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吉林省吉林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三模历史学科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吉林省吉林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三模历史学科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格式:docx页数:5页大小:16.2 K上传日期:2025-04-05 11:51浏览次数:410 侵权/举报

2025学年吉林市历史学科三调参考答案评分标准1.【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提取题干中的信息,如“被有意识地规划成居住区、氏族墓地及窑场三部分”、“建筑布局按南北轴线分布,注重对称”等,可以看出此时的先民在建筑生活生产及祭祀场所时已具有了地理布局意识,所以C项正确。从题干的信息中可以看出古代先民已有了一定的宗教思想,但是否是祖先崇拜无法判断,A项不选。B项说法过于绝对,而且也无法判断题干中的建筑是城市还是村落。题干中没有社会分工方面的信息,所以D项也不选。2.【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旨在”问的是目的,曹魏政府建立之初采取的重建太学和五经课试之法等措施,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和巩固政权,所以D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涉及选官制度,A项不选。题干中只是提及了重建太学,而并未提及地方学校的建立情况,所以说建立教育体系的说法不准确,B项不选。树立儒家经学的独尊地位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C项不选。3.【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题干说的并不是修史体例的问题,而时修史时的用语规范问题,所以A项不选。题干叙述的是史学现象而不是唐朝的民族政策,所以C项不选。D项说法过于绝对。“反映了”问的是本质,修史时为什么不再使用民族贬低的用语这一史学现象反映了唐朝大一统的政治形势,所以B项正确。4.【参考答案】A【试题解析】谏院是监察机构,对行政官员有监察职能,所以有助于政务系统的良好运转,A项正确。谏院有监察权,而没有行政权,不会分割行政机构的权力,所以B项说法不正确。C项说法过于绝对,从题干无法判断宋代谏院的设置就是监察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涉及地方行政制度的问题,题干并未涉及,D项不选。【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雁行客”的出现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但要说“大规模”不准确,A项不选。中央集权的加强涉及到中央对地方加强行政管理,题干中并未涉及,B项不选。D项说法过于绝对,这里有人口流动,但要说是全国性的则无法判断。从清朝初期设置隔离带到清朝中期的边地开放,反映了清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C项正确。【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提取表格的信息,可以判断这一时期中国的交通和进出口贸易处于发展的状态,这些发展客观上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所以D项正确。从表格中的信息无法判断中国的对外贸易是出超还是入超,A项不选。中国的自然经济是在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的,B项不选。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此时我国交通的发展是列强资本输出的表现,而非在中国政府的主导下修建的。【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A项说法不准确,历史上的任何两种文化都不可能是完全冲突对立的。B项说法也不准确,中印两国民族解放运动没有本质上的差异,都属于近代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1924年10月时虽然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开始,但北伐战争是1926年开始的,所以D项不选。1924年的中国青年鞭挞泰戈尔是因为此前已经历了进步思想的精神洗礼,如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和科学及五四运动后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所以C项符合题意。【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由题干中的信息“由工农民主制度向抗日民主制度的转变”、“将苏维埃工农民主政府改为特区政府的问题”可以判断此时的中国共产党正在进行政策的调整以适应新的斗争形势,再看时间是1937年2月和4月,此时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中国共产党已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调整其目的就是要促成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抗日斗争,所以B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题干,工农苏维埃革命政权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建立的。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是全民族抗战开始后,C项不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于1937年9月,所以D项不符合史实。【参考答案】A【试题解析】1961年正是我国三年经济困难后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由题干中的信息可以判断党中央的进口政策主要是着手解决民生问题,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此时中美关系依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我国在经济建设中未实行过农业优先原则,要想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必须重点发展工业,C项不选。由题干无法判断国民经济结构的比例问题,D项不选。【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A项不符合史实,中国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没有东移的趋势。1992年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B项不选。D项说法过于绝对。由题干中的时间和现象来看,这正是改革开放初期的重要变化,所以C项正确。【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由题干中的信息“公元前3世纪”、“国王托勒密一世”、“希腊诸神和埃及神的混合”可以判断这是希腊化时代的东西方文化交融现象,D项正确。基督教兴起于公元1世纪,时间不符,A项不选。印欧语族的大规模迁徙是在公元前2000-10000年间,所以B项不选。商业贸易也是推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但此时地中海商业贸易是否繁荣无法判断,C项不选。【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16世纪欧洲民族国家还未完全形成,A项不选。追求自由民主是17、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时代潮流,B项不选。此时欧洲已经历了宗教改革,新教兴起,打破了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格局,C项不选。