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2025届云南三校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七)历史答案
2025届云南三校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七)历史答案
格式:docx页数:6页大小:38.5 K上传日期:2025-03-27 00:15浏览次数:309 侵权/举报

2025云南三校高考备考实用性考卷(七)历史评分细则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12345678答案BDCDCABA题号910111213141516答案BDADDBCB【解析】1.文献(《尚书》《史记》)是后世编纂的历史文本,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如“天命观”“圣王叙事”),反映周人、汉人对商汤灭夏的历史记忆与阐释;考古(二里头、殷墟)是商代当时的物质遗存,侧重记录祭祀、占卜等日常活动,未涉及“汤灭夏”的合法性建构,这种差异源于不同时代对同一事件的选择性记忆与重构,故B项正确。考古未发现“汤灭夏”的直接证据,确实对文献记载的细节构成挑战,但未触及文献与考古差异的本质原因(历史记忆重构),且“挑战”一词过于模糊,故A项错误;文献的历史阐释优势(如系统性、叙事性)确实存在,但题干重点在于文献与考古的差异,而非文献本身的优劣,且“尚待商榷”表述模糊,故C项错误;甲骨文中虽未直接提及“汤灭夏”,但大量商王祭祀记载(如“大乙”即商汤)实为合法性建构的一部分,且“缺乏实物佐证”与题干逻辑不符,故D项错误。2.孔子思想以“内圣”为核心,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董仲舒通过“天”的神圣性和“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将儒学改造为服务中央集权的意识形态。这一转变的实质是强化儒学的政治工具性,故D项正确。A选项与董仲舒强化君权的思想方向矛盾;尽管董仲舒的理论引入了“天”的神学色彩,但并非本质反映,故B项错误;孔子早在春秋时期已经构建了伦理基础,董仲舒可能更加强化而非完善,且“完善”一词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3.题干中皖南、赣北、鄂州等地新增州县及行政层级提升,反映了南方人口增长、土地开垦和管理需求增加,本质是区域开发深化的表现,故C项正确。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开发,但“经济重心南移成定局”到南宋时才完成,故A项错误;“地方割据”与增设州县以强化管理存在逻辑矛盾,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再强化”不符合唐代中后期观察使制度的地方分权特征,故D项错误。4.宋代通过法律条文吸收礼制原则(如“亲亲相隐”“服制量刑”),将儒家伦理与法律强制力结合,形成“礼法互补”的治理体系。这种整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法律程序将伦理规范制度化(如孝道入刑),重塑家庭、宗族与国家的互动秩序,构建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社会控制网络,故D项正确。材料中“亲亲相隐”“服制量刑”体现的是儒家伦理对法律的影响,而非“宗法伦理”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虽提及法律对家庭伦理的规范(如惩治不孝),但其本质是通过法律强化儒家伦理秩序,而非单纯扩大法律对私人领域的干预,故B项错误;儒家思想确实影响司法(如“亲亲相隐”),但材料重点在于礼法融合对社会秩序的整体影响,而非仅是司法实践,故C项错误。5.因为刑杀在古代属于阴事,五行中对应方位为西方。五行学说作为传统文化符号,被统治者转化为“方位—刑杀”的隐喻系统。将死刑裁决嵌入文化场域,旨在表明其符合“天道”与传统,这一做法体现了统治者如何通过文化传统赋予政治行为合法性,故C项正确。五行学说并非纯粹的哲学理论,而是传统宇宙观中的文化符号。统治者并未直接通过哲学思辨强化专制,而是利用既有的文化符号为政治行为提供依据,故A项偏离核心;空间方位选择虽涉及司法场所的固定,但题目强调“西方属刑杀”的象征意义,而非单纯程序固化。此举本质是通过方位象征赋予司法行为合法性,而非仅规范流程,故B项流于表象;尽管方位选择带有神秘色彩,但核心目的并非单纯渲染皇权神秘,而是通过文化象征使刑罚合理化。神秘性仅为手段,合法性建构才是本质,故D项错误。6.材料中“汉代始设→宋代制度化→明清延续”的千年延续,其特征强调制度建设的长期性,故A项正确。