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陕西省商洛市2025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陕西省商洛市2025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docx页数:11页大小:39.5 K上传日期:2025-04-05 11:41浏览次数:425 侵权/举报

陕西省商洛市2025高三第三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作为五四启蒙先驱者的重要思想来源,易卜生在其创作中深刻揭露社会弊病,大力宣扬人的个性,这些特质契合了五四一代的思想追求,“易卜生主义”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掀起讨论热潮。巧合的是,与易卜生一样都经历过家道中落、被塑造为性格易怒的“怒骂者”形象的鲁迅,在留日期间也曾大量阅读易卜生剧作及相关评论,他对外国文艺思想始终秉持“拿来主义”的态度,因而对易卜生的思想也主动进行了有选择的接受,在《随感录·四十六》中,他还将易卜生称为近来“偶像破坏的大人物”。除去对易卜生坚持批判旧制、探索真理的赞扬,鲁迅还强调其作品中显露的自由独立、尊崇个性的精神。这种强调俨然融入他的文学创作之中,由此诞生了众多典型人物。作为中外文坛巨匠,二人依据时代需求所形成的精神既是当今社会仍需继承发展的宝贵思想,也对我们思考如何全面认知前人思想具有启示价值。易卜生基于西兰岛上一位已婚女士的案件构思出的《玩偶之家》,本质上就是观察同样由中产阶级主宰的挪威社会中“值得敬重的狭隘观念与世俗观念”后的产物。随着他在海的环境中沉思,《海上夫人》便闪耀着神秘浪漫的光辉复回。两部剧作中女主人公的不同结局也显示出彼时易卜生对“人”的“自由”的重视和重构。首先,《玩偶之家》以“出走”高举个人独立旗帜。娜拉选择通过反抗重获自我意识,以言语和行动达成个性上的双重独立,她的出走一方面摆脱了被客体化、去个性化的婚姻关系,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易卜生对挪威社会中“道德泥沼”的揭露与清除。其次,《海上夫人》以“留下”强调自由选择权利。海洋,曾是娜拉企图自我了结的地方,对艾梨达来说却是自小生长的地方,也是她婚后舒缓压抑情绪的精神寄托。在此,“海洋”被视作“隐藏的自由”的象征。因此,交易式、局外人式的婚姻关系宣告结束,取而代之的是解放后作为个人的艾梨达重获了精神力,摆脱了自我孤立、苦闷虚空的过去。总体看来,易卜生笔下的娜拉和艾梨达两位女性角色拥有着相似的面貌,都经历了从懵懂到成熟的人格发展过程,虽然最终结局看似背道而驰,但无论“出走”还是“留下”,她们的选择都指向了基于个人自由选择而形成的人生道路,与中产阶级近乎空壳的价值追求形成鲜明对比。易卜生的戏剧被搬上舞台,所谓的“理想生活影像”遭受到猛烈冲击,将易卜生及其创作推向风口浪尖,进而走入亚洲大陆。清末民初,伴随着遣日、留日风气的日渐兴盛,日本的易卜生文化热潮使中国知识分子更深入地了解学习易卜生思想,其中就包括以鲁迅为代表的早期使用中文将易卜生介绍到中国的学者。出于救亡图存、发蒙启蔽的强烈现实需求,鲁迅有选择地“拿来”“易卜生主义”,将之与中国社会紧密结合,由此对易卜生的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第一,鲁迅借评介易卜生,呼唤中国的新一代。中国人民麻木的本质使鲁迅逐渐醒悟,自此转向能够改变精神的文艺运动,并且形成了一种去弱求强、奋起自立的方略。由于易卜生在其剧作中同样以自由精神为思想武器,对社会中的不合理现实进行猛烈抨击,凸显出强烈的反抗意识,这使得未曾谋面的两人因“易卜生主义”这个跨越时空的精神纽带而产生共鸣。第二,鲁迅结合中国国情,深入思考“个人”的命运。鲁迅在1923年的讲演中提出一个经典设问——“娜拉走后怎样”。这个理性推论不仅将一部分人敲醒,使之意识到在个人解放之外,男女相等的经济权和社会势力也很重要,而且再次彰显出鲁迅对社会现状的清醒认知,他并非一味地摇旗呐喊,更会切实思索具体的“个人”的前途命运,为之殚精竭虑,而“深沉的韧性的战斗”便是鲁迅为青年人所指的一条出路。第三,鲁迅揭露封建压迫,对女性人物给予独特关怀。他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曾提及娜拉和艾梨达代表的“走”与“不走”,并表示如果娜拉也获得艾梨达那样的自由,“或者也便可以安住”。