题干中罗马教廷的规定正是应对宗教改革中新教兴起的挑战而采取的措施,因为宗教改革以“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人文主义进一步发展,所以D项正确。【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英国议会的规定是要保护本国产业以扩大出口贸易并限制外来产品的进口,这正是重商主义经济政策的特点,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奉行重商主义,通过对外贸易保证出超从而积累财富,直到工业革命前,重商主义是西欧国家传统的经济政策,所以B项正确。题干中虽有“鼓励本国棉纺织业的发展”这样的信息,但也不能说明这是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主要目标,鼓励棉纺织业的发展只不过是重商主义经济政策的一项措施,A项不选。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此时工业革命还未开展,C项不选。此时的英国还不是世界贸易中心,何谈丧失,D项不选。【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日本从19世纪70年代至一战时工农业产品的进出口发生了重大变化,出口的产品以工业产品为主,而进口的产品以农产品为主,这应是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道路的成就,日本在经济上向工业化迈进,所以C项正确。由题干的信息无法判断日本的贸易是顺差还是逆差,A项不选。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就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所以B项不选。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是当今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对于当时的日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D项不选。【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二战后初期美国知识界的“极权主义”指的是与美国处于冷战中的苏联,苏联是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在美国知识分子眼中就是极权主义的体制,B项正确。【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题干中提及的是1992年后印度经济的曲折发展,而印度在二战后初期就已经获得了独立,所以②很容易排除。二、非选择题:本题4小题,共52分。其中,17题12分,18题14分,19题14分,20题12分。17.(12分)(1)①由国家祭神典礼演变为民间节日②节日的意义不断增加③节日期间的活动越来越丰富多样④花灯的制作越来越华丽精巧⑤节日的时间有所增加和延长(6分,三点即可)(2)①统治者的提倡②佛教传入的影响③民族交融的加深④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夜市的出现⑤科学技术的进步⑥文学艺术的发展(6分,三点即可)18.(14分)(1)①对国家出路的探索着眼于宗教,主张振兴佛教②以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为依托,融贯中西文化③不主张全盘西化④借鉴欧美和日本强国经验,探索中国方案(任答三点)(2)新发展:①批判清政府②对君主专制提出怀疑③强调国民的权利和救国的责任④批判和反对传统文化⑤不再着眼于宗教问题(4分,任答两点)原因:①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腐朽无能、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②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③西学东渐影响加深⑤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4分,任答两点)19.(14分)(1)①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加紧殖民扩张,国与国之间围绕世界市场和殖民霸权竞争加剧。②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突出,工人运动兴起,需要政府通过立法及建立社会保障来解决。③经济危机发生后,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失灵。④罗斯福新政成功摆脱困境的影响。⑤苏联模式取得巨大成就。⑥二战后西方各国急需恢复经济。⑦凯恩斯主义的影响。(6分,任答三点)(2)原因:①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进入“滞胀”阶段,国家宏观调控作用减弱。②西方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的价值被重新发现。(或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③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市场调节的作用日益突出。④跨国公司等非政府组织在经济与社会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分,任答两点)影响: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发生了调整,国家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混合经济”出现。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政策发生了变化,福利国家的规模缩小。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领域调整政策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也推动了经济全球化。(4分,任答两点)20.(12分)示例:因素:地方行政的变革和调整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分)说明:秦朝统一后,在全国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虽对中央集权造成了严重威胁,但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又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设立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加强了中央集权,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和发展。隋唐在沿袭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上有所调整,主要是州、县二级制和道、州、县三级制,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的原则未变,统一多民族国家进入繁荣发展时期。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行省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明清在行省制的基础上对地方行政方面又有所创新,如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将军辖区、盟旗制度及“改土归流”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8分)总之,历代统一王朝在地方行政方面的变革和调整,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民族交融,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即“中国共同体”不断巩固和发展。(2分)(这只是示例,并不是唯一答案,如果考生提出其它政治因素,只要运用史实准确、逻辑清晰也可得分。政治方面的因素还可以从历代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来思考。)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