明朝“1700所”属规模数据,但清朝“沿袭”表明规模稳定,且材料侧重制度而非规模,故B项错误;宋代路级教育机构属地方行政体系(非中央直属),且材料无“中央直接管控地方学务”的表述,故C项错误;D项需明确“萌芽→完善”的阶段性界限,但材料未显著体现阶段性质变(如宋代设立机构仍属完善制度,非体系重构),且明清仅继承未突破,故不典型,故D项错误。7.徐继畬在《瀛寰志略》中描述的“爵房”与“绅房”对应西方政治制度中的两院制议会。爵房由贵族(爵位贵人)和教士组成,类似于英国上议院(贵族院),体现传统贵族与宗教势力的参与;绅房由民选代表(庶民推选)构成,类似于英国下议院(平民院),反映民意基础。这一分权结构是君主立宪制的典型特征(如英国),其核心是君主权力受宪法限制,议会行使立法权,故B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A项封建制度,以领主分封为核心,无议会分权;C项共和制度:无君主存在,如美国国会不包含贵族阶层;D项专制独裁制:排斥分权与民选机制。8.材料中“法国资本主导运营”“锡矿、茶叶等资源经此出口”“数万华工死伤”等关键信息,体现了滇越铁路的修建是法国资本输出的典型表现,目的是掠夺云南资源,同时华工的悲惨境遇体现了殖民压迫的本质,故A项正确。材料中铁路由法国主导,中国处于被动地位,且资源出口服务于列强利益,非中国主动行为,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剥削(华工死伤)与掠夺(资源出口),掩盖了殖民侵略的本质,故C项错误;华工是被迫参与高强度劳动,铁路技术由法国工程师主导,华工未参与技术革新,D选项掩盖殖民剥削本质,美化殖民活动。9.淞沪会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的态度发生明显转变,从试图通过外交斡旋转向明确拒绝日本的和平方案。这一转变反映了国内抗日情绪的高涨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诉求对国民政府政策的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英美国家对华军事援助体系的确立,且不符合时间,英美国家对华援助是在太平洋战争后,故A项错误;虽然淞沪会战确实对日本的“速战速决”战略造成了挫折,但材料描述的是国民政府政策的变化,而非直接反映日本战略的结果,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提及国民政府军事指挥体系的具体调整,故D项错误。10.示意图数据表明内地工业增速显著高于沿海,这与“一五”计划(1953~1957)中“优先发展内地工业”的战略直接相关。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改变旧中国工业过度集中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国家将156项重点工业项目向中西部倾斜,推动内地工业化进程,内地增速的突飞猛进正是这一战略调整的体现,故D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于1952年底完成,而题干数据涵盖1953~1955年,反映的是工业化全面展开后的区域布局调整,与A项无关;工业化建设起步阶段的探索虽符合“一五”计划初期工业化探索的背景,但题干数据聚焦“沿海与内地增速差异”,无法直接体现“探索性”这一抽象特征,故B项错误;苏联援助确实对“一五”计划有重要作用,但题干未涉及重工业与轻工业的结构对比,且苏联援助是全国性的,无法解释内地与沿海的增速差异,故C项错误。11.1988年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方针,主要是针对当时经济过热引发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问题。这一决策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的阶段性矛盾。80年代中后期,中国经济改革步伐加快,市场化措施(如价格双轨制)迅速推进,但相应的宏观调控机制未能同步建立,导致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等问题。十三届三中全会的“治理整顿”方针,正是对改革节奏过快、配套措施滞后的调整,体现了“改革冒进与调控滞后”的矛盾,故A项正确。题干中的“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更多是改革推进过程中的阶段性现象,而非计划与市场体制的根本冲突,故B项错误;城乡发展失衡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长期问题,但题干中的“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主要反映的是宏观经济调控问题,而非城乡矛盾,故C项错误;对外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题干中的“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更多是内部经济政策调整的结果,与对外开放的直接关联较弱,故D项错误。