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慕华·优策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慕华·优策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格式:docx页数:14页大小:337.5 K上传日期:2023-11-20 14:24浏览次数:434 侵权/举报

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是精神方面的生产劳动,其实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一致的,而且是互相依存的。我们的根据主要是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里的论“劳动”等论述。该论述会造成美学领域的彻底革命,我们只消回顾一下以往统治西方美学的从康德到克罗齐那一系列的唯心主义大师的论点,把它们和马克思主义的论点细心比较一下,就会明白这个道理。马克思在下文又就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补充:自然中所含的人性的本质只有对于社会的人才存在;因为在社会里,自然对于人才作为人和人的联系纽带而存在。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辩证统一含有两点互相因依的要义:人之中有自然,自然之中也有人。人得到充分发展要靠自然得到充分发展,自然得到充分发展也要靠人得到充分发展。自然是人的肉体食粮和精神食粮的来源,是人的生产劳动的基础和手段。人在劳动中才开始形成社会。生产劳动就是社会性的人凭他的本质力量对自然的加工改造。中国先秦诸子有一句老话:“人尽其能,地尽其利。”“人尽其能”就是彻底的人道主义,“地尽其利”就是彻底的自然主义。不过这句中国老话没有揭示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互相因依,只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一种朴素的愿望。马克思却不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而且替共产主义奠定了一个稳实的哲学基础,实际上也替美学和艺术奠定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就是在讨论人与自然的统一时,马克思提出了“美的规律”,我们不妨细心研究一下马克思的原话:通过实践来创造一个对象世界,即对有机自然界进行加工改造,就证实了人是一种存在。……动物固然也生产,它替自己营巢造窝,例如蜜蜂、海狸和蚂蚁之臭。但一是动物只制造它自己及其后代直接需要的东西,它们只片面地生产,而人却全面地生产;动物只有在肉体直接需要的支配之下才生产,而人却在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时也生产,而且只有在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时,人才真正地生产;动物只生产动物,而人却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联系到它的肉体,而人却自由地对待他的产品。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和需要去制造,而人却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且知道怎样到处把本身固有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恩格斯也是从生产劳动来看人和社会发展的。他一开始就说:“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它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人本身各种器官之中恩格斯特别强调了人手、人脑和语言器官的特殊作用。人手在劳动中得到高度发展,到能制造劳动工具时,手才“变得自由”,“所以人手不仅是劳动的工具,它还是劳动的产物”。人手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通过劳动愈来愈完善,愈灵巧:在这个基础上人手才能仿佛凭着魔力似地产生了拉斐尔的绘画,托尔瓦德森的雕刻以及帕格尼尼的音乐。这个实例就足够生动地说明艺术起源于劳动了。(摘编自朱光潜《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马克思论“劳动”等论述批驳了以往统治西方美学的从康德到克罗齐那一系列的唯心主义大师的论点,是美学领域的彻底革命。B.马克思在揭示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时,提出了“美的规律”,实际上可看作是替美学和艺术奠定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C.马克思认为社会中自然是人和人的联系纽带,人在劳动中开始形成社会,生产劳动是社会性的人凭他的本质力量对自然的加工改造。D.马克思认为动物只制造它自己及其后代肉体直接需要的东西,而人却在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时也生产,而且能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并指出马克思在美学领域的真知灼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B.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话,它的作用是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C.文章将中国先秦诸子说法与马克思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阐明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互相因依的关系。D.文章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先揭示人类生产劳动的性质,再阐明艺术的劳动属性,思路清晰严密。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是马克思在《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和《资本论》里明确提出的唯物主义美学观点。B.蜜蜂将蜂巢建得很漂亮,它绝不是天生就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是它在肉体直接需要的支配之下才完成的。C.人类能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按照自身固有的标准来创造,而作为人类精神食粮的艺术作品更是如此。D.人手在劳动中得到高度发展,使人类具有了完善而灵巧的双手,否则根本不可能产生出各式各类的艺术。(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材料一:入夏以来,北半球多个国家遭遇持续高温热浪天气,欧洲多地都突破高温历史纪录。气象学家们普遍认为,今年全球气候变暖的节奏、程度、高温的极端性与破纪录频次十分罕见。全球变暖已从“幕后”走向“台前”。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逐步认识到全球气候异常可能同热带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有关。现在人们已充分认识到,碳排放是全球变暖的一大主因,创纪录的温室气体浓度正在推动温度上升,使天气变得更加极端。全球气候变暖不仅会带来更多的高温热浪、强降雨、洪水,气温上升还会导致冰川融化、陆地干旱、荒漠化,加快水分蒸发与水土流失,最终形成更多的极端天气。世界知名科学期刊《自然》曾发表论文指出,地球有15个气候临界点,共同维护着地球的生态稳定。