,不需要利用原料。14.【答案】B【分析】①人类ABO血型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型血的基因型为IAIA、IAi,B型血的基因型为IBIB、IBi,AB型血的基因型为IAIB,O型血的基因型为ii。②由图中“1号、2号和5号的表型”可推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系谱图显示:1号和2号均正常,其女儿5号患“该遗传病”,说明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调查遗传方式,需要对于家系全部调查,尽量完整,调查发病率需要在人群中随机抽样;B、7号个体含有IA基因,因此7号可能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IAIA∶IAIB∶IAi=(0.1×0.1)∶(2×0.1×0.1)∶(2×0.8×0.1)=1∶2∶16,因此7号产生的基因型为IA和IB配子的概率分别为20/38和2/38;6号的基因型为IAIB,产生的基因型为IA和IB配子的概率各为1/2,因此9号为AB型的几率为20/38×1/2+2/38×1/2=11/38,B正确;C、系谱图显示:8号为O型血,其基因型为ii,所以3号个体必然含有i基因,3号有关血型的基因型及概率为IAi∶IBi∶ii=(2×0.1×0.8)∶(2×0.1×0.8)∶(0.8×0.8)=1∶1∶4。可见,3号为O型血的概率为4/6=2/3,C错误;D、结合对A选项的分析可知: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假设致病基因为d,则4号的基因型是Dd的概率为2/3;在人群中,基因型为dd的频率为1/10000,则d的基因频率为1/100,D的基因频率为1-1/100=99/100,进而推知在人群中,基因型DD∶Dd=(99/100×99/100)∶(2×1/100×99/100)=99∶2,因此3号的基因型是Dd的概率为2/101。3号与4号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几率是2/3×2/101×1/4=1/303,D错误。15.【答案】C【详解】A.Ⅱ组小鼠注射了甲组小鼠的血清(含抗体),Ⅳ组小鼠注射了乙组小鼠的血清(不含抗体),Ⅱ组与Ⅳ组曲线增长趋势相同,可以说明血清中的抗体不能有效抑制细菌繁殖,A正确;B.I组小鼠注射了甲组小鼠的T细胞(被活化),Ⅲ组小鼠注射了乙组小鼠的T细胞(未被活化),I组曲线增长趋势小于Ⅲ组,说明活化的T细胞能抑制细菌数量增长,B正确;C.由图3可知,活化的巨噬细胞可以抑制细菌数量增长,而活化T细胞不能抑制细菌数量增长,由曲线II可知抗体对细菌X不起作用,则可说明细菌生活在细胞内,活化的T细胞不能直接杀伤细菌X,C错误;D.由实验结果可知,活化的T细胞不能直接杀伤细菌X,而巨噬细胞能抑制细菌X数量增长,活化的T细胞可以促进巨噬细胞的作用,可初步推测活化的T细胞可能释放某种物质活化了巨噬细胞,进而杀伤细菌X,D正确。16.【答案】共10分(1)动物细胞融合、动物细胞培养(1+1分)血清(1分)95%的空气和5%的CO2(1分)(2)①瘤细胞和瘤瘤细胞(1+1分,可换位置)补救合成(1分)②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1分)(3)双特异性抗体同时结合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测(二)生物答案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测(二)生物-答案
2024-12-05 18:01
2页
-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测(二)数学试题word版
2024-12-05 18:01
4页
-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测(二)物理答案
2024-12-05 18:01
4页
-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测(二)英语(最终)
2024-12-05 18:01
10页
-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测(二)英语-听力+答案
2024-12-05 18:01
4页
-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测(二)地理试题(定稿)
2024-12-05 18:01
6页
-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测(二)数学试题
2024-12-05 18:01
4页
-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测(二)政治试题
2024-12-05 18:01
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