12.尽管两河流域文明由苏美尔、阿卡德等多民族共同缔造,但汉谟拉比统治时期的古巴比伦在汉谟拉比时期的强盛(政治统一、法典权威、经济繁荣)使其成为两河流域文明的标志性符号,历史书写往往以鼎盛政权代表整体文明,体现强盛期对文明记忆的垄断性塑造,故D项正确。希腊语命名仅解释“美索不达米亚”的希腊语词源,与“巴比伦文明”的命名逻辑无关,故A项错误;阿卡德王国(萨尔贡一世)早于古巴比伦实现首次统一,苏美尔城邦更早存在,故“首创统一政权”不成立,故B项错误;苏美尔人发明楔形文字并广泛使用,成为两河流域文明的文字基础,阿卡德、巴比伦均继承其文字系统,故C项错误。13.大化改新后,日本推行班田制(公地公民),但人口增长与土地兼并导致授田不足,农民流离失所,国家税收萎缩。政府为应对这一危机,通过私有化激励垦荒,扩大耕地规模,保障税收,缓解社会矛盾,维护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三世一身法》实际使贵族、寺院借机大规模占田,反而强化其经济势力,故A项错误;庄园经济成熟于9世纪后,此时政策旨在挽救班田制,而非确立庄园制,故B项错误;《三世一身法》聚焦农业垦殖与土地分配,与商品经济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14.马尔克斯通过“时间轮回”暗喻拉美国家在独立后陷入“初级产品出口依赖—外资控制—经济危机”的循环。这种结构性依附使发展进程反复受挫,与小说中“时间轮回”的宿命感高度契合,故B项正确。拉美独立后已脱离前殖民时代,其困境源于殖民遗产(如大庄园制)与独立后的新殖民主义经济依附,而非前殖民传统的延续,故A项错误;拉美文化呈现混合特征(如印第安、欧洲、非洲元素融合),魔幻现实主义本身即是本土文化创新的体现,未“彻底丧失”主体性,故C项错误;尽管拉美历史上存在考迪罗主义和军事独裁,但政治动荡的根源在于经济依附引发的社会矛盾(如贫富分化),故D项错误。15.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引发多国报复性关税,导致美欧贸易量下降66%。这一经济对抗直接导致政治互信崩塌,各国关系恶化(如债务纠纷、资源争夺),为后续国际冲突提供土壤,故C项正确。美国未转向法西斯主义主要因罗斯福新政的改良政策,而非关税法;若有关联,关税战反而可能激化社会矛盾,故A项错误;英联邦特惠制等区域安排是保护主义的产物,属临时性壁垒,而非制度化同盟,故B项错误;美国经济在关税战后持续衰退,1933年失业率达25%,工业产值较1929年下降近50%,故D项错误。16.冷战背景下,苏联将艺术作为“文化冷战”工具,通过剧目重构传递政治理念(如集体高于个体、革命进步性),与美国争夺文化话语权。因此,改编的核心目的是政治寓意的表达,而非单纯的艺术创新或现代化。故B项正确。虽然《天鹅湖》的改编体现了追求艺术形式的多元化融合,但结合当时冷战的背景,形式创新(如戏剧芭蕾、综合艺术表现)是手段,本质是为意识形态服务,故A项错误;虽然改编确实是对传统剧目的现代解读,但改编并非单纯“现代化”,而是为政治宣传服务,故C项错误;“强调集体主义与社会的进步”虽然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某些寓意相符,但未全面反映两部剧目的改编特点,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14分)(1)(8分)“天下”观念的特点:地理分区与经济整合;文化辐射与多元共生;开放性与包容性。(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历史影响:促进中原与地方文化交流,形成多元一体文化格局;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推动经济、文化、政治交融,塑造中华文明动态复杂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2)(6分)核心主张:构建欧洲文明优越论,否定其他文明;以“教化”包装掠夺,掩盖其剥削本质;视殖民地为“无主之地”,剥夺原住民权利;按肤色划分文明层级,构建“白人优越”的种族理论;通过武力与经济控制强行推广西方文明。(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得6分)18.(14分)(1)(6分)差异性:政策动因:欧洲是种族主义驱动,亚洲是军事征服;国际干预:欧洲被冷战政治化,亚洲缺乏系统性干预;社会影响:欧洲加剧族群对立,亚洲推动城市化。(每点2分)(2)(8分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