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在学习“易卜生主义”、关照个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揭露中国女性的命运悲剧,既体现出他对女性的关注和同情,也饱含了对中国传统制度的人道主义反思、对“人”的悲悯情怀。虽然易卜生和鲁迅这两位大家都以怀疑的态度去审视彼时社会中兴起的新运动,认为有必要打破旧的幻想,呼吁新的反叛精神,但无论是易卜生对反“家庭天使”式、追寻独立自主的女性角色的塑造,还是鲁迅受其影响,把“人”的自由意志与中国具体时代背景相结合并进一步发展演变,从本质上来看,他们所显露的还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真情,内蕴着“先觉者”对社会责任的主动承担,对真实的“人”的关怀。所以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不仅要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也要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去看待作家作为“人”的复杂本质,并且为这种“天才”在当下的再诞生持续提供生长的土壤和自由的空气。(摘编自段冰艳《鲁迅“拿来”“易卜生主义”的当代启示》)材料二:“但何以大家偏要选出Ibsen(易卜生)来呢?如青木教授在后文所说,因为要建设西洋式的新剧,要高扬戏剧到真的文学底地位,要以白话来兴散文剧,还有,因为事已亟矣,便只好先以实例来刺戟天下读书人的直感:这自然都确当的。但我想,也还因为Ibsen敢于攻击社会,敢于独战多数,那时的绍介者,恐怕是颇有以孤军而被包围于旧垒中之感的罢,现在细看墓碣,还可以觉到悲凉,然而意气是壮盛的。”鲁迅在《奔流》编校后记(三)中对易卜生文学主张的数行阐释说明,可谓抓住精髓。正是在对易卜生“独战多数”理念的深度认同与欣赏下,鲁迅选择了有岛武郎的评论《卢勃克和伊里纳的后来》《伊孛生的工作态度》,因为在他看来,这两篇评论不仅可以对易卜生的中后期作品进行概述性介绍,更是可以突出“个人精神反叛”来达到“尊个性而张精神”之思想目标。(摘编自李圣杰、江一帆《作为媒介者的有岛武郎:鲁迅的易卜生观再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玩偶之家》中娜拉通过“出走”摆脱不合理的婚姻、实现个性独立,体现易卜生对挪威社会“道德泥沼”的批判。B.易卜生戏剧登上舞台对“理想生活影像”产生冲击并传入亚洲,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深入了解了其思想。C.鲁迅以自由精神为思想武器抨击社会不合理现实,又结合中国国情为青年人指出了“深沉的韧牲的战斗”的出路。D.鲁迅认为只要学习“独裁多数”的易卜生的戏剧,就能提高西洋戏剧在中国的文学地位来刺戟天下读书人的直感。2.下列对材料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点明易卜生是五四启蒙思想的重要来源,为后文论述鲁迅对“易卜生主义”的继承发展做铺垫。B.材料一以易卜生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为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易卜生对“人”的“自由”的重视和重构。C.材料一在论述鲁迅对“易卜生主义”的继承发展时,采用了并列结构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思路清晰。D.材料二引用鲁迅在《奔流》编校后记(三)中的话,直接表明鲁迅对易卜生“独战多数”理念的认同。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迅和易卜生不仅在人生经历方面有相似性,而且在“揭露社会弊病,大力宣扬人的个性”等思想上也有共性。B.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和《海上夫人》是其深入观察挪威社会的狭隘观念和世俗观念后构思出的文学产物。C.易卜生笔下的娜拉和艾梨达分别以“出走”和“留下”举起个人独立旗帜,但对比之下,娜拉的选择更鲜明。D.