一旦这些临界点都被突破,地球的生态将陷入不可逆转状态。目前9个临界点已经或正在被突破,世界气象组织警示称,人类需要直面“更热、更早、更涝的未来”。面对更加严峻的气候挑战,人们需要充分意识到潜在危机,采取切实行动。早期预警是应对灾害行之有效的方式,各国应建立和完善针对极端气候的多部门预警防御协调体系,早预警、早行动。同时,有必要建立协调统一的全球温室气体监测基础设施,为各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行动提供支撑,从而更好地实现《巴黎协定》相关目标,共同减缓气候变暖进程和带来的影响。(摘编自《异常高温为气候变暖再敲警钟》,《人民日报》2022年8月2日)材料二: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致力于将绿色发展理念融汇到经济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绿色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摘编自《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8日)材料三:面对气候变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我们要把适应气候变化放在重要位置,这是迫在眉睫的任务。长期以来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海洋、冰冻圈和生物圈发生了广泛而迅速的变化。我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总体上是一个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因此,加强气候变化风险的早期监测预警和评估,提高全社会的“气候韧性”,在规划、政策等制定执行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重点针对脆弱领域、脆弱区域开展适应行动,是非常紧迫的任务。对于公众来说,也要养成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预警的习惯,平时注意学习掌握各种灾害性天气的防御知识,有备才能无患。在适应气候变化的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减缓未来气候变暖,这是治本之策。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已向世界作出实现碳达峰、破中和的庄严承诺。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艰巨挑战,各地各部门紧锣密鼓,奋力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建设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抓紧编制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研究制定重点行业和领域破达峰实施方案;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从而减缓气候变化,还需要广大公众从点滴小事做起,践行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让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时尚。比如,积极参与义务植树活动,选择节能电器、新能源汽车等低碳产品,参与光盘行动、避免餐饮浪费等等。公众聚沙成塔的绿色行动,对推进降破减污、建设美丽中国十分重要。(摘编自刘毅《齐心协力应对气候变化》,《人民日报》2021年8月25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年全球气候变暖的节奏、程度、高温极端性与破纪录频次十分罕见,再一次为气候变暖的潜在危机敲响了警钟。B.维护地球生态稳定的气候临界点共有15个,目前有9个已经或正在被突破,地球生态稳定面临不可逆转的态势。C.从材料二图2可以看出,我国从2011年至2020年间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逐年下降,为应对气候变暖作出了积极贡献。D.材料二图3呈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上升态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追求绿色低碳生活的意识不断增强。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为应对气候挑战,各部门团结协作,积极减缓气候变暖进程和带来的影响,建立协调统一的全球温室气体监测基础设施。B.我国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各地各部门紧密配合,举措得力,成效显著,体现了大国担当。C.我国为更好地实现《巴黎协定》相关目标,不惧面临的艰巨挑战,主动作为,已向世界作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D.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仍有不少紧迫的任务亟待完成,如加强气候变化风险的早期监测预警和评估,提高全社会的“气候韧性”等。6.作为新时代青年,你一定会甘愿为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美丽中国付出行动。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述你在这方面能做的事情。(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麻三爷和他的鹰仲维柯山连着山,岭靠着岭,山岭之上满眼里苍松翠柏,直指天际。这是鲁西南最大的一片天然林,管理它的则是双城岭林场。林场驻地设在双城岭的脚下,十多间老式石头房子,七八个其貌不扬的员工,可别小瞧他们,他们可都是直属于市林业局单位的国家正式职工。麻三爷就是林场的护林员。他在这深山老林里一待就是40年,由原本肌肤圆浑的后生,变成了尖嘴利眼瘦削的老人,把一生中最好的时光交给了这片山林,而今仍孤身一人。三爷就要离开这片山林,到市“老年公寓”安享晚年了。听说,这待遇是林业局局长特批的。即将离开林场的三爷还有件最放不下的事情,那就是不知如何安置那只跟了他三十多年的老山鹰。那是一只本地的老山鹰,黑底白眉斑的头,下体白色,杂有数目不多的灰黑色小横斑,体长半米有余。说起三爷与这老山鹰,那还真有不少故事呢。那还是三爷来林场的第二年。当年轻的三爷巡林到老虎崖时,捡到一只折断了翅膀的雏鹰,心慈的三爷就把它抱回林场养了起来。用药水擦拭伤口,喂水喂肉,清洗羽毛……三爷慈母般呵护着雏鹰;用棍棒敲羽翅、脚爪、钩喙来锻炼筋骨,一次次从高处抛下来练习飞翔厖三爷严父般训练着雏鹰。终于,雏鹰成了能翱翔于蓝天的老山鹰,可它总不肯离开三爷。三爷巡山,山鹰便在三爷上空盘旋;三爷休息,山鹰便落在三爷脚边嬉戏:三爷走到哪儿,山鹰便飞到哪儿。那年,木材价格飙升,市场上松柏木的价格更是高得惊人,就有不少人动了盗伐山林的歪主意。那天,当三爷巡视到跑马岭时,只见五六个光头后生正挥动着刀斧肆无忌惮砍伐着林木。三爷大声制止,他们非但不听,还挥动着工具缓缓靠过来。“喔欧”一声尖利长鸣,几个后生的头皮被重重挠了一把,随即血流满面,惨不忍睹。后生们捂着伤口,惊恐地望着空中乌云般的山鹰,撒开两腿朝岭下逸去。还有个冬天,雪下得很大,三爷巡山不慎跌落老龙峡。山鹰便盘旋在老龙峡上空,凄厉的叫声就是在十多里外都能听到。听到老鹰鸣叫的人都说,那叫声揪心,瘆人!救三爷回来,人们发现山鹰的嗉子里全是血!商议老山鹰归宿的问题,两个月前就开始了:跟三爷回城里“老年公寓”,恐怕人家不接受;留在林场,除了三爷,它不跟任何人接近;送给爱心人士饲养,这一天三顿肉,谁喂得起?……老山鹰可顾不了这些,只管“嘭嘭嘭”地敲击着它那粗大的钩喙和爪子。这已不是二十年前的钩喙和爪子了。一厚层灰白色硬如石头的物质像枷锁一样,套在山鹰的钩噱和爪子外面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