鲁迅选择有岛武郎的《卢勃克和伊里纳的后来》和《伊孛生的工作态度》,主要是因为它们对易卜生作品进行了概述性介绍。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5.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鲁迅“拿来”“易卜生主义”的做法对当代社会文化发展有哪些启示。(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旧书店洪放叶朋走到三孝口旧书店时,一眼就看见亚轩正站在书架前整理旧书。他没急着进去,而是站在门口。亚轩的头发几乎没有了,在不算太亮的书店光线中,他的头如同一片从水中浮出的鱼鳍,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随着整理旧书的手,来回晃动。那手在那些旧书上,已经摩挲了二十年了。现在……叶朋鼻子一酸,想流泪。昨天下午,叶朋接到亚轩的妻子爱芳的电话,说亚轩坚持要回来,要到书店里来。叶朋说那怎么行,赶快劝他。爱芳说劝了,劝不动。“你也知道,亚轩是个倔脾气的人,他定了的事,不说我,就连他那八十岁的老娘也劝不动。另外,亚轩说他想回来看看书店,看看书,不让他回来,不让他摸摸那些书,他不甘心。”这倒是。叶朋马上通知了知贤,说:“亚轩明天要回书店,咱们都去看看吧。在亚轩病重的这一个多月来,亚轩一直不让人去病房探视。现在,他自已回来,咱们正好去看看,也好好陪他说说话。”知贤爽快地答应了。以往,他们两个是往三孝口旧书店跑得最勤的人,也是同书店老板亚轩最能说得上话的人。他们三个聚在一起,说得最多的是书,看得最多的是书,摸得最多,念得最多的,都是书。三孝口旧书店坐落在三孝口边的巷子里,离巷子口一百米,单间门面,外面搭了个雨棚。书店里的景象,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一个字当然是书。都是书,上下前后,你转身时,会碰到书;低头时,会碰到书;伸手时,手指会碰到书;弯腰系鞋带时,还会碰到书。总之,这里是旧书的大杂烩。人站在旧书之间,冷不丁就能听见书虫嚼书的细碎声音。每逢这时,亚轩会侧起耳朵,贴着书架细细听。听着,听着,他就抽出其中一本书,然后将书拿到门口的空地上,用消毒水喷洒一遍。旧书来自四面八方,且大多常年存放在角角落落里,生些虫子,有点发霉,都是正常现象。因此,平时没顾客时,亚轩主要的事情就是处理这些旧书。翻晒,消毒,甚至对有些明显的残页,做适当的修补。对于一些特别好的、他认为有较大价值的旧书,他还会专门去请省博的修复老师。这些年来,经他的手的旧书,少说也有几十万册了。他喜欢旧书所散发出来的那种古旧的气息,喜欢书里方方正正的汉字,和那些汉字所记叙的古往今来的历史。还有一个字,就是挤。实在太挤了。除了旧书,几乎没有多余的空间能容人。因此,叶朋他们有时找了旧书后,想和亚轩聊几句,也只能站在门口。好在亚轩在门口的雨棚下,放了张小矮桌子,加上两把小椅子,站的站,坐的坐,大家竟也能在这拥挤逼仄的小空间里,谈论书籍版本,谈论旧书背后的故事。“老叶,早到了。”知贤夹着他的标志性的大烟斗,骑着自行车过来,他是三人中年龄最大的,快六十岁了。不过,他精神头挺好。他从自行车后座上拿下一捆书,提到店里,说是城隍庙那边有人搬家,他就瞅准了这些书,替亚轩给要来了。亚轩正在将书一本一本地上架,说:“都是好书。谢谢呢。”“有两本我留下了。”知贤擦擦汗,虽然是秋天,可他刚才急着赶路,还是有点燥热。爱芳拿过毛巾,他擦了一把,说:“我让老面馆中午送点菜过来,咱们陪亚轩喝点。”叶朋和知贤看着亚轩整理旧书,叹道:“唉。这个时候了,还说书。”知贤说:“他这一生都是旧书,除了旧书,他……”也是。叶朋想,亚轩这个刚刚五十岁的中年男人,生活在这座城市里,早些年他所在的工厂就倒闭了,他也没有其他的长处,除了跟随自己的父亲捣鼓旧书,他似乎也很难找到什么出路。后来,父亲去世,他一个人盘着这间旧书店。盘着盘着,竟然盘活泛了。往旧书店送书的人越来越多,到旧书店找书的人,也越来越多,有一阵子,叶朋他们来,还得在门外等着。那可是旧书店的好时光。不过,很快,旧书店安静了。按亚轩的话说,那是它“回到了它应该有的样子”。应该有的样子?书林就不同意亚轩这观点,说书店应该有的样子,就是有读者,有顾客,像从前一样。哪像现在,门可罗雀,清寒得跟古画一般。爱芳平时在一家私人餐饮店打工,一有闲,也过来帮忙。亚轩的女儿,刚刚上大学。亚轩守着旧书店,看起